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网络环境中虚拟自我的呈现与建构/传媒新视野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马忠君编著的这本《网络环境中虚拟自我的呈现与建构》从“自我”的概念出发,观察人的主体性在信息革命中的变化与发展,观察人们以什么样的手段、方式、内容和策略呈现和建构自我,关注人在“虚拟”与“真实”的互动中如何实现“自我”。“虚拟自我”(virtual self)是自我利用技术手段在虚拟空间中的存在方式、状态及体验。虚拟自我不是另外一个自我,而是自我的一个部分。现阶段,网络环境中的虚拟自我指人们以互联网为技术手段建构的自我。虚拟自我产生的根本原因与人的本质欲望和内心的深刻需求息息相关。人们在虚拟空间中的探求其实就是对自我的一种探求,是一种对生命本质意义上的追问。

内容推荐

本书是由马忠君编著的这本《网络环境中虚拟自我的呈现与建构》。《网络环境中虚拟自我的呈现与建构》的内容摘要如下:

“虚拟自我”(virtual self)是自我利用技术手段在虚拟空间中的存在方式、状态及体验。虚拟自我不是另外一个自我,而是自我的一个部分。现阶段。网络环境中的虚拟自我指人们以互联网为技术手段建构的自我。

虚拟自我产生的根本原因与人的本质欲望和内心的深刻需求息息相关。人们在虚拟空间中的探求其实就是对自我的一种探求,是一种对生命本质意义上的追问。

自我呈现(self presentation)又被称为自我表现、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是指调整自我以对他人所产生的印象进行控制的行为。自我建构(self construction)是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和身份的获得。网络不但创造了不同于传统社会生活场景的表演舞台,更对个体在网络环境中的形象呈现、行为模式、互动方式等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们在网络环境中改变了获得自我认知、建构身份的方式,“自我呈现”的内容更加丰富、策略更加多样、内涵更为深刻,所获得的结果与人们的动机、目标更为接近。与其说网络时代为传统“自我呈现”与“自我建构”理论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不如说传统的自我呈现与建构理论只有在网络时代里才真正展现它们的内在含义。

网络虚拟实在是虚拟技术发展初期的产物,将网络空间视为一种“实在”,侧重于它是自我建构与呈现的切实的“情境”。网络虚拟实在是虚拟自我意识的对应物、虚拟身体的存在空间、虚拟自我存在及发展的情境。

在网络环境之中,虚拟自我的呈现与建构是一种符号结构的建立,一种“超身份”的获得,也是一个自我再认同的过程。演员、观众、情境三个要素也影响着基于网络空间的自我呈现的机制。调查显示,人们在网络空间中使用逢迎讨好(ingratiation)、能力显示(eompetenee)、威逼强迫(intimidation)、榜样示范(exemplificafiion)和示弱求助(suppheation)等等策略来进行自我呈现,呈现的类型分为倾向性自我呈现、选择性的自我呈现、受众隔离式的自我呈现、利用受众互动建构的自我呈现等等。同时在网络环境中,网络行为主体从“个体”、“关系”、“集体”三种不同的角度定义自我,三种建构倾向的相对强度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中存在差异,进而区分“独立型自我建构”、“关系倾向的依存型自我建构”、“团体倾向的依存型自我建构”三种建构的类型。当侧重个体自我时,网络行为主体以自我提升(self-enhancemem)为原则;侧重关系自我时,网络行为主体多表现出与交往对象相互补的行为;当侧重集体自我时,网络行为主体往往与交往对象的行为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具体说来,在网络个人空间的层面,“自我”常常扮演自我美化或者是自我改造的“角色”,只不过美化与改造的内容和程度、使用的策略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目的基本相同——个人空间中的自我呈现必定是可以对人际关系造成吸引,期待着获得支持与认同的。通过调查与访谈,研究发现虚拟自我对于现实自我的合理利用以及与之互动的情况下,虚拟自我的自我呈现角色化程度低,扮演的成分少,是一种选择性的自我呈现,对自身进行稍微的榜样化和自我提升。虚拟自我是对现实自我的情感宣泄的情况下,虚拟自我的自我呈现具有一定的角色化倾向,并在对情境的重新定义中进行适度表演,采用具有倾向性的自我呈现策略,对于受众印象的生成开始有一些控制力。虚拟自我是现实自我的释放的情况下,网络行为主体一般会进行逆向性的自我呈现,是一种角色化身份的“重度表演”。在“个体自我”为侧重的虚拟自我的建构中,人是“自我”与“超我”的混合体,与人的本质密切相关的欲望、诉求在网络虚拟实在中直接地表达着。长期受到压抑的本我一旦处在原有社会规范失去效力的环境中,本能、欲望以及真实的自我便会呈现出来。

亲密关系的寻求与建立是目的性很强的一种人际交往,通过我们的调查和访谈,大多数人都会基于现实的婚恋目的考虑,在真实的自我呈现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提升”,向主流价值判断中优秀的男性和女性形象靠拢。身体亲密关系的寻求是一出规定情节的“演出”,身体亲密关系的实现是这个演出的高潮,一切角色的扮演和情节的设置都是为了实现这一高潮。建立虚拟亲密关系的目的成为了影响虚拟自我呈现策略的根本因素。“在网络性爱中要更有吸引力”是在身体亲密关系的建立中自我呈现与建构的核心,在这个情境之下,自我呈现的目的就是要吸引对象,获得亲睐。亲密关系的建立需要亲密信息的传播机制,这个机制中包含自我呈现的方式与自我呈现的内容。网络为亲密关系的建立提供了“亲密信息”的来源,进入到“亲密状态”的情境。

虚拟社群是虚拟自我的群体性的存在,是技术手段下抽象的人的联合体。虚拟社群中的自我呈现与建构也因为传统社群的这一“情境”的改变而发生改变。虚拟社群中的自我呈现与建构基于一种“社群共识”,形成包含“集体自我”的角色,自我呈现与建构多在社群关系的建立与互动中完成。虚拟社交网络中包括三要素:个体描述(profile)、关系(relationship)、互动(interactive)。自我呈现与建构是社交网络中社会交往的起点,以此发展关系,并在关系交往的互动中进一步完成自我的呈现与建构。

伴随着虚拟自我的呈现与建构,我们的“虚拟自我”在“虚拟化生存”中逐渐扩张,虚拟自我被不断创造,人的主体性价值和意义就通过不断建立的自我来传达出来。每一个自我的改变,带来的是一场深入的社会变革,世界也将做根本的改变。

目录

摘要/001

绪论/001

第一章 虚拟自我的界定/005

 1.1 自我的概念/005

 1.2 虚拟自我的沿革/007

 1.3 虚拟自我的内涵与外延/008

1.3.1 理解“虚拟自我”/008

1.3.2 “虚拟自我”的外延/011

 1.4 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016

第二章 “自我呈现与建构”的概念与发展/019

 2.1 “自我呈现”的概念与发展/019

2.1.1 自我呈现的界定/019

2.1.2 自我呈现的动机/020

2.1.3 影响自我呈现的因素/021

2.1.4 自我呈现的策略/022

2.1.5 基于网络虚拟实在的自我呈现/023

 2.2 自我建构的概念与发展/027

2.2.1 个体自我的含义与发展/027

2.2.2 关系自我的含义与发展/032

2.2.3 集体自我的含义与发展/033

2.2.4 “虚拟自我”的呈现与建构的研究/035

第三章 网络虚拟实在:“虚拟自我”呈现与建构的情境/039

 3.1 网络虚拟实在/039

3.1.1 虚拟实在的定义及性质/039

3.1.2 虚拟实在的意义/047

 3.2 网络虚拟实在:作为虚拟自我的呈现与建构的情境/052

3.2.1 媒介化的情境/052

3.2.2 舞台的再定义/053

3.2.3 符号系统的再确立/054

第四章 网络个人空间中的自我呈现与建构/056

 4.1 调查概况/057

 4.2 虚拟自我对于现实自我的合理利用与互动/058

 4.3 虚拟自我是对现实自我的情感宣泄/062

 4.4 虚拟自我是现实自我的释放/065

 4.5 总结/069

第五章 虚拟亲密关系中的自我呈现与建构/070

 5.1 情感亲密关系/071

5.1.1 亲密朋友/072

5.1.2 网络恋爱/075

 5.2 身体亲密关系/080

5.2.1 寻求身体亲密关系的动机与原因/081

5.2.2 身体亲密关系中自我的呈现与建构/083

5.2.3 身体亲密关系的现实影响/086

5.2.4 对于身体亲密关系的思考/088

第六章 虚拟社群中的自我呈现与建构/091

 6.1 虚拟社群的概念及分类/091

6.1.1 社群的概念及本质/091

6.1.2 虚拟社群的概念/093

6.1.3 虚拟社群的分类/095

 6.2 虚拟社群中自我呈现与建构的特征/096

6.2.1 基于“社群共识”的自我呈现与建构/096

6.2.2 形成包含“集体自我”的角色/096

6.2.3 社群关系中的自我建构/098

 6.3 虚拟社群中的自我呈现与建构的案例分析/100

6.3.1 基于“社群共识”的自我呈现与建构/101

6.3.2 虚拟社群中的角色定位/103

6.3.3 虚拟社群中自我呈现与建构的“阶层化”特点/104

 6.4 虚拟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与建构/109

6.4.1 虚拟社交网络的概念与内涵/110

6.4.2 虚拟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与建构的特征/110

第七章 虚拟自我呈现与建构的意义/116

 7.1 虚拟自我呈现的意义/116

7.1.1 虚拟自我的自我呈现是一种符号结构的建立/116

7.1.2 虚拟自我的呈现是一种“超身份”的获得/117

7.1.3 虚拟自我的呈现是自我身份系的建立/118

 7.2 虚拟自我建构的意义/u9

7.2.1 虚拟自我的建构是一个自我再认同的过程/119

7.2.2 虚拟自我建构改变着人类获取信息的机制/120

7.2.3 虚拟自我的建构是虚拟空间中主体性的获得/121

7.2.4 虚拟自我的建构是虚拟实践主体的确立/122

7 2.5 虚拟自我的建构为自我实现提供新的手段/123

第八章 展望:从虚拟自我到虚拟化生存/125

 8.1 自我的存在/125

8.1.1 人类存在方式的演进/125

8.1.2 自我存在的内涵/126

8.1.3 自我的存在方式/127

8.1.4 存在感的来源/128

 8.2 虚拟化生存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129

8.2.1 超越性存在/129

8.2.2 虚拟化生存的规定/130

参考文献/139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网络环境中虚拟自我的呈现与建构/传媒新视野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忠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06036911
开本 16开
页数 1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3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248
CIP核字 2013166868
中图分类号 B017.9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8:0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