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三案始末(精)
内容
编辑推荐

《三案始末(精)》由温功义所著,是用不足十万字的篇幅,厘清了明史上最为纠缠繁复又影响深远的梃击、红丸、移官三案。而在进入具体的“案情分析”之前,作者从帝权与相权的矛盾人手,到万历“造因”为止,从制度层面交代三案动因,从帝王层面交代三案导火线,将明代的皇权与相权,朝廷与宦官,以及三大案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相互联系等条分缕析,给读者呈现出一幅明末宫廷、朝政和社会清晰生动的立体图形。后又通过天启、崇祯两朝对此进行的连续翻案,更呈现出门户之争的面目,为明代亡于党祸戾气埋下了伏笔。

内容推荐

《三案始末(精)》由温功义所著,《三案始末(精)》用不足十万字的篇幅,厘清了明史上最为纠缠繁复又影响深远的梃击、红丸、移宫三案。而在进入具体的“案情分析”之前,作者从帝权与相权的矛盾入手,到万历“造因”为止,从制度层面交代三案动因,从帝王层面交代三案导火线,将明代的皇权与相权,朝廷与宦官,以及三大案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相互联系等条分缕析,给读者呈现出一幅明末宫廷、朝政和社会清晰生动的立体图形。

目录

前言

帝权与相权

从宰相到阁臣

内监

万历——三案的造因者

立储上的犹豫不决——三案起因

梃击案始末

红丸案

移宫

《三朝要典》,三案翻了过来

崇祯嗣位,三案又翻了回去

余波

试读章节

宰相之为帝王的辅佐,其渊源是很久远的,也可以说自从有了帝王以来,就有了地位仅次于帝王的宰相。

这一制度,历来便都为论者所肯定。每当说到太平治世,总是以明君善于择相、贤相能竭诚事君,作为主要因素。很多相处得较为和美的君相之间,彼此也常以融合无间、如鱼得水,相互赞誉。粗粗见来,似乎君相之间总是以和衷共济、同心协力才是正道。但历观史籍、揆诸实际,却又不然。自殷周以来,便是君相合力共治之局,其间帝王掌握着最高权力,处理实际的政务则较宰相为少;宰相掌握着次高权力,而处理实际的政务却较帝王为多,彼此互为消长,彼此意见相合时固然常有,而彼此相异时却也时见。相合自然无话可说,相异则不免要相互让步,或竟发生冲突。伊尹放太甲,成王疑周公,便是极早的例证。自此而后,君相之间的斗争就没有断过,只不过是冲突的缓和与激烈各不相同而已。这其间,霍光、曹操、司马氏父子和桓温等人,都是以相权压倒了帝权的突出人物。

君相之间虽说不断有些争持,但从权位上来说,优势自然总是在帝王一方面的时候为多。而且每逢改朝换代,君相之间的权势总要有些变化,这变化的趋势则是帝权不断上升,相权则不断下降,因为每个开国之君为了保全他的基业,总要除掉一些前朝制度中对帝王起到约束作用的条文,而添上一些扩大王权的条文。历代继续这样修改,帝权与相权之间的距离也就越来越大。这样,到了明初,帝权和相权之间相距便已绝远,但明太祖朱元璋还是觉得宰相的权力对他的帝业终究是个威胁,最后终于把这个行之已久的宰相制给废除了。

废除了宰相制,君权越发增重了,君主专政,至此已发展到了顶端。这对于帝室的稳固自然是有利的,在有明一代的一十六帝中,于童年间便即位为帝的很有几个,另外又还有些倦于理事的人,多年避居深宫,很少临朝问政。然而即便如此,帝权还是很巩固的,并没有出现过权倾一朝、足以代立的人物,其最主要的原因当然应该说是取消了宰相制的缘故。不过,也正由于居安无危,明代诸帝,除去建国初期的所谓二祖以外,都极缺乏历练,只有宣宗、孝宗,稍为后世加以称许,其余都不过是些碌碌无为的人,坐视国是日非而振作乏术,终至内外交困,以至于亡。这又是一心只为增重帝权而殚精竭虑的人所没能想到的。

明太祖朱元璋之终于废除了宰相制,是在他建国为帝后,为了巩固帝权,经过多年的思虑和谋划,最后才毅然决定的。最初,他对设立宰相辅佐国政的制度,也是一如前代,并无一点疑虑。早在他建立大明帝国之前,还是称为吴国的时候,便已经设立起了宰相的职位了。从吴至明,宰相都称为丞相,共有左、右二员。那时位居左丞相的是李善长,位居右丞相的则是徐达。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帝国,即位为帝以后分任左、右丞相的还是李善长和徐达两人。那时丞相的任所称为中书省,丞相之下设有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职称的属员。徐达在中书省为右丞相的时间并不久,只有两年略多些,后来便因要率领军队出征而离开了那里。李善长在徐达离去不久,也因病致仕(即退休)家居。继李、徐而任职丞相的,又有汪广洋和胡惟庸两人,汪是在李善长于洪武四年正月致仕之时即被任为右丞相,继李而来掌管中书省的事务的。胡惟庸比汪广洋的入相要晚两年多,他是于洪武六年七月才被任为右丞相的。有明一代曾任职丞相的只有李善长、徐达、汪广洋和胡惟庸四人,只从洪武元年到洪武十三年初,有过以左、右丞相为首的中书省;到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以谋叛被诛,中书省也随之而被撤销,此后丞相的官名和职所便都化为乌有了。

明太祖朱元璋是在即位为帝后才逐渐感到帝权和相权之间的冲突,几经设法想要加以调整,但都并不令他满意,最后才决意废除这一制度的。从他们君相之间自开国以至最后李善长一家都被族诛,明太祖的不断谋划,事后看来,还是很显然的。

徐达在相位的时间最短,他又是四个丞相之中唯一未被处决的人,所以在他和朱元璋的关系之间,有关宰相制的废除的迹象并不多。可以略去不说。

P1-4

序言

梃击、红丸、移宫三案,是发生在明朝万历末年的、彼此相关的三个宫廷案件。当时,它们被称为三案;明亡后,有些史家则称之为明末三案。

这三案虽说是宫廷案件,但其影响所及,却已远逾宫廷,波及于都城内外,以至边关和江南。由于种因远、影响大,所以自始便很为史家重视。它在当时之特别受人重视,是由于历时久而牵扯多,自内廷至外廷,多少人都卷入其中,有的还被弄得倾家荡产,并死于非命。后世之所以重视它,除去上述原因而外,还由于通过三案的成因和经过,可以明白看出,明代多年来一力增重帝权,积势所及,产生出何等的积弊。

历代的封建王朝,在增重帝权以求确保家天下的统治这一做法上,都曾做出了不断的努力,每个新王朝的兴起,大致都要总结前代之所以失,想出一些补救的办法,也就是所谓“兴利而除弊”。在这种兴革方面,明代是很突出的。有很多地方,它做出了极不同于以前各代的改革。这些改革,是经过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以及以后的诸帝,不断继承祖训、加以因革才形成的。

明太祖的改革,最突出的一点是废除了历代相承的宰相制。本来,他是无意废除这一制度,仍然承袭旧制的,所以在还没有建立起大明帝国、还称为吴国之时,便设立有左、右丞相的职位;到建立明朝以后,丞相一职也还保留了十余年之久。但是帝权与相权之间,自来便是互为消长,不断产生一些冲突的。朱元璋为了增重自己的权势,并为自己的子孙建立起稳固的基业,终于除掉了李善长、胡惟庸、汪广洋等几个曾居相位的人,并废除了这一职位。

取消了宰相的职位后,明太祖就把应由宰相掌管的事务重新作了划分:他把定制决策等大权,收归帝室,亲自掌握;实际的政务,则交由六部分担,提高了六部尚书的职权。但作为皇帝,自来便有“日理万机”之称,事务实已很多,而定制决策都要笔之于书,写成文件,这也是他力所难及的,所以动笔之事,还得另外有人来做。明太祖以至在他去世后继立为帝的皇孙朱允炆,便把这些事务交由翰林院中在内廷修史、修文的学士们来做,做这些事的人,在最初的二十余年中,一直是既无定职,又无定员,但他们确实又分担了历来宰相工作的一部分。

把宰相的工作分由皇帝、六部和无定职的词臣来分担,常常不免会显出散乱,并带有一种临时性的样子。使这种做法固定下来的,是举兵攻入南京的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朱棣很能体会他父亲要把相权分散的心意,却又要有专人专职来做那份原是并无定职、定员的工作。从他攻人南京,便建立起了明代的代替宰相的阁臣制度。这一制度,一直实行到明朝的灭亡。

第一批被任为阁臣的有黄淮、胡广、杨荣、解缙、杨士奇、金幼孜、胡俨等七人。人数多,争吵冲突也就多,结果七人中解缙便被排陷而死,黄淮也因陷人得罪,去职入狱。他们的相争是由于争夺首列的位置。明代的阁臣也被称为辅臣,列居首位的称为首辅,首辅因有拟旨的特权,和皇帝的接触比较多,所以成为阁臣间争夺的目标。最初,阁臣间虽排有名次,但并非定而不移的,如解缙原本名列第四,后来却跃居首位,压倒了黄淮,以此形成了排陷的事件。后来很快在阁臣间便形成了名次定而不移的惯例,位居首辅的,永远居于首位,仅居其次的次辅,要想获得首辅的种种特权,必须等到首辅离去之后,才能递升,而首辅一旦归来,他却又得退居次位,交出已有的特权。这样阁臣间的争夺排挤,明争暗斗,就更形激烈,而且唯恐去而复回的首辅兴心报复,倾陷的手段更加狠毒,常是必欲置之死地方才放心。所以明代阁臣间的互争,远远超过了以前历代只有左、右二相的那些时候。这种争夺,对于明代诸帝来说,毋宁倒是很欢迎的。因为朱元璋和朱棣父子都是所谓雄猜之主,为了有利于他们后世儿孙的统治,臣下互攻,倒觉得是个好事。他们的子孙,对于其“二祖”的心意心领神会,在这方面续有所为,更逐渐建成了各部之间互有牵制、常多争议的政治机构,统治起来更加安全而又省力。明代有很多皇帝或想求仙,或是耽于酒色,常常多年倦于临朝,但他们的皇位和权力却一直保得很牢,不能不说是由他们所建立的这种互制局面取得的效力。但群臣大多陷于互争,于皇位的安全虽然有利,而于文化、经济等等方面则又起到了很坏的作用,一切日趋腐化,终于导致覆亡,则又是他们没能料到的了。

明代的内监有些人能到内廷所设的内书堂里读书,并公开取得了代替皇帝批示拟旨的权力,使明代各部之间的牵扯互攻更有所扩大,以至牵连到宫廷中的后妃和王子。本来,朱元璋有鉴于宦官之为患,对于内监的限制是很严的,不但不许他们论及政事,或与外官往来,而且严禁内监识字。他还命人将这些禁例,刻在宫门外的铁牌上,并且写进他留给后人的《洪武宝训》一书里。对于这些训诫,在口头上,他的后人虽都声称应予确遵,实际上则遵与不遵各由是否于己有利为定,有的不但不遵从,甚至背道而驰。例如,设立内书堂,派大学士来教有些小内监读书为文,使他们习于为政,便是违背所谓祖训的最突出的一点。

内监有了“批硃”权,能代皇帝批示内阁进入的拟旨,就使相互制约的局面更形复杂,宫廷与外廷之间,有些事也搅成一团了。三案的拖延之久、影响之大,便是由这种混乱局面所形成的。所以后来有些史家在研索三案之余便说,如想弄清明代相互制约的混乱纠纷,从三案人手,倒是个极好的捷径。

本书之作,便是想由三案这一捷径入手,使读者稍见明代统治阶层之间的内部纠纷,看清他们是如何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争夺排挤,而使国政日趋荒废的。如不对明代统治者间的各种政治力量稍有了解,便难于较清楚地了解三案,所以我首先便从宰相制的废除说起,使读者知道,明代的阁臣——虽也被称为相臣,入阁也被认为是拜相——其职责却与前代的宰相大有不同。知道这点便能对后来所形成的门户之争有些了解。历代宦官为乱,事例也多,但明代却很有些不同于历代之处,本书择要略加叙述,也是想使读者在这方面增长一些见识。明神宗(万历)是三案的造因者,对他自然不能不稍加叙述,同时由他也可稍稍知道一下明代宫廷之内的一些事情。这些都是了解三案的内情所必须交代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三案始末(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温功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45188
开本 32开
页数 19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15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8
CIP核字 2013092145
中图分类号 K248.305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0
13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3: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