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讲台上的民国
内容
编辑推荐

讲台往往能投射出一个时代的文化兴衰,《讲台上的民国》作者刘超即从“讲台”这一视角切入,选取了王国维、陈寅恪、汤用彤、叶公超、曾昭抡等24位二十世纪中国教育界中的一流学者作为描写对象,在援引丰富史料的基础上,以温情和敬意讲述这些活跃在讲台上的大师的传奇人生。

内容推荐

《讲台上的民国》是继《上学记》之后,又一部回忆旧日文人的力作。刘超的《讲台上的民国》通过对近三十多位业已逝去的大师之人生素描,讲述了大量文人间不为人熟知的精彩故事,是一部再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悲情与无奈的心灵史诗。对于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正面意义。

目录

王国维:消逝的小辫子

辜鸿铭:四洋踏遍尔独行

梁启超:从报界骄子、政界赤子到学界巨子

陈寅恪:一生负气成今日,独为神州惜大儒

黄侃:章门“天王”的狂士生活

刘文典:是真名士自风流

邓之诚:旧时燕京“明朝人”

熊十力:从枪杆子到笔杆子

汤用彤:渐行渐远的“菩萨”

张竞生:大起大落的“性”“情”中人

吴宓:藤影荷风听雨声

楼光来:远去的“无字碑”

叶公超:最是文人不自由

夏济安:寒枝拣尽无栖处

曾昭抡:兼资文理此全才

潘光旦:忍将身世寄鸥游

方东美:诗才·哲思·佛缘

向达:敦煌与之同在

邵循正:真正的“读书种子”

邓广铭: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孙楷第:旧时月色忆前尘

沈从文:“乡下人”,从边城走向世界

林庚:燕南深处有布衣

季镇淮:从春城到燕园

前尘·拾年(代跋)

试读章节

夏济安:寒枝拣尽无栖处

抗战异常惨烈地进行着。光华大学校舍被炮火摧毁,全校师生遂毅然迁入租界复课。

课余,英文系常有三个学子在走廊弯角处侃侃而谈,以故被戏称为“三剑客”。这就是日后蜚声中外的张芝联、柳存仁以及夏济安。尤其特别的是夏。此君平顶头,灰布长衫,朴厚踏实。他常讷讷于言,一旦说起英文却极为流畅。这时乃弟夏志清也在上海。二人都死命地用功,没有谈恋爱,也谈不起恋爱——“手边没有零用钱,即使有勇气找对象,也没有钱带她上馆子、看电影,因此索性不存此念,专心读书。”仅有的消遣就是看电影、逛旧书铺。夏济安一九四○年毕业留校任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赴昆明西南联大执教。以一般大学的出身竟在首屈一指的学府高就,实在是鱼跃龙门,可喜可贺。但可忧的是,在此他又遭遇了一位美艳的女子。当腿脚不方便的同事卞之琳正为张充和神魂迷离时,这小青年也为情所困,无法自拔。两人惺惺相惜。夏在分析地位高、年龄大再谈恋爱的后果时,以前辈教训警告自己:“这样可使恋爱、地位一起落空,以吴宓便是前车之鉴,最是可怕。”

置身于这“革命的年代”,他很少关注狼烟弥漫的时代风云,亦未关切“天崩地坍”的家国大事,而自顾纠结于自家情事。然而,这段情却让他耗尽神思,黯然神伤。

一九四五年秋,夏济安开始注意到班中的新生李彦。一见倾心,从此日夜痴想。他立即将对方的姓名学号牢记于心,甚至把对方的笔迹也记住了。他次年的日记紧紧围绕这个名字而展开。他以三十多岁的高龄,堕入少年般的单思苦恋,一发不可收,伊人的手泽、衣着,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成了他隆重记录的珍宝。他才气纵横,却天性羞涩,连与异性携手的经验也没有,此时当然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爱意。

有好几个月,他不采取任何主动行为,只是不断地分析自己的心理,为自己徒增苦恼。在他的整个日记中,充满着他对女子观察到的细节与自己的剖析。“L。Y。坐在第一排,看见了不免又动心,发现一点:左手无名指上有一枚翡翠金戒,不知何所指。”“她的座位是在阳光下,我有时站的地位,把阳光遮住,我的头的影子,恰巧和她的脸庞接触。”“我们的视线有一度接触,我已把我所有的柔情蜜意,都放在我眼光里了……这样面对面的站了一分钟都不到,一句话没讲,也使我高兴老大半天。”“下课回家后,整天觉得寂寞不堪。我和她的认识,一方面使我自觉神经病的严重……一方面就是使我感觉无比的寂寞——这种寂寞是任何好朋友好书所不能解慰的。……没有她,我生活似乎空虚了一大半。”“我如得不到她,我将一生不会快乐的了……可是我怀疑,即使得到了她,我能否快乐。人生大致快乐最难,可是我应不顾后果如何,放出勇气来追求。”恋爱失败“也不会颓丧,但是我将益发逃避人世,躲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我的头发将像一蓬草,我将永远不敢穿漂亮的衣服,破大褂布鞋将是我的护身符,躲在它下面才觉得安全”。“我如此看得起她,几乎肯把全部身心献给她,只要她肯接受,她偏偏还不来我的课。她给我这样的侮辱,将来即使我们成为夫妻,这个芥蒂也难消掉。”“我还是追求名利,甚于追求恋爱;心胸之小,目光之短,真是枉为学问中人。”所以他认真勤奋地学英文、练写作,梦想终有一日会功成名就,出人头地。他是个固执的人,既想获得现实的所谓Truelove,又对个人理想(如以英文小说名世)念念不忘,有时想得太复杂,甚至将两者对立起来。“女人根本同我无缘。我只能老过着孤僻的生活。只有她能救我,可是上帝又不让她来……上帝啊,你太作弄人了。”

整部日记都是他一个人在自言自语,一时要入山隐居,一时要独身终生,一时要出家修行,忽而心平气和,忽而踌躇满志。这样痛苦而绝望的爱,纯属“不及物”的单相思,与对方无涉。但这柏拉图之恋始终绵亘于心,对方让他神魂颠倒,纠结不已。为了更多地获取女子的信息,他费尽心思,后来才灵光一闪地想出了以MyLife(我的小传)为题目让学生写作文。结果“她的作文文字很坏,可是在一个钟头之内,讲得已经够详细了”。于是他把她的作文原原本本、工工整整地抄录在自己的日记中,反复背诵、回味。老师批改学生作文后即得发还,无法保存,夏没有这个女生的回信或作文可收藏,只好把留有女子手泽的“学生选习学程单”的小纸片贴在自己日记中,作为信物。他把对方奉若神明,把恋爱视若宗教般圣洁、隆重乃至严重;他自然要一败涂地。

对方于他,宛若尤物,诱惑无限,又遥不可及。后来,女子终于如约到夏的宿舍晤谈,时间不长,却使他大喜若狂,热情涌流,不可收拾。他再也忍耐不住,就写了封长信去倾吐一番。对方毫无准备,吓坏了。于是大吵一架。从此各奔东西,留下他在失恋的苦海中独自煎熬。

苦海中的夏将吵架的经过详细函告乃弟。夏志清立即回信劝慰:“一口气看完你二十页的长信,一面看一面不禁为你庆幸,能得到一个理想中完美女子默契的爱情……看到你那晚七时约会时的谈吐和举动,不禁使人啼笑皆非,哭笑一个三十岁男子不该有的初恋的笨拙。……我绝对相信truelove,但我也纵容少男少女在未碰到truelove前可以有一二段错误的爱情,至少他们碰到真正的知己时,不会像你这样的紧张和尴尬。”

一九四六年二月一日,乙酉除夕。西南联大教师的餐厅中,有七个年轻人围坐一席,吃年夜饭。与抗战时的匮乏相比,此时饭菜丰盛,有鸡、蹄髈、猪肝、蛋饺。晚上八时过后,在这本该家人团聚的时刻,夏济安、卞之琳、顾寿观似乎感受到节日中的一丝伤感和无聊,三人大嚼年糕,饮绍兴酒,吃美国鲑鱼罐头和火鸡。惟此,才能强烈地感受到生之欢欣与寂寥。此时此刻,各人都生出了感情的喟叹。夏济安说到了自己:“我平生只有单恋,并无恋爱,不足挂齿。今天我可以说一句,一切只待上帝安排。”其日记云:

能使我寂寞的,只有一个人;举世滔滔者,只是使我更孤单。

北大复校于沙滩红楼,夏济安把乃弟也引入北大做助教。他酷爱电影。有次《窗中少妇》在北平演一场早场,百忙之中的他硬是拉了乃弟同去。夏志清不解其意。晚年看到胞兄日记,才知他这是要了却一桩夙愿:当年女子曾在作文中提到那场电影;而夏偏偏错过,遗憾不绝。那天看过电影后,他真的特别开心、无限欣忭。

……

P139-141

序言

序二

谢泳

刘超还在读书时,我们即相识,想来已是八九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山西,他在北京。因为关心西南联大的历史,我们有过通信联系。多年来各自在南北奔波,见面机会极少,但他的学术进步,我却非常了解。他在清华开始攻读博士以后,学术重心也放在中国现代学术史方面,发表过许多有创见的专业学术论文。

在刘超这一辈的青年学人中,他是那种在读书期间即确立自己学术方向的人,所以他的学术道路开始得很早,也相当顺利,积累比较厚重。

刘超还有一个特点是专业之外.能写有很强可读性的学术散文.能把自己的学术研究与散文写作结合在一起,所以写作数量相对较多,一度时期,我几乎能在国内多数有影响的文化期刊上看到他的文章。刘超现在把这些文章集合在一起,要单独出版。我读了全书.感觉虽是散文类的学术文章,但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视为一册中国现代学术史。因为中国现代学术中最重要的是学者.最吸引当代读者的也是这些学者独特、传奇和富有个性的人生,至于他们的学术成绩,则专业之外能关心的人,说实话,可能不在多数。中国现代学术史的魅力主要在学者的人生,刘超正是恰当把握了此点.所以选择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学者,用自己优美的文笔叙写他们传奇的人生。因为刘超自己有专业训练,所以他笔下的学者人生,是建立在丰富史料基础上的叙述,而不是信口开河的描写。我说此书可当一本中国现代学术史来读,就是因为作者有这样的追求,也有这样的叙述能力。可以说,这是一本有史料的书,也是一本有趣味的书。我乐意向读者推荐此书。

是为序。

2013年11月18日于厦门

后记

前尘·拾年(代跋)

本书是从我大量同类作品中选编出来结集而成的。

内中最早的篇什写于五六年前,最新作品则成于今夏。它们或写于仙台、东京,或写于南安故里,或写于北京等地。今年暑假,我带着北京清华大学、台湾淡江大学、美国WayneStateUniversity的一批学生入蜀支教,地点是通江县。这里地处大巴山深处,山高路险,每天要上上下下爬几回陡坡。7月底8月初,在繁忙工作之余,我仍抽空继续写作,草成了关于蒋廷黻、张竞生、丁文江、顾颉刚等人的多篇专文,其中惟张竞生一文选人此书。

多年前,我人读清华之际,从没想过毕业后留在这个城市。京城米贵,居之不易,我亦难以喜欢这快节奏的生活和干燥多风的气候。清华龙虎云集。驽钝如我,能经过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毕业生就于愿已足。当时唯一的愿望,就是毕业后能找个小地方,教教书,过个小日子,做点小事情;同时沉下心来踏踏实实用功十几年,在四十岁之前能有几部大书立起来。只是,后来的一切,都不在我预想之中。少年时蛰居南岭古镇,爱读《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却不曾想,终有一日,自己会北上京师,尘定清华,与荷塘月色朝夕相处。

回想这些年所走过的路,我最感庆幸的是,自己初入北大,就因若干习作而进入了许多学界前辈的视野。十年来,如我这般驽钝愚顽、疏懒木讷的藐予小子,始终得到各方前辈,包括耄耋长者的错爱,领受着前辈们的许多教泽,对前辈们的殷殷爱重和期许,我辈惟有更加努力。

我一直以为,学问乃个人之私事,也是毕生的修行。我自幼开始研习文史,青灯黄卷,虽迄无所得,然兴味不减,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功夫始终与口俱增、与年俱进。尤其是经最近十年之摸索、打磨和锤炼,我对学术的理解早已今非昔比:无论是视野、功力还是积累,都已远胜夙昔;眼界的高度广度、思维的角度力度、对问题的体察力领悟力和对文献的驾驭力穿透力,都已有质的跃升。我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博士阶段老师们那种“严厉的”关怀。这种关怀,常常表现为“咄咄逼人”的反复追问和不留情面的“学术责难”。面对老师们的时相辩难、反复攻错,我曾一度深感沮丧挫败,一次次地自己否定自己。然而,也正是在这种磨人的反复追问、自我否定中,正是在这高频度的互动、辩难和批评中,我的思维得到了高强度的锤炼。就此而言,这些年的学术成长,是我自己“磨”出来、“悟”出来的,也是被老师们“逼”出来的,更是在严师们反复攻错“责难”的逼迫下,不断自我否定、不断“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而实现的。感谢清华。清华为我提供了足够的平台、资源和机会去开展工作,使我很少为生计劳心。正是这极优越的学术和生活环境,推动我在学术之路上稳步成长。

及今,我已居京十载,清华八年。十年时光悄然远逝。此间,我走过不少地方,也经见了不少物事。多少情怀已更改,多少憧憬皆不再,多少回梦里花开花又落,多少个日子从字缝行间流逝,如昨日之水,永逝不返。此书正是这些年时光飞逝之后残留的余烬;其中每篇文字都见证着我的足迹、笔迹和心迹。它的面世,意味着对一段岁月的挥别。

别了,时光。

前些日子,我应邀去京西大觉寺。行经华北电大时,蓦地忆及多年前来此地的情景。那是我初来朔国,正值sARS事件前夕。那时是春寒料峭之日,如今则是初冬萧索之时。依旧是朔风拂面,依旧是胡杨夹道,只是流光早已把人抛,一切都已不复如初。近看故地,遥望燕山,便想,旧时风物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回眸萧瑟昌平路,燕山柳色太凄迷。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纵览史乘,我们时时看到文明嬗变、国旗兴衰、江山易手、权力消长、人世沉浮,直让人感叹“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种历史与人世的变幻无常,在在皆是。照历史的观点看,“读史早知今日事”。亘古以来,科技日益突飞猛进,人性却几乎始终冥顽未改。面对历史的翻手为云覆手雨,任何个人都只能徒叹奈何,正所谓“悲欣交集”。翩翩少年,如花美眷,都经不住逝水流年。再回首,红颜已迟暮,谁还记得这“炉火旁打瞌睡的老婆子,当年也是如花的少女”(莎士比亚语)?红颜白首是人之一生;而在历史,只是弹指一瞬。面对宇宙之浩瀚无垠、岁月之万古苍茫,人只能叹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哀人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最后,在看惯历史沧桑春风秋月之后,人们终于还是添了几许平常心。佛说,平常心是道。人说“以出世之心,做人世之事”。我则常自嘲“无涯的是岁月,有限的是人生”,乃“聊做无益之事,以遣有涯之生”。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独自亦凭栏,无限江山。三十年来家国,八千里路云月。关山万里月如钩,满目青山空念远,乱石依旧枕寒流。

在某种意义上说,本书是我近年来在学术创作和田野调研过程中直接的副产品,是文化寻古之后的札记,是民国史研究之余的信手涂鸦。但从广义上说,它也是我近一二十年各种积累的外化。

民国史学的书写,始终受到意识形态等种种非学术因素的干扰,致其或被丑化扭曲,或被美化拔高,二者皆有失偏颇。对民国知识人的研究亦然。知识分子的意义在创造思想;不满现状、批判现实是其本能。他们是社会病灶的啄木鸟,常常不合时宜,难见容于当世,却往往见重于后人。因此,文人的处境最能直接地折射一个时期的社会政治气候,在吾国尤然。和谐的本质乃是平衡,文明社会应有所制衡,应敬重生命、公平有序、善待弱者、容忍异己。近代以来中国曾长期是个病态的社会。一个和谐的文明社会、一个富强的自由中国,是国人长久以来的追求,但民国文人都未能熬到这一天;今人依旧任重道远。

本书的出版,需要感谢许多人。特别要感谢的是何兆武先生。多年来,因着对学术的兴趣,我常拜谒先生,或请益学问,或聊作闲谈。先生每读我的习作,总是很坦率地提出批评意见,予我匡正。至今,我有幸聆听先生教诲,已不止百回。感谢谢泳先生和马勇先生。谢先生多年来一直支持我的学术工作,此次亦亲自垂阅拙稿并为之序,令人感动。我拜读马勇先生的作品已有多年,与马先生的文字之交也颇有时日,但正式相识的时间却并不很久。马先生精研民国史,刻下又在台湾讲学,为《讲台上的民国》作序,显然是再合适不过了。先生在百忙之中慨允赐序,尤令我铭感五内。还需要感谢天津人民出版社的徐庆平老师、沈海涛先生、韩贵骐先生。他们为此付出了许多时间和心血。

念及这些年的学术之路,我需要感谢业师蔡乐苏教授和刘志光教授。

尤其需要感谢的是教育研究院。在我博士毕业时,是教研院收留了我,为我提供了继续做研究的机会。从这个这优秀的学术团队中,我学到了许多。需要特别感谢的是李越老师,李老师在学术上给了我许多指导,使我受益匪浅。王孙禺教授、李曼丽教授、叶赋桂老师、王晓阳老师和钟周老师也对我的研究时有教正,谨此致谢。还要感谢清华大学副校长、教育研究院院长谢维和教授,以及史静寰教授、袁本涛教授、韩锡斌老师、李锋亮老师和刘颖老师等许多老师的关心和指导。

同时还感谢吴剑平老师、孙茂新老师、范宝龙老师、王磊老师,以及孙海涛老师、赵可老师、赵忠升老师、陈超群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这个精干而朝气蓬勃的团队总让人倍感温馨。

此外,还需要感谢胡显章教授、张勇教授、王宪明教授、欧阳军喜教授、彭刚教授、仲伟民教授、唐少杰教授、张小劲教授、景跃进教授、闻黎明教授、叶隽教授、刘瑜老师、谢喆平博士、李成旺老师、金富军博士等许多师友。正是这优秀的学术共同体的时相砥砺,惠我良多,使我时有长进。

Lastbutnotleast,感谢家人和朋友一直以来默默的关心和支持。是他们始终给我许多温暖。谨以此书,献给他们,也献给我们牵念着的山河岁月。愿大家岁月静好。

2013年11月25日草于清华园寓所

书评(媒体评论)

“讲台上”或许依然活跃着许多新一代的大师,但这批新人与1949年之前的“旧人”比,总觉得缺少一点个性,缺少一点故事,因而这些年不经意间流行起来了一股怀旧思潮,甚至出现了“民国范”这样的概念。刘超的这本书,大致可以归属于这一类,以温情和敬意讲述“民国讲台上”的那一代大师。

——马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讲台上的民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1080864
开本 16开
页数 2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4
CIP核字 2013275897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34
162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6: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