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百年守望(颜德馨一个人的中医史)
内容
编辑推荐

《百年守望(颜德馨一个人的中医史)》是一部原创性很强的人物传记,传主为“海派”中医代表人物、国医大师颜德馨先生。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作者刘珍与编辑两赴颜老家乡丹阳,并走访与颜氏学术渊源颇深的孟河医派发源地常州武进,循着那一代中医人的足迹,感受中医的百年兴衰。

这本书前后历时五年、八易其稿,在这个浮华的时代,堪称“奇葩”。

内容推荐

一个人的中医史,折射出一代人的中医史——中医人不应忘怀的历史。

《百年守望(颜德馨一个人的中医史)》讲述的是一段连接百余年鲜活的中医人实战记录,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老中医的个人历史。

不是传奇,没有偏方。中医正道是沧桑。

他走过了最传统中正的名医之路,又探索现代中医院开设、中医病房管理、中医学术发展、中药产业化之路;他说中医不单是养生保健的代名词,中医是治病救人的,急病、重病、大病都是中医的用武之地。

百年中医飘摇,个人坚如磐石,医术与人生熔一炉,锻造得炉火纯青,别有况味。

《百年守望(颜德馨一个人的中医史)》由刘珍所著。

目录

第一篇 丹阳·北草巷32号

 导引 公元二〇〇九年的一场望闻问切“秀”

 第一章 童年

 第二章 最后的孟河

 第三章 “城医”贺季衡

 第四章 “茅白术”先生

 第五章 奉命学医

 第六章 指缝里的少年时光

 素问1:中医从何而来

第二篇 上海·中国医学院

 导引 坠落与飞升——危局中的中医教育

 第一章 豪华讲师团

 第二章 最后的宁静夏天

 第三章 战火

 第四章 毕业

 素问2:中医如何传承

第三篇 上海·丹阳·上海

 导引 梁启超的“腰子”与胡适的“病”

 第一章 闯荡上海

 第二章 末代郎中

 第三章 回乡

 第四章 新中国

 素问3:中医、西医区别何在

第四篇 上海·铁道医学院附属铁路医院

 导引 一个人与中医

 第一章 从个体到集体

 第二章 1956年

 第三章 突如其来的右派岁月

 第四章 向白血病进攻

 第五章 “革命”下的静谧

 第六章 独立中医楼

 第七章 医者,意也

 第八章 衡法的诞生

 第九章 愿天下人同登寿域

 素问4:中医怎样看病

第五篇 上海·同济大学中医药研究所

 导引 中医病了

 第一章 80岁的生日礼物

 第二章 非典·2003——非典时期的典型中医路径

 第三章 现代中药的中医“灵魂”

 第四章 中医“EMBA”

 第五章 颜德馨中医院夙愿难偿

 素问5:医学的未来与中医

后记 逆流而上

后记之后 时光之踵·重回丹阳

感谢

试读章节

导引公元二〇〇九年的一场望闻问切“秀”

西历:2009年

中历:黄帝纪年4706年

干支纪年:己丑

生肖年:牛年

2009年4月25日,周六,晨,上海第十人民医院门诊大楼。

上海同济大学中医研究所“中医大师传承人才培养计划”(简称“中医大师班”)4月课程,门诊教学。

白发苍苍的颜德馨端端正正穿上白大褂,带上白帽子,神情肃穆地走向诊室。在他身后跟着一群中年白大褂们。洗手,换上工作服,在诊桌边坐下来,这是他们每个工作日的既定动作,然而在此时,每个动作、每张脸上都多了一层郑重。

患者还没有来。

颜德馨看着大家,目光殷殷,就像看着他的明天。他缓缓开口:“在座的各位都是主任或者副主任医师了,都有博士文凭,为什么今天还要给大家做门诊教学呢?包括以后我们还要开展查房教学--为什么到这个层次还要讲这样一些基础的东西呢?”

“因为现在中医界不会看病的很多,一些所谓的'中医专家'不是和患者接触,而是和机器接触,不拿望闻问切来了解病情、诊断疾病,都是拿化验检查和影像诊断的指标来用中药,这是我们中医西化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要用真正的中医的方法来看病、开处方。怎么看舌苔、怎么切脉……这些我从来没有荒废过,我可以向大家展示一下老中医是如何看病的。你们接触过也好,没有接触过也好,望、闻、问、切的基本功一定要强化,没有这个基础,你就不会看病,你就不会去拿中医的理论来分析。我们都要立志作纯正的中医。我们要有信心,中医能看好病。这也是我们开这个班的苦心所在。”

开始叫号了。第一位患者走进来,是一位老者。

颜德馨向他微微点头:“老人家,今天麻烦你了。”他伸出手搭在老者的左腕上,开始切脉。“中医搭脉跟西医不同,西医看手表,计数频率是不是规律,主要是检查心脏疾病。我们中医搭脉则是参照三部九候,好的脉诊功夫可以看出全身的毛病。”

他的食指中指无名指轻轻地按在病人的手腕处。

“怎么准确地取脉,这个是有规矩的。桡骨突出的地方就是我们拿中指取脉的地方,这个位置是关脉,关脉先取好,前寸后尺三部全,寸脉、尺脉就准确了。然后每部各以轻、中、重的指力相应分为浮、中、沉三候,所以共为九候。”

“三个指头轻取,就是下指不太重叫浮取,此外,还有中取、沉取,都是指头上用功夫,左手寸关尺部候心肝肾,右手寸关尺部候肺脾命。为什么有些老中医讲这个人心气不足了,它主要是看到左寸脉不足。”

“我刚才是轻取,如果重取的话病家自己能感觉到。我们医生就在浮取、中取、沉取之间来判断病情。”颜德馨按指下去,老人家果然轻轻地皱了一下眉。

“所以,搭脉首先部位要正确,要有一定的时间,过去是一炷香。一炷香约等于现在的5分钟,老医生要细品九候,心肝肾、肺脾命,左右两部脉都要切一下。我现在判断这个脉基本上是弦脉带数滑,说明有肝火、有痰,还有瘀,另外越是重取、越是沉取,越感到他的脉搏很紧,这个是动脉硬化的脉象,动脉硬化往往在脉诊里面可以表现出来,血压高也可以在脉象上区别出来。”

“接下来是望诊。像这位老先生看上去面色微红,再红一点我们就叫戴阳了,书上叫戴阳之色,该患者尚未到戴阳,就是有点红的颜色。望目也是很重要的,望目,一个是要看颜色,一个是要看纹理。巩膜纹理粗,是有瘀血的症状之一。其次巩膜和血脂、血黏度也有密切关系,血脂、血黏度高的人,其巩膜就不是很白,这个老同志巩膜不是很白,带黄,带黄不一定马上就联系到肝脏的问题,因为这种带黄的颜色与血脂高、血黏度高有关。巩膜上有瘀斑,这个瘀斑是很清楚的。据我个人的经验来讲,看到这样的巩膜,两面都有瘀斑提示瘀血,瘀阻心脉。另外如果面部色素沉着,按照我的经验来讲也是瘀血的表现,他这个色素很多,是老年斑。在初期的青年人有色素沉着,一般用血府逐瘀汤加一些入肺经的药,为什么要肺经的药呢,肺主皮毛,要解决皮肤病一定要加一点肺经的药,例如用生紫菀。我的老师秦伯未,他治疗皮肤病喜欢用桑叶,桑叶也是走表的,也是走肺经的。你看,这个你叫它老年斑也可以,但是有些三十几岁的人也有了,这都是瘀血。”

“舌苔上面也可以找到瘀血,嘴唇上也可以找到瘀血,嘴唇不是很红,发暗,偏向于紫色,这个也是瘀血。往往我们中医看到患者,没有看化验,我们就知道他血脂、血黏度比较高,血压比较高,就看他巩膜的颜色、脉弦,就可以判断他这个人肝火比较旺,就是血压比较高,动脉硬化的表现。”

“望诊也看指甲,书上讲,色淡象征贫血,事实上,从指甲的颜色、形状、质地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好多东西。”

“还有望舌,舌看三个方面,一个看舌体,一个看舌苔,一个看津液,这个不是一下子看过就算数,要探索这个患者的反应、病情的反应、病理的反应、生理的反应,这些都可以通过望舌看出来。一个是看他的舌体是胖还是瘦,像刚刚这位同志的舌呢,就有气虚的表现,同时上面还有比较厚的苔,这个苔中医讲是有痰浊、有瘀血,痰浊瘀血胶着心阳,所以心阳不振,痰浊蒙闭,这就是他的病机。那么假使舌体是扁又薄的,那么一定就是有阴虚的证候。津液也很重要,如果津液很多的,那就证明这个阳虚很厉害的。阴虚舌质红,如果是在舌尖部,这个人他一定是有心火、肝火。这种情况,都可以在舌诊方面表现出来,中医舌诊非常客观,为什么要讲舌呢,因为舌为心之苗,心脏有毛病往往在舌上面能表现出来。”

P2-4

序言

认识颜老之前,我就听过许多他的传奇故事,得知他是一位医术精湛、妙手回春的国医圣手。2010年秋,我第一次拜访颜老,根本无法相信这是一位年过九旬的老人。他高大魁梧的身躯,炯炯有神的目光,如洪钟般的嗓音,爽朗开怀的笑容,儒雅飘逸的神采,无不放射出强烈的生命气场。让人不由得赞叹,生命可以如此茁壮、绚丽和长盛!

与颜老交谈,更为他的精神和情怀所折服。古人说:“上医医国。”颜老的人生,便是对这句话的完美诠释。他学富五车,既是中医学泰斗,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守卫者。此次收到为《百年守望》作序的邀请,作为晚辈和后学,深感惶恐,受宠若惊。这部《百年守望》不仅是颜老一生学医行医的记录,更是以颜老为代表的中医人在近百年来中华文化备受磨难的大历史背景下,顽强地守卫和复兴我们文明之本的历史。

颜老祖籍山东,系孔子弟子颜回后裔。其父颜亦鲁是名噪江淮的一代名医。颜老出生于江苏丹阳,幼时即拜当地名儒习字诵经,12岁开始学习中医学经典著作,并随父侍诊,深得言传身教。16岁考进上海中国医学院,跟随沪上不同流派与科别的中医名家学习。正是因为熟读经典、汇通诸家,颜老深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医药的伟大和神奇,一生对中医都有着执着的信仰。

颜老人生的起伏与中国近现代史紧密相连。中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世界观、方法论、道德观在医学领域的具体体现。中医信奉天人合一,突出整体观念,重视辨证施治,依靠道德自律。在人和物、医和药的关系上,信奉以人为本,调动人体自身的生理机能和免疫力。这不仅是中医的哲学,也是中国人治国理政、为人处世的哲学。进入近代,中医同整个中华文化一样,遇到空前危机。中国知识界片面接受了西方科学思维,认为分析论、还原论是唯一正确的思维方式,完全否定东方文化系统,中医也被指责为“伪科学”。

面对艰难处境,以颜老为代表的一代中医人,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情怀,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决心,慨然为传承五千年的中医药血脉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卓然自立,坚守中医阵地。这一守就是近百年,无论时代变迁、社会变化,还是个人荣辱,颜老的一生,对中医的挚爱和责任,悬壶济世的理想,从未改变。他师古而不泥古,推进中医继承创新。经过数十年丰富的临床实践,气血学说已经成为他临证的主要思路,他提出白血病中医证治分型和有效药物,发展了气血学说,创立“衡法”,开拓疑难杂症治疗和养生长寿新途径。我熟悉的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原来体弱多病,自从吃了颜老开的膏方后,身体日益硬朗,年过八旬仍精神矍铄。

对于如何在现代化的条件下把中医发扬光大,颜老一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现代医疗卫生制度,是在西方科学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演化出来的,其制度设计、激励机制、评价体系主要是以西方医学为基础的,这是中医发展必须面对的外部环境。相对西医,中医对医生人力资本的要求更高,更强调治疗的整体性、连续性,比西医更难标准化,外部管理和监督的难度很大。针对这些特点,颜老在从事中医药研究和担任管理职务时,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和努力。他强调在疑难杂症攻关中发挥中医的作用,让实践推动中医发展。他把培养中医学术带头人作为责无旁贷的历史性任务,保障优秀人才不断涌现。他筹划建立了中医药基金会,激励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中医药事业中。他探索改革中医的考评制度,引导中医药发展走向正确方向。他十分重视医德医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坚守大医精诚的风范。

百年守望,中医终于迎来了新的大时代。工业革命以来,西方文明一直主导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给人类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弊病也是越来越明显,这种国与国、人与人、人与大自然对抗的模式难以为继。工业革命之后形成的“以物为本”、“以病为本”的医学模式,过于重视微观基础和实验,忽视人的整体性,过于重视外部治疗尤其是晚期治疗,忽视预防和调动自身的免疫力;结果是医疗分工日益细密,费用不断上升,但对健康的改善作用越来越小。过度竞争的发展方式,对资源和生态的破坏,也潜在地威胁着人类健康。

在这种情况下,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系统辨证的哲学思维、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优势愈加凸显。与强调与自然、与疾病对抗的西方医学模式不同,中医从整体功能和运动变化角度来把握生命的规律和疾病的演变,追求阴阳平衡、协调人体内部脏腑经络的关系,协调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达到“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境界。这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智慧,这是颜老孜孜以求的境界。长期为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孜孜不倦的人类世界,有望从更高的高度认识发展的目的,反思发展的道路。

中国正在进行的新医改也正朝着颜老追求的方向努力。全球面临的医改难题是医学模式的危机。一个国家的医学模式,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综合反映,中医和中国文化的优势是我国医改的鲜明特点,也是中国医改的最大亮点。新医改正推动医学模式从以病为本、除恶务尽、推高成本、损害健康的模式转变为以人为本、预防为主、节约成本、促进健康的新模式,在传统智慧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探索保障人人享有健康的中国模式。

读者从这本书中,能够读出颜老的坚持,也能读出他的遗憾。颜老这一代人,已经尽最大的努力为中医保存下了火种和基因,如何把他们的事业发扬光大,则是压在我们后人肩头更重的责任。“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医的复兴同中华民族的复兴一样,需要一代代新人的奋斗牺牲,需要对现有发展模式的全面反思,需要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今年的早春,我漫步在丹阳的大街小巷,寻觅颜老足迹,北草巷已面目全非,乔家巷已不复存在,江南小城也无法抵御现代化高楼大厦的来临。但接临北草巷的鸣凤小学里传来的琅琅读书声仍清晰可闻,八十多年前颜老在那里读书,半世纪前,我也在那里读书,今天又有无数晚辈后生在朗诵经典,中华文化就这样融入我们的血液,文化的薪火代代相传。那些和颜老一起,守望百年的眼睛和心灵,终有轻灵活水源滋而下,不可断绝,而得慰藉。

李玲

2013年8月

后记

逆流而上

时若论名医,脑海中必现从容正坐一老者,伏案搭脉,望面望舌,静听病患之所苦。霎时目中一亮,神态愉悦,口中默默念出:《内经》有云如何如何,仲景治之如何如何,笔下即出本草一味味,垒而成方。待来日病患复诊,幸喜之情露于言表,于是众坐抄方者皆以惊叹投之。不知一方背后有着多少岁月背诵经典的辛劳,多少日夜孜孜以求,前后参文的执著。然功夫一到,加之临证日久.悟从心生,名医之途正也。

这是已故国医大师王绵之(1923-2009年)的一段文字。我很着迷于这段文字,因为它们雕刻了一代中医的群像,里面有那群人的神韵,满足了我们对他们的想象:高超医术、仙风道骨、怡然自得……充满了出世的智慧、入世的慈悲。

而我看到的是这样一位老人:欢乐苦短,愁苦实多,为人治病疗疾的愉悦只是他人生硬币的一面。

“我这一辈子什么都没有,白白度过了。但是我就是觉得,中医和京剧一样,我之所以做这么多事情,就是想这样一门有用的科学,咱们中国人自己几千年摸索出来的东西,不能弄丢了。

中医不是空的。

中医不是空的。”

他坐在书房木椅中,喃喃自语。完全是一个衰颓的老人。但是,只要是谈到中医、谈到治病、谈到为中医药发展做任何事情,他马上变得全神贯注,精神抖擞,又是一位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的将军。

中医已成为他的生命。

1920年,罗素在中国客居一年后写成《中国问题》这本书。他看见外来的影响使得中国文化正在发生急遽的变化,中国可以如何应对?罗素提出建议:假如中国人能自由地吸收我们文明中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而排斥那些他们觉得不好的东西,那么他们将能够在其自身传统中获得一种有机发展,并产生将我们的优点同他们自己的优点相结合起来的辉煌成就。

但是随后的中国走上了一条与传统毅然决然分离的道路。

这生生斩断自身传统的痛让王国维自沉、陈寅恪自隐。同样使中医落入了救亡图存的百年迷局中。

而这百年是科学与实证的时代。即便1930年的英国诗人艾略特吟唱着“我不再希望重新体验,那实证时代摇晃的光芒”(《灰色星期三》),科学主义还是以它璀璨的光亮横扫整个20世纪,把它的影子遍布整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作为科学的“对立面”,与“落后”生产方式(小农经济)相适应的行医模式,中医的命运无疑是悲惨的。

1927年,王国维自沉之初,陈寅恪撰挽词说:“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这也是对于一代中医人人生的最准确阐释。

每个人都属于一个时代。如果一个人跟上时代主旋律,乘势前进,这样人生顺利的几率会高很多,所谓时势造英雄。但是,有一些人,偏偏被安排在命运的角轮上,在命悬一线即将被时代巨轮旋出去的时刻,反向行之,逆流而上。

怀疑、质疑、蔑视、边缘化、畸化、被提议废止、禁止或者“被保护”……是他们生存的阳光、空气和水。

如果不设身处地,我们很难想象他们的生存环境:妥协、隐忍、心灰意冷、自欺欺人、改弦易辙……如果不足够自信,基本就会放弃;如果不足够强大,基本上要被他灭或者自灭。

颜德馨先生正是这个群体的一个代表:从他一出生,就别无选择做中医,从他选择做中医的那一天起,就伴随着这个行业的整体性的不可逆转的衰落。

他自强。内练苦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自创衡法,终成一派。

他包容。他行中医,也不排斥西医,他要的是真正的中西医并重;他读辛稼轩词,临三希堂法帖,也穿西装打领带;他是京剧票友也爱好西方电影;在孙辈的记忆中,他带他们旅游,还喜欢说两句英语,自命为“90后”,乐于尝试各种新鲜事物。

他积极入世,有言又有行。

大病重病冲在第一线、提倡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市场化、以个人名义成立基金会、创办大师班、为创办一所原汁原味中医院殚精竭虑……

他的晚年,已经桂冠加冕,却仍敢于刺破华丽的表面,说出真相,还身体力行,去做,一点点做。

一个人的一辈子,一直处于一种与时代大势相逆的位置上。一生的规定动作是:逆流而上。当然他可以选择转身、弯腰,选择偏离方向躲避最强大的气流,甚至选择逃跑……然而他没有。

他一辈子都在坚守阵地,把疾病当作战场,攻坚战、阵地战、游击战……

他说:只要你相信你能治好一种病,你就一定能治好它。

犹如以身挽水,逝水如斯,如果挽水的衣袖排成成行的树林,甚至能隐约看见水中垒起的山峰,那将是多么波澜壮阔的人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百年守望(颜德馨一个人的中医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202992
开本 16开
页数 3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2
出版时间 2014-05-01
首版时间 2014-05-01
印刷时间 201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6
CIP核字 2013318511
中图分类号 K826.2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3: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