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宁所著的《唐宋诗学与诗教》立足诗体的源流演变,观察唐宋诗史的独特轨迹,反思其思想文化内涵。围绕杜甫五古、贾姚五律、荆公绝句、欧阳修平易诗风、唐代女诗人的诗体偏好与艺术选择等问题,分析诗人的艺术选择及其思想文化背景。同时,本书还从诗学的古今转型与中外交融等角度,反思唐宋诗学的核心问题。
图书 | 唐宋诗学与诗教 |
内容 | 编辑推荐 刘宁所著的《唐宋诗学与诗教》立足诗体的源流演变,观察唐宋诗史的独特轨迹,反思其思想文化内涵。围绕杜甫五古、贾姚五律、荆公绝句、欧阳修平易诗风、唐代女诗人的诗体偏好与艺术选择等问题,分析诗人的艺术选择及其思想文化背景。同时,本书还从诗学的古今转型与中外交融等角度,反思唐宋诗学的核心问题。 内容推荐 刘宁所著的《唐宋诗学与诗教》立足诗歌史与恩想史的内在联系,从诗体源流、诗学的古今转型及中外交融等多重视角,反恩唐宋诗学,探讨其与“诗教”的复杂关系;集中讨论了杜甫、李白、白居易、欧阳修、朱熹、李退溪等在“诗教”发展史上具有代袁性的人物,剖析了情志论、文质论、诗教与政教、风雅观以及性理思想与“诗教”之关系等问题;《唐宋诗学与诗教》立足诗体的源流演变,观察唐宋诗史的独特轨迹,从诗学的古今转型与中外交融等角度,反恩唐宋诗学的核心问题,以期在深入唐宋诗学内在脉络的基础上,以更多元的视野,观察唐宋诗歌与其文化语境的互动,理解“诗教”的复杂样态,反思这一观念在新时代的命运。 目录 引言 在诗歌史和思想史的互动中理解“诗教” 一 唐宋思想史与“诗教”演变 毛诗诗教观与思孟学派的思想联系 杜甫忠君体验与诗教:对楚骚传统的变化 自居易诗教观与自诗中的“情” 中古文论中“文质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旨趣 “质文相救”与李白《古风》其一的解读 王维《洛阳女儿行》的礼制解读 晚唐五代诗学之尚丽观念:与风雅观的联系 欧阳修《诗本义》与毛诗说诗立场的分歧 李退溪与朱熹诗风差异及其性理思想的分歧 性理思想与宋代诗论对李齐贤的影响 二 唐宋诗史与诗体源流 杜甫五古的艺术格局与杜诗“诗史”品质 “求奇”与“求味”:贾姚五律的异同及其在唐末五代的流变 欧阳修诗歌的平易特色 宋调的形成与韩、白、欧三家诗 荆公绝句的体制渊源与艺术创新 唐代女性诗歌特点:以娼妓诗和女冠诗为中心 女词人的独特贡献:李清照的《词论》 三 唐宋诗学的多元反思 李白是浪漫诗人吗? 翻译王维有几种方式? “近世性”与中唐文学 如何研究诗史低潮期:以晚唐五代为例 唐宋诗学与诗文关系:赵执信的诗文关系思考 近代诗学的唐宋渊源:《人间词话》的诗学趣味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唐宋诗学与诗教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宁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611363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4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67 |
出版时间 | 2012-08-01 |
首版时间 | 2012-08-01 |
印刷时间 | 2012-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1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7.22 |
丛书名 | |
印张 | 21.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