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拜伦诗选/诗苑译林
内容
编辑推荐

拜伦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群小。恰尔德·哈罗德是拜伦诗歌中第一个“拜伦式英雄”。拜伦诗中最具有代表性、战斗性,也是最辉煌的作品是他的长诗《堂璜》,诗中描绘了西班牙贵族子弟堂璜的游历、恋爱及冒险等浪漫故事,揭露了社会中黑暗、丑恶、虚伪的一面,奏响了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的战歌。《拜伦诗选》一书精选了拜伦的主要佳作。本书由杨德豫译。

内容推荐

在人类大地上的居所,遥望最璀璨的星辰。

1983-1992,[诗苑译林]陪伴青春十年。十年后,名诗名译,经典重现……《拜伦诗选》精选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拜伦的诗歌佳作。阅读《拜伦诗选》,为灵魂找寻最诗意的栖息。

目录

前言

悼玛格丽特表姊

给M.S.G.

勒钦伊盖

我愿做无忧无虑的小孩

以上选自《闲散的时光》(1802-1807)

为别人祝福的痴情祷告

当初我们俩分别

赠一位早年的朋友

纽芬兰犬墓碑题诗

答一位淑女

在马耳他,题纪念册

雅典的女郎

希腊战歌

给赛沙

去吧,去吧

再一番挣扎

安恬之死

你已经长逝

倘若偶尔在繁嚣人境

“编织机法案”编制者颂

致一位哭泣的淑女

温莎的诗兴

我给你的项链

以上选自《随感》(1807-1814)

她走来,风姿幽美

野羚羊

哭吧

在约旦河岸

耶弗他之女

竟然攫去你娇艳生命

我灵魂阴郁

我见过你哭

你生命告终

扫罗王最后一战的战前之歌

扫罗

“传道者说:凡事都是虚空”

当这副受苦的皮囊冷却

伯沙撒所见异象

不眠者的太阳

希律王哭马利安妮

我们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来哭泣

西拿基立的覆灭

以上选自《希伯来歌曲》(1814-1815)

诀别词

写给奥古丝达(其一)

写给奥古丝达(其二)

以上选自《家室篇》(1816)

致伯沙撒

歌词(其一)

歌词(其二)

咏“荣誉军团”星章

普罗米修斯

十四行:致莱蒙湖

阿尔哈玛的悲歌

卢德派之歌

给托马斯·穆尔

我们不会再徘徊

本国既没有自由可争取

三十三岁生日

自佛罗伦萨赴比萨途中所作

为一支印度乐曲配词

凯法利尼亚岛日记

致苏里人之歌

三十六岁生日

以上选自《随感》(1815-1824)

那温柔秘密深藏在我的心底

以上选自《海盗》(1813)

十四行:咏锡雍

以上选自《锡雍的囚徒》(1816)

魔咒

精灵的颂歌

以上选自《曼弗瑞德》(1816-1817)

去国行

给伊涅兹

龙岩

以上选自《恰尔德·哈罗德游记》(1809-1817)

哀希腊

黑袍僧

堂璜与海蒂

试读章节

悼玛格丽特表姊

晚风沉寂了,暮色悄然无声,

林间不曾有一缕微飓吹度;

我归来祭扫玛格丽特的坟茔,

把鲜花撒向我所挚爱的尘土。

这狭小墓穴里偃卧着她的身躯,

想当年芳华乍吐,闪射光焰;

如今可怖的死神已将她攫去,

美德和丽质也未能赎返天年。

哦!只要死神懂一点仁慈,

只要上苍能撤销命运的裁决!

吊客就无需来这儿诉他的悲思,

诗人也无需来这儿赞她的莹洁。

为何要悲恸?她无匹的灵魂高翔,

凌越于红日赫赫流辉的碧落;

垂泪的天使领她到天国闺房,

那儿,善行换来了无尽的欢乐。

可容许放肆的凡夫问罪上苍,

如痴似狂地斥责神圣的天意?

不!这愚妄意图已离我远飚,

我岂能拒不顺从我们的上帝!

但对她美德的怀想是这样亲切,

但对她娇容的记忆是这样新鲜;

它们依旧汲引我深情的泪液,

依旧盘桓在它们惯住的心田。

1802年

给M.S.G.

要是我梦见你爱我,你休怪,

休要迁怒于睡眠;

你的爱只在梦乡存在,——

醒来,我空余泪眼。

睡神!快封闭我的神志,

让昏倦流布我周身;

愿今宵好梦与昨夜相似:

像仙境一样销魂!

听说,睡眠——死亡的姊妹,

也是死亡的样品;

天国倘若是这般滋味,

愿死神早早降临!

舒眉展眼吧,美人,且息怒,

我何曾心花怒放;

梦中的罪孽要清算:幸福

只许我凝眸痴望。

梦中,也许你笑口微开,

莫说我受罚还不够!

入睡,被美梦欺哄;醒来,

这苦刑怎生忍受!

勒钦伊盖  去吧,浓艳的景色,玫瑰的园圃!

让富贵宠儿在你们那里遨游;

还给我峻岩峻岭——白雪的住处,

尽管它们已许身于爱和自由;

喀利多尼亚!我爱慕你的山岳,

尽管皑皑的峰顶风雨交加,

不见泉水徐流,见瀑布飞泻,

我还足眷念幽暗的洛赫纳佳!

啊!我幼时常常在那儿来往,

头戴软帽,身披格子呢外衣;

缅怀着那些亡故多年的酋长,

我天天踱过松柯掩映的林地。

直到白昼收尽了暗淡余光,

北极星当空闪耀,我才回家;

流传的故事勾起迷人的遐想,

是山民传述的——在幽暗的洛赫纳佳。

“逝者的亡灵!难道我没有听到

席卷暗夜的怒风里,你们在喧呼?”

英雄的精魂定然会开颜欢笑,

驾御天风驰骋于故乡的山谷。

当风雪迷雾在洛赫纳佳聚拢,

冬之神驱着冰车君临天下,

云霾围裹着我们祖先的身影,

在那风暴里——在幽暗的洛赫纳佳。

“不幸的勇士们!竟没有什么异象

预示命运遗弃了你们的事业?”

你们注定了要在卡洛登阵亡,

哪会有胜利的欢呼将你们酬谢!

总算有幸,和你们部族一起,

在勃瑞玛岩穴,你们长眠地下:

高亢风笛传扬着你们的事迹,

峰峦回应着——在幽暗的洛赫纳佳。

洛赫纳佳呵,别后已多少光阴!

再与你相逢,还要过多少岁月!

造化虽不曾给你繁花和绿荫,

你却比艾尔宾原野更为亲切。

从远方山岳归来的游子眼中,

英格兰!你的美过于驯良温雅:

我多么眷念那粗犷雄峻的岩峰!

那含怒的奇景,那幽暗的洛赫纳佳!

我愿做无忧无虑的小孩

我愿做无忧无虑的小孩,

仍然居住在高原的洞穴,

或是在微曛旷野里徘徊,

或是在暗蓝海波上腾跃;

撒克逊浮华的繁文缛礼

不合我生来自由的意志,

我眷念坡道崎岖的山地,

我向往狂涛扑打的巨石。  收回这响亮的尊荣称号!

我厌恶被人卑屈地迎候,

厌恶被奴仆躬身环绕。

把我放回我酷爱的山岳,

听峻岩应和咆哮的海洋:

我只求让我重新领略

我从小熟悉的故国风光。

我虽然年少,也能感觉出

这世界决不是为我而设;

幽冥暗影为何要幂覆

世人向尘寰告别的时刻?

我也曾瞥见过辉煌梦境——

极乐之乡的神奇幻觉;

真相呵!为何你可憎的光明

唤醒我面临这么个世界?

我爱过——所爱之人已离去;

有朋友——早年友谊已终结;

孤苦的心灵怎能不忧郁,

当原有的希望都黯然熄灭!

纵然酒宴中欢谑的伙伴们

把恶劣情怀驱散了片刻;

豪兴能振奋痴狂的灵魂,

心儿啊,心儿却永远寂寞。

多无聊!去听那些人闲谈:

那些人与我非敌非友,

是门第、权势、财富或机缘

使他们与我在筵前聚首。

把几个忠诚密友还给我,

还是原来的年纪和心情!

躲开那半夜喧嚣的一伙,

他们的欢乐不过是虚名。

美人,可爱的美人!你就是

我的希望,慰藉和一切?

连你那笑靥的魅力也消失,

我心中怎能不奇寒凛冽!

又富丽又惨苦的繁嚣俗境,

我毫无叹惜,愿从此告辞:

我只要怡然知足的恬静——

“美德”熟识它,或似曾相识。

告别这熙来攘往的去处——

我不恨人类,只是想避开:

我痴心寻觅阴沉崖谷,

那暝色契合这晦暗胸怀。

但愿能给我一双翅膀,

像斑鸠飞回栖宿的巢里,

我也要展翅飞越穹苍,

飘然远引,得享安息。

为别人祝福的痴情祷告

为别人祝福的痴情祷告  要是真能够上达天听,

我的祷祝也不会虚耗,

会把你芳名吹送天廷。

言语、叹息、哭泣都无用:

内疚的眼里虽血泪交流,

所能倾诉的全部哀痛

也不及这一句:永别了,永久!

双唇已喑默,两眼已干枯;

但是,在我脑海和心胸

唤醒了再难入睡的思绪,

唤醒了永不消逝的苦痛。

灵魂不肯也不敢指控,

哀伤和悲愤却抗议不休;

我只是知道:相爱已成空,

我只是想到:永别了,永久!

(1808年)

当初我们俩分别

当初我们俩分别,

只有沉默和眼泪,

心儿几乎要碎裂,

得分隔多少年岁!

你的脸发白发冷,

你的吻更是冰凉;

确实呵,那个时辰

预告了今日的悲伤!

清晨滴落的露珠

浸入我眉头,好冷——

对我今天的感触

仿佛是预先示警。

你把盟誓都背弃,

名声也轻浮浪荡;

听别人把你说起,

连我也羞愧难当。

他们当着我说你,

像丧钟响彻耳旁;

我周身止小住战栗——

对你怎这样情长?

他们不知我熟悉你——

只怕足熟悉过度!

我会久久惋惜你,

深切得难以陈诉。

想当初幽期密约,

到如今默默哀怨:

你的心儿会忘却,

你的灵魂会欺骗。

要是多少年以后,

我偶然与你相会,

用什么将你迎候?

只有沉默和眼泪。  

赠一位早年的朋友

不过几年前,你和我还是

至少名分上,最好的朋友,

孩子心灵的快乐和诚实

使我们的情谊真纯耐久。

如今,正像我,你也已熟知

有多少俗务磨灭了热情;

人们相爱不管多深挚,

转眼就忘得一干二净。

早岁友情竞这样脆弱,

世人心意竞这样善变;

一个月,甚至一天的间隔,

就使你的心与我的疏远。

既如此,我也无需乎痛惜

失去了一个朋友的友情;

只能怪造化,不能怪你:

是她造成你如此无恒。

正如那海潮升沉不定,

人的情愫也有涨有消;

谁会相信有这种心灵——

汹涌热情永远是高潮?

从小在一起,我们小时候

日子多快活——又有什么用!

我生命的春天已匆匆溜走:

你呢,也一样,不再是孩童。

我们永别了童年岁月,

成为浮华世界的走卒,

向真诚告辞;在这个世界,

最高洁的灵魂也难免受污。

欢畅的季节!当一颗童心

什么都敢做,只除了谎骗;

自由的心思呵无拘无禁,

柔和的两眼呵光辉闪闪。

进入成年,就完全变样:

人本身变成了一样工具:

私利左右着忧虑和希望,

爱什么,恨什么,都得按规矩。

我们学会了:让自己的罪咎

与愚夫恶行同流合污;

那已遭败坏的称号——“朋友”,

也仪仅给予这一类愚夫。

人人如此,命数攸归,

我们又岂能逃脱这灾厄?

我们又岂能一反常规,

不演这人人必演的角色?

至于我,我一生时时处处,

命运都如此暗无光彩;

对世人,对尘世,我满怀憎恶,

何时辞世,我毫不萦怀。  而你,性格轻浮而纤弱,

你的光亮须臾就消失;

像流萤只在夜间闪烁,

却不敢面对煌煌白日。

王公与佞臣聚集的场所,

“愚昧”在那儿一呼百应

(发迹于宫廷王府的“罪恶”

对“愚昧”大表亲善欢迎),

如今你夜夜参加聚会,

扰攘人群里添一条虫蚁;

与凡庸为伍,向豪强献媚,

你浮薄的心中却沾沾自喜。

在名嫒淑女间轻行款步,

殷勤,敏捷,笑容却虚假,

像青蝇沿着裱艳花圃,

污染它难得品味的娇花。

你热情像沼地雾气飘行,

东奔西逐,朝三暮四,

这种磷火般明灭的爱情,

又有哪位美人会珍视!

哪位亲友肯对你眷顾,

即使他心中原有此意?

享有你友谊的尽是些愚夫,

谁愿去分享,贬辱他自己?

但愿你及早抽身自拔,

再不要当众丢人现眼;

再不要飘飘然虚度年华;

怎么样都行,只除了——下贱。

(1808年)

纽芬兰犬墓碑题诗

当一位人间骄子一命归西,

与荣誉无缘,却有显赫门第;

名匠雕刻炫示殡葬的隆重,

墓室图像描绘死者的事功;

这一切告竣,在墓地所能见到

就全是虚夸,全不似他的真貌。

怎如这条狗,是最可信赖的朋友,

主人还家,第一个趋前迎候;

挺身卫主,与主人心心相印,

全为了主人,才劳碌、搏斗、生存;

卑微地死去,好品德不为人知,

灵魂进不了天国,横遭拒斥;

而人——愚妄的虫蚁!只希图免罪,

想自家独占天堂,排斥异类。

人呵!你这虚弱的片时客户!

权力腐蚀你,奴役更使你卑污;

谁把你看透,就会鄙弃你,离开你——

僭获生命的尘土,堕落的东西!

你的爱情是淫欲,友谊是欺诈,  你的笑容是伪善,言语足谎话!

你本性奸邪,称号却堂皇尊贵,

跟畜生相比,你真该满脸羞愧。

谁望见这简朴坟墓,请移步走远——

你们所哀悼的人物与此地无缘。

谨在此立碑,标志我朋友的墓地:

我生平惟一的朋友——在此安息。

(1808年11月30日,纽斯台德寺院)

P12-38

序言

拜伦是伟大的诗人,又是伟大的革命家。他那些雷奔电激、波翻云涌的诗篇,在他生前便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他死后一百多年来仍在全世界传诵不衰。歌德说拜伦是“19世纪最伟大的天才”;普希金称拜伦为“思想界的君王”;鲁迅坦然承认:他自己早期对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和“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精神,都是从拜伦那里学来的。

乔治·戈登·诺艾尔·拜伦(George Gordon Noel Byron)1788年1月22日诞生于伦敦。父系家族是英国贵族世家,但父亲约翰·拜伦却是败家浪子。他因苏格兰少女凯瑟琳·戈登(拜伦的母亲)有一笔丰厚遗产而和她结婚,把她的财产耗尽后,又弃她而浪迹欧陆。拜伦的母亲受此刺激,精神很不正常,生拜伦后,常常迁怒于他,对他苛责凌辱。而拜伦又自幼跛足。这些,就逐渐形成了拜伦性格中的敏感、自尊、好强、孤傲、暴烈、反抗、悲观、阴郁等特点。

拜伦幼时跟母亲住在苏格兰,生活贫困。十岁时,因伯祖父威廉·拜伦去世而承袭男爵爵位,家境好转。180l至1805年在哈罗公学,1805至1808年在剑桥大学读书。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和历史、哲学著作,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伏尔泰等人思想的影响。1807年,他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闲散的时光》。1809年迁居伦敦,在上议院获得世袭的议员席位。同年出版了讽刺诗《英格兰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受到赞誉,在英国诗坛初露锋芒。

1809年6月,拜伦离开英国,先后游历了葡萄牙、西班牙、阿尔巴尼亚、希腊和土耳其,1811年7月回国。他这次出国远游,饱览了各地的自然景色,观察了各国的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接触了各阶层的人。他亲眼看到了给法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的西班牙游击队,看到了在土耳其铁蹄蹂躏下正在聚集力量准备发动解放斗争的希腊人民。这次旅行也使他对南欧各民族的文化发生了强烈兴趣。这些,都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旅途中开始写作《恰尔德·哈罗德游记》。这首长诗的第一、二章于1812年2月出版后,立即震动了英国文坛,并赢得全欧洲的声誉。拜伦说:“早晨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成名,成了诗坛上的拿破仑。”而他在1813—1815年间创作的《东方故事诗》六种,出版后更是风靡一时,吸引了广大读者。

1811至1812年,英国爆发了工人破坏机器的“卢德运动”。1812年春,英国国会制定“编织机法案”,规定凡破坏机器者一律处死。2月27日,拜伦在上议院发表演说,为破坏机器的工人辩护,并严厉谴责政府当局对工人的残暴镇压。4月21日,他第二次在上议院演说,猛烈抨击英国政府对爱尔兰的压迫和奴役政策。拜伦在国会的两次演说,还有他那些矛头指向反动当局的作品,使他与英国统治集团结下了不解的仇恨。1814年,他又因写诗嘲讽摄政王乔治,遭到了豪绅政客和御用文人的围攻。1815年滑铁卢战役后,俄、普、奥等国政府结成“神圣同盟”,力图在欧洲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扑灭各国的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在此后数年中,拜伦成为欧洲各国进步势力反对“神圣同盟”的思想领袖。1816年春,拜伦的妻子米尔班克离家出走并要求分居。英国各种守旧势力便以此为口实,对拜伦再次汹汹围攻,规模之大,声势之猛,远超过1814年那一次。同年4月,拜伦便永远离开了英国。

他先到比利时,凭吊了滑铁卢战场。然后溯莱茵河到瑞士,在莱蒙湖畔住了四个多月。在这里结识了雪莱夫妇,时相过从。雪莱的无神论和乐观主义,对拜伦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有益的影响。10月,拜伦从瑞士移居意大利,小久便与谋求意大利独立解放的秘密革命组织“烧炭党”发生接触。在此后的几年中,拜伦积极参与烧炭党反抗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活动,为党人草拟革命传单、宣言等文件。奥地利当局视拜伦为眼中钉,检查他的信件,禁止他的作品出版发行,派警察、暗探对他盯梢,甚至雇了刺客准备暗杀他。

1816至1817年间,拜伦除完成了《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第三、四章外,还写了《锡雍的囚徒》《曼弗瑞德》和《贝波》等作品。从1818年开始,陆续写《堂璜》各章。1820至1822年,创作了《该隐》《爱尔兰的万家生佛》《审判的幻景》和《青铜时代》,还写了几部历史剧,包括《马里诺·法利埃罗》和《福斯卡利父子》等。

1821年,烧炭党所组织的革命起义终归失败。此后,拜伦的注意力转向希腊的民族解放斗争。他要求加入在伦敦成立的“英国支援希腊独立委员会”,并表示愿意亲赴希腊参战。得到委员会的同意后,他便把变卖序园所得款项和稿费积蓄都捐献出来,支援希腊的独立事业。1823年7月中旬,他雇了一艘大船,带着炮两门、其他军械若干、马五匹、药品若干、西班牙币五万元,从意大利西海岸出发,前往希腊。8月3日到达希腊的凯法利尼亚岛,为军队的整顿、训练和作战进行各项准备工作。1824年1月5日到达迈索隆吉翁,受到万人空巷的盛大欢迎。后来,他被希腊独立政府任命为希腊独立军一个方面军的总司令,致力于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的繁重事务,十分紧张劳累,每天与士兵吃同样的伙食,和士兵一道参加军事操练。4月终因操劳过度而病倒。迁延至4月18日,他自知不起,说:“不幸的人们!不幸的希腊!为了她,我付出了我的时间、我的财产、我的健康;现在,又加上了我的生命。此外我还能做什么呢?”4月19日逝世,年仅三十六岁。

在拜伦的大量作品中,这里只能择述主要的几种。《东方故事诗》六种(1813—1815)包括《异教徒》《阿比多斯的新娘》《海盗》《莱拉》《围攻科林斯》和《巴里西娜》,故事都取材于东方(西亚和南欧),充满了异域情调和浪漫色彩,显示了作者用诗体叙事的卓越才能。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这些诗篇的主人公都是所谓“拜伦式英雄”——热情的、意志坚强的、高傲的、英勇不屈的,然而又是孤独的、阴郁的、个人主义的、与社会对立的反抗者和叛逆者。《东方故事诗》既表现了拜伦绝不调和妥协的反抗精神,也反映了他在欧洲革命低潮时期的彷徨、苦闷、怀疑和失望。

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1809—1817)分为四章。第一、二章实际上是作者1809至1811年漫游葡萄牙、西班牙、阿尔巴尼亚、希腊等地的诗体游记,其中歌颂了南欧人民反抗侵略压迫、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第三章是作者1816年旅居比利时和瑞士的见闻和感受。他在这一章中评论了欧洲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1815年拿破仑覆败以后欧洲历史新阶段的面貌。第四章主要是写意大利,表现了对意大利民族解放斗争和人民命运的关怀。第三、四章的写作时间比第一、二章晚了几年,在思想上和诗艺上都更加成熟了。

诗剧《曼弗瑞德》(1816—1817)的故事发生于阿尔卑斯山,主人公住在深山古堡里,精神上充满痛苦,过着孤独而阴郁的生活,与各种超自然的神魔相接谈,傲慢地面对自己的悲剧命运。在魔鬼面前,曼弗瑞德至死也丝毫不屈,这就与歌德笔下的浮士德不同,而仍与《东方故事诗》中的“拜伦式英雄”相似。

拜伦在1820至1821年问所写的几部历史剧,可以举出《马里诺·法利埃罗》(1820)为代表。此剧描写14世纪威尼斯总督法利埃罗企图推翻贵族寡头暴政而终归失败的事迹。剧中通过主人公如下一段独白,阐述了暴力革命的正义性:“用什么方法呢?目的崇高,任何方法都是合理的。人流出几滴血又算什么?这算不得人血,暴君流的血不是人血。暴君就像吃人的摩洛,喝我们的血,他们把多少人送进了坟墓,到头来自己也被送进坟墓。”剧中还描写了两个忠心耿耿为争取人民权利而斗争的平民领袖。这个剧本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已远非《东方故事诗》中那些个人主义的、孤独绝望的反抗者所能比拟。

诗剧《该隐》(1821)同基督教《圣经》大唱反调,大胆指出:上帝(耶和华)是一个凶残邪恶的暴君,是世间一切罪恶和不幸的总根子。剧中赞美反抗上帝的该隐,赞美同上帝分庭抗礼的“恶魔”卢息弗,谴责在上帝面前恭顺服从的奴性,表现了反抗到底、决不妥协的叛逆精神。此剧受到歌德、雪莱等人的热烈称赞,雪莱说,此剧表明拜伦是“弥尔顿以后无敌的大诗人”。但英国贵族社会和教会则为之哗然,群起挞伐,谥拜伦为“恶魔”,大法官艾尔登也亲自出马,诋毁此剧。

讽刺长诗《审判的幻景》(1821)揭露英国的反动统治者,特别是指斥死去不久的英王乔治三世的种种罪恶,说他是自由的头号敌人;并嘲讽给这个昏君唱赞歌的“桂冠诗人”骚塞。这首诗被认为是讽刺诗中的典范。长诗《青铜时代》(1822)以“神圣同盟”各国首脑在意大利维罗纳举行的会议为题材,用讽刺笔法描绘了俄皇亚历山大一世、法王路易十八、英国统帅威灵顿等人的肖像,严正斥责“神圣同盟”镇压各国人民革命运动的反动政策和措施,赞美反抗奴役、挣脱锁链的西班牙等国人民。

一万六千余行的长诗《堂璜》(1818—1823)被公认为拜伦最重要的作品。因此,这里也以较多的笔墨,对《堂璜》作较为详细的介绍。

在西欧的古老传说中,堂璜原是西班牙一个荒淫无耻的花花太岁。而在拜伦的笔下,他却成了一个虽然风流成性却也端方正直、热情勇敢的英俊青年,他生活的时代也移到了18世纪末叶。全诗的主要情节是:堂璜十六岁时便与街邻少妇私通,奸情败露后被迫离开西班牙:航船在海上遇险沉没,堂璜漂流到一座希腊小岛,与海盗头子的女儿相爱,又被海盗头子活活拆散;堂璜被卖为奴,进入土耳其后宫,被王妃看上,又险些被她杀害;逃出后,投入了攻打土耳其的俄国军队,因立有战功,被俄军统帅派往彼得堡向女皇呈送捷报,从此成为女皇的宠臣;后来又被女皇派往英国处理外交事务。长诗的写作因拜伦赴希腊而中断,没有完成;按照拜伦原来的意图,还想“让主人公周游欧洲”,最后参加法国大革命并在革命中死去。

故事情节是引人入胜的,何况拜伦又很善于讲故事,讲起来不仅娓娓动听,简直勾魂摄魄。然而,如果仅仅是故事,那还远远不足以说明这部巨著的价值。 《堂璜》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主要是由于:它以整个欧洲为背景,用史诗般的、百科全书般的宏大规模,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和角度,运用千变万化的手法,广泛、真实而又深刻地反映了18世纪末叶到19世纪初期欧洲的政治和社会面貌,是对整个时代、整个社会的写照、评论和总结。而全诗的主要基调则是讽刺。

长诗历历如绘地记叙和描写了堂璜的所见、所闻、所历与所作所为,同时又连连不断地插入诗人自己妙趣横生、鞭辟入里的议论和评说,而讽刺的基调便贯穿在记叙和议论这两者之中。诗人讽刺暴君和专制暴政,讽刺王室、大臣、将帅、教会和御用文人,讽刺攻城略地、杀人盈野的战争,讽刺武装镇压集会示威群众的血腥暴行,讽刺贵族豪门绅士淑女的虚伪、冷酷和卑劣,讽刺“上流社会”的政治角逐、社交活动和家庭生活,讽刺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宗教、法律、道德规范和风尚习俗……总之,是对英国和整个欧洲贵族社会和贵族政治的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无怪乎拜伦自己曾经说过:《堂璜》是一部讽刺史诗。

《堂璜》的另一基调是抒情。讽刺与抒情本来是难以水乳交融的;拜伦却能够从容运笔,挥洒自如,把两者巧妙地熔铸在一起,而不显得生硬或突兀。长诗充分表明:作者既是讽刺的巨匠,也是抒情的高手。本书节选的《堂璜与海蒂》这一大段,便是《堂璜》全诗中抒情气氛和浪漫色彩最浓的部分。

《堂璜》气势恢宏,包罗万象,像生活本身那样缤纷多彩。诗中有许多精彩非凡的笔墨,或荡气回肠,或惊心动魄,或风流旖旎,或奇突诙谐,千状万态,变化无穷,本书所节选的部分也同样如此。

本书收录的诗篇,原诗基本上都是格律体。把英语格律诗译成现代汉语(白话)格律诗,这是闻一多、孙大雨、卞之琳诸先生所提倡并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主张,也是笔者长期以来所遵循的准则。本书收录的拙译,除少数几首外,绝大多数译诗每行的顿数都与原诗的音步数相等,韵式(包括行内韵)也完全仿照原诗。

本书译者所译的拜伦诗歌选集,曾先后在大陆的五家出版社和台湾的两家出版公司出版过,累积印数已超过50万册,但各种版本的书名、篇幅、译文内容都有所不同。现在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新的版本,译者又对译文作了修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拜伦诗选/诗苑译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拜伦
译者 杨德豫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456658
开本 32开
页数 2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2-11-01
首版时间 2012-11-01
印刷时间 2012-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1.24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195
122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