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亚洲第一龙(马门溪龙揭秘)
内容
试读章节

在马门溪龙家族中,杨氏马门溪龙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仅是第一具保存有完整头骨化石的马门溪龙,也是中国首次发现有皮肤(印痕)化石的蜥脚类恐龙。那这一极为珍贵的化石是怎样被发现的呢?这其中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呢?

杨氏马门溪龙发现于我国著名的恐龙之乡——自贡。自贡位于四川盆地南部,这一地区广泛出露着中生代陆相红色沉积地层,尤其是侏罗系地层分布特别广泛。这套地层沉积连续,层序清楚,其中埋藏着大量的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化石。早在1915年,美国地质学家劳德伯克(G。D。Louderback)就在自贡荣县城郊采得一枚恐龙牙齿化石和一段股骨化石,1935年经美国古生物学家甘颇(C。LCamp)鉴定为巨型肉食恐龙化石。这是自贡乃至四川盆地恐龙化石的最早科学记录。

1936年,杨钟健和甘颇在荣县西瓜山发掘出一具较完整的蜥脚类恐龙化石,后经杨钟建研究,于1939年命名为荣县峨眉龙(Omeisaurusjunghsiensis)。这也是自贡地区最早经正式研究命名的恐龙化石。

1972年,举世闻名的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被发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遗址上修建了中国第一座专业性恐龙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它是中国首座集恐龙化石的保护、收藏、研究和陈列展示于一体的专业性恐龙博物馆,馆内设立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从事恐龙化石的调查发掘、保护和研究工作。博物馆在做好收藏、科研、陈列和科普教育工作的同时,还通过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活动积极向大众普及地质古生物学知识,宣传恐龙化石保护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因此自贡的老百姓对恐龙化石不仅非常熟悉,还具有很强的保护意识,在建房、修路时发现化石都会及时向恐龙博物馆报告。

1988年末的一天,自贡恐龙博物馆接到了大安区新民乡九井坝村村民宋仁发的报告,说在他家附近的采石场发现了恐龙化石。博物馆随即派出两名技术人员前往调查和处理,但他们在现场只找到少量破碎的骨骼化石,于是认为这可能是一些冲散的零星化石,便简单处理后离开了。因为类似这种零星化石的发现,在自贡地区是很常见的。然而,化石的发现者宋仁发有些不甘心,心想那么大的恐龙怎么只保存了这么一点化石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拿起钢钎和铁锤等简单的工具,跑到采石场独自挖掘起来。在很短的时间内,他竟挖出了一箩筐的骨骼化石,同时还有更大的化石不断暴露出来。这下他觉得有把握了,于是再次来到自贡恐龙博物馆报告情况。博物馆立即再次派人前往调查,在现场看到了已暴露的一串背椎和部分腰带骨骼。从化石的特征和关联情况看,这应当是一具保存很完整的大型蜥脚类恐龙化石。为了使化石免遭损坏,博物馆立即组织了以研究部主任黄大喜为队长的发掘队,开展抢救性发掘。发掘队员们顶着凛冽的寒风和雨雪,经过20多天的艰苦努力,终于将一具保存完好的大型蜥脚类恐龙化石采集同了博物馆。

1990年初,自贡恐龙博物馆决定成立课题组,开展新民乡大型蜥脚类恐龙化石的研究工作,课题组南皮孝忠、欧阳辉和叶勇三名科研人员组成。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博物馆的修理技工开始了化石标本的修理工作。南于这具恐龙个体很大,化石又保存在非常坚硬的石英砂岩中,冈此标本修理工作进行得非常艰苦,工作进度也比较缓慢。但是,随着标本不断地被暴露出来,科研人员愈来愈兴奋。因为从标本的基本特征看,它应当属于马门溪龙,而且很可能是一个新的类别。更重要的是,它的头骨化石保存得非常完整,而在此之前,科研人员还没有发现过完整的马门溪龙头骨化石。因此,它将成为第一具保存有完整头骨的马门溪龙化石,并为确认马门溪龙的头骨类型和牙齿形态提供确凿的化石证据。P14-16

后记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至今已是第二十四个年头了。自进入自贡恐龙博物馆的那天起,我就与马门溪龙这类神秘而独特的大型蜥脚类恐龙结下了不解之缘:参与的第一个科研课题、指导修理的第一具恐龙化石、参加的第一次大型恐龙化石发掘、发表的第一篇恐龙研究论文、出版的第一部恐龙研究专著,都是关于马门溪龙的。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恐龙研究的科研人员和博物馆工作者,自己始终觉得有责任和义务将科研成果科普化,向广大观众和读者普及古生物学知识,特别是培养广大青少年对恐龙的兴趣,使他们中间能有人不断加入到恐龙研究的队伍中来。因此这些年来,自己在发表一些科研论文和科普文章的同时,也一直在思考编写一本什么样的恐龙科普读物。最后还是决定从自己比较熟悉、观众也比较感兴趣的马门溪龙人手,利用近年来国内外古生物学家在蜥脚类恐龙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尽可能全面地揭示这一著名的蜥脚类恐龙的奥秘。今天该书终于出版了,也了却了自己的一个心愿。

在此,首先要衷心感谢我馆的科学顾问、著名恐龙专家董枝明教授多年来在恐龙研究领域对自己的关心和指导,他撰写的序言也使本书大为增色。感谢我的学长、自贡恐龙博物馆彭光照研究员的无私帮助和支持。感谢重庆自然博物馆欧阳辉研究员在马门溪龙研究中的帮助。感谢恐龙科普作家邢立达对文稿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我的几位老同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翼处长、中同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张海春研究员和四川理工学院邓建国教授,在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方面的帮助。感谢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各位领导和同仁的帮助和支持。感谢自贡恐龙博物馆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部分经费支持。

本书中有些观点、部分数据和图片引用了国内外众多同行的科研成果,已在文中予以注明,主要的参考文献已列于书后,在此对他们辛勤劳动表示感谢。

本书中有部分图片是由国内外同行提供的,特别是张宗达先生提供的马门溪龙复原图和王海军先生提供的新疆大型马门溪龙化石发掘照片非常精彩,为本书增色不少。其余照片主要由余刚先生拍摄。插图的绘制和图片的处理由凌曼女士和余勇先生完成。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最后,要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感谢他们默默而无私的关爱和帮助。感谢妻子曾舸20多年来在生活上的关心和工作上的支持。感谢儿子冀舟对他父亲工作的理解和尊重,虽然他没有选择古生物学专业,但很高兴看到他在自己喜爱的专业领域刻苦学习、不断进步,希望他继续努力,学业有成。

叶勇

2012年8月于自贡

目录

引言

1 名称之谜——为什么叫马门溪龙

2 发现之谜(一)——发现和研究历史

3 发现之谜(二)——合川马门溪龙是怎样发现的

4 发现之谜(三)——杨氏马门溪龙的故事

5 种类之谜

6 分布之谜

7 头骨之谜——“张冠李戴”的故事

8 颈椎之谜——脖子最长的恐龙

9 尾椎数之谜

10 尾锤之谜

11 牙齿之谜

12 皮肤之谜

13 生活习性之谜——生活在水中还是陆地上

14 大小之谜——亚洲个体最大的恐龙

15 智力之谜——马门溪龙是最笨的恐龙吗

16 视力之谜——马门溪龙是近视眼吗

17 脖子之谜——头能高高抬起吗

18 体重之谜——马门溪龙究竟有多重

19 速度之谜——马门溪龙跑得快吗

20 性别之迷

21 寿命之谜

22 复活之谜

23 展示之谜

附录:马门溪龙研究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序言

中国已是世界上发现恐龙种类最丰富的国家。在中国的恐龙大家族中,马门溪龙可谓声名显赫。它不仅是所有恐龙中颈椎数目最多、脖子最长的,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个体最大,化石保存最多、最好的恐龙之一。

在众多马门溪龙化石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当数合川马门溪龙了。40多年前,在我师从杨钟健先生开始我的恐龙研究生涯时,便参加了对它的修理和装架过程。1965年,我亲眼见证了它第一次公开展出时所产生的轰动效应。记得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参观后,欣然为它题写名称。当我递上纸笔,他挥毫书写下“合川马门溪龙”的感人情景,我至今还记忆犹新。

时至今日,马门溪龙的影响力依然不减。2009年,它的发现入选了著名科普杂志《环球科学》评选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学家取得的60项杰出成就。2010年,由恐龙爱好者推选评出的“百年中国十大恐龙明星”,它也榜上有名。

本书作者长期在恐龙博物馆从事恐龙化石的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发表了多篇马门溪龙的研究论文,出版了《第一具保存完整头骨的马门溪龙——杨氏马门溪龙》等研究专著。作为一名青年学者,在潜心研究的同时,能积极撰写科普读物,将科研成果科普化,实属难能可贵。

在本书的编写中,作者从一名恐龙研究专业人员的角度和视野出发,运用通俗而精炼的语言、丰富而精美的图片,系统介绍了马门溪龙的发现和研究历史,讲述了其间的一些逸闻趣事,总结了马门溪龙的现有种类和地理分布,全面揭示了马门溪龙的头骨、牙齿、脖子、尾巴、皮肤等独特的身体特征。同时,还以马门溪龙为切入点,运用近年来国内外古生物学家对蜥脚类恐龙的骨骼学、生理学和生态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揭示了马门溪龙的个体大小、体重、运动速度、生活习性、性别和寿命等诸多谜团。应当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高端科普读物,对大中学生、教育工作者、自然博物馆工作人员,以及恐龙爱好者而言,都具有很好的学习和参考价值。

通过本书,相信读者能走近神秘的马门溪龙,增长对马门溪龙及蜥脚类恐龙的认知。希望本书能提高广大青少年对恐龙的兴趣,希望多年以后他们中间能有人不断加入到恐龙研究的队伍中来,使中国的恐龙研究事业后继有人。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恐龙专家和学者能积极参与到恐龙科普文章和书籍的编写中,为中国的恐龙科普知识的传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自贡恐龙博物馆科学顾问

内容推荐

马门溪龙究竟有多大、多重?它的脖子究竟有多长?它跑得快吗?它是近视眼吗?它是聪明还是笨?它有没有防身的尾锤……

基于几代古生物学家60年的研究成果,《亚洲第一龙(马门溪龙揭秘)》用通俗而精炼的语言、丰富而精美的化石图和复原图,介绍了马门溪龙的发现和研究历史,讲述了其间的一些逸闻趣事,全面揭示了马门溪龙的种类和地理分布,头骨、牙齿、脖子、尾巴、皮肤等独特的身体特征,揭示了马门溪龙的个体大小、体重、运动速度、生活习性、性别、寿命等诸多迹团。

《亚洲第一龙(马门溪龙揭秘)》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高端科普读物,对大中学生、教育工作者、自然博物馆工作人员,以及恐龙爱好者而言,都具有很好的学习和参考价值。本书由叶勇著。

编辑推荐

在《亚洲第一龙(马门溪龙揭秘)》的编写中,作者叶勇从一名恐龙研究专业人员的角度和视野出发,运用通俗而精炼的语言、丰富而精美的图片,系统介绍了马门溪龙的发现和研究历史,讲述了其间的一些逸闻趣事,总结了马门溪龙的现有种类和地理分布,全面揭示了马门溪龙的头骨、牙齿、脖子、尾巴、皮肤等独特的身体特征。同时,还以马门溪龙为切入点,运用近年来国内外古生物学家对蜥脚类恐龙的骨骼学、生理学和生态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揭示了马门溪龙的个体大小、体重、运动速度、生活习性、性别和寿命等诸多谜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亚洲第一龙(马门溪龙揭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855978
开本 24开
页数 1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Q915.864
丛书名
印张 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8
201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