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史杂谈(周策纵作品集)
内容
编辑推荐

周策纵教授博学深思、治学严谨。有着百科全书式的记忆与学问,分析与批评时惊人的机敏睿智,为人又好侠行义,是学者的学者,教授的教授。他学术研究领域繁多,兴趣也多元,研究不只是因为教书的生涯非做不可的工作,而是他的生命与使命。《文史杂谈(周策纵作品集)》选录了周策纵教授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所选作品除红楼梦、经典与训诂、诗词、文史哲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外,还包括了其个人对童年及青年时代的回忆、抒情及哲理散文,为中国文史研究以及周教授生平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内容推荐

周策纵编著的《文史杂谈(周策纵作品集)》由“文史宗哲篇”与“五四及近代思潮”两部分组成。“文史宗哲篇”涵盖了周策纵教授探讨古代社会思想、“人与大自然”观念,以及与饶宗颐教授探讨陶文考释等涉及文学、历史、哲学方面的文章;“五四及近代思潮”部分则收录了周教授纪念胡适先生的文章以及有关五四运动、中国文化现代化、简体字的文章。

通过《文史杂谈(周策纵作品集)》,读者可以进一步了解周策纵教授在历史、哲学与文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而“五四及近代思潮”部分可说是周策纵教授在《五四运动史》之后续谈“五四”的精华之作。

目录

上篇 文史宗哲篇

一 如何从古文字与经典探索古代社会与思想史

二 “人与大自然”观念溯源:论“天人合一”

三 传统中国的小说观念与宗教关怀

四 论章炳麟梁启超墨迹释文书

五 四千年前中国的文史纪实

六 周教授龙山陶文考释书后

七 龙山陶文考释答饶宗颐教授

八 答周策纵教授

九 从王士祯和赵执信的诗论与诗试评“谈龙”争辩

十 陈致:“不”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对《原学》的观感

“汉学”或“华学”

Sinology或Chinese studies

对大陆学术界的印象

西洋汉学家的特点

中西基本概念和模式的不同

和胡适的同异

对青年学者的期望

新诗和旧诗的世界

《红楼梦》的世界

诗的创作与翻译

对《原学》的期望

十一 对《中国北方诸族的源流》一书的几点看法

“族”的观念

唐太宗征辽东之役

李唐家族血缘与长孙皇后

阿伏于·阿伏干

十二 说“来”与“归去来”

下篇 “五四”及近代思潮

一 胡适之先生的抗议与容忍

胡先生最后的重要见解——抗议

早期影响他抗议与容忍的因素

“闺阁中历历有人”与“逼上梁山”

二 胡适对中国文化的批判与贡献

三 论“胡适研究”与“研究胡适”

四 自由·容忍与抗议

五 以“五四”超越“五四”

六 “五四”思潮对汉学的影响及其检讨

白话文与汉学

思想自由竞赛

西化增加

“疑古”风气

“整理国故”

七 我所见“五四”运动的重要性

八 “五四”时期中国的文化自觉

九 机器代人力,人文济科技

民粹主义定会泛滥

十 中外为体·中外为用

(一)简说“文化”与“文明”

(二)从“现代化”谈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说的起源和初义

(三)略评其他各种中西文化问题的口号

(四)对“中外为体,中外为用”说的解释

十一 中国语文改革与教学刍议

我对中国语文教学的看法

我对中国语文改革的见解:单字连写区分

汉字的简化与繁化

简体字的初步分类与正式推行

1949年以后大陆简化字的实施

简化汉字的原则

简化字应该避免的缺失

余论

十二 “五四”五十年

十三 胡适风格(特论态度与方法)

十四 发刊词:我手写我心

出版后记

试读章节

这里所谓“街谈巷语,道听途说”和“街谈巷说,其细碎之言也”,以至于“故立稗官,使称说之”的“说”字,似乎已表示汉朝人的用法,已和“谈”“言”“语”相似了。但“使称说之”的“说”字,是否带有“劝说”的意思,还不太明白。若说“王者欲知间巷风俗”,便立稗官一职去报告传递“街谈巷语”给朝廷,这岂不和“蝤轩使者”采“诗”相同了吗?“稗官”一名,若取“梯稗”之意,应该和农官有些关系。古代有“劝农”之官,职责在宣达政府的农业政策。所谓“使称说之”,也许可了解作使稗官去宣达政府的农业政策给闾巷的老百姓。考虑到“税”字从“禾”与“兑”而作,或者和“说(税)”“悦”有些关系,亦不无可能。纳税是否须稗官去劝说或说明呢?如果是这样,就更容易了解为什么“小说(税)”和“稗官”有密切关系了。

总之,依我的推测,“小说(税)”或“小说(悦)”这一观念,原有“劝说”“说服”或“说得使听的人高兴喜悦”之意。这和后来的小说创作和评论,就不是没有关系。也可使我们更容易了解早期中国“小说”的性质和特点。

作为说服、游说、取悦的“小说”,不一定都要使用故事,议论和推理也很重要。在中国“游说”的传统中,夸大增饰历史或传记,比完全虚构故事,往往更有说服力。中国早期的所谓“小说”,就包括这各种的内容。试看《汉书·艺文志》所列举的“小说十五家”,今虽不传,从班书原注和各书名都可看出全是依托历史或人物传记的作品。明朝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分小说为六类:(一)志怪,(二)传奇,(三)杂录,(四)丛谈,(五)辩订,(六)箴规。《四库提要》把小说分为三个流派:“其一叙述杂事;其一记录旧闻;其一缀辑琐语。”这些种类都可看出传统的“小说”一词,所包含的内容,远远超出了现在一般所说的小说。但这个庞杂的内容,若依“劝说”“说服”的解释,倒相当适合。至于只将“小说”当作“小语”,如《文选》注三十一引桓谭《新论》说:“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词。”固然可通,但显得过于广泛,和“近取譬论”“治身理家”这些目的,并无密切关系。从“小说”为“游说”“劝说”的观念说,正可看出中国传统小说多偏重劝戒、说教的特质。也可看出它对实际人生的关怀,即使配合到宗教,也往往和人生实用有关。

本来,所有的宗教都关切到人生最基本的难题。例如佛教创始者所最关切的生、老、病、死四大问题,即是人人所面对而无法逃避的难关。近代西洋社会学家,如韦伯等人,为宗教下界说,就用关切这些基本难题作标准。依这种广义界说,他们就把儒家看成是宗教的一种。可是孔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也“不语怪力乱神”。固然他相信“天命”,但这个“天”,是否为有人格或神灵的“天”,便还大成疑问。他只承认“祭神如神在”。然而,儒家都相信“道”,可是早期儒家似乎不大讨论本体论方面的“道”。所以严格来说,早期儒家很难说是宗教。不过,从广义的宗教说,儒家也十分关切生、老、病、死等难题。所谓“求仁得仁”或“杀身成仁”,“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或“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等种种说法,都是用道德标准来对待生死问题。即是说,从广义宗教而论,后期儒家有点近似于宗教,也是人文色彩极浓厚的宗教。

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应该是以巫术为重心。巫或巫医所处理的问题,正是生、老、病、死。所谓“生”,其实包括“生育”“生命”和“生活”各方面。当然也关系到老、病和死的问题。巫的工作,一方面是以魔术帮人消解困厄;一方面作为人与天神之间的桥梁,使“地天通”,可以“召神”。简单地说,就是用魔力去改变天命或命运。

这牵涉到“天人”关系的问题,也是传统中国小说所要面对的问题。近代中国有许多学者都认定“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思想最重要的特色,并且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我粗略探讨这个看法,却认为先秦时代一个长时期中,中国人倒是把天和人区分开了的。甲骨文和金文的“天”字,似乎将“人”的头画得很大,或者是在“人”的头上加上一横,也许是标示天在人的头上。无论如何,天和人是有所区别的。周朝初年的文献,如《逸周书》等,早有“天道、地道、人道”之别。《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它自己如此)。”可见人与天是分别的个体。也许要到《庄子》以后“大化”的观念发达了,天人合一才给强调起来。这个“天人合一”的观念对中国诗歌、散文和美术影响深远,对小说、戏剧的影响似乎没那么明显。

如果说,不是完全“天人合一”,至少“天人相通”的观念,对中国小说、戏剧却发生过极大的作用。上面提到的巫的功能,实际上也建立在这个基本观念之上。还有“报”和“报应”的信仰,在周朝早已建立,“衔环结草”的故事,记载在《左传》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也已见于《易》《传》。佛教传到中国后,轮回和报应的观念在小说、戏剧里尤其流行。道教不讲这些,却可以修炼成仙。佛教也可以修持成佛。因果报应可说是宗教赋予中国传统小说的金科玉律。加上劝说、劝诫的特质,便成为中国小说创作和批评的主流。

可是,文学的杰作往往是悲剧,古今中外皆然。因果报应时常与正义、教义所预期的结果相违背。像《三国演义》《水浒传》都以“忠义”作为标榜,而忠义者却往往没有好下场。最突出的是《三国演义》,关羽和诸葛亮都是明显的例子。若用道教的看法,这本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若用佛教来看,本应用前世今生来说明,像《红楼梦》和《醒世姻缘》,便以前世预设来先作解释。但《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却往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如果拿西洋观点来评论,当然可用“诗的正义”(poeticjustice)作说辞。可是在这里,儒家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作用,“知其不可为而为”“求仁得仁”。我们或者可以仿照西方的说法,另铸“道德的正义”(moraljustice)一词来解说吧。P15-17

后记

提起周策纵教授,很多读者会在第一时间想起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五四”运动史》,想起他对《红楼梦》的研究及独到见解。其实,周策纵教授一生于学可谓无所不窥,涉猎范围包括甲骨文、金文、历史、诗歌、小说、翻译、经学等领域,且均有所建树。他倡导的将中国传统的考据学与西方汉学的治学方法与精神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更是具有世界性意义。

本次出版的《周策纵作品集》囊括了周策纵教授的个人回忆,及其在“五四”运动、红学、文学、历史、哲学、经学等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文章,共分五册出版,为中国文史及周教授生平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本册由“文史宗哲篇”与“‘五四’及近代思潮”两部分组成:“文史宗哲篇,,涵盖了周策纵教授探讨古代社会思想、“人与大自然”观念,以及陶文考释等涉及文学、历史、哲学方面的文章;“‘五四’及近代思潮,,部分则收录了周教授对胡适先生的纪念文章以及有关“五四”运动、中国文化现代化、简体字的论述文章。

本套丛书采用商务印书馆(香港)《周策纵文集》书稿,经重新编排、校订,将周策纵教授关于“五四”运动与《红楼梦》的研究文章单独成书,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即将出版的《周策纵作品集》第三册至第五册,分别包括红楼梦研释、经典与训诂、诗词与其人其事等内容,让读者领略一代汉学大师在不同领域的经典之作。敬请期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史杂谈(周策纵作品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策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065613
开本 16开
页数 2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5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8
CIP核字 2013226170
中图分类号 C53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6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7: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