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别扭的声音
内容
试读章节

莫言这一周

“马悦然欠我一根烟”

2012年12月5日,莫言乘坐的航班向斯德哥尔摩飞来。而在诺贝尔基金会新闻中心,一间不大的会议室,挤满了中外记者。人数并不多,60%是华人面孔。

当天莫言没有准时抵达,因为大雪使航班迫降赫尔辛基。

这是诺贝尔周的第一天,瑞典报纸登出了中国诗人李笠和瑞典学院院士马悦然吵架的新闻。李笠的大照片占了整个版面,李笠指控马悦然威胁他。这为诺贝尔周增添了另类的话题。

6日早上莫言的航班终于向目的地飞来。

一大早,国际媒体的记者们在有着厚厚积雪的诺贝尔博物馆门前的台阶两边等候,架设起了各种摄像机。这个博物馆前身是一座有两百多年历史的股票交易所,最早是诺贝尔家族的私人资产,迟至20世纪90年代,诺贝尔家族的股票还在这里有交易。

博物馆正面是一帧没有撤下来的2009年诺贝尔奖得主赫塔·米勒的巨幅照片。米勒是莫言得奖的批评者。

一群孩子在女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博物馆门前,好奇地盯着记者们。记者们一阵骚乱,以为孩子们的到来意味着诺贝尔奖得主和其他要人很快来到。一个中国记者问孩子们是不是等待莫言,孩子表情茫然,原来他们是来等待红房子开门买圣诞礼物的。

一辆辆车门印有金色诺贝尔头像的黑色宝马鱼贯停下来,诺贝尔奖得主们拾阶而上,走进博物馆,出席上午10点的新闻发布会。经济学奖得主沙普利年近九旬,在别人扶助下,缓慢地攀登台阶。这里面并没有莫言的16号专车。

12点半,莫言终于出现在瑞典学院二楼大厅他个人的记者见面会上。莫言的招贴画在门口的桌子上,背景是一百多年来的得主们的肖像。莫言声音高亢,自信满满。当有记者问及马悦然和莫言的朋友关系时,莫言说,二人之间只是“三根烟”的关系:见了三次面,莫言总共递给马悦然两根烟,马悦然递了一根。“马悦然现在还欠我一根烟。”莫言笑道。

“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7日上午,莫言到有百年历史的瑞典名校Hersby 中学跟在那里学汉语的学生交流,他们唱了电影《红高粱》的插曲,莫言则手把手教他们写毛笔字。“无论多么坏的人跟孩子在一起都会变得善良,何况我还不是很坏的人。”莫言开玩笑地说。

晚上5点半,瑞典学院“诺贝尔演讲”的时刻。

长条形的演讲大厅灯光辉煌,中间是演讲台,院士们呈半圆形在第一排坐定。进入需要门票,但后面有空位置没有坐人。

众人起立鼓掌,莫言进入院士们围坐的小圈,他的旁边是中国人最熟悉的马悦然。  诺贝尔奖文学委员会前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做了简短致辞后,将莫言请上演讲台。

“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莫言完全退去高密腔的普通话,洪亮而瓷实。

他分享了一连串的小故事,饥饿,对待乞丐,屈辱和告密,这些故事带有某种忏悔色彩,也告诫善良的意义。后来是文学之路的回顾。一个放羊娃和《透明的红萝卜》,走出自我的《檀香刑》,表现“土改”以来农村变迁的《生死疲劳》,为天下母亲而写的《丰乳肥臀》,姑姑与表现计划生育的《蛙》。

最后,他说:“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莫言被护送离开演说大厅,他的女儿管笑笑和其他亲属留在“诺贝尔讲台”前,不断被要求合影。这个荣誉的家庭,光环笼罩。

一些人意犹未尽,又转移到瑞典学院旁边的酒吧里,莫言的女儿也在另一桌。大家议论着莫言刚才的演讲,有的认为没有多少新意,有的认为精彩。也坐在酒吧的地下层喝酒聊天的陈迈平和陈安娜夫妇说,从刚才听演讲的气氛反应看,莫言的演讲是近年来少有的成功。

“2006年我一拿到《生死疲劳》,就跟安娜说,这本书是诺贝尔奖级别的作品。”陈迈平告诉记者。

“吃了人家的,就得听人家的”

8日中午1点多钟,莫言的车拐进了马路边的一座中餐馆前,空中飘着雪花。

中餐馆的前身是诺贝尔的故居。这令莫言感到设宴人的美意。餐馆的玻璃门上,贴上了瑞典华人商会特意印制的一副红、蓝对联,分别取的是几部莫言小说的第一个中文字。为迎接莫言,有人摔伤了。

华人午宴之后,莫言的晚间行程是出席诺贝尔音乐会。

音乐厅前的干草广场上的雪被踏成了雪泥,粘在皮鞋上,发出叽叽的声音。俗称“蓝房子”的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其貌不扬,右前方有一蓝色天使的雕塑群,正面是观众进入的大门。

音乐厅左侧门旁边是一条窄窄的小巷,诺贝尔奖得主们的车队陆续从这里经过,获奖者从侧门进入音乐厅。记者们准确地捕捉到了莫言的车和莫言进场的照片。莫言的妻子杜勤兰,山东高密农村妇女,穿上晚礼长裙焕然一新,像模像样,令记者们吃惊。

莫言和亲朋的包厢在二楼,紧靠位于正中间的瑞典王室包厢的左边。维多利亚女王储和其他王室成员坐在包厢里。在寂静地等待指挥家的当口,王室包厢里发出了很响亮的声音,原来是晚到的一位王室成员碰到了什么。全体观众一片轻松的笑声。在王室包厢右边是日本的山中伸弥和亲属的包厢。

光头的美国指挥大师克里斯多夫·艾什巴赫终于露面,在热烈的掌声中音乐会开始。指挥家和台湾籍的小提琴家陈锐合作演出。郎朗也曾被邀请在诺贝尔音乐会演奏过。

音乐会结束时,克里斯多夫多次返场,但并不增加演出节目;莫言也站起来,在包厢里大幅度地鼓掌。

9日下午莫言去斯德哥尔摩大学。莫言先是用中文朗诵他的小说《狼》和《生死疲劳》片断,再由一有朗诵技巧的人以瑞典语朗诵。瑞典朗诵者,简直就是小品表演或说书,引起更大的掌声。

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主任罗多弼教授是主持者,中午他请莫言吃饭。“吃了人家的,就得听人家的。”莫言笑道。

P42-45

目录

诺贝尔文学奖:埃斯普马克、韦斯特伯格、恩道尔、莫言、卡尔十六世

这18张椅子,决定着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奖标准有很多变化”——专访诺贝尔奖文学委员会前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

文学奖避免“国籍分配”——专访瑞典学院前常务秘书、诺贝尔奖文学委员会秘书恩道尔

“你们有没有读过这些作家的作品?”——诺贝尔奖文学委员会主席佩尔·韦斯特伯格回应质疑

莫言这一周

“我不喜欢‘权力’这个词”——专访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

卡尔十六世其人

作家:索因卡、哈金、张炜、铁凝、北岛

“记忆是多么重要的事情”——专访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因卡

“让头发自然生长,就成我这样了”——沃勒·索因卡中国行

“写完南京,我的一块心病了结了”——哈金专访

“国家应该是一座普通的房子”——哈金的故事

怎样创造出无愧于伟大作品的时代?——作家张炜谈“大物”和“大言”

人人都相信蒲松龄的故事是真的——张炜22 年东部半岛行走见闻

造机器·建书院·盖影院·编词典——张炜的非写作生活

一个人绝望过后的曲折故事——张炜和十卷本小说《你在高原》

“文学发出的可能是别扭的、保守的声音”——专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

不把奖给“铁主席”才显得操作——实名制下的首届郁达夫小说奖

北岛:只有诗歌,才能让我们的舌头得救

法官、社长、专员?——他们更想做诗人

哈佛与中国:傅高义、柯伟林

“要公平地看待他的贡献和强硬”——傅高义·广东·邓小平

“无论如何不能损害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专访《邓小平》作者傅高义

在哈佛谈“辛亥”

“中国到了稳定改革的时候”——专访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柯伟林

社会主义:胡德平、黄宗良、高放、王建民

“最有意义也最有问题的30 年”——胡德平谈“改革”

“民众追求的就是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专访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副会长黄宗良

中国模式是一个混合模式——高放谈“社会主义五百年”

“社会主义不应画地为牢”——一桩停招科学社会主义博士生的案例

学者:资中筠、易中天、江平、贺卫方、章诒和

“为什么我们现在需要再启蒙?”——专访资中筠

“我本来就是流寇一个”——易中天交代流窜路线图

易中天有话说

老人与法——江平和他的《沉浮与枯荣》

大国崛起靠经济,但长久维持靠法律——专访江平

当世界只剩下一个人,就没法拳击了——专访贺卫方

章诒和贺卫方四手联弹

艺术:叶永清、张大力

叶永青,画个鸟

中国当代艺术站起来了,但还不会走——专访叶永青

涂不上墙的和P.S. 不掉的——专访张大力

娱乐:周立波

这个民族幽默了,就有希望了——专访周立波

立波近景秀

记者:彼得·阿内特

与本·拉登面对面100分钟——听美国战地记者彼得·阿内特讲故事

教育:杨争光、安伯格

我们的精神内质跟月亮太阳一样,没变——专访杨争光

“中国的孩子是最辛苦的人”——作家杨争光的教育“调查”

中国、美国都在“教改”

“在英国我从没听说过校长贪污”——专访英国皇家督导安伯格

内容推荐

《别扭的声音》是一个南方周末文化记者朱又可近年来大量人物访谈中精选出来的重量级篇幅的组合。它横跨了全球文化地理版图,从哈佛校园到瑞典学院,从学术界精英到宗教界领袖,从诗人、作家到教育家,也涵盖了娱乐明星。它是跨界的,但都属于文化的。《别扭的声音》访谈对象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有大爱和责任心,有担当和也有忧愤。他们的声音都带有边缘性,虽然他们的地位也许出于文化中心;他们的思想总与现实显得有些“别扭”,不合时宜,当然,他们都是个人的。脆弱的最有力。别扭不是忸怩,而是一种质地和力度、角度和韧性。这些思想的热力,鼓舞我们跨越希望的门槛——普世的,与历史联通的未来的。中国渐渐趋于中心,南方周末则是当代中国思想和传播发动机的主轴,在嘈杂而急遽的转动中,机油和汗液做了润滑剂,现实变化虽慢,但发动机不能停转。从这些挂一漏万挑选出的声音里,能彰显掘进的清晰侧面……

编辑推荐

“别扭”不是忸怩,而是一种质地和力度、角度和韧性。书名“别扭的声音”取义为“文学发出的可能是别扭的、保守的声音”文学不是让人、社会和谐舒服的,而是使其疼痛,引起注意和思考。《别扭的声的作者朱又可、策划者和编辑希望这些思想的热力,鼓舞当代人跨越希望的门槛——普世的,与历史联通的、未来的。现实变化虽然缓慢,但希望、理想、思考、大爱和责任却不能停转。书中的人物,他们的声音带有边缘性,思想与现实总显得有些别扭、不合时宜。他们都是个人的,然而脆弱的却最有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别扭的声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又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69915
开本 16开
页数 340
版次 1
装订 其他
字数 357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26
CIP核字 2013258586
中图分类号 K811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3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4:4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