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非常梅兰芳(江城名家论坛)
内容
编辑推荐

名家论坛系列丛书汇聚毕淑敏、吴根友、梁文道、夏广政、韩久九等三十多位文化名人最新精彩演讲,内容涉及人文、历史、礼仪、百姓生活等诸多方面。他们根据各自研究的专长,结合自身的经历,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用深刻而浅显的、睿智而朴实的、热情而真诚的讲解方式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和改变自己、营造美好前程的多种可能。

这本《非常梅兰芳(江城名家论坛)》(作者李述永)是该系列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资深媒体人梁文道透过喧嚣的城市看城市文化,阐述何为文化特色,引人无限遐思;教授沈阳纵论“微博时代的微力量”,如何既保护个人隐私又维护公共群体利益,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平衡性问题;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提倡大家“经典阅读”,借此了解社会、认识人生、丰富情感和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张迷”刘川鄂倡导欣赏张爱玲,激发全民性阅读活动,意即珍惜一份精神财富和出色的审美创造……《非常梅兰芳(江城名家论坛)》给予大家无尽的力量,让每一位阅读者都深受启迪。在感受名家激扬演讲魅力的同时,也“品尝”了一道可口的文化大餐。

《非常梅兰芳(江城名家论坛)》的作者是李述永。

目录

漫谈文化

城市喧嚣中看城市文化 梁文道

娱乐时代的大众文化 张闳

微博时代,"微"力量 沈阳

阅微知著

经典阅读 詹福瑞

红楼梦中的政治 王蒙

金庸新武侠小说与江湖文化 赵小琪

唐宋诗词 莫砺锋

至深感悟

庄子的人生哲学 徐水生

智慧人生--话说曹操 于涛

张居正的改革智慧 郦波

非常梅兰芳 翁思再

欣赏张爱玲 刘川鄂

试读章节

今天在中国,每一个城市都在关心文化的建设问题。然而在这个过程里。最喧嚣的恰恰就是文化本身,恰恰是大家都想做好的文化建设,这主要是因为导致这种喧嚣的最深层原因在于我们可能并不太清楚自身的文化特色究竟是什么。

我们一方面想要建立中华文化新的自觉自信,但另一方面,这个想要建立的东西,其实已经不再是那么的中国了,我们已经离我们以为的那个中国很远很远。很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都穿西装,没人穿传统中国服装了,到亚洲其他地区看看,比如说到印度,女人穿莎丽。男人也穿传统服装;到日本,那么现代化、那么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一个国家,每到重要的日子,比如说过年过节。他们也是着传统服装出席,女人穿和服,这很常见。但只有中国人,彻底抛掉了这些东西。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我们说要找回中国文化或者重建中国文化的时候,我们有什么资源,有什么能力做这件事呢?这是今天带给我们的一个很大的课题。

 过去二三十年来,包括我们华人学者还有世界各地研究汉学的学者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常见的讨论,并最终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严格上讲,100年前的时候,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文化并不存在,也就是说我们虽然天天说我们中国文化、中华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但是实际去考察,很字斟句酌地去寻章摘句的话,你会发现,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历史其实不超过100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很简单,就是100年前的中国人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中国文化:第一,当时还没有明确的使用中华民族或者中华作为一个国家单位的观念;第二,当时的人还不知道什么叫做文化。“文化”这个字眼并不在传统的中文里面,我们今天讲的文化是个翻译过来的词,而且还不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翻的,是日本人翻的。日本人用“文化”去翻译英文、德文一系列语文里面讲的那个culture,用“文明”去翻译他们所讲的civilization。

在清末民初,这一对翻译词刚刚通过日本引进中国的时候,其实引起过非常大的争论,因为当时的中国人很困惑,什么叫文化?什么又叫文明?这两者有什么分别?很多有名的学者,如梁启超、章太炎等都参与过这个讨论,这恰恰说明这些名词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讲是很陌生的。  如果我们传统中文里面没有文化这样一个词语的话,那就表示我们也没有一个概念的范畴是可以用文化这个词去表述的。比如说在今天,我们一说起文化,就会想到图书馆、书,想到音乐、电影,想到绘画、文学,甚至想到建筑,我们说这都是文化,起码是窄义的文化范畴,先不讲日常生活中那种人类学家定义的文化,这个窄义的都属于文化的范围。100年前,中国人还没有文化这个词的时候。我们中文,或者说中国人的思维世界里,也没有这么一个范畴的存在,也就是说在古代的中国人那里,他们不会把建筑、绘画、文学、音乐、戏剧通通一股脑地认为是同一个类别的东西,他们不认为这些东西是可以并驾齐驱,放在一起讨论的。比如说最简单的建筑,今天说建筑是艺术,建筑是文化的一部分,说要保护传统建筑,可在中国古人那里,建筑说不上是什么文化,也不是个什么高雅的东西,它完全没办法跟书法、诗词或者绘画并列在一起。所以在中国古代,关于建筑的论著绝大部分都是属于工匠性质的,绝大部分都是很实际地教导你一个房子该怎么盖。中国建筑史上最著名的一本书叫做《营造法式》,它讲的就仅仅是哪一级的王侯,他们家房顶该有多高,比他低一级:又得矮多少,再低一级又得矮多少,能够用什么颜色该怎么盖等等。

但回过头看西方,在文艺复兴时期,帕拉迪奥等人就已经把建筑当成一门完整的文化艺术,并借助其背后的人文思潮贯穿在里面来讨论。中国明朝的时候。虽然有很多文人雅号建筑,但那是一个很短暂、很偶然的现象,不是主流。由此可见,我们今天所讲的这个文化框,我们可以把很多东西丢进去,但是在中国古人的思维世界里这个框却是不存在的。

“中国”这个名词,在100年前的中国人眼里也是一个有争论的名词,他们都听过这个词,但不太能够确定它到底指的是什么,这主要是因为它还牵涉当时大部分的汉人都认为自己可以叫中国人,但至于满洲人、西藏人能不能叫中国人,他们当时觉得有争论。比如说201 1年是辛亥百年,当100年前革命党在讨论未来的国体建设的时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呼声,就是把我们汉人住的18个省叫做中国,至于什么蒙古、新疆,不关我们的事儿,就不理了。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争论。所以说我们所谓“中国”这个概念,或者“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当时还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不是那么稳固地存在,而“中国文化”这样的一个说法,它实际出现在中文或者中国人眼里的历史也不过100年而已。

我们今天讲的中国是一个民族国家的观念。民族国家这个观念,也是当时的人所没有的,不然的话梁启超也不会写《新民说》,他之所以写,就是要告诉大家,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是同一个民族的人,过去中国人坏就坏在是一盘散沙。中国第一个提出中国没有民族主义这个说法的人是郑观应,早在19世纪中叶的时候,他就写了《盛世危言》,他在里面说,中国有的是家族主义,但是没有民族主义,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讲的民族国家这个观念也好,文化这个观念也好,当是那个时候从西方翻译过来,我们再学过来,重新组织了我们自己的方方面面的生活、我们的意识形态、我们的想法产生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无论你喜欢不喜欢,今天你只要一说“中国文化”这四个字,它就已经不可能再是传统纯粹的中国r,它就已经是西化的了。因为连这个词,还有这个词表达的概念,它背后的范畴本身就已经是个从西方传过来的东西。P3-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非常梅兰芳(江城名家论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述永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武汉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079113
开本 16开
页数 2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3-11-01
首版时间 2013-11-01
印刷时间 2013-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6
CIP核字 2013239431
中图分类号 K825.78-49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24
166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0: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