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嫉羡和感恩(梅兰妮·克莱因后期著作选)
内容
编辑推荐

克莱因编著的这本《嫉羡和感恩(梅兰妮·克莱因后期著作选)》收录了克莱因1946年到1960年的著作。作者是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以及儿童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在本书中克莱因提出了人类心理发展的新观念:嫉妒在儿童生命初期即已表现出来,也是死本能的最初表现;嫉羡和感恩是相冲突的,在偏执-分裂心理位置运作的嫉羡,是精神病的根源因素。

内容推荐

在精神分析史上,梅兰妮·克莱因被誉为继弗洛伊德之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最有贡献的领军人物之一。《嫉羡和感恩(梅兰妮·克莱因后期著作选)》收录了从1946年以后到1960年梅兰妮·克莱因过世之前的著作,其中还包括了在1963年她辞世以后才出版的未完成作品。这些几乎囊括了克莱因毕生最重要的文献,也成为其著述的高峰。

在《嫉羡和感恩(梅兰妮·克莱因后期著作选)》中,克莱因引入了新的观念:嫉妒在儿童生命初期即已表现出来,也是死之本能的最初表现;嫉羡与感恩是相冲突的,在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运作的嫉羡,是精神病理的强力因素。在精神分析著作中一向都强调嫉妒的重要性,例如弗洛伊德发现的阴茎嫉妒;然而,克莱恩对于嫉羡的概念完全是革命性的。

当今,大部分的精神分析师都非常熟悉克莱因所述的早期客体关系,许多分析师甚至使用她的发现与概念而不明就里。她的许多思想已经被纳入主流精神分析的思维当中,且仍在世界各地流传和发展;其著作的启发性与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对于喜欢精神分析的读者来说,克莱因的这本著作绝对值得学习与收藏。

目录

译者序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译者简介

梅兰妮·克莱因及其生平

第一章 关于某些分裂机制的评论(1946)

第二章 关于焦虑与罪恶感的理论(1948)

第三章 关于精神分析结束的标准(1950)

第四章 移情的起源(1952)

第五章 自我与本我在发展上的相互影响(1952)

第六章 关于婴儿情绪生活的一些理论性结论(1952)

第七章 论婴儿行为观察(1952)

第八章 精神分析的游戏技术:其历史与重要性(1955)

第九章 论认同(1955)

第十章 嫉羡与感恩(1957)

第十一章 论心智功能的发展(1958)

第十二章 我们的成人世界及其在婴儿期的根源(1959)

第十三章 关于精神分裂症的抑郁的评论(1960)

第十四章 论心理健康(1960)

第十五章 关于《奥瑞斯忒亚》的某些省思(1963)

第十六章 论孤独感(1963)

试读章节

在提供一篇主要涉及游戏技术的文章以作为这本书128的引言时,我受到了以下考虑的鼓励:我跟儿童与成人的工作,以及我对精神分析理论整体的贡献,从根本上是源自于与孩子工作时发展出来的游戏技术。借此我想说的并不是我后来的工作是对游戏技术的直接应用,但是我在早期发展、无意识过程以及能够触及无意识的解释的本质中获得的见解,已经在我对于较大孩子及成人的工作上有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将要简短概述我的工作从精神分析游戏技术发展出来的步骤,但是我并不会对我的发现给出一个完整的论述。在1919年,当我开始我的第一个个案时,已经有人做过一些针对儿童的精神分析工作,特别是胡贺慕斯医师(Dr.Hug-Hellmuth,1921)。不过,她没有从事过六岁以下儿童的精神分析。尽管她使用绘画,偶尔以游戏作为媒介;但是她并未将游戏发展成一种特殊的技术。

在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有一个既定的原则:分析师应当非常节制地给予解释。除了少数的例外,精神分析师们尚未探索过无意识的那些较深层次:对儿童来说,这种探索被认为具有潜在的危险,此谨慎的观点反映在这样一个事实当中,即在当时以及之后的几年中,精神分析被认为只适用于潜伏期开始的儿童129。

我的第一名病人是一个五岁大的男孩,在我最早出版的论文中130,我用弗立兹这个名字称呼他。在开始的时候,我以为只要影响母亲的态度就足够了。我曾建议她应该鼓励孩子自由地与她讨论许多未能说出口的问题,这些问题明显存在于他内心深处,而且阻碍了他的智力发展,这么做有了好的效果,但是他的神经症并未被充分缓解。很快,我就决定应该要对他进行精神分析。这么做时,我偏离了某些既定的原则,因为在孩子呈现给我的材料中,我解释了我认为最急迫的部分,并且发现我的兴趣专注在他的焦虑以及对抗这些焦虑的防御上。这种新的方法很快使我面临了一些严重的问题,我在分析这名病人时,所遭遇到的焦虑是非常急剧的,而且虽然我观察到焦虑一再因为我的解释而缓解,使我确信我工作的方向是对的;但是有时候我会因为他那些被带到表面上的新的焦虑的强度而感到不安。在这个时候,我向卡尔·亚伯拉罕医师请教,他回复说:既然到目前为止,我的解释经常带来舒缓的效果,而且分析明显有进展,他不认为需要改变处理的方式。我受到他的支持所鼓舞,在之后的几天里,孩子的焦虑从原先的高峰大幅地减弱,达到更进一步的改善。从这个分析所获得的信念,强烈地影响了我全部的精神分析工作。

当时的治疗是在这个孩子的家中进行的,用的是他自己的玩具。这个分析是精神分析游戏技术的开始,因为从一开始,这个孩子主要就是透过游戏来表达他的幻想与焦虑;而且我不断地向他解释游戏的意义,结果是在他的游戏中有越来越多的材料浮现出来。也就是说,基本上我已经在这个病人身上使用了解释的方法,而这个方法成为我的技术特色。这种处理方法符合精神分析的一项基本原则,也就是“自由联想”。当我解释的不只是孩子的话语,也解释他玩玩具的活动时,我将这个基本的原则应用到孩子的心理上,而孩子的游戏与各种活动(事实上也就是他的整体行为),是他们用来表达成人借由言语所表达内容的方法。整个治疗过程中,我也受到弗洛伊德建立的两个其他信条的指引,从一开始我就将它们视为基本的法则:探索无意识是精神分析程序的主要任务;而分析移情则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

在1920年与1923年间,我从其他儿童案例获得了更进一步的经验,但是游戏技术发展中确切的一步,是我在1923年治疗一个两岁九个月大的孩子时所作的精神分析。我已经在我的《儿童精神分析》131一书中,以莉塔之名提供了这个儿童案例的细节。莉塔的困扰是夜惊及动物恐惧症,她对母亲的态度非常矛盾,同时她黏母亲黏到了无法被单独留下的程度。她有明显的强迫性神经症,而且有时候非常抑郁。她的游戏都受到抑制,无法忍受挫折,这使她越来越难养育。我当时很怀疑该如何处理这个案例,因为分析这么小的孩子,完全是一项新的试验。第一次治疗似乎印证了我的担忧,当莉塔和我被单独留在育婴室时,她就立即表现出了一些我认为是负向移情的迹象:她当时焦虑而沉默,随即要求去外面的花园;我同意了,并且随她同去;但这在她的母亲与保姆看来,却是失败的迹象。在10~15分钟后,当我们回到育婴室时,她们非常惊讶地看到莉塔对我相当和善。对这种转变的解释是:当我们在外头的时候,我曾经解释她的负向移情,这再一次违反了一般的做法。从她说的一些事情,以及她在开放空间里比较不那么害怕的这个事实,我的结论是当她单独与我在房间里的时候,她会特别惧怕我可能对她做的某些事情。我解释了这一点,并提及她在夜里的惊吓,我将她怀疑我是一个具有敌意的陌生人连结到她的恐惧:夜里有坏女人会在她落单时攻击她。在这个解释之后几分钟,当我提议回到育婴室的时候,她立即同意了。如我之前提到的,莉塔在游戏方面的抑制是明显的,她除了强迫性地帮她的洋娃娃穿脱衣服之外,几乎什么都不做。但很快我开始了解在她的强迫症底下隐藏的焦虑,并且解释了它们。这个案例加强了我那正在成长的信念:对儿童进行精神分析的前提,是要了解并且解释那些幻想、感觉、焦虑以及游戏所表达的经验,或者是造成游戏活动被抑制的原因。

如同对弗立兹一样,我在这名小孩的家中作分析,并且用她自己的玩具,但是在这仅仅维持数月的治疗过程中,我得到的结论是:不应该在孩子的家中进行精神分析。因为我发现虽然她非常需要帮助,而且她的父母认可了我应该试试精神分析,但她的母亲对我的态度是非常矛盾的,而且整个气氛对治疗具有敌意。更重要的是,我发现移情的情境—也就是精神分析程序中最重要的部分,只有在病人能感觉到治疗室或游戏室(事实上是整个分析)是与其日常家庭生活分开时,才能被建立起来并且加以维持。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病人才能克服他对于体验且表达那些不符常规的思想、感觉和欲望的阻抗;对儿童来说,他们感觉这些不符常规的事情是与许多被教导的事情相抵触的。

也是在1923年,我在对一名七岁女孩的精神分析中做出了一些更有意义的观察。她的神经症困难显然并不严重,但是她的父母担心她的智力发展已经一段时间了。她虽然相当聪明,但是跟不上其他同年龄的孩子;她不喜欢学校而且有时候会逃学。以前她与母亲的关系是有感情的、信赖的;但自从她开始上学以来就改变了,她变得羞怯而沉默。我对她作了几次治疗都没有什么进展。已经很清楚的是她不喜欢学校,从她胆怯地说出的事情以及其他意见,我已经能够进行一些解释。这些解释衍生了一些材料,但是我的感觉是自己无法用这个方法获得更多进展。有一次我又发现这个孩子没有反应并退缩;我离开她,告诉她我稍后会回来;我到我孩子的婴儿房拿了一些玩具、车子、小人物、几块积木、一辆玩具火车,把它们放进箱子里,再回到病人那里。这个小孩之前不曾画画或是从事其他活动,但她立即对这些小玩具产生了兴趣,并开始玩起来。从这次游戏中,我推断两个玩具小人代表了她自己与一个小男孩(这个小男孩是我之前曾听她提过的一个同学),看起来这两个小人的行为有不为人知之处。其他玩具人偶被认为是在干预与监视,被厌恶地放置在一旁。她玩这两个玩具的方式带来了一些灾难,例如摔倒或撞到车子,这与焦虑升高的迹象一起重复着。这时候我提到她游戏中的细节并解释到:在她与她的朋友之间似乎曾发生过一些性活动;而之前她非常恐惧这一点会被发现,因而不信任其他人。我指出她在游戏时曾经变得焦虑,而且似乎马上就要停止她的游戏。我提醒她,她不喜欢学校可能与她害怕老师会发现她与同学的关系而惩罚她有关;最重要的是她很害怕,而且不信任她母亲,现在她可能对我也有同样的感受。这个解释对孩子的影响是很显著的,她的焦虑与不信任刚开始时升高了,但是很快就转变为明显的释然。她的脸部表情改变了。虽然没有承认或否认我的解释,接着开始制作新的材料,并且变得更自由地玩耍与说话;但这些都显示了她的赞同。她对我的态度也变得更为友善而较少怀疑。当然,与正向移情交替发生的负向移情一再地浮现;但是从这一次治疗以后,分析开始顺利地进展。如我被告知的,同时还有一些好的改变发生在她与家人的关系上,特别是和她母亲的关系。她对学校的排斥减弱了,对学业变得更有兴趣;但是她在学习上的抑制,根源于很深的焦虑,只能在治疗过程中逐渐地消解。  P145-149

序言

众所周知,在精神分析学运动的百年历史发展上,克莱因无疑是继弗洛伊德之后对当代精神分析领域产生最广泛且最深远影响的精神分析学家。围绕着克莱因丰富的理论著作与技术贡献,而由她的众多追随者——包括汉娜·西格尔(Hanna Segal)、赫尔伯特·罗森费尔德(Iterbert Rosenfield)、威尔弗雷德·比昂(Wilfred Bion)以及后来的唐纳德·梅尔泽(Donald Meltzer)等人——继承并发展起来的克莱因学派,更是已然跻身为当前国际精神分析领域的学术主流。克莱因的众多理论洞见,诸如“内部客体”和“外部客体”的划分、“部分客体”向“完整客体”的整合、“原始自我”与“原始超我”的发展,“偏执一分裂位置”到“抑郁位置”的转化、“爱”和“恨”的互动,以及“投射性认同”与“原初嫉羡”等概念,不仅直接催生了客体关系理论的建立与自体心理学的发展,更是得到了当代精神分析乃至整个心理治疗领域的普遍接受。因此,回顾克莱因,系统并深入地了解她的思想,不仅对于我们从事临床工作和理解治疗情境,而且对于我们看待儿童的成长发展和教育,均有着不可小觑的意义与价值。

本书中收录的论文涵盖了克莱因女士从1946年之后到1960年她逝世之前的著作,也包括了在1963年她逝世之后才得以出版的一些未完成作品。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克莱因思想的成熟时期,是她对自己思想进行思考、深化与整合的阶段。

在《关于某些分裂机制的评论》(1946)一文中,克莱因细致入微地探讨了人类生命最初三到四个月期间的心理过程,她把分裂机制联系于偏执位置,提出了与“抑郁位置”相对的“偏执一分裂位置”,并继而在“投射”、“内摄”与“认同”等概念的基础上引入了“投射性认同”的防御机制,从而最终阐明并确立了其思想的基本理论框架。延续着1946年这篇论文的思路,在《关于焦虑与罪恶感的理论》(1948)、《关于婴儿情绪生活的一些理论性总结》(1952)以及《论婴儿行为观察》(1952)这三篇文章中,她又进一步讨论了从“偏执一分裂位置”到“抑郁位置”的转化,以及该过程中的波动所隐含的病理学意义。

本书中的其他论文也均是在“位置”理论框架下的深化与扩展,其中有一些主题性的文章,例如,在《关于精神分析结束的标准》(1950)一文中,克莱因以“迫害焦虑”与“抑郁焦虑”的修通来讨论精神分析的结束,从而突破了弗洛伊德以“阉割情结”为分析过程设下的界限。在《移情的起源》(1952)一文中,她则认为移情的起源在于早期的客体关系模式,并提出了分析负向移情的重要性,而《自我与本我在发展上的相互影响》(1952)和《论心智功能的发展》(1958)则是针对元心理学的理论贡献。还有一些技术性的文章,例如《精神分析的游戏技术:其历史与重要性》(1955)便是最接近于克莱因职业自传的一篇文章,其中记录了她早期作为儿童精神分析师的历史以及她与儿童工作的方式。

此外,《论认同》(1955)与《关于<奥瑞斯忒亚>的某些省思》(1963)这两篇文章皆以文学作品为素材,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克莱因式的精神分析文学批评。前者以朱利安·格林的小说主人公法比安为例来讨论投射性认同的过程,后者则着眼于分析埃斯库罗斯作品《奥瑞斯忒亚》中戏剧人物的象征角色。

至于《嫉羡与感恩》(1957)一文则是克莱因晚年的主要理论代表作,也是本书诸篇中的“重中之重”。在这篇论文中,克莱因提出嫉羡与感恩是两种相反却相互作用的感觉,她分析了嫉羡与感恩的起源,认为嫉羡诞生于最早的婴儿期,是死本能的最初表现,且直接指向早期的部分客体(乳房),而感恩则是爱的衍生物,以好的客体关系为基础,被认为是日后一切幸福与快乐的源泉。继而,她还在这篇论文中区分了“羡慕”、“嫉妒”与“贪婪”三种情感类型,并比较了三者在概念内涵、出现时间、客体关系、目标、性质与实现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此外,克莱因还在这篇论文中讨论了过度羡慕的病理学影响,并以此形成了其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学观点。

虽然国内业已出版了许多有关克莱因理论及其临床思想的介绍性著作,也在我们的心理学界中掀起了不小的克莱因派浪潮,但是我们大陆目前还没有克莱因原著的译作。故此,希望本书的出版与发行可以填补精神分析文献的这一空白。

翻译本书的过程自然是艰辛的,但也着实洋溢着喜悦,更是时常感动于克莱因字里行间中散发出来的执着与热情,以及她那充满母性光辉的精神力量。

至此,我们想要特别感谢“万千心理”及编辑阎兰女士为本书的出版工作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也由衷希望本书的翻译可以得到广大读者和专家朋友们的批评指正。

译者

2013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嫉羡和感恩(梅兰妮·克莱因后期著作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奥)克莱因
译者 姚峰//李新雨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994403
开本 16开
页数 3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5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484
CIP核字 2013206379
中图分类号 B84-065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3: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