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1
1.1 研究背景/2
1.1.1 研究意义/2
1.1.2 基本形势/5
1.2 问题提出/7
1.3 技术路线/8
第2章 文献综述/9
2.1 “推力”假说与劳动力过剩/10
2.2 “拉力”假说与预期收入差距/11
2.3 其他可借鉴的理论/13
第3章 基本假说和理论研究:转移制度论的提出/17
3.1 转移制度的定义、类型和成因/18
3.1.1 转移制度的概念和分类/18
3.1.2 转移制度的形成原因/19
3.2 转移制度变迁与转移能力的关系/20
3.2.1 转移能力的概念及其与转移制度的关系/20
3.2.2 长期中转移制度变迁对转移能力的影响机制/20
3.2.3 短期中转移制度变迁对转移能力的影响机制/22
3.3 转移能力与转移就业的关系和小结/23
第4章 经济史研究:转移制度、转移就业与城乡结构变迁/27
4.1 背景和综述:关于转移制度与多元结构变迁的经济史/28
4.1.1 理论综述:代表性的研究及其发现和有待深化之处/28
4.1.2 现实背景:农村劳动力城市非正规(中小企业)就业与城乡四元结构/30
4.2 第一阶段:“红灯”拒绝、转移停滞与二元结构/33
4.2.1 “红灯”拒绝的转移制度性质及其核心、实质和政策/33
4.2.2 农村劳动力城市转移就业的停滞与城乡二元结构/35
4.3 第二阶段:“黄灯”警告、转移波动与三元结构/35
4.3.1 “黄灯”警告的转移制度性质及其四过程——体现、核心、实质和政策/35
4.3.2 农村劳动力城市转移就业的波动与城乡三元结构/39
4.4 第三阶段:“绿灯”放行、转移飞跃与四元结构/40
4.4.1 “绿灯”放行的转移制度性质及其核心、实质、法规/40
4.4.2 农村劳动力城市转移就业的飞跃与城乡四元结构/42
4.5 小结、补充和批判性思考:转移制度、经验理论反思和一元化趋同/44
4.5.1 小结和补充:正式转移制度的重要性和非正式转移制度的必要性/44
4.5.2 批判性思考:反思国际经验和西方理论,走有中国特色一元化道路/48
第5章 案例分析及比较:重庆、成都、广州的户籍改革/53
5.1 案例分析Ⅰ:基于重庆户改的可验证假说/54
5.1.1 案例综述:一个关于政府帮农村劳动力“穿新装、脱旧衣”的故事/54
5.1.2 转移制度:“5件新衣、3件旧衣与1张票子”/55
5.1.3 转移制度变迁与转移能力:新衣马上穿,旧衣慢慢脱/57
5.1.4 转移能力与转移就业:“被自愿”穿“保暖棉衣”还是“皇帝新装”/60
5.2 案例分析Ⅱ:基于成都户改的可验证假说/64
5.2.1 转移制度变迁与转移能力:两次千名农民工抽样调查比较/64
5.2.2 转移制度变迁与转移就业:成都户改引领中国城乡四元结构一元化转型/70
5.3 重庆、成都、广州案例的比较和小结/79
第6章 计量模型和代际比较:转移能力与转移就业/83
6.1 计量模型:基于截面数据的可验证假说/84
6.1.1 待检验假说和转移能力的代理变量/84
6.1.2 转移能力与收入差距/85
6.1.3 转移能力与转移就业/86
6.2 代际比较:基于新老两代农民工对比的可验证假说/88
6.2.1 现实背景/88
6.2.2 新老两代农民工的转移能力特征比较/91
6.2.3 新老两代农民工的转移就业比较和本章小结/97
第7章 结论/101
7.1 基本结论/102
7.2 政策含义/105
7.3 总结/108
7.4 创新之处/109
附录一 改革开放以来反映转移制度变迁的部委政策法规演变/110
附录二 重庆、成都、广州21世纪以来反映其转移制度变迁的政策法规/119
附录三 数据描述/127
附录四 调查问卷/128
参考文献/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