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守望剩余的文学性/新人文丛书
内容
目录

序言 001

上编:小叙事的时代 001

相信文学:重建启示价值 003

经典焦虑与建构审美霸权 011

先锋派的消失——关于九十年代先锋派变异的思考 021

理论的终结与批评的开始 029

文学批评与大众媒体的关系 039

文学:一种奇怪建制 047

虚构是文学的生命所在 054

小叙事与剩余的文学性——对当下文学叙事特征的理解 060

汉语文学的新阶段——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综论 064

当代文学批评:问题与挑战 071

中编:剩余的文学性 091

九十年代:文学怎样对“现在”说话 093

虚构的圈套与诡秘的体验——重读马原的《虚构》 121

跨越红土地:熊正良的小说艺术 146

反抗历史异化的倔强女性——评徐小斌的《羽蛇》 158

逃跑的童话——杨映川小说的反现代性取向 166

小说的心理特权与历史化的紧张关系——阿来小说阅读札记 175

对现代历史的顽强还原——评刘醒龙的《圣天门口》 182

博尔赫斯:帕慕克的“文学父亲”? 190

身体穿过历史的荒诞现场——评东西的《后悔录》 196

以个人风格穿透现代性历史——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质漫议 204

“影像中国”的方法——评张英进的跨文化影像研究 211

下编:新的可能性 223

道德可以拯救文学吗? 225

现代性之隐忧与多样性方案 248

通过记忆和文本的幽灵存活——德里达与中国 271

新世纪小说开辟的个体经验 291

“历史化”与“去-历史化”——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多文本叙事策略 306

文本如何自由:从文化到宗教——从雪漠的《西夏咒》谈起 324

对中国当代文学60 年的评价 339

回应批评:重新阐释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答《羊城晚报》记者吴小攀问 352

渐行渐远的汉语文学 371

内容推荐

《守望剩余的文学性/新人文丛书》编著者陈晓明。

《守望剩余的文学性/新人文丛书》内容提要:今天我们面临的电子化、数字化的影像、声音与互联网传播时代,可能真的是另一个文明时代,我们不妨称之为“视听文明”的时代,这是与传统的口传文明、书写文明不同的另一个文明时代。如果说口传文字对应的是农耕、游牧时代,书写文字对应的是机械工业化时代,视听文明对应的则是电子化的后工业时代。文学面临最大的难题是在“视听文明”时代如何生存下去?“视听文明”时代的挑战不应该成为我们抛弃或逃离文学的理由,相反,正因为要面对一个正在到来的新文明的挑战,我们要困守文学和文字,要守望“剩余的文学性”——这是我们维系传统记忆,警惕视听文明可能灾变的一项义务和责任。

编辑推荐

《守望剩余的文学性/新人文丛书》编著者陈晓明。

当代中国思想者的研究视域从来没有离开过对中国社会的人文关注。

如今,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

新时期呼唤新人文,也不断催生着新人文。

《新人文丛书》这套丛书还有《日本之文与日本之美》,《守夜人呓语》,《感伤时代的文学》,《全球对话主义》,《文化无非你和我》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守望剩余的文学性/新人文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晓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311618
开本 16开
页数 3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0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5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0
丛书名
印张 2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6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2: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