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在美国考大学
内容
试读章节

在深圳外国语高中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实现了出国的梦想。平目的点滴积累终究有了用武之地,奇遇之后蓦然发现:我能选择的路不止这一条。

每周五,是寄宿高中生最期待的日子。那天,同学们正在教室里打包周末回家的行李,班主任突然在班上发布一则通知:“有意愿参加中美公立交换生的同学,明天到初中部进行笔试。”通知来得很突然,我完全没有准备的时间,但第二天仍怀着碰碰运气的心态去参加了笔试。笔试过后两天,我就意外地接到了来自交换中心的电话:

“您的孩子郑嘉被录取了,恭喜!”

“我……我就是郑嘉。”我激动地说不清话。

“那恭喜你!”

一切发生得那么突然,我没有太多思考的时间,只觉得一阵大风吹来,就改变了我生命的航向。一眨眼,我已向着一个未知的方向驶去。

那天考试的经历其实是一个偶然和必然综合的结果。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所有参加考试的考生都是考前一晚才得知消息,毫无准备的机会,靠的全是平时的积累,无论是听力还是口语,考出来都是真实的水平,这就是“必然”。而偶然的成分就体现在面试的题目和分组里,不同的考生碰到的面试官不同,题目也不太一样,多多少少有些运气的成分。

我们的笔试是SLEP考试(secondary level English proficiency test),是由ETS考试机构主办的中学生英语水平考试,也是美国国务院选择公立学校交换生时的标准考试。SLEP就像一个初级的托福考试,但主要由听力与阅读组成,和高中的英语考试没有太大的区别。笔试结束没过多久,我们就被分到各个教室,与面试官进行一对一的交谈。我的面试官是个棕色头发,蓝眼睛的美国老师,我一进教室他就客气地起身与我握手,让我受宠若惊。几句寒暄之后,他切入主题:

“你觉得你是个怎样的人?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很传统的面试题目,并没有让我花太长时间来思考。

“我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中国的高中需要分文科理科,我们学校是一个文科特别出色的高中,很多与我同龄的人的家长也认为女生最好学文科,因为女生的理科一般比男生差。我不这么想,我觉得女生和男生一样可以学好理科。于是我选择了一条没有太多鲜花和掌声的路,想挑战自己的实力。”这么长一段话,我当然都是用英文说的,说得有点磕磕巴巴,但也总算把意思表达了出来。

面试官连连点头,在本子上记下些笔记,然后还问了一些简单的问题。面试结束,又起身和我握手说再见。短短的十几分钟,美国老师的礼貌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对一面试告一段落,等待我的是更大的挑战。在这三人一组的面试里我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考宫随机给了我们三人一个话题之后就任由我们讨论,讨论话题是“你喜欢的电影”。平时不擅长辩论也不习惯抢话的我在这场面试里只争到了几句话的机会,却因为不会说演员的英文名和一些电影术语而难以把意思表达完整,我认为只能算是勉强过关。

我想,交换机构的初衷是要考验我们在美国里能不能顺利融入集体。作为母语非英语的学生,原本语言功底就不如人,如果在说话的胆量上再输给别人,那就很难有“出头之日”了。

与我们外国语高中部合作的是TLI中介机构,专门提供中国学校与美国公立高中互相交换学生的机会。我们身处留学热潮中,常听说学生自己申请F-1签证到美国寄宿制私立高中读书,但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美国公立高中并入住美国家庭。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项目的选拔考试中进入前20名的学生就有申请J-1签证的资格,并获得联邦政府的财政资助,全年学费全免,而我刚好成为了留学浪潮中的幸运儿。

P1-3

目录

推荐序:勇敢拥抱“第一次”

作者自序:最美的青春在路上

A.扬帆远航

B.美国为什么和我想的不一样?

C.美国式周末

D.我选课还是课选我?

E.美国教室的真相

F.爱上一个军乐团的代价

G.礼貌竟成“罪魁祸首”

H.疯狂的跳级计划

I.上帝关上一扇门,却留下一扇窗

J.当托福考试一撞上一全家旅游

K.“脸皮厚”,不是罪

L.“压力山大”的美国高中生

M.你真的了解我吗?

N.幻想即兴曲2.0版

O.幸福来得太突然

P.说再见,会再见

Q,曼哈顿,我来了!

R.独立的代价

S.两个维度看世界——“平面叙述”

T.聚焦唐人街生存状况

U.“我是一名国际学生,我最怕公众演讲”

V.大学生也要“春游”

W.“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X.“过五关,斩六将”

序言

推荐序:

勇敢拥抱“第一次"

汤佳宏(深圳外国语学校校长)

国际中学生交换项目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主要目的是加强全球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增进国家之间的了解、文化沟通和学术交流,促进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截至目前,每年世界各地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参加交换项目,相互交流学习。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各国教育跨越民族、国家的边界而走向国际化的发展。为了保证我们的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在世界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为了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为中国心灵与国际视野兼具、人文情怀与科学素养相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相融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2009年我校率先与国家(教育部)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下属机构合作启动“美国高中交换生项目”,为高一、高二学生提供赴美留学机会。

作为交换生,他们肩负着宣传中国,推广中国的文化,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理解与认同的使命。交换生们在学习美国的高中课程的同时,亲身感受国外的教育体制和西方文化,拓宽视野,培养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并使得学生在新环境中学习与人相处和灵活沟通的技巧,以及独立自主的能力,为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四年过去了,我校已有100多名学生参加了交换生项目,他们出色的表现得到美国师生的高度赞赏,他们在交换生涯的学习和生活中也得到了美国家庭的关心帮助。笔者读完了郑嘉同学《我在美国考大学》后,更是十分欣慰!

郑嘉同学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她是我校2008级高一实验班学生,她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全面发展。钢琴考到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考试10级;在绘画方面虽没受过专业训练,却天赋异禀,充满想象力。她是我校首批23人赴美国交换的学生之一,在SLEP考试中名列前茅,获得了美国联邦政府全额资助。

她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一个年仅16岁的女孩,独自到美国,寄住在一个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家庭里,说着不一样的语言,面对完全不一样的上课制度,她不仅很好地适应了,还一口气就选择了AP微积分(AP课程是美国大学先修课程)、AP物理、AP英文文学、AP美国政府和AP美国历史五门AP课程。对于大学先修课程里这些她闻所未闻的专业术语,不服输的她却全征服了!当读到她“疯狂的跳级计划”后,才知道学习这么多门AP课程对她来说也不算什么。

在一般交换生中,能够正常申请大学已是一件不易的事,有的学生为了能考取一个理想的大学,甚至推迟一年申请。可她确实“疯狂”!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完成了托福、sAT考试、拿推荐信、创意写作等一大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她选择申请的设计院校附加了一个极耗费时间的要求:准备一本作品集。可她也做到了。

她是一个善于抓住机会的人。作为一个高二的学生,她没有高中毕业文凭,因此在美国不能申请大学。而她却抓住了“GED”的考试机会,不仅成功申请到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而且获得高额奖学金。人们常说“上帝关了你的门,会留给你一扇窗”。可有几人能抓住开窗的时机?

通过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一群文化使者在美国城镇、乡间、社区宣讲中国的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消除美国民众心目中中国愚昧落后、没有自由的印象,感受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形象。

通过这本书,我高兴地看到了年轻人对美国“自由与民主”的理解。正如书中写道:“美国人很重视集体活动,家庭成员都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他们会在规划时间的时候考虑全家的集体活动,而不是白顾自愿做决定。”通过这本书,你会看到美国人对学习成绩和考试的态度:“离托福最后考试还有两周,美国阿姨坚持要她与全家一起旅游。”在美国人眼里,一纸文凭并不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标准;学校的评分制度更多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而不是聪明程度。

通过这本书,你会看到美国人的友善。戴安女士一家人把来自遥远国度的女孩当作自己家庭的一员,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帮助;GED考试负责人在她申请大学“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为她提供重要的帮助……

通过这本书,你会感受到东西方教育的差异与互补。是“课选你”还是“你选课”?“基础教育”、“思考方法”哪个该放在首位?

通过这本书,你会了解到不同国度“交换生”鲜为人知的心态;你会发现,一个高度发达的美国,竟然还存在“在家上学”。

通过这本书,你会了解到申请美国大学这个需要学生亲力亲为的“浩大工程”究竟在考察什么。你也可以从作者的申请历程中掌握申请的方法,把握申请的机遇。

最后用她书中所说的一位资深设计师的话来结尾,“不要再说你没有做好一个项目是因为有很多的‘第一次’。我们每天都在开始不同意义上的‘第一次’,要放宽心勇敢地去拥抱他们。”

2013年9月

内容推荐

《我在美国考大学》由郑嘉著,主要内容:作为深圳外国语学校的中美高中交换生,16岁姑娘郑嘉第一次出门远行。面对美国完全不同的教育制度,为了从高二跳级考入世界一流的Parsons设计学院,并获得高额奖学金,她该如何读高中,如何选择AP课程,如何通过托福、拿推荐信、创意写作等难关?远离祖国和母语,在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十个月的美式家庭生活让她从父辈眼中的“乖乖女”成长为一个阳光独立的女孩。《我在美国考大学》以作者的亲身经历,给大家开出一份在美国读高中到考大学的成长清单,她用笔下生动的文字告诉所有人:最美的青春在路上,出发吧!

编辑推荐

这本《我在美国考大学》由深圳国语学校校长汤佳宏作序推荐!

给所有即将赴美求学的90后青春!

一部在美国读高中到考大学的成长笔记!

作为中美高中交换生,16岁姑娘郑嘉独自出发,她将如何适应美国的教育制度,如何在美国读高中,如何选择AP课程,如何通过托福、拿推荐信、创意写作等,直接从高二跳级考到世界一流的Parsons设计学院,且获得高额奖学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在美国考大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69619
开本 16开
页数 1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8
出版时间 2014-02-01
首版时间 2014-02-01
印刷时间 2014-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4
CIP核字 2014010886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30
16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6: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