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外名人经典家教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外名人经典家教故事》由赵华伦、汪清秀编著,本书收录了古今中外名人中较有借鉴意义的有关家庭教育的故事,既有名人从小接受教育而走向成功的故事,也有成功的人士教育子女的经验和方法。他们的教子经验和事迹,是一笔笔宝贵的财富,值得家长们去拥有。对家长来说,要培养出将来对社会有用,有能力的孩子,首先是自己要给孩子上好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打开本书,也许你会发现,你离“天才”的父母并不远,“天才”也许就在你身边。相信本书对每位热爱孩子、望子成才的家长们都有所启发。

内容推荐

《中外名人经典家教故事》由赵华伦、汪清秀编著,本书选取了50余位中外名人家庭教育的故事,既有“孟母教子”、“诸葛亮教子”等古代名人教子的故事,也有钱学森、达尔文、撒切尔夫人等现代名人接受家庭教育而成长的故事。家庭教育的方法涉及父母的言传身教,发现孩子的兴趣并重点培养,做好孩子的品行教育,以及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和创造孩子成长和谐环境等,作者并在每个故事后进行了评析。《中外名人经典家教故事》既有启发性又能使人读起来轻松愉快,相信本书对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会有所帮助。

目录

 第一章 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最初的、最好的老师

1.欧阳修:欧母画荻教子/2

2.郑板桥:爱子有道/7

3.曾国藩:教育子女之道被后人传诵/10

4.梁启超:一门三院士/20

5.伊莎多拉·邓肯:勇敢地跳自己的舞蹈/25

6.丹尼尔:“哈利·波特”是怎样炼成的/28

7.宋嘉树:敢为天下先/32

8.钱学森:两代人的教子之方/43

9.杨振宁:启蒙教育很重要/46

10.梁振英:慈母身教,穷人的孩子早当家/48

11.布什夫人:教子有诀窍/53

第二章 观察尝试,发现挖掘——让孩子的天赋充分发挥

1.邵雍:身教言教相结合/60

2.毕加索:“坏学生”的天赋/64

3.莫扎特:音乐天才的成长之路/66

4.罗曼·罗兰: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70

5.伽利略:父亲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74

6.牛顿:好奇、兴趣与启蒙教育/81

7.安徒生:童话大王的家教故事/85

8.雨果:母爱的神奇力量/87

9.李云迪:铁腕母亲手下的“钢琴天才”/93

10.马云: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兴趣/98

11.比尔·盖茨:一杯凉水泼出一个首富/101

第三章 品行教育——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胸怀宽广

1.孟母教子:克勤克俭,坚守志节/107

2.陆游:教子注重品德/112

3.华盛顿:诚实比1000棵樱桃树更宝贵/117

4.林肯:宽容是一种美德/122

5.史宾塞:品行多来自家庭/125

6.陈景润:母亲的宽容与他的民主教子/130

7.李苦禅:人如其画/134

8.崔琦:母亲是人生的启蒙老师/137

9.董建华:父亲的教诲是“爱国”和“务实”/142

10.居里夫人:重知识讲品德/146

11.俞敏洪:教女学习的独特方法/151

第四章 独立自信、坚强勇敢——让孩子其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1.李嘉诚:让孩子学会自立与自强/158

2.撒切尔夫人:父亲对她独立人格的培养/161

3.奥巴马:培养孩子的独立个性/165

4.诸葛亮教子:俭以养德/171

5.陶母教子:忠顺勤俭,好似孔明/176

6.司马光:力戒奢侈,谨身节用/179

7.朱元璋:教子以德/184

8.洛克菲勒:对孩子的“苛求”/186

9.董必武:谆谆教子情/189

第五章 宽容理解,鼓劢支持——让孩子在和谐的环境中成长

1.胡适:温柔而又坚强的母亲/196

2.鲁迅:教子要“顺其自然”/200

3.达尔文:要有好奇心和想象力/204

4.陈鹤琴:正确鼓励引导孩子/209

5.苏步青:油灯下的启蒙/213

6.诺贝尔:“炸药大王”的成长/217

7.老舍:教子八章程/221

8.格特鲁德:把天使秀兰·邓波儿送给人间/227

9.苏轼母亲:勉夫教子——三苏的成长故事/231

10.周杰伦:从服务生到家喻户晓的乐坛“天王”/239

附录1 九位世界巨富如何教子理财/245

附录2 俞敏洪:怎么做最好的家长/249

试读章节

1.欧阳修:欧母画荻教子

【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吉水(今属江西)人。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著名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仁宗天圣八年(1030公元)中进士,同年5月任西京国守推官,掌管文书,此后历任知县、知州、馆阁校勘、知谏院、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画荻教子

欧阳修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他的父亲欧阳观是一个小吏。可惜的是,在欧阳修出生后的第四年,父亲就离开了人世,年仅29岁的母亲郑氏,无依无靠,孤苦无助,生活没有了着落。为了生计,母亲不得不带着刚4岁的欧阳修从庐陵(今江西永丰)离家到随州(今湖北随县)投奔欧阳修的叔父,以便母子能得到其照顾。

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只读过几天书,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母亲。幼时的欧阳修家里穷,买不起纸笔,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起初只能靠记忆把《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等背给儿子听,让他学着念、背诵,而欧阳修聪明过人,听一遍就能记住,这让母亲欣喜不已。与此同时,母亲不断给年幼的欧阳修讲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讲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个总结,让欧阳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她教导孩子最多的就是做人不可随声附和,不要随波逐流。欧阳修稍大些以后,郑氏想方设法教他认字、写字,先是教他读唐代诗人周朴、郑谷及当时的九僧诗。尽管欧阳修对这些诗一知半解,却增强了读书的兴趣。有一次母亲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突发奇想,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也很好吗?她就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欧阳修在母亲的教导下,在地上一笔一画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据元朝丞相托克托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的《宋史·欧阳修传》记载:“家贫,致以荻画地学书。”韩愈文风启迪思想

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快爱上了诗书。每天读写,积累越来越多,很小时就能过目成诵。10岁的时候,母亲就带他经常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读,因为自己没有书,她就让欧阳修把借来的书抄录下来。

有一天,欧阳修从李家旧纸筐里,发现一套六卷本《韩昌黎文集》,经主人同意,他把书带回家里。书中的内容令其大开眼界,甚爱其文,手不释卷,便废寝忘食、日以继夜地阅读。因韩愈的文风别具一格,欧阳修被他清新自然的文风所打动。他高兴地对母亲说,世上竟有这么好的文章啊。

虽然这时的欧阳修年纪尚小,对韩愈文学思想未必能全然理解,但却为日后以他为代表人物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播下了种子。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启迪下,一个要学习韩愈文风,革除当时坏风气的念头,在他的脑海里从此被点燃。

为人做事要有良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欧阳修刻苦精思,勤学好问,长大以后,他到京城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场,都得第一名。欧阳修20岁的时候,已是当时文学界大名鼎鼎的人物了。但母亲郑氏总希望儿子不仅文学成就出众,而且为人做事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生前曾在道州、泰州做过管理行政事务和司法的小官,任职期间他关心民间疾苦,正直廉洁,为当地老百姓所爱戴。欧阳修中进士做了官以后,母亲郑氏将他父亲为官的事迹讲给他听。郑氏对欧阳修说:“你父亲死后,我能守寡抚孤,是因为我了解你父亲的品德高尚。所以,我决心把你培养成像你父亲那样的人。为了你,再多的苦我也能吃。”之后,母亲对欧阳修又讲起了自己的身世和欧阳修父亲的为人。“我嫁到欧阳家的时候,你奶奶已经去世了。可是,我从你父亲对你奶奶的思念中,知道他是个很孝敬长辈的好人。你父亲在家尊敬长辈,在外当官的时候,对公事严谨认真,从不马虎。他白天办公,晚上还要看公文和案件材料,往往熬到深更半夜。对于死刑的材料,总是反复调查、核实。他常说,人命关天,马虎不得。后来由于劳累过度,积劳成疾,他知道自己不行了,就对我说:‘我不能看孩子长大了,希望你今后把我的话告诉孩子:人不要贪财图利,生活上不要过分追求,要孝敬长辈,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这是你父亲的遗言,望你以此好好勉励自己。”母亲还对他说:“你父亲做官,廉洁奉公,不谋私利,而且经常接济别人,喜欢交结宾朋。他的官俸虽然不算太少,却常常没有剩余,他常常说不要把金钱变成累赘。所以他去世后,没有留下一间房,没有留下一垄地。”欧阳修听到这里,抽泣着对母亲表示:“我一定继承父亲的遗志,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母亲还告诫儿子,对于父母的奉养不一定要十分丰盛,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孝心。自己的财物虽然不能布施到所有的穷人身上,但一定要心存仁义。我没有能力教导你,只要你能记住你父亲的教诲,我就放心了。母亲的这些语重心长的教诲,深深地印在欧阳修脑海里。

创作《醉翁亭记》

欧阳修的官职并不高,但他十分关心朝政,直言敢谏。当范仲淹得罪吕夷简,被贬谪到南方去的时候,谏官高若讷认为范仲淹应该被贬,许多大臣心中虽不以为然却只是默默同情范仲淹。欧阳修十分气愤,写信责备高若讷“不知道人间有羞耻”二字。为了这件事,他被降职到外地,过了四年才回到京城。欧阳修为了支持范仲淹新政,又出来说话,使朝廷一些权贵大为恼火。他们捕风捉影,强加给欧阳修一些罪名,朝廷又把欧阳修贬谪到滁县(今安徽滁州)。欧阳修的母亲说:“为正义被贬职,不能说不光彩。我们家过惯了贫寒的生活,你思想上只要没有负担、精神不衰,我就高兴。”

欧阳修到滁县后,在处理政事之余,常常在山水间寄托幽情。滁州四面环山,风景优美。当地有个和尚在滁县琅琊山上造了一座亭子供游人休息。欧阳修登山游览的时候,常在这座亭上喝酒,他自称“醉翁”,给亭子起个名字叫醉翁亭。他著名的作品《醉翁亭记》,就是这个时候写成的。“醉翁之意不在醉,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他在文中以精练的语言,描述了自己与宾客在醉翁亭中开怀畅饮的欢快情景以及亭外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一方面描绘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亲民情怀,另一方面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

天生我材必有用

正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所言:“天生我材必有用。”身怀八斗之才的欧阳修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他当了十多年地方官后,终于被宋仁宗记起。宋仁宗为欧阳修的才气所打动,把他调回了京城,担任翰林学士。上任伊始,他便积极提倡改革文风。有一年,京城举行进士考试,恰好由他担任主考官。他认为这正是他选拔人才、改革文风的好机会,便要求阅卷者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来审视考生,如发现故弄玄虚、华而不实的文章,一概不录取。欧阳修的录榜标准开了一代文风,招纳了大批人才,自然也得罪了那些华而不实的考生。发榜的那天,有不少考生见自己落选了,对欧阳修十分不满,吵吵嚷嚷地辱骂他。有些人甚至把骑马出门的欧阳修拦住,向他讨说法。经过这场风波,考场的文风悄然发生了变化,大家开始摒弃那些不痛不痒、哗众取宠的文章,继而形成了朴素而自由、严谨而高雅的文风。

欧阳修不但大力改革文风,还十分注意发现和提拔人才。许多原来并不那么出名的人才,经过他的赏识和提拔推荐,一个个都成了名家。最出名的是曾巩、王安石、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在文学史上,人们把欧阳修等六个人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合起来,称为“唐宋八大家”。

欧母一身正气,她的言传身教影响了欧阳修的一生,不仅让他学到了知识,学到了本事,也教育成其光明磊落、敢说敢为的性格,受到后人的尊敬。

【教育心得】

作为母亲只有母爱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实事求是,懂得直面艰难困苦;条件好有条件好的教育方法,条件差有条件差的教育方法,正如欧母“画获教子”一样,要善于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学习和观察,并用好的思想、优秀的品质、作风去熏陶和影响子女。

P1-6

序言

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父母是儿女的第一任教师,更是终身的教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也是终身的学堂。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以后将绘成什么样的图画,家教是极其重要的一笔。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家长的言语、行为是孩子成长时期最有影响力的认知对象和模仿对象。有些家庭可能没有刻意地去教育孩子,但是孩子能从父母身上学到坚毅的品格和做事的原则。反之,如果做父母的在孩子面前都不能有正确、积极的言行,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也是消极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除了家长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外,现代家庭也普遍重视并有能力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期望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然而,孩子在成长中发展的方向、兴趣所在可能与家长的期望不一样,这就需要家长注意孩子真正的天赋所在,只有孩子在有天赋、感兴趣的道路上走,未来才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成功人士之所以能成功,除了其自身的努力外,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他们成功之后,也都更加注重对自己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教育子女不谋做官发财,只求读书明理、勤劳节俭,倡导“身教重于言教”,其子孙后代成就卓著;华裔诺贝尔奖得主崔琦,母亲是个文盲,却明白让孩子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决不允许儿子辍学,才使崔琦有机会迈入科学的殿堂;宋嘉树以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坚持“不计敷誉,务必占先”“女子要有所作为”“做孩子们亲密的朋友”这三个开放、民主的家庭教育思想,启发和培养了杰出的宋家的儿女,尤其是培养出了三位出类拔萃、叱咤政坛的女性一一宋蔼龄、宋庆龄和宋美龄;德国人卡尔·威特,出生时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父亲却始终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并写成了《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在父亲的教育下,卡尔·威特八九岁就能自由运用六国语言,9岁上大学,14岁当博士,被誉为天才;爱迪生从小好问,是父母不厌其烦地回答他提出的各种问题,才开启了他的智慧之门、拓展了他的视野……

本书收录了古今中外名人中较有借鉴意义的有关家庭教育的故事,既有名人从小接受教育而走向成功的故事,也有成功的人士教育子女的经验和方法。他们的教子经验和事迹,是一笔笔宝贵的财富,值得家长们去拥有。对家长来说,要培养出将来对社会有用,有能力的孩子,首先是自己要给孩子上好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打开本书,也许你会发现,你离“天才”的父母并不远,“天才”也许就在你身边。相信本书对每位热爱孩子、望子成才的家长们都有所启发。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得到了陈金华、朱伟英、罗英、韩丁柱、凌忠、何金玲、牛海亮、邱胜、常嫱等老师的帮助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外,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再版时将一一修正。

编著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外名人经典家教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华伦//汪清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280745
开本 32开
页数 2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5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49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5: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