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当代文坛点将录(5)
内容
编辑推荐

《当代文坛点将录(5)》由何镇邦、李广鼐、谭好哲、李春风编,这是一部用民间话语和以作家为主体的另类的生动的当代文学史,作者何镇邦是中国作家鲁迅文学院教授。这套书旨在向广大读者介绍当代文坛的名家,让他们了解名家创作背后的故事以及为人的情况,加深对作家和作品的许多了解。

内容推荐

《当代文坛点将录(5)》由何镇邦、李广鼐、谭好哲、李春风编,本书所收入的当代文坛名家创作与生活印象记,均选自山东大型文学期刊《时代文学》“名家侧影”专栏。“名家侧影”于1997年初开栏,迄今已整整十六个春秋,推出当代文坛名家近百位。其中少数已故去,大部分仍活跃在文学创作第一线。对他们的描述介绍限于专栏发表之前,之后的情况难以赓续。为了保存历史面貌,本书编辑出版时也不作任何补充和续写。

《当代文坛点将录(5)》适合文学爱好者阅读。

目录

叶文玲

 叩问灵台/叶文玲

 千里闻铃音/叶鹏

 直击老妈/王海靖

 文玲掠影/何镇邦

尤凤伟

 奔走的老尤/宋宁

 尤凤伟与山/臧杰

袁臆

 短文二篇/袁鹰

 耕耘散文——致袁鹰/何为

 老田/王必胜

 文坛常青树——袁鹰小记/何镇邦

张炜

 文化环境与自然环境——在眉山文化讲堂的演讲

 《你在高原》的放飞/陈占敏

 裁为什么迷张炜/逢春阶

张一弓

 太阳正在落山/张一弓

 我有这样一位父亲——女儿眼中的张一弓/张婷婷

 孤独的跋涉者/刘学林

 灿烂的晚霞——我所认识的张一弓/何镇邦{

赵本夫

 大地人/赵本夫{

 关于赵本夫的三篇文章/陈思和

 于细微处见胸怀——赵本夫印象/何镇邦

赵德发

 余生再无战略/赵德发

 端灯的是谁——赵德发印象记/夏立君

 老赵头的月球背面/赵琳琳

周大新

 摸进人性之洞/周大新

 走出盆地/李国文

 大新真好/行者

 我的朋友周大新/何镇邦

朱增泉

 自找苦吃自得其乐朱增泉

 见证朱增泉/刘立云

 布衣之交/何镇邦

宗璞

 七十感怀/宗璞

 兰气自玉精神/王蒙

 意外的宗璞/林斤澜

 阿姨,还是大姐?/刘心武

 多保重,宗璞大姐!/何镇邦

试读章节

叩问灵台

◎叶文玲

人说如果常常沉溺于回忆,就是年老的标志。年过花甲,当然可归入老年。但我好像没有“沉”更没有“溺”——虽然因为写作,心屏常常闪烁记忆的火花,但我却不大能够真正幸福地沉溺于回忆之中。

是的,能够全身心放松地沉溺于回忆中,不管所回忆的往事是大痛苦或大欢乐,不啻是件幸福的事,就如窗前明月枕边书,总是一种心灵的休闲。我之所以说自己“不大能够”,是因为最近在长篇小说写作暂告一个段落的间歇中,忽然发觉自己这辈子活得很傻,有时候连这种起码的自我调节式的“歇闲”都不会,都不曾。六十余年的生活,抛开青年和中年为谋生存而劳碌不堪的状态自不必说,从进入专业写作开始,照理说能够清闲自在地安排属于自己的时间了,可是,“生就的性,钉成的秤”,在生命的进程中依然故我,仿佛身后老有一根鞭子在催赶着自己,三天不碰“笔”(如今是电脑),那心情,对了,就像老家一句生动的比喻:仿佛狗没有屎吃一样无滋味。

其实,这都是自己逼自己,我的生命状态,永远是一种心甘情愿的自我挤压。

但近日,忽然有了放松的机会——兄长和老伴的校友,也是本人的老朋友,著名评论家何镇邦先生的一份稿约,给我创造了一种休闲的良机——按镇邦兄的编纂要求,这种可贤、可圣钩沉往事式的回忆,使我一下子就“沉溺”其中了。

这一“沉”,就沉入了回忆的汪洋大海,这一“溺”,更教我不能不面对一个严峻的事实——天,我什么时候已经“花甲”了?六十年,六十年,那可是人生的大半辈子,往事并不如烟,血色更会留痕。余生也晚,虽然颇多坎坷,自是没有什么足可教人惊心动魄的经历。但是,虫蚁之辈亦有行迹,世事和阅历毕竟是一点一滴堆积的,即便是寻常人生,毕竟也有那么多往事涛起浪伏地冲击脑海,若要剥茧抽丝,真不知从哪里着手为好。

就手拿起了时代文艺出版社年前为我出的一部“人生笔记”:《六十年的原声带》。

《六十年的原声带》是我的第四十二本作品集——如果不把那八卷本文集包括在内的话。

四十二,是数字符号,但对于我,却与生年有关——1942年是马年,在这年暮秋出生的我,仿佛和马也有了一些命运的关联。

有史记载,1942的马年是个大灾荒年,但在我的故乡——鱼米丰饶的浙江玉环县,好像不曾有什么太大的动静。我对饥馑的亲历,是在青年时代,那时我在山头海角一座古庙改建的一所小学当教师。只影孤灯,食不果腹,就这般清汤寡水的清贫生活,却没教我觉得太多的困苦。因为那时文学托梦,书籍为伴,青年时期勤奋不倦的苦读,支撑并构建了我的精神世界。儿时的文学梦,从十三岁那年在县报上“将名字变成报上的铅字”起,已经愈渐美丽浓烈。自与文学结缘,哪怕命运屡屡向我展露的,是一张严峻的面孔和一条布满荆棘的路,却从未妨碍我对她坚韧不拔的挚爱和追求。

虽然在故乡见识的世界非常有限,但是,与她耳鬓厮磨了我的青少年时代,她自然而然地成了我感情的绿荫,创作的摇篮。二十岁时我远去河南,故乡更像母亲一样,成为我心头永远的思念和牵挂。正是这种打断骨头连着筋的情分,使我在中原大地重圆文学梦后,结集的第一本散文集,便以《梦里寻你千百度》为题,传递着对她的呼唤,而今整理几十年磨墨生涯的结晶,血肉相交的篇什中,全是亲情的沉淀。

人的一生经历,有一定的命运因素,但往往也有更多的性格使然。也许正是“马”的属性,使我注定了像马一样不驯顺于命运的摆布,大半生负重如枷,六十余年日子,“劳碌”是基本的概括。但我亦不以身累为“累”。当在几十年奋斗的路上依次经历过学生、教师、农民、工人、干部等职业,当渐渐见识着变幻无常的大干世界、吞咽过人生所有的酸甜苦辣,当深深体味着世海沧桑安然于而今的荣辱不惊以后,我觉得自己这一生,虽然多舛却可算丰富。从常情说,人过花甲之岁家庭安宁儿孙绕膝,也堪称晚年有福。可是,对幸福有别解、与“满足”二字永不沾边的我,却依然有点“不尽然”,总觉得此生仍有太多的欠缺和不足。

这最大的欠缺和不足,便是生有涯知无涯的“知”和“识”。

书到用时方恨少。虽然自学不倦,却遗憾连书海的小小一角都未游遍;虽然也到过海内外的不少地方,却都不过是蜻蜓点水;虽然常常痴思长绳系日,总归精力有限;虽然亲人无数,却难长年团聚;虽然挚友不乏,也非早晚得晤说见就见;自己也许生活尚可,可是你的周遭、你的亲朋故友、你的邻居熟人,却有种种不幸和困顿……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就是我们的精神“常态”。当无尽的思念充溢心头,当时时陷入无以言诉的惆怅,当面对丰富多彩而又广袤多变的大千世界,你无法不叹息世事古难全,人生太有限!

有了种种叹息,便有我们的文字;有着种种感喟,便有我们的呼吁和呐喊。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完成了长篇小说《无梦谷》。我曾在题记中写道:命运之神安排了生活中的一切,却偏偏不给人们剩下一个“假如”!

现在,我想说的是:假如生活能够从头开始,我仍然不懊悔的,是我所走过的路,我不怨懑我所经历过的一切。假如生活从头开始,我愿意仍然做我自己,重新经历我所经历的一切,包括所有的不幸和苦难。

这种无怨无悔,就是实践了文学之梦带来的自信,这种自信之源,正是文学的力量所在。于是,回顾人生,小结六十余年的劳碌日子,我依然认为:此生最大的幸福,是能与文学为伴。

所以,哪怕再历艰难,只要能与文学同在,我对生活依然充满希冀。

所以,哪怕再过十年八年,我也依然希冀自己起码还是一匹“渴饮一斗水,饥食一束刍”的驽马,是一匹扬镳奔驰不厌远的老马,是一匹“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的好马!

写作是我们的宿命,一本本书稿便伴随终身。但是,作家们都有一本无尽头的书,那就是录刻在他心头的人生笔记。

几年前有出版社约稿时,我觉得为时尚早。因为人生未到尽头,现在就来审视那些脚印,所用的规尺是否得当?真正想诉诸人世的话语是否合了时宜?众所周知,作品不管大小,都有一定喻世或警世的作用,我对一些板正了面孔充当教师爷的作品总是不敢苟同。君不见如今的读者大多是青年,如今的青年才俊聪敏活跃见多识广,如今有兴致读书的青年,更是一些身生绝域“自矜无匹俦”的骐骥。现在的世上很多事,特别是洋洋文学世界,青年们完全可以做我们的老师,哪里还能让上了年纪的我们一味的自以为是,充当令人讨厌的“谆谆教导”者的角色呢!

最怕的就是写成那样一本人生笔记。

人生笔记虽然不等同于个人自传,毕竟是事事亲历件件是实的“写真”,完成这么一部“写真笔记”,用心更可能用血泪。写这样的人生笔记,等于教自己重度了人生。而回忆,如上所说,是我们这个年纪该有的常情;思念,更是最能牵引感情的一瓣心香。

如是一想后,我终于从“暂且放下”的念头中解脱出来,一打开往事的心屏,记忆的金沙顿时如泉涌集。如是一想后,好像不费思索,故乡的山风海月,物产习俗;亲人的音容笑貌,悲欢苦乐;老师的教诲之恩;朋友的相挽之谊,全都化成了最简朴的“原形”,活生生地在我心头翩然而现,用不着捕捉,用不着编织,一切的一切,全然本本真真地来在眼前。而当我不无感戴地回首一个个的“他”和“她”;当我搬出那上百本影集,检视这几十年走过的山山水水,特别是凝视那些已然“作古”而音容宛在的老师同学亲朋好友时,我无法不心头滚烫而又热泪潸然!哦,此生最可宝贵的日子在刹那间融会,此生最值珍视的人与情,都在这本书里齐集,此生有关小说和散文甚至是风花雪月的“说道”,也在这里袒露无遗!于是,我终于不无感慨地明悟:这一切,就是我的一生,正是这一切,组成并丰富了我的人生。

P002-005

序言

前言

◎何镇邦

1996年秋天,我应邀到山东枣庄参加青年作家张继的作品研讨会。会上,见到作为主办方的《时代文学》杂志社的主编李广鼐、当时的编辑现任社长房义经等文友。会议休息期间参观万亩石榴园时,李、房同我聊起他们刊物准备辟一推介作家的专栏而讨我的主意,我提出请名家写名家,并在一期中推出一位健在的著名作家,同时请几位了解他的名作家、名评论家或他的亲人一起聚焦式地写他这一办法。我当时只是说说而已,没想到他们却当了真。会后他们回到济南同社长于友发研究后,派房义经、郭牧华专程来京商议请我主持专栏的事。经商定,这一名家写名家的专栏定名为“名家侧影”,当即开始组稿,1997年元旦在《时代文学》推出。我找到当时还健在的汪曾祺先生,请他作为开栏第一位被聚焦描写的名家,老爷子慨然允诺。于是,“名家侧影”在1997年第一期上开了栏。1997年中,共推出汪曾祺、林斤澜、艾煊、铁凝、李国文、王蒙等六位名家的专辑。打那以来,这个专栏已不间断地出了将近十六个年头,应邀为这个专栏写作的名家也达数百位。专栏编辑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均为当代文坛所仅见。

“名家侧影”之所以能坚持连续编辑出版十六年之久,并产生较大影响,首先是由于《时代文学》杂志社领导和编辑的重视和支持,杂志社原社长于友发、原主编兼社长李广鼐、现主编谭好哲、社长房义经、执行主编黄强,都把这个栏目当作维系杂志生命的名栏来办,栏目的责任编辑李春风更是十几年如一日地为办好这个栏目付出忘我的劳动,并为办好它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其次,这个专栏能办到今天,能有这样的影响,当然有赖于广大作家和读者的关爱和支持,尤其是近百名作为传主的名家和数百名为专栏撰稿的作家的关爱和支持,没有他们的关爱和支持,是没有这个专栏的今天的!因此,借此机会,向支持本专栏的各位文友致以诚挚的谢意。

在这儿,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个栏目之所以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和在文坛内外产生一定的影响,还在于它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潜质。

首先,撰稿人均为文坛名家或传主的亲友,同被写的传主关系密切,他们写出的关于某一名家的创作背后的故事或花絮都是第一手材料,对于了解被写名家的创作与生活均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满足一般读者对著名作家的窥私欲。加之本专栏发表的名家印象记,大都出自名家之手,篇篇堪称美文,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诸如汪曾祺先生写林斤澜、铁凝的两篇文章、女作家张欣与池莉互动的两篇文章、毕淑敏写迟子建、迟子建写刘震云的两篇文章,还有王蒙写宗璞的文章,均可作为美文来读,读后令人难以忘却。至于像范小青的父亲范万钧写她的文章,尤凤伟的妻子写丈夫的文章,由于占有材料独特,爆出某些隐私,读来则别有一番风味。

其次,本栏既为读者与作家之间架设了相互沟通的桥梁,也为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专家学者提供了另一种样式的当代文学史。本专栏已经刊出的数百篇文章,对于研究近百位当代文坛名家来说,均具有不可或缺的文献价值。其中,像关于陈忠实的专辑,何启治关于《白鹿原》创作与出版、获奖前后的长文,对于研究《白鹿原》的学者们来说,便具有重要的史料甚至文献价值。这是我们开设这个专栏时始料不及的,也是这个专栏生命力之所在。

这个专栏在文坛内外产生的影响,为我们始料不及。不仅广大读者关注这个名家写名家的专栏,不少名家也通过各种渠道表示加入的愿望。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不少名家在这个专栏中被聚焦之后,名声日隆,影响更大;其中,还有不少被选为省、市作协主席,如黑龙江的迟子建,河北的关仁山,上海的王安忆,湖北的方方,福建的杨少衡,等等。当然,王安忆、莫言先后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铁凝当选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则更是让人感到高兴的事了!

编辑主持这个专栏十六年之久,我和《时代文学》的朋友们都有把这几百万字编辑成丛书出版以便保存、以广流传的打算,可惜只有山东文艺出版社十几年前出了几本年选,之后就没有什么消息了。去年年底以来,四川新华文轩集团旗下的四川文艺出版社经过反复论证,决定出这一套书,并定名为《当代文坛点将录》,今年先编辑出版五十位作家共五卷。出版合同签订后,六月中旬,我冒着酷暑赶到济南,在《时代文学》的领导和编辑们,尤其是本专栏的责任编辑李春风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前五卷的编辑工作。以便按时交稿,年内出版。

关于体例,哕唆几句:一、为节省篇幅,删去所有评论文字,尤其前年改版扩容后组来的总体评论。二、按被写的名家姓氏英文字母为序编排。三、保留名家的漫画像、速写素描、相片及主持人语,专页印制。

最后,再次感谢长期支持我们的众多作家和广大读者,感谢《时代文学》的新老领导和朋友们,感谢下决心出这一套书并为之付出心血的四川文艺出版社的黄立新社长、叶勇社长、胡焰总编辑和张春晓主任。

编辑工作疏漏之处,恳请方家及广大读者指正!

2012年10月10日于北京亚运村之望云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当代文坛点将录(5)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镇邦//李广鼐//谭好哲//李春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136221
开本 16开
页数 1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2012292492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31
16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6: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