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瞧他们是民族的骄傲--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成功的故事(上)/科学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杨建邺、肖明编著的《瞧,他们是民族的骄傲——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成功的故事(上)》讲述了三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和丁肇中成功的故事,令人感动和震撼。

这本书还有大量的内容谈到获奖者为什么能够走向成功之路,这其中包括家庭教育、个人努力和个人志趣等等。这些内容对读者,尤其是年轻的读者和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来说,也许会带来意料不到的收获。

内容推荐

科学家是人还是神?科学发展是波澜不惊还是跌宕起伏?“科学文化丛书”向您打开了了解科学家和科学发展的另一扇窗户,描述了科学发展背后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离散地还原了科学家的生动形象。杨建邺、肖明编著的《瞧,他们是民族的骄傲——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成功的故事(上)》可以供中学生、大学生、科学史研究者和爱好者阅读参考。《瞧,他们是民族的骄傲——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成功的故事(上)》讲述了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成功的故事,令人感动和震撼。

目录

一 登上奥林匹斯山顶峰——杨振宁

 1 幸福的儿童少年时代

 2 西南联合大学艰难求学的日子

 3 芝加哥大学

 4 普林斯顿和杨-米尔斯理论

 5 “θ-τ之谜”和宇称不守恒

 6 实验成功验证

 7 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8 统计力学里的一朵奇葩

 9 杨振宁与现代数学

 10 “有生应感国恩宏”

二 追寻科学与艺术之美——李政道

 1 好学少年,流浪天涯

 2 浙江大学的“茶馆里的大学生”

 3 西南联大再遇伯乐

 4 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和爱情

 5 李杨卓有成效的合作

 6 双双登上诺贝尔奖颁奖台

 7 毛泽东求问对称性

 8 春蚕到死丝方尽

 9 老当益壮,迎接新的挑战

 10 科学和艺术

三 科学实验团队的指挥大师——丁肇中

 1 颠沛流离的童年

 2 “时间是最浪费不起的”

 3 与实验物理结了缘

 4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5 寻找带色的雨滴

 6 J粒子的发现

 7 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

 8 三喷注现象的发现

 9 华夏情深

 10 探索无止境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师资力量的强大,还表现在一些著名教授甘心与全国劳苦大众同甘共苦,其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对学生无疑是最生动的教育和鞭策。以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为例。当日本侵略者进犯中国时,华罗庚正在英国剑桥大学从事数学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一听说祖国和她的人民正在遭受灾难,他立即放弃了在海外舒适而又有光明前景的研究,于1938年从英国回到祖国。回国后西南联大立即聘请他当数学系教授。之后他在联大的生活,其艰辛、苦难真是一言难尽。华罗庚曾经在回忆中提到他和他的一家人在昆明时期的生活:

想到了40年代的前半叶,在昆明城外二十里的一个小村庄里,全家人住在两间小厢楼里,食于斯,寝于斯,读书于斯,做研究于斯。晚上,一灯如豆;所谓灯,乃是一个破香烟罐子,放上一个油盏,摘些破棉花做灯芯;为了节省点油,芯子捻得小小的。晚上牛擦痒痒,擦得地动山摇,危楼欲倒,猪马同圈,马误踩猪身,发出尖叫,而我则与之同作息。那时,我的身份是清高教授,呜呼!清则有之,清者清汤之清,而高则未也,高者,高而不危之高也。

困苦的生活使他不得不常常用吸烟来排忧解愁。但是,连抽烟的钱也没有,于是他将烟戒了:“等抗日战争胜利了,再抽烟吧!”

就是在这样不可思议的困苦条件下,华罗庚在1938年回国后的四年中,先后写出了二十多篇论文,并在1941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数学专著《堆垒素数论》。

被称为现代微分几何学奠基人之一的陈省身,也是1938年1月从国外回到昆明,到联大执教。他在《联大六年(1937—1943)》一文中写到了当时在联大时期的生活,他写道:

数学系有很多好的学生,不一一列举了。教授中最突出的为华罗庚与许宝碌。前一段三校图书都装在箱内,后来则中外交通隔绝,设备可说是很差的。但是若干人就可以抓到材料,工作不辍。我每年写论文,在国内外杂志发表。我把法国大数学E·嘉当的工作搞得很熟。后来这些成-为近代数学主流之一。

有一个时期(大约有一年多)我同华罗庚、王信忠两位同住一房间。每人一床,一小书桌,一书架,摆满一个房间。早晨醒来便开玩笑,但是工作的情绪很高。

西南联大师生们的艰难困苦、英勇卓绝,在现在看来,实在难以想象。

自1938年3月杨武之全家到了昆明以后,在昆明度过了八年抗日战争时期。如同其他所有教职员工的家庭一样,杨武之一家处于非常艰难的状况。杨振汉曾回忆说:

那时昆明的物质条件极差,父亲的工资因为通货急遽膨胀,实际收入大概只及战前的几十分之一,生活十分艰苦。在这些艰苦的岁月里,父亲母亲十分注意我们兄妹五人的身体成长和家庭教育,很有限的收入,都用在我们子女身上,希望我们能获得起码的营养,能健康成长,还为我们买些书本和文具。母亲持家有方,她的全部身心都奉献给这个家,奉献给我们五名子女。她日夜操劳,从无节假日,开门七件事加上买菜、烧饭、洗碗全亲自动手。抗战八年我们兄妹几人几乎很少买衣服、买鞋袜,这些都是母亲自己动手缝制或改制。母亲还特别爱清洁、爱整齐,衣服每天洗,到了深夜,就为我们补衣服,钉纽扣,家里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那时,由于昆明人口剧增,中小学无法把突然增加的少年儿童都收到学校里读书,所以杨振宁在昆华中学读完高二就直接考上了西南联大,而振平、振汉和振玉三个孩子实际上就失学了,振复还不满一岁。杨武之担心三个孩子荒废学业太久,就自己担任家庭教师,教振平和振汉念中国古文和白话文。振汉后来说,父亲在那时教他的唐诗宋词,后来一直都记得,可以背诵。杨武之认为:

近代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目,到念中学时再读都不迟,可是中国语文,中国古文一定要从小就学,从小就背诵几篇精彩的白话文,精彩的古文,背诵几首诗、词、歌、赋等,将来一生都有好处。

除了教中国语文,杨武之还专门在家里挂了一块小黑板,先后教过几个孩子算术和英语、三角、代数、几何、微积分等等。

杨振宁作为大哥,在昆明那段艰难的时期,已经开始为父母分忧,帮助父母照料和教育弟妹们。为了帮助弟妹们好好读书,不给母亲带来更多的捣乱和麻烦,杨振宁想出了一个颇受弟弟妹妹们喜欢的办法:每天如果谁能好好念书,听母亲的话,帮助做家务,就记上一个红点,反之就要记下一个黑点。一周下来,如果哪一个有了三个红点,就可以由他骑自行车带着到城里看一场电影以资奖励。这规则定出来以后,几个弟妹听话多了,读书也自觉多了。

1938年9月初西南联大正式复课后不久,就遭到日本飞机的轰炸,房屋被炸毁不少,师生亦有伤亡。1941年前后,日本飞机对昆明的空袭达到了高潮,其中有几次也是明显针对西南联大的。日本侵略者企图通过对这座大后方民主和文化的重镇进行摧毁性的轰炸,达到摧毁中国民众和联大师生誓死抵抗侵略者的不屈精神的罪恶目的。

杨振宁的家在1940年秋天的那一次轰炸后,迁到了龙院村,开始了更加艰难困苦的生活。杨振玉回忆说:

父亲风尘仆仆,骑自行车每周往返于昆明和龙院村之间。有一次天黑时,自行车从乡下崎岖又泥泞的堤埂上,滑到埂下的水沟里,父亲浑身是泥,几处受伤。当时那个家,白天可见蛇行于屋梁上,夜半时后山上狼嚎声不断,令我们毛骨悚然。

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杨振宁和他的同学们一样,按照校训所说“刚毅坚卓”,发奋读书,努力使自己知识充实,成为国家有用之材。杨振宁喜欢唱歌,在校园走路时哼,在家里边做边功课也哼。他唱得最多的就是父亲教给他的《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

睡狮千年,睡狮千年,一夫振臂万夫雄。

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杨振宁对这首歌一定很有情感,他说过:“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仍陷于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这首歌使杨振宁热血沸腾,深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为他说过:“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背景音乐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他说的这“一首歌”就是《中国男儿》。

进了大学以后,杨武之开始对杨振宁介绍比较高层次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在1938年到1939年这一年时间里,杨武之让杨振宁接触了近代数学的精神。他借来哈代(G.H.Hardy)的《纯数学》(PureMathematics)和贝尔(E.T.Bell)的《数学名人传》(Men of Mathematics)给杨振宁看,还同杨振宁一起讨论集合论(set theory),连续统假说(continuurn hypothesis)等概念。这些介绍和讨论给杨振宁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深刻地影响了杨振宁此后在科学研究上的趣味和风格。

1941年的秋天,杨振宁升到大学四年级。十分幸运的是,这时由吴大猷给他们讲授古典动力学和量子力学两门课,这对杨振宁日后科学上的发展方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正是在吴大猷和他的父亲杨武之那儿,杨振宁进入了物理学的对称性领域。事情还得从杨振宁的学士论文讲起。

P12-15

序言

诺贝尔奖从1901年颁发至今,已有八位华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他们是华人的骄傲和榜样。本书从他们的人生历程中,一方面介绍他们所获得的重大成就,另一方面,也许更加重要的是从他们生活和工作的轨迹里,寻找他们获得成就的原因。

谈到他们的成就,很多人都不甚了了。以杨振宁为例,他对物理学的贡献,很多人大概只知道他和李政道一起,因为发现“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在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关于他发现的“杨一米尔斯理论”和“杨一巴克斯特方程”可能一无所知。读者对杨振宁在数学方面的重要贡献可能就更加陌生。如果读者知道“杨一米尔斯理论”被誉为现代物理学的“圣杯”,知道他的物理学研究成果成为现代数学家研究的热门,并有不少数学家因此获得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也许会大吃一惊。正因为杨振宁的贡献非同一般,所以他被誉为“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出类拔萃的设计师”,“已经排列在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之后,并必将对未来几代有类似的影响”。一位华裔物理学家对世界科学有如此重大的贡献,我们难道不会感到激动和振奋?还有,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大家都感受到高速信息通道——宽带给我们时代带来的巨大变化,但是如果没有被誉为“光纤之父”的高锟的贡献,这一切就不可能实现。你想想,高锟的贡献有多重要!

其他六位获奖者的贡献在这里就不一一提及,请读者仔细阅读本书,相信这本书会给您带来巨大的感动和震撼。

这本书还有大量的内容谈到获奖者为什么能够走向成功之路,这其中包括家庭教育、个人努力和个人志趣等等。这些内容对读者,尤其是年轻的读者和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来说,也许会带来意料不到的收获。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走向未来最初和最关键的一步。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对杨振宁的教育曾经让杨振宁受益终生。杨武之是清华大学数学系的教授,他很早就发现杨振宁对数学有不同一般的天赋,但是他没有拔苗助长,当杨振宁想看父亲书架上那些外文数学著作如《数论》时,他的父亲总是说“慢慢来,不要着急”,只是偶尔给杨振宁讲一两个基本概念,却从来不让杨振宁过早学习高深的数学。相反,在杨振宁读高中的时候,杨武之还请来老师给杨振宁讲了两个暑假的《孟子》。这种重视人文科学教育的理念,正是杨振宁日后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的基础。他日后辉煌的科学成就和高尚的人格,与他父亲的正确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八位获奖者不仅从年轻时代就有远大的志向,还处处努力落实这种远大目标,从年轻的时候就注意努力地锤炼自己,而不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李远哲读大学时的经历一定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启示。李远哲说过一句对年轻人很重要的话:

年轻人应该动手改善不良环境,不能够总是抱怨、发牢骚,更不能怨天尤人,逃避现实。

当他就读台湾大学时,台湾大学化学系的师资力量不能让他满意,高年级同学说现代化学很需要“热力学”的知识,但是化学系里的老师都不熟悉这门课程,于是他决定自学。他回忆说:

大一暑假,我跟两位年长的同学商量好,这个暑假不回家,留在学校里学“热力学”。刚一开始讲,一个同学就说太难了,他不继续学了。只剩我跟另外一个高我两届的同学,在台大第八宿舍里,每天他讲一章我讲一章。那时我们用的书,对大一学生是比较难的,当时英文又不好,拿本字典,翻翻念念、你讲我讲,非常辛苦地把一本书的大半念下来了。

大学伙食很糟糕,李远哲就决定由自己的宿舍来办伙食(那时台湾大学是学生自办伙食),结果,由于他带领大家认真办伙食,伙食办得全校闻名。如果这些不满意的事都不愿意干,一味埋怨,这样的人将来是不会有什么大出息的。对此李远哲说过一段语重心长的话:

如果日常生活里,很多事情都妥协了,是也好,不是也好,老师说了就是了,抱这样态度的人,往往不能成为很好的科学家。我觉得生活得严谨、生活得认真,这是成为优秀科学家的一个主要的因素。

崔琦最喜欢的格言之一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崔琦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同事詹姆斯·韦介绍说,崔琦在物理专业之外有着广博的知识,他从不为自己索取什么,总是为他的学生及研究人员操心。他特别相信“信”、“爱”、“望”这三个字,也就是说做人要有信心、有爱心、心中充满希望。

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就是一定要学自己喜爱的专业,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能人云亦云,追时髦、赶潮流。

朱棣文说:“只要我自己觉得有意思,而又有人让我做,我就继续做下去。这样,我们才会看到结果。现在,你搞物理不要期待拿高薪,你搞这一行是为了兴趣。”

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所有获奖者都是学习和研究自己喜爱的专业。例如,杨振宁报考大学时是化学系,李政道是化工系,后来都转到物理系,因为物理是他们的最爱。钱永健在大学更是不断转换自己学习的专业,直到最后选定的生物化学专业才终于安心下来。他不止一次告诫年轻人:

当你做研究时,寻找一个你喜欢的课题,然后积极利用你的神经细胞。

钱永健一直对人讲:他的成功源于他对科学的着迷与对色彩的喜爱。他说:

科学可以给人带来很多本质的快乐,以渡过一些不可避免的挫折,所以我觉得兴趣很重要。20世纪60年代,也就是我的中学时代,生活很忙碌,那时的我就已经喜欢并痴迷于科学了,其次就是色彩。一直以来我都.特别喜欢颜色,颜色让我的工作充满趣味,不然我坚持不下来。如果我是色盲,我可能都不会进入这个领域。

还有,有志者一定要努力独立思考,绝对不要盲目崇拜权威,否则也不会有大的成就。当丁肇中大学毕业不久,许多权威人士认为物理学中的“量子电动力学”是错误的,一时许多人盲目追随权威,人云亦云。但是年轻的丁肇中经过慎重的思考后,认为这种判断毫无道理,并决定反驳这一错误的意见。有人劝他不要过于自信,小心一个跟头栽下去再也不能翻身,但是丁肇中坚信自己是正确的。结果证明,他是正确的。由此,年轻的丁肇中在物理学界开始小有名气。

这样的经验之谈不胜枚举。这些人生的经历与经验之谈,对年轻人在学习和选择职业时会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我们相信读者会从这本书的阅读中获得一定的收益。

阅读名人传记是一件很愉快有益的事情。我们把李远哲写给他弟弟李远钦的一封信里的话献给读者,以此作为前言的结束:

我希望你在阅读书籍的正确道路上,能够自己找出自己的理想,找出人生最正确的途径。

后记

这本书是我和肖明早就希望写的。但是想把这八位诺贝尔奖获奖者的事迹写好,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是因为他们之中有的研究物理学,有的研究化学,有的研究与生物学有关,还有的研究与工程技术关联很强,在这些五花八门而又极其深奥和前沿的领域里’要想切实地了解和弄懂都非常困难,更别说写得深入浅出,引人人胜了。我们面对的困难可以说是非同小可。

我们两个都是学习物理的,对物理学比较熟悉,但是六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所研究的内容和深度,远不是我们熟悉的,甚至于可以说是我们很少接触到的,更别说两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研究了。

首先,知识水平的限制是一大困难。其次,是他们的生平资料较少,尤其是崔琦、朱棣文、钱永健和高锟的资料,国内很少,只有网上有限的资料,而且还不一定可靠。这样就需要翻译大量的外文资料。想要翻译得生动,也非易事。

但是,我们认为把这八位获奖的华裔科学家介绍给我国读者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们两人决定克服一切困难,一定要把这本书写出来。经过五六年资料的积累和努力写作,我们总算在2011年年底完成了全部写作任务。

写完了,想出这本书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几经努力之后,我们有幸遇到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资深总编姜新祺先生。他得知我们的工作后,热情地接纳了这本书,把它作为《科学文化丛书》的一本。这使我们深受鼓舞和感动。在此我们应该向他表示深深的感谢!

策划编辑赵丹的热情、细致和耐心,让我们钦佩。还有编辑刘丽向我们提出了许多意见,纠正了不少的错误,在此向她表示由衷的谢意!

在这本书终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时候,我们还是有些惶惑,因为书里的错误和不足之处一定还不少,我们热情地希望读者不吝批评和指正!

杨建邺

华中科技大学宁泊书斋

2012年6月7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瞧他们是民族的骄傲--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成功的故事(上)/科学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建邺//肖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981888
开本 16开
页数 1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2-11-01
首版时间 2012-11-01
印刷时间 2012-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6.1-49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9
168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5:4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