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比安基编著的《森林报(春)》是一幅欣赏大自然四季更替的瑰丽画卷。阅读本书,可以让读者开始一段浪漫清新的精神旅行,领悟生命轮回的意义。作者用轻快的笔调真实生动地叙述了发生在森林里的故事,表现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蕴含着诗情画意和童心童趣。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和植物,在作者的笔下,都被赋予了感情和智慧,如博爱的兔子、暴躁的母熊、狡黠的狐狸、凶残的猞猁……大自然中的种种生灵跃然纸上,仔细品读,会让居住在钢筋水泥森林中的我们重新认识和反省自己。小朋友们阅读这套丛书,不仅可以从森林里的八卦中得到欢笑,更能增长见闻,丰富知识,对于语文、地理、生物等学科的学习大有裨益。森林里的乐趣无穷多,每个小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在一年四季中演绎着别样的人间烟火。细细读来,这些小动物们更是平易近人,似乎就是成天打闹的隔壁邻居一般,亲切可爱。
《森林报(春)》是苏联著名科普作家维·比安基的代表作。作者以其擅长描写动植物生活的艺术才能,用轻快的笔调,采用报刊形式,以春、夏、秋、冬四季十二个月为序,有层次、有类别地将森林里动植物的生活表现得栩栩如生、引人人胜。这部书教会孩子们应该如何去观察大自然,如伺去分析、比较、思考和研究大自然。《森林报(春)》处处蕴含着诗情画意,洋溢着童心童趣,是一部让孩子重返大自然、培养科学兴趣、增强环保生态意识的绝佳课外读物。
都市新闻
房顶音乐会
每天晚上,房顶上都会举办猫儿音乐会。猫儿特别喜欢开音乐会。不过,这种音乐会总是以歌手们不顾死活地大打一场而收场的。
走访阁楼
《森林报》的一名记者近日跑遍了市中心区的许多房子,调查阁楼住户的生存状况。
居住在阁楼角角落落的鸟儿对自己的处境十分满意。哪个感到冷,可以紧挨壁炉的烟囱,取暖不用钱;母鸽子已在孵蛋;麻雀和寒鸦满城寻找秸秆,收集起来好搭窝,然后搜集绒毛和羽毛铺窝做软垫子。
只是猫儿和小男孩不时来破坏它们的窝,害得小鸟儿叫苦不迭。
争房风波
椋鸟房前吵吵嚷嚷,拳打脚踢,乱成一片。风中绒毛、羽毛、秸秆满天飞扬。
原来是房主人椋鸟回到家,发现巢穴被麻雀给占了,便揪住对方,一个个地往外撵,随后把麻雀的羽毛垫子扔了出去,来它个扫地出门,毫不手软。
这时,有个泥灰工正好站在脚手架上,用泥灰修补屋檐下的裂缝。麻雀在屋顶上蹦来跳去,一只眼睛瞅着屋檐下,瞅着瞅着,大叫一声,猛地向那泥灰工的脸扑了过去。泥灰工见状,忙举起抹泥灰的铲子招架。他哪里想到,自己闯了祸,居然把裂缝里的麻雀窝给封住了,可窝里有麻雀下的蛋哩!
唧唧喳喳,你争我斗,绒毛、羽毛随风飘飘洒洒。
驻林地记者H·斯拉德可夫
无精打采的苍蝇
街头出现了一些大苍蝇,浑身绿中带蓝,泛着金属的光泽。看那模样,像是已到了秋天,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它们还不会飞,只能凭着细腿在墙上摇摇晃晃地艰难爬行。
这些苍蝇大白天就躺在露天地里晒太阳,晚上再爬回墙壁或篱笆缝隙里过夜。
苍蝇啊。当心流浪汉!
列宁格勒街头出现了一些四处游荡的蜘蛛。
谚语说:狼是靠四条腿填饱肚子的。游荡的蜘蛛也一个样儿。它们跟普通的蜘蛛不一样,不去编织巧妙的蛛网,而专攻击苍蝇和其他昆虫,一见到目标,便纵身一跳,猛扑过去。迎春虫。
河面的冰缝里爬出一些笨手笨脚的灰色小幼虫。它们爬上了河岸,蜕去了裹在身上的皮外套,变成了长着翅膀的小昆虫,身材苗条、匀称。这些既不是苍蝇,也不是蝴蝶。它们是迎春虫。
这时候的迎春虫虽说翅膀长长的,身子轻轻的,可还不会飞,因为气力还不足。它们还得靠阳光才能长大呢。
它们凭着细腿爬过了马路,一不留神,就要被人踩,被马踏,被车轮碾。另外也很容易落人麻雀口中。可它们顾不了这许多,一个劲地爬呀爬呀——迎春虫成千上万,多的是。
那些过了马路险关的迎春虫爬上墙壁,享受阳光去了。
林区观察站
80年前,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凯德·尼·卡依戈罗多夫教授首先开始在列斯诺耶进行物候学。观察。
现在,全苏地理协会附设有一个以卡依戈罗多夫命名的专门委员会,领导物候学观察工作。
各州和加盟共和国的物候学爱好者把各自的观察情况寄给该委员会。多年来,已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如鸟类的迁徙、植物的开花期、昆虫的出没……凭着这些材料就可编成一本“自然通历”。这样的历书有助于预测天气,安排种种农事的日程。
现在列斯诺耶区已建立起国家物候中心站。有50年以上历史的同类观察站,全球只有三座。
列宁格勒州集体农庄儿童第一次代表大会决议
我们要向农庄的敌害宣战:鼠类、谷物象甲虫、草地螟虫等。我们要建立1200个与田地、花园、菜地、蔬菜、粮仓里的敌害作斗争的战斗队。为了与田地和菜园里的敌害作斗争,我们将分别挂出30000只椋鸟窝。
列宁格勒州少年自然界研究者代表大会决议
亲爱的伙伴们!
我们的田野里庄稼茁壮生长,花园里百花盛开,社会主义经济日益巩固和发展。
我们年轻的大自然研究工作者及农业试验人员要与成年人一起努力。
我们这些参加州代表大会的少年自然界研究工作者和农业试验人员在互相交流经验的同时,也向全州所有的少先队员和学生发出号召:加速自然科学研究工作。
在学校实验园地里开辟出专门的园地,辟出花坛,培育果实累累的浆果。
请你们每个人至少种两株果树,或两株浆果灌木。
组织更广泛的农作物品种选育、珍贵新植物的培育、先进农业技术的检验和应用等方面的试验。
暑假期间,大家都要为学校准备一些植物、动物及非哇物方面的直观教具。P15-19
本书作者维塔里·瓦连季诺维奇·比安基是前苏联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1894年2月11日诞生于彼得堡一个生物学家的家庭。他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种探索其奥秘的强烈愿望。后来,他报考并升入彼得堡大学物理数学系,学习自然专业,是与家庭的影响密不可分的。
他在科学考察、旅行、狩猎及与护林员、老猎人的交往中,留心观察和研究自然界的各种生物,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为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得他笔下的生灵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动人。1928年问世的《森林报》是他正武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标志。1959年6月10日,比安基在列宁格勒逝世,享年六十五岁。他的代表作品除了《森林报》,还有作品集《森林中的真事和传说》(1957年),《中短篇小说集》(1959年),《短篇小说和童话集》(1960年),等等。
比安基的创作以小读者为对象,旨在以生动的故事和写实的叙述。向少年儿童传授科学知识,激发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他们从小热爱大自然、关注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森林报》于1927年问世,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一再重版(至1961年已出到第十版),究其原因,就是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表现手法宣扬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具有恒久不衰的生命力。如果说比安基在中短篇小说中描写的主要是动物故事及与动物相关的人的故事,那么《森林报》则向读者全面展示了自然界的万千气象,举凡天地水陆所有的生灵都有涉及。不仅如此,他还对当时苏联全国各地的山川湖泊等自然环境有生动的描述,使小读者在轻松愉快、饶有趣味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森林报》的俄文原名直译应是《森林年报》,由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该书已按《森林报》的译名流传,故本书仍沿用这个译名。俄文原版在每一新版问世时,都对上一版有所修订,内容或增或减,但基本栏目保持不变,所增减者仅止原栏目内的篇目或新增栏目。如此看来,谓其“年报”自有道理。从目前我国新出版的几个不同版本的中译本看,由于所据厚著版本有别,中译本的内容也略有不同。
当时间进入21世纪,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人类因对大自然过度的索取而受到大自然愈加强烈的报复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命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严峻地摆在人类面前。希望《森林报》的又一个中译本的问世,能对中国未来的一代早早地树立起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理念产生积极的影响。
译者认为,有必要对有些关涉俄罗斯文化而为当今青少年所陌生的东西有所交代,这就是译者在译本中加了许多注释的原因。俄文原著中也有极少的注释,译者在翻译时如觉得有必要向中国读者交代,就据实译出,并注明“原书作者注”字样。但凡译者自己的注释,则不再说明。本书的翻译系由两人合作完成。其中《森林报》的第1~6期由姚锦镕翻译,第7~12期与每期末尾的竞赛题配套的答案由沈念驹翻译。
本书涉及的动植物知识相当广博,以译者的浅陋,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很多的,有时可能超过文学经典翻译中所遇的困难.需要查阅许多工具书和资料。即使这样,仍然可能会出现译者力所不逮的问题。对此,谨祈同行和方家批评指正。
沈念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