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番薯人的故事(张光直早年生活自述)(精)/张光直作品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张光直编著的《番薯人的故事(张光直早年生活自述)(精)》是张光直作品系列之一,台湾岛的形状很像一个白薯,所以岛上两三千万的汉人常常自称“番薯人”。《番薯人的故事(张光直早年生活自述)(精)》里写下来的这些事在作者心里记忆了近五十年,现在事过境迁,访旧半为鬼,再不写,恐怕这一小段历史就没有人记得了。

内容推荐

张光直编著的《番薯人的故事(张光直早年生活自述)(精)》是回忆早年生活的自述作品。因祖籍所在的台湾岛形状像个番薯,故岛上两三千万汉人自称“番薯人”。《番薯人的故事(张光直早年生活自述)(精)》中记述其家世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北京度过的孩提时代,重点追忆了18岁作为“政治犯”入狱一年的特殊经历。这段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一生的志向,也由此引发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科学兴趣。

目录

前言

父亲、母亲和他们的朋友们

北京的生活

师大第二附小和男附中

回台

40年代的板桥

建国中学

二·二八事件

建国中学(又一章)

四六事件

监狱生活

回到情报处

内湖

回家

后记

附录一 老兵的佛像

附录二 伐檀

附录三 小人物的速写

试读章节

母亲的三叔是个衙门的刀笔吏,有一个儿子作海军军官。母亲的四叔,也就是外祖父的小弟,在官场作一个中级的官吏。他的大儿子文绍,一想到他就想到巴金的小说《家》里面的大哥觉新,为了家而牺牲自己的爱情。文绍的弟弟文中也是军人;但他既非黄埔,也不是海军。他就是寻常的小兵,从二等往上爬,我最后看见他的时候,他大概爬到了中尉。

在这个大家庭里面,人,是不好做的。外祖母守寡,舅母也守寡。外祖母是个做人的榜样,“长嫂如母”,俗语如此说。但是在罗家(和其他类似的家,我猜),“欺负老实人,踹寡妇门”恐怕更是实情。外祖母住在北京湖北会馆,生活上的困境,是可以想象的。张我军走入他们的生活,今天客观地看来,不能不说是一个好消息。父亲第一次到北京,才22岁。母亲17岁。两人一见钟情,但一路充满了绊脚石。母亲还未成年,而她的监护人——四叔对这个“异国”的青年感觉很杂乱。“台湾人!台湾人就是日本人!”

与日本人打仗是分秒间的事,女儿怎能嫁给“日本人”!可是张我军这位青年,从哪边看也不像个日本人。不错,他会说日语,而且说得和日本人一样。可是他的北京话,也听不出来一点外国口音。人长得英俊,外祖母愈看愈喜欢。那么天真,那么用功。

四叔挣扎的结果,是民族主义(但是一种伪民族主义)的胜利。母亲马上被安排出嫁,嫁给一位小有钱的商人。这时候我父亲在台湾编《台湾民报》,母亲与外祖母急得团团转。不妨,这时就有朋友相助了。父亲在北京认识的台湾人不少,其中有一个鹿港人,叫洪槽,字炎秋。是当代大(旧体)诗人洪弃生的儿子。他那时在北大念书,父亲上次来北京时便已熟识。他听到了这个消息,便连忙写信给父亲,父亲接到信,把一切事情抛下,兼程赶到北京,与母亲、外祖母和几个亲密的男女同学商量,最后决定回台湾去结婚。为了表示尊礼,一行分两批人,到了台湾找到当时在台湾最受尊敬的绅士林献堂先生来证婚。但是没有用,四叔还是不同意,说他们是私奔,而且登报正式与罗心乡(文淑)解除叔侄关系。不过,“张大哥”和“大姐”就成了他们那一代兄弟姐妹间的英雄人物。  从这件事情可以想见洪槽是父亲最好的朋友,后来他父亲去世,洪老太太被接去北京,和我们住在一条胡同。他们在2号,靠着宣武门内大街;我们在丙25号,离南河沿比较近。洪老太太的小脚是大有名的。鹿港显然比北京管女人管得好。她的两只三寸金莲及绣花小鞋是邻居每天争看的对象和聊天的主题。洪先生的太太是东北人,姓关,是母亲在女师大的同学。还有两个人与张、洪构成北京有名的台湾四剑客,就是连震东和苏芗雨。台湾人有给日本人做官的,如谢华辉做河北的一个道尹,谢介石做驻“满洲国”大使;也有台湾人反日本的,比如张深切被日本宪兵抓过一次,还有吴某人被日本人关了很久险被枪毙。父亲和他们全都来往,来了就喝酒,他说从喝酒可看出一个人的全部性格。可惜我没有上过他这门课,但是他的意思我也能够了解。

给我们家影响最大的同乡,无疑要数徐木生了。在我上小学搬家到手帕胡同前后,一个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留学生搬到我们家里来住,这人就是徐木生。二十五六岁的年纪,圆圆的脸,一身笔挺的日本大学生黑制服。徐木生说话声音很大,充满自信,见了我和我哥哥便叫,少爷!少爷!他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无事的时候便向我和我哥哥宣传马列主义。我哥哥确由一个“少年”转变成为一个马列主义的革命者,大致是受了徐木生的影响。1945年,哥哥出走,进入河北平山晋察冀边区,同时也走入了人生另一条大道。在80年代,我们重会以后,有一次我问哥哥:“什么让你下决心加入共产党的?”他的回答是我绝对没有想到的:“我加入共产党的第一个目的是,好让徐木生不再叫我少爷!!”

序言

拉丁语lpomea batatas,英语sweet potato,汉语“番薯”,是一种块茎类的植物,植物学家都说它起源自南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把它带到全世界去。它到明代末年才传到中国,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水手们把它传到了中国。这种作物非常适合中国山区干地,所以在中国长得十分茂盛。

拉丁语colocasia esculenta,英语taro,汉语“青芋”或“芋仔”,也是一种块茎类作物,植物学家说它起源于东南亚,包括中国南部和马来西亚。它的年代与东南亚的栽培植物(例如稻米)一样地早,大约一万年以前。

1895年,大清帝国与日本打了一个大海仗,输得一败涂地,被迫将台湾岛给予日本。从此,台湾岛上的居民便成为“亚细亚的孤儿”。因为台湾岛的形状很像一个白薯,所以岛上两三千万的汉人常常叫他们自己为“番薯人”。我父亲就是一个“番薯人”,他在1924年从台湾到北京念大学;本来念的是中国大学,后来承吴承仕先生介绍,转到北京师大,在那里碰到我母亲。我母亲是湖北黄陂人,那年只有18岁。我父亲23岁,两人相恋,母亲家里不同意,两人便私奔台湾。在台湾举行了一个隆重的婚礼。证婚人林献堂先生,介绍人洪槽、王敏川二位先生,地点是在台北江山楼。从1926年到1941年,一共生了四个儿子——光正、光直、光诚、光朴。

我们四个兄弟都生在北京,我们都是说标准的京片子,但是因为我们祖母不会说北京话,而且我家常常是台湾人在北京歇脚的地方,有很多台湾人来往,所以我们兄弟也会说台湾话,不过都程度不一地有点北京腔。我们从小学就不喜欢日本人,虽然学了六年日文,但是日文只能看,不能说,也不能写。我们自己认为毫无疑问的是台湾人,是番薯人;但也是闽南人、中国人。

现在的台湾人也自称为“番薯人”,但是有一个新名词加入了族群语汇,那就是“芋仔”,指1945年以后来的外省人。胡台丽说“芋仔”这个词是1949年以后,从大陆来了六十万大军之后开始出现的[1]。这些阿兵哥再加上之前来的外省人,被台湾人称为芋仔,或老芋仔。芋仔和番薯人现在被人为地界定为两个刻板印象:芋仔人不说台语,不与台湾认同,也痛恨日本人;番薯人说台语,本土性强,对日本人有亲切感。

我们一家人用新的语汇就无法分类。事实上,三四十年代的台湾人,都不能清清楚楚地分出番薯人和芋仔。在北京的台湾人,除了我们一家以外,且举几个例子:徐木生、张深切、黄烈火、柯政和、江文也、林焕文(林海音的父亲)、连震东、苏芗雨、赵炼、苏新、苏子蘅、谢文达、蓝荫鼎、郭柏川、杨开华(杨英风的父亲),这些人都可以说是以中国人自认的。但是今天认同的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我相信他们都会很乐意地被叫做番薯人。但是别的称呼呢?我们无法知道。

后记

这里写下来的这些事在心里记忆了近五十年,没有在更早的时候写出来,是考虑到有关的人的隐私权问题。现在事过境迁,访旧半为鬼,再不写,恐怕这一小段历史就没有人记得了。所以把这几年的事情记下来发表。这些既然都是实事,人名也不用假的。希望当事人同意我现在把这些事情记下来。这些事情的大纲是不错的,但在细节上一定有很多小错,因为都是用脑子记下来的。希望读者不吝校正。

五十年前的这些人物,现在都到哪里去了?罗老师、翁廷枢、父亲、阿燕姑、曾健成姑父、阿梅姑、廖先生、阿安表哥、瀛洲表哥、阿惜、土城的姑婆、陈文彬校长、谢操、陈诚、傅斯年、苏芗雨、洪炎秋、丘宏仁、史习枚和杨肇嘉,都作了古人。

四六事件的受难者,后来来往很少,他们的下落,我多不知道。只知王耀华出狱后在美国与一个美国女子结婚。陈钱潮最后的消息是在大连,据说是在治疗癌症。孙达人要到1997年才看到,他说他在我出来以后不久也出来了,结婚以后,他的夫人一度做过台大法学院的院长,他自己则含光隐锐,过了多年的平安日子。

申德建后来也出来了,继续读完工学院,在台湾服务。他的哥哥后来在大陆有一次来找我,要我给他写一篇证明书.说申德建所以能够活着出狱而没有作为“先烈”死在狱中,是因为他原来就不是共产党,受我的牵连而入狱,绝非出卖同志或干了其他叛徒所做之事而出来的。我当然觉得这个要求相当奇怪;申德建有没有入共产党竞要我来证明。但是既然他要我写我就写。我于是写了一封信,说中德建之入狱,完全是温景昆害的!温景昆在他寄给我的信里,说要我把他(温)寄给我的一本书看完以后交给他(申)去看。就这一句话,害得中德建坐了至少一年的牢。他的哥哥收到我这封信以后,非常高兴,说是替他解了多年的一个冤枉结。

常常有人问我:这一年牢狱之灾对你有什么影响?我想,它影响了我一生做人的态度。在那个环境里,人的“好”与“坏”是很难判断的。“特务”一定是坏人啰。被抓去那天,那几个到我家来的特务,很显然有保护我的行为,不然我的罪状一定要大得多。石所长也不是坏人;假如我亲眼看到他使用刑求,而且以此为乐,我当然要说他的坏话,但是我实在不能想象他会参与刑求。

总之,我在当时坐了一年的牢,接触到各样的人,出来以后,对人之所以为人发生了很大的兴趣。我看到两伙人,或说两伙都包括着好人的人,代表两种不同的制度,在一个大时代,碰在一起,各为其主,各尽其力,彼此相互斗争。结果为何而死,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人这样容易受骗?为什么肯这样出力地斗争?这使我非常好奇。我出来以后,没有继续念书,在家里自己读点书,以同等学力的资格考上了台大的考古人类学系。考这个系,基本的原因就是想知道上面所说的“人之所以为人”。有没有结论呢?那是50年代以后的事了。

书评(媒体评论)

在张先生的回忆录中我们发现,他是一个乡情浓厚,再普通不过的中国人。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个既会说“标准的京片子”,“也会说台湾话”……自认为是台湾人,但也是闽南人和中国人的“番薯人”。他对他的故土北京和台湾,对他的父母、老师、同学和朋友,一直有诗一般的魂牵梦绕,又透着淡淡的哀伤。

——李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番薯人的故事(张光直早年生活自述)(精)/张光直作品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张光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42804
开本 32开
页数 10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60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7.125.81
丛书名
印张 3.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5
15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4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