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茅盾全集(小说一集1)(精)
内容
试读章节

“我讨厌上海,讨厌那些外国人,讨厌大商店里油嘴的伙计,讨厌黄包车夫,讨厌电车上的卖票,讨厌二房东,讨厌专站在马路旁水门汀上看女人的那班瘪三……真的,不知为什么,全上海成了我的仇人,想着就生气!”

慧女士半提高了嗓子,紧皱着眉尖说;她的右手无目的地折弄左边的衣角,露出下面的印度红的衬衫。

和她并肩坐在床沿的,是她的旧同学静女士:年约二十一二,身段很美丽,服装极幽雅,就只脸色太憔悴了些。她见慧那样愤愤,颇有些不安,拉住了慧的右手,注视她,恳切地说道:

“我也何尝喜欢上海呢!可是我总觉得上海固然讨厌,乡下也同样的讨厌;我们在上海,讨厌它的喧嚣,它的拜金主义化,但到了乡间,又讨厌乡村的固陋,呆笨,死一般的寂静了;在上海时,我们神昏头痛;在乡下时,我们又心灰意懒,和死了差不多。不过比较起来,在上海求知识还方便……我现在只想静静儿读一点书。”她说到“读书”,苍白的脸上倏然掠过了一片红晕;她觉得这句话太正经,或者是太夸口了;可是“读书”两个字实在是她近来唯一的兴奋剂。她自从去年在省里的女校闹了风潮后,便很消极,她看见许多同学渐渐地丢开了闹风潮的正目的,却和“社会上”那些仗义声援的漂亮人儿去交际——恋爱,正合着人家的一句冷嘲,简直气极了;她对于这些“活动”,发生极端的厌恶,所以不顾热心的同学嘲笑为意志薄弱,她就半途抽身事外,她的幻想破灭了,她对一切都失望,只有“静心读书”一语,对于她还有些引诱力。为的要找一个合于理想的读书的地方,她到上海来不满一年,已经换了两个学校。她自己也不大明白她的读书抱了什么目的:想研究学问呢?还是想学一种谋生的技能?她实在并没仔细想过。不过每逢别人发牢骚时,她总不自觉地说出“现在只想静静儿读点书”这句话来,此时就觉得心头宽慰了些。

慧女士霍地立起来,两手按在静女士的肩胛,低了头,她的小口几乎吻着静女士的秀眉,很快地说道:“你打算静心读书么?什么地方容许你去静心读书呢?你看看你的学校!你看看你的同学!他们在这里不是读书,却是练习办事——练习奔走接洽,开会演说,提议决议罢了!”她一面说,一面捧住了静女士的面孔,笑道:“我的妹妹,你这书呆子一定还要大失望!”

静女士半羞半怯不以为然的,推开了慧的手,也立起身来,说道:“你没有逢到去年我受的经验,你自然不会了解我的思想何以忽然变迁了。况且——你说的也过分,他们尽管忙着跑腿开会,我自管读我的书!”她拉了慧女士同到靠窗的小桌子旁坐下,倒了两杯茶,支颐凝眸,无目的地看着窗外。

静女士住的是人家边厢的后半间,向西一对窗开出去是晒台,房门就在窗的右旁,朝北也有一对窗,对窗放了张书桌。卧床在书桌的对面,紧贴着板壁;板壁的那一面就是边厢的前半间,二房东的老太太和两个小孙女儿住着。书桌旁边东首的壁角里放着一只半旧的藤榻。书桌前有一把小椅子,慧女士就坐在这椅上,静女士自己坐在书桌右首深埋在西壁角的小凳上。

房内没有什么装饰品。书桌上堆了些书和文具,却还要让出一角来放茶具。向西的一对窗上遮了半截白洋纱,想来是不要走到晒台上的人看见房内情形而设的,但若静女士坐在藤榻上时,晒台上一定还是看得见的。

“你这房,窄得很;恐怕也未必静。怎么能够用功呢?”慧女士喝了一口茶,眼看着向西的一对窗,慢慢地说。P7-9

目录

 幻灭

 动摇

 追求

 题词

 写在《蚀》的新版的后面

 补充几句

 《动摇》法文版序

序言

茅盾的文学业绩

如果想以一篇短文,对像茅盾这样伟大的作家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和心灵的对话,那自然是不现实的。但是,人们依然在不断地努力,尽管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高山上的一个足迹,也不会放弃它,而添砖加瓦努力前行。

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见解,作品的价值是在动态的发展中积淀下来的。艺术家、作品、世界(时代、社会)、欣赏者,构成艺术欣赏的诸座标。在这条批评的框架上,逐步形成它的客观性。

历史不会重演,但在某些情况下却不乏它的相像之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论文·导言》中讲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情况时说,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代,是“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他们的特征是他们几乎全部处在时代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和活动着,站在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进行斗争,一些人用舌和笔,一些人用剑,一些人则两者并用”。恩格斯所谈及的情况,在我国“五四”以来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上.也有类似的反映。伟大的新文化的旗手鲁迅是这样的人物;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是这样的人物;伟大的革命作家茅盾也同样是这样的人物。他们都是我们民族文化历史的积淀和“五四”伟大时代的机遇所造就的伟大人才;他们都以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渊博的学识,在革命斗争中活动着。他们以愤世嫉俗的社会责任感选择了文学事业。并以辛勤的劳动开拓了现代文学的新时代,奠定了现代文学的基础,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立下了丰功伟绩。

茅盾的文学事业是从“五四”前夕开始的。或者不妨说,是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同步的。其问,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年代。如果说,一个真正伟大的艺术家是属于他的时代的,是同时代的人民革命运动密切呼应的,那么,茅盾正是以自己的风格特色、姿色韵味,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或者确切地说,在他的创作中反映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茅盾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有影响的批评家。他以自己的文学批评、美学理论,有力地促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他在文学活动中一直注重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的工作,孜孜不倦地为现代文学寻求借鉴,在世界文学的中西融贯问架起一座同化或沟通的桥梁;他更以杰出的创作实践,为现代文学画廊提供了新的东西。总之,他以渊博的学识、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为民族和人民大众的革命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在病危的时刻,依然不时地要戴眼镜抓笔,要看资料,要写作,要完成未竞的工作。他像鲁迅一样.一生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汁”,为了革命事业辛勤地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茅盾的创作是以小说著称的。他是当之无愧的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巨匠。茅盾的小说,是以社会整体性和全景式的艺术探求为重要特征的。深广的社会生活的描写,清晰的时代风云的展示,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的概括以及自然景观和心态的细腻刻画,使他的艺术具有史诗般的品格。他以宏伟的构思和敏锐的发现,造成巨大的精神跨度。这种精神的力量向历史的深层游动,自然使时代的轮廓、历史的走向清晰浮展,同时也见长于对历史规律的深邃把握。正是如此,在他意识到的历史内容中,不断地展现出某些本质方面和历史的发展态势。这些内涵,都以复合形态蕴藏在他的艺术世界中,构成不同的层次。就表层形象的系列延展来说,如果不是按照作家的写作时间,而是依据作品所反映的年代加以粗疏的品鉴,便可得见,从《霜叶红似二月花》、《虹》、《蚀》三部曲,到长篇《子夜》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以及献给抗战的三部长篇《第一阶段的故事》、《走上岗位》、《锻炼》,加上揭露抗战后雾重庆阴霾岁月的《腐蚀》,这些血肉关联,相互映照、补充、发展的作品,可以说正如巴尔扎克、左拉的宏大艺术编年史一样,映现了20世纪初到50年代整整半个世纪的时代生活画卷,或者可以说构成了现代中国的形象史。在这部“形象史”中,每“章”都是一部或几部小说,每部小说仿佛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当然,有的作品仅仅是个开端,并未完成作家最初的构想,但就总体来说仍不失宏阔的史诗般的艺术追求和审美体现。

诚然,仅仅从历史的连续性,即从表层的历史映像来评断茅盾小说的史诗性,这是不够的。研究者认为,史诗性的内涵,不仅包容艺术编年史的规范,同时更涵盖它的……进步文化视为“洪水猛兽”的情况下,他坚持了这一严肃的工作。在他主编《小说月报》的时期,曾不断排除阻力以切实的资料把新世界、新文学的情况介绍给读者。为此,他执笔撰写《海外文坛消息》。在《最近俄国文坛的各方面》中,他揭露“现在很有些人诽谤俄国待遇艺术家苛薄”的谎言,以翔实的资料说明:“赤化后的俄国,更能促进艺术的进步,滋长新艺术的产生。”他还具体地介绍“劳农俄国……将以前藏于皇宫及富室巨阀家的艺术品都收集在一处,开放给民众者”的事实。他当时高度评价列宁领导下的苏联的文学和艺术,认为这是“开始艺术史的一页新历史的先声”。还在1919年,他就指出:“今俄之Bolshevism(布尔什维主义)已弥漫于东欧,且将及西欧,世界潮流湃澎动荡……”,“二十世纪后数十年之局面决将受其影响,听其支配”。可见,茅盾对于欧洲乃至世界文化的瞩目,已经超越了文学的范畴,而成为“私运军火给造反奴隶”的重要手段。这种勇敢的奋争精神是贯穿在他一生的行迹中的。1946年,在《苏联爱国战争短篇小说译丛·后记》中,他把苏联卫国战争同国民党治下的中国战场进行鲜明的对照,揭穿中国战场极不体面的事实,暴露当时社会的“乌烟瘴气”,然后指出,这些作品的介绍“不但使我们对于苏联的战争文学有更多的知识,而且可以使得一些狂妄的反苏的法西斯分子对于苏联人民有更多的认识”,凡此种种,无不渗透着坚持真理、勇于对敌人挑战的精神。

我国的翻译历史是悠久的。据茅盾说,中国的翻译工作从佛经就开始了。唐玄奘便是翻译佛经的大师。到了清末,严复翻译了哲学、社会科学的著作,林纾则致力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林纾在四十四五岁时开始译《茶花女》,传说“书出而众哗晚,林亦欣欣”。从此便不断译述,直到逝世。他把许多国家的作家、作品介绍到中国来;译著达一百七十余种(一说一百五十六部),开阔了国人的眼界。“但林的早期译作,信虽未必,雅、达则有之;至其后期译作,则信、达、雅三者都没有了”。“五四”前后,翻译传递者多起来了,“但是介绍尽管有人介绍,却微嫌有点杂乱”。因此,把翻译传递工作同新文学的发展谐调统一,造成互补状态,并且忠实于原著精神,不断地把信、达、雅的译作献给读者,这的确并非易事。就这点来说,鲁迅、茅盾等老一辈的翻译家的艰辛努力,是不能泯灭的。

黄山书社历时三年精心组织编辑出版工程浩大的新版《茅盾全集》,为全面展示茅盾先生的文学成就和贡献,提供了一个堪可信赖的文本。这是中国新文学的幸事,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大事。编辑告竣,出版社嘱写序言介绍茅盾的文学业绩。简述如上,供阅读《茅盾全集》的诸位同好参考。是为序。

内容推荐

《茅盾全集(小说一集1)(精)》收《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三部中篇小说;三者中外文版的作者序跋附于卷末。

《幻灭》写于一九二七年八月下旬至九月中旬,最初发表于同年九、十月《小说月报》第十八卷第九、十号;《动摇》写于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初至十二月初,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八年一月至三月《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一至三号;《追求》写于一九二八年四月至六月,最初发表于同年六月至九月《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六至九号。

这三部小说发表后,曾列为“文学研究会丛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分别印成单行本。其中《幻灭》、《动摇》初版于一九二八年八月,《追求》初版于一九二八年十二月。此后三书曾多次重版。一九三。年五月由作者合为一集并题名为《蚀》,改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一九五四年七月,作者茅盾将《蚀》修订后交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排印行,后收入一九五八年三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版《茅盾文集》第一卷。现据《茅盾文集》本编入本卷,另补入《幻灭》、《动摇》、《追求》三书初版本的题词。

编辑推荐

中国现代作家茅盾作品总集。新版《茅盾全集》由茅盾之子韦韬先生授权,中国茅盾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茅盾研究会理事钟桂松主编。新版《茅盾全集》由韦韬先生新增多幅珍贵照片,在原版《茅盾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上加以充实、补订而成的,目的是使《茅盾全集》更全、更完美。新版全集共41卷,再加一卷附集。1至9卷为小说;10卷为剧本、诗词、童话;11至17卷为散文,其中13卷为“游苏见闻”专集;18至27卷为中国文论;28卷为中外神话研究专集;29至33卷为外国文论;34卷为“古诗文注解”;35至36卷为回忆录;37至39卷为书信;40至41卷为日记;附集卷收有关资料。这是规模最大、收集最全的总集,是研究茅盾著作的十分完备的参考材料。

本书是《茅盾全集(小说一集1)(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茅盾全集(小说一集1)(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茅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黄山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131399
开本 32开
页数 472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96
出版时间 2014-03-01
首版时间 2014-03-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736
CIP核字 2012209765
中图分类号 I217.42
丛书名
印张 16.12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15
154
3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2: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