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90's不为乌合不从众
内容
编辑推荐

“非你莫属”“成语英雄”“一站到底”等电视节目荣耀推荐!

崔永元、黄健翔、蔡志忠联袂推荐!

凤凰传奇、徐小平、陈思思倾力推荐!

北京大学教授吴志攀作序!

作者在全国各大高校举办100余场个人演讲!

90后北大法学硕士教你规划人生!

刘同告诉你谁的青春不迷茫,张天一教你走出迷茫,攀上巅峰!

《90's不为乌合不从众》(作者张天一)——一本90后和90后分享的思路突围手册!

内容推荐

《90's不为乌合不从众》是一本90后写90后的书,也是徐小平先生大力推荐的“大学生不得不读的一本思路突围手册”。作者张天一结合自己的经历,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90后关注、困惑的问题并做了作者个人的分享,如:22岁别规划?越优秀越平庸?出国是人生枷锁?创业是热血陷阱?不一定成功但一定独特?人生不是出国、考研、找工作的选择题?等。该书作者90后青年作家、北大才子张天一,在大学期间就从事过十种职业,并就自己这一系列经历的感悟在博客、豆瓣、论坛以及《青年文摘》等处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在网络上引起巨大反响。由北京大学吴志攀教授亲笔作序,凤凰传奇、著名天使投资人徐小平、雕塑大师吴为山、中国侨联副主席朱奕龙、残奥标志设计者央美刘波教授、人文作家席宏斌等社会各界名人推荐。《90's不为乌合不从众》旨在通过本书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同关注第一批进入社会90后年轻人的氛围和社会现象。

目录

第一辑 戒篇/1

“我喜欢”还是“还不错”/3

创业是人干的事儿吗/10

大学创业:热血陷阱/17

当革命没了本钱/25

凤凰男:灵魂99磅/32

拒腐:应试思维的行尸/40

考研:非命运扭轮,亦非避风港/47

口在外面,才在里面/53

恋爱:前方施工,绕行大路/60

你不过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67

做学习的社会人/74

第二辑 定篇/81

22岁别规划/83

不为乌合不从众/89

广度决定成功,深度决定有多成功/97

人脉,别自言自语/104

听课,不用耳/112

学习与工作,矛盾伪命题/120

越优秀,越平庸/127

做质变人,做质变事/134

第三辑 慧篇/141

22岁:一无所有,无所不有?/143

眼睛长在前面/150

生命无虚,誉无浪得/157

你缺了一味药/163

你不去死,我怎得活/170

旅行:心情无法设计/176

路边鼓掌,一身灰尘/182

理想与现实:一根钢丝/189

广阔天地,难有作为/196

不一定成功,但一定独特/203

跋/211

试读章节

人是选择自己的生活,自己活着生活?还是让生活选择你,生活让你活着?

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面对的是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在这些地方,高耸的是摩天大楼,渺小的是没有意义的个体。个人的选择在这样一个个巨大的转盘面前是如此的无力,因为在很多时候,它们会带着你往下走,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不管你如何选择生活,这些城市依然会在8点忙碌,会在下午5点开始堵车,会在7点华灯初上,会在11点灯红酒绿,会在半夜陷入寂静。

人,还能不能有自己?

临近大四之时,各种有关毕业出路的问题开始显现,拷问并折磨着每一个即将走出校门的年轻人。这个时候,一位同学找我吃饭,和我聊他的困惑。当他提出想找到我聊天时,我有一些吃惊,因为他是一个在外人看来很优秀的人,当别人还在四处奔波面试时,他就拿到了一个又一个的offer,我没有想到这样的人也会有有关于出路的困惑。

他困惑于不知道自己毕业以后该走哪个方向。他是法律专业的学生,有着漂亮的学习成绩、法律专业实习背景,他要是想找一份和法律有关的不错的工作不成问题,他也已经拿到了一份美国律所的offer。

在北京这样的地方,一份外国律所的工作,意味着衣冠楚楚、风度翩翩地出入国贸最好的写字楼,意味着拿着让很多大学毕业生咋舌的工资,意味着又一个京城精英白领的诞生,意味着未来一个富有而有品位的律所合伙人,同时也意味着颠三倒四的加班,意味着频繁奔波的出差、开会、社交。尽管如此,这样的一份工作,仍然是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可这个朋友告诉我,他虽然想过上优裕的生活,虽然外所的工作人人羡慕,但是他并不能高兴起来。通过过去的实习,他总是感觉自己并不是太喜欢法律的工作,他更加喜欢去做市场营销相关的工作。可是这与他所学的专业完全没有关系,他又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去放弃四年所学的东西,去开始一个崭新的工作。

这也是毕业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困惑。这个世界上,事情会分成两种,一种是理想状态下的,叫做我喜欢。另外一种是现实状态下的,叫做还不错。

“我喜欢”,意味着去选择生活,去做自己做的事情,去做适合自己的事情,去做能够激发自己激情的事情。

可是对一个大学毕业生而言,校门外面的车水马龙、忙忙碌碌是现实而又冰冷的,现实环境不允许人去做自己想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身处在一个有着自动规律的巨型机器其中,跟着它的节奏走永远是最稳妥和最舒服的选择。现实有时又是那样的骇人,让人心生惧意,让我们只能被它胁从着往前走。于是我们开始迁就环境,慢慢地降低自己的心理期待,去做着一份未必是我们喜欢的事情。随着时间过去,人也消磨了当初去追求“我喜欢”的那种勇气和激情,会觉得自己现在从事的事情其实也还挺不错,也就习惯了现在的生活状态。

这难道不是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管你壮志滔天,一天天,一分分,生活在给你制造各种困难,给你的考虑中添加了各种各样的因素,你的顾虑与日俱增,与其说你认识了现实,毋宁说你认不清了自己。当然,也有可能是不敢认清,因为与现实斗争意味着代价。

一个个不平凡的梦想,最后都被打磨成了平凡的人。人按照生活的要求打磨自己,最终成为一个个合格的零部件。如果说成功是一出喜剧,如果说成功是由什么东西衬托出来,如果说成功者站在舞台的中心,那么组成他们背后背景的衬托他们的成功的无疑是无数个选择了平凡的悲剧。P3-5

序言

我一直鼓励学生练笔,不一定写专业领域的东西,愿意写什么都好,比如,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思记录下来,把自己想说的话整理出来,“吾手写吾口”,目积月累。总会有好处的。如同过去唱戏练功是一个道理。梨园界有旬老话:一天不练自知,三天不练票友知。

好处是什么呢?第一,现在的学生,英文水平比我不知道高出了多少,但中文的写作能力却未必。一些学生并非不能写得比我好,只是他们没有耐心,对文字的修改,对句子的打磨。我听人说过,一篇好文章,整体上的修改至少五遍,而句子的修改至少五十遍。谁肯下这个功夫,谁就能写出好文章。现在流行“快餐式”的生活方式,只有退休的老学者,才有这个时间慢慢地修改。

我认为学生将来无论干什么,“笔头硬”都是最重要的,而且北大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语言干瘪空洞、文字糟糕乏味,那真是太丢人了,要提高写作水平,我认为就得靠练,长期写、天天写,写得多了,笔勤快了,就能有所感悟和提升;第二,写作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训练思维能力的过程,能够把一个事情表达清楚,把一个道理论证明白,就需要清楚明白的脑子,当今的青年人掌握的信息量极大,脑子极快,当然胜过我们这辈人,但如果没有很好的逻辑思维训练,那么就容易流于浅薄、轻浮,就容易冲动、狂躁,鼓励他们写作,实际上也是希望他们沉潜下来、成熟起来。

现在,北大的“90后”学生张天一写出了这么厚厚一本杂文集,并且邀我作序。我向来肯定和支持学生。过去出书是很了不得的事情,许多学者一辈子可能都出不了一部书,遑论天一这样年轻的学生。但时代毕竟在进步,现在出书已经稀松平常了,小学生都要出书,即使不出书,也可以发微博,人人都能做“自媒体”。来稿必登,让人眼花缭乱。

由于年龄的差异,天一书中的一些表述,我可能还看不太明白。一些文章的逻辑,以及表达,也还有修改完善的余地。但是,就像世界最大的IT企业发布新软件一样,总会有缺陷,可以事后打补丁,一版又一版,越来越好。总压在手里,反而不如旱一点交给市场、交给读者去评判。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点,世风变了,士风也在变,文风也在变,这是规律。我自己不愿意跟着变,但明白这个道理。

天一是聪明人,更有着不知疲倦的、多样化的勤奋。他除了在校学习和写杂文外,还参加自行车旅行,到电视台做节目。此外,还做过一点“小经营”,同时,又念了一些佛经。这本书用“定”、“慧”、“戒”来做章节标题,每篇文章后面还有“禅录”,让我感到惊讶。是不是“禅”,我不敢妄议,但只要有“思”就好。

这本书中并没有用过多的网络“潮语”,甚至比某些大学校长毕业典礼致辞里面的“潮语”还少。也许是他读了经典的缘故?真读经典的人,比较早熟。从他的字里行间,我感觉他比同龄人少了一些“纠结”,更像是“过来人”在回头看还在路上“抱怨”或“挣扎”的同龄人。当然,是不是真的如此,还是请“90后”的读者们来评判。

和天一一样,我也读过一点佛经。但对“心无所住”的体会,也许与年轻的同学们不同。佛家说“一叶一菩提”和“一沙一世界”,有人从“多”与“广大”的角度上来理解,也有人从“少”与“小”的角度来理解。我更接受后者。我曾经是,现在也还是兴趣过多,甚至兴趣泛滥的人。我父亲在世时,曾无数次教育我不要兴趣太多,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你什么都想做,结果什么事也做不好。”北大校友黄昆老先生也说过“读书不在多,能够用就可以了”。这些道理我过去不能够理解,也许是因为我没到他们的年龄,理解不到那样深刻。等我到他们说这话的年龄时,我也已经老了。

我不敢用上述“老生常谈”对我的“90后”学生说,因为我似乎还不够“老生常谈”的资格。我现在依然没有完全改正“兴趣过多”的毛病,也许我是久病难医,这辈子是没救了。但我想对张天一和同学们说的是:我是一个教训,走了一段弯路,你们完全可以避免“重蹈覆辙”。你们在这个年龄段具备的条件和环境,都比我那时要好。所以,你们能做好自己想做的事,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同时也是造福他人的事。

事无论大小,要想做好,就要花全部心思和精力去做。大事都是小事组成的,小事做好了,也可以做大事。

吴志攀

2013年8月16日

于北京大学

后记

从最早的一篇在网络上意外爆红的“大学生朋友,你不过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到萌生写一系列与我的同龄人朋友们探讨90后的特质与问题的文章,再到将这些文章变为“90梦·中国梦”首都高校系列巡回演讲,时间已经翻过了一年。而经过一年不断的碰撞、探讨,这本《90’s》也终于要付梓了。

干这样的一件事情,对于我这样一个在校学生而言,是殊为不易的。然而,每一场演讲后观众的问题、每一篇文章发表后读者的反响,都给了我莫大的鼓舞与勇气,也让我意识到,我的想法、看法,是能够得到同龄人的回应并引起他的共鸣的。这些都坚定了我出版这本书的信心。

主观信念的坚定是一方面,客观方面的困难并不因此见少。这每一个困难的解决,都离不开我的亲人、老师、朋友的相助。没有你们,想必也就没有这本书的问世。

首先要感谢我的母亲胡波女士。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波姐对我的支持是一贯的。这样的相助,并不是来自于物质上,更多地是来自于精神、思维、人格和勇气上,这一直让我感恩感谢,也甚为珍惜这样的母子关系。

也要感谢徐小平先生,感谢他爽快地为他的北大小学弟推荐此书;感谢歌唱组合凤凰传奇,他们一眼认准了书的理念与他们的市场理念相近,故乐为推荐;感谢中国侨联副主席朱奕龙,百忙之中特意为我发来发人深省的文字;感谢歌唱家陈思思女士,感谢她不遗余力地帮助我克服出版过程中的种种困难;感谢雕塑艺术家吴为山大先生,他对该书的评价无疑是富有哲理和让我深受鼓舞的;感谢北大王慧老师,这样一位从来都对学生尽心支持、热心相助的先生,让我深受感动;感谢席宏斌先生,没有他的仗义相助,这本《90's》可能至今仍在襁褓之中;也感谢中央美院教授刘波教授及其高徒佟雨森先生,这本书的美编设计及装帧均是他们的心血之作。

最后,要特别感谢的是我的恩师,北京大学副校长、教授吴志攀老先生。在收到我的请求后,先生亲自为本书作序。电脑打字本非先生所擅长。时值北京酷暑,先生不辞辛劳,事务繁忙之余,一点点为我写序,每目数百字数百字的积累,历时近一月,为我提出了这2000来字的中肯意见和鼓励。这使我深受感动,恩师温润睿智、谆谆教导的形象也浮现在心头,让我心里温暖得无以复加。

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本90后谈90后的书,毋宁说这是一本集聚了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的思想、智慧、心血和观点看法的一本书。向读者交出这样的一份答卷,我是自感尽心的,也希望读者朋友能够开卷有益。

书评(媒体评论)

正如我们的歌唱理念,这本书告诉我们有特点的才是最好的!

——凤凰传奇 著名歌唱组合

思想是人的翅膀,带着人飞向自己想去的道路。很多年轻人混沌因循是因为没有勇气去探索自己的路,而这恰恰是一本给人以思想,给人以勇气的书!

——徐小平 新东方创始人 著名天使投资人

形而上者谓之道,在市面充斥着种种“高明方法论”的畅销书时,这本书让人眼前一亮,因为这是一本讨论90后的“道”的书。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创造,也有其所不及。我从文字的塑造中,看到了民族与未来的希望。

——吴为山 著名雕塑艺术家 中国雕塑院院长

2013年我最让我受触动的一本书。

——著名歌唱家 陈思思

作为一名在90年代开始创业的“60后”,我在这本90后的沉思录里看到了一种永恒的时代精神:独立、勤奋、坚持、果敢、信念;也看到了巨变的时代给90后一代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他们强烈的自我意识、新锐的创造精神,感染着我,也推动着我。在这点上,“60后”和“90后“,可以亲密无间!

——朱奕龙 中国侨联副主席 宁夏银帝集团董事长

很多人在步入社会很多年后,遇到人生发展的瓶颈,才后悔当初大学时的选择,《90`s》是一本与90后大学生探讨如何在大学期间就走出自己的路的一本书。

——刘波 著名人文艺术家2008年中国残奥会标志设计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这些文字从一个90后的笔下写出,实在是让我感到惊讶。这是一本用没有禅的理论却用禅的思想探讨90后大学生与刚刚迈入社会的90后青年的书,或许正印证了佛家“教外别传,直指人心”的真意。

——人文作家 席宏斌

做为“60”的母亲,“90”后儿子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生命的思考方式让我深受启发。看完儿子的这本书,我想说的是:积极的思考推动生命的成长,生命的广度和深度铸就人生的精彩!向90后学习!为生命喝彩!

——教育心理学家 作者母亲 胡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90's不为乌合不从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天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983540
开本 32开
页数 2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3-11-01
首版时间 2013-11-01
印刷时间 2013-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2
CIP核字 2013227341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6:0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