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寒冰的篝火(同时代人回忆茨维塔耶娃)
内容
试读章节

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母亲玛丽娜·伊万诺夫娜·茨维塔耶娃,个头儿不高——163公分,体形像一个埃及小男孩儿——宽肩膀,窄臂部,细腰身。她那少女时代的滚圆的身材一下子便永远地变成了强健而干瘦;她那踝骨和腕骨又瘦又细,步态轻盈而敏捷,行走起来轻快而急速,但并不唐突。如果在人多的地方,当她发现有人在注视着她或者甚至眼睁睁地盯着她的时候,她便把动作迟缓下来,放慢一些。这时侯,她的举止便变得谨慎而又节制,但是从来也不拘谨。

她的姿态端庄而挺拔:即便俯在书案上,她也依然保持着“脊背像钢铁般不屈的姿势”。

她的头发介于金黄色和棕色之间,年轻的时候卷着大花儿,柔软,很早地开始变白——这就愈加显露出她那黧黑而又没有血色的、暗淡无光的脸色;她那双绿色的、葡萄一般颜色的眼睛,镶着淡褐色眼睑,放射着光芒,炯炯有神。

脸的线条和轮廓精确而又明晰,毫不模糊,没有一点儿大师所考虑不周的没有雕塑的、没有琢磨的:那鼻子,鼻梁细长,稍微凸起,鼻尖不是很尖,而是有所收缩,呈平整状,由此像羽翼一般分开两个灵敏的鼻孔,看上去柔和的嘴巴严峻地勾勒出神秘的线条。

两条纵向的皱纹将两道淡褐色的眉毛隔开。

表面看上去是完全孤僻的、静止的脸,实际上内心里经常充满了活动,深藏在心里的表现力,像天空和海洋一样多变而又充满色彩。

但是很少有人能够识破它。

那双手坚强、有力、爱劳动。两只镶嵌宝石的银戒指(一只是雕有小船形象的图章戒指,另一只是光滑的边缘上有赫耳墨斯的玛瑙宝石雕刻,是父亲送给她的礼物)和结婚戒指——从来没有摘下来,没有引起过人们对她的手的注意,既没有为她的手增色,也没有使它们受到束缚,而是自然而然地与它们构成了统一的整体。

嗓音像少女一样高亢,响亮,富有感情色彩。

语言洗练,对话简洁。

她善于倾听;从来不使谈话的对方感到窘促,但是争论起来却咄咄逼人:在各种各样的学术会议、辩论会、讨论会上,她保持着严峻而又谦恭的分寸,迅雷不及掩耳地战胜对方。

她是一个出色的讲故事的人。

她朗诵诗时不是为了小范围,而是像面向着广大的听众。

她朗诵起来充满激情,意味深长,没有装腔作势的“嗥叫”,从不放过(漏掉!)诗句的字尾;通过她的朗诵,最复杂的东西也会瞬间洞若观火。

她很乐意,充满信任,只要一提出要求她便朗诵起来,否则不等要求,她便自己提出来:“想听吗,我给您朗诵一首诗?”

一生中,她对读者、听众以及迅速和直接地对所写的东西的反应的需求都是巨大的,而且是永不满足的。

对于初学写作的诗人,只要感觉到——或者想象到!——他们具有“天赋”的才华,就表示出友善和宽宏大量;每一个人她都觉得是笔友,是诗歌本身的——不是自己的!——继承人,但是对那些平庸之辈也会识破,并且无情地予以指出,不管是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还是对于已经达到了虚假的高度的诗人。

她的确是与人为善的和慷慨大度的:急于助人,搭救人,拯救人——恨不得倾尽所能;与人分享仅有的,最迫切需要的东西,因为她没有多余的。

她既善于给予,也善于毫不客气地索取;她很久都相信“善有善报”,相信伟大的、用之不竭的人类的互助精神。

她从来不是冷酷无情的,但是却总是无以自卫的。

待人宽厚,但对亲近的人——友人们、孩子们,如对自己本人一样苛求。

如她的某些肤浅的同时代人认为的那样,她也不排斥时髦,但是既没有物质条件去创造时髦,也没有物质条件去追求时髦,她厌恶地规避那些为了效仿她而哭穷的人,在侨居国外的年代里,她怀着尊严穿着别人的衣裳。

她最注重物品经久耐用:她不喜欢不坚固的、爱变形的、好破的、易碎的、容易受损伤的东西,总而言之——不喜欢“华而不实的”。

她很晚才上床,入睡之前看会儿书。起得很早。

她习惯于斯巴达式的简朴,饮食简单。

在俄国时她吸自制的卷烟,在国外时抽劲儿大的、男士的雪茄烟,普通的、樱桃木的烟斗,一次吸半支雪茄烟。

她喝黑咖啡:把浅色的咖啡熏烤成褐色,然后用古老的土耳其磨不紧不慢地研磨,那磨是铜制的,样子像小圆柱,圆柱上覆满花字图案。

她与大自然千真万确有着血缘关系,她热爱大自然——爱群山、山岩、森林——怀着一种异教徒般的把大自然视为神的力量的,同时要战胜它的爱,不掺杂旁观的态度,因此对于无论是徒步还是泅水都不能战胜的大海她却不知如何是好。她不善于一般地欣赏大海。

犹如沼泽的、泥泞的、芦苇丛生的地方,犹如一年当中潮湿的月份,泥土在路人的脚下变得不可靠,低矮的、平原的景色使她感到懊丧。

她童年时代的塔鲁萨和青年时代的科克捷别里在她的记忆里永远感到亲切,她经常在寻觅它们,并且偶尔在默登森林从前“皇家狩猎区”的丘陵地带,在地中海沿岸的高起的地方,在色彩和气息中发现它们。

她很容易受得住酷暑,对严寒却难以忍受。

对于采摘的花儿,对于花束,对于窗台上的花瓶里或者花盆里开放的一切,她都不以为然;而同花园里栽培的花儿相比,她更喜欢常春藤、帚石南、野葡萄、灌木丛——爱它们强健和长命。

她敬重人们以其才智参与到大自然中去,敬重他们与大自然的共同创造——公园、堤坝、道路。

P1-5

目录

女儿心目中的茨维塔耶娃(节选)

人,岁月,生活(节选)

三个影子(节选)

忆玛丽娜·茨维塔耶娃

从巴黎回国以后的一百十四五天

临终之前

关于玛丽娜的最后的话

内容推荐

《寒冰的篝火(同时代人回忆茨维塔耶娃)》简介:茨娃女儿、妹妹、马克·斯洛宁、利季娅等人回忆茨维塔耶娃,茨娃两极化的性格,对待朋友和生活的态度,临死前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茨维塔耶娃之死……在利季娅·丘可夫斯卡娅等著的《寒冰的篝火(同时代人回忆茨维塔耶娃)》中得到立体的呈现。这些回忆是相关传记写作时常援引的资料。

编辑推荐

《寒冰的篝火(同时代人回忆茨维塔耶娃)》提供了茨维塔耶娃临终之前最为可靠、震撼人心的生活片段。利季娅·丘可夫斯卡娅的笔下出现了一个具有莎士比亚悲剧性格的人物:遭遇劫难的诗人。这个女人身材不高,形容消瘦,面色发灰,内心却却蕴藏着诗人的伟大精神,此刻戴着一顶贝雷帽,怀里抱着装着毛线的布袋子,徘徊街头,举目无亲,可怜无助,又一次体验到了二十年前她自己诗句中描写过的“无上幸福的孤独时刻”。她心慌意乱,用目光追逐着行人,似乎在恳求他们千万别抛弃她;她的心情时时在发生变化——从希望转变为绝望;从短暂的平静转变为突发的恐惧。利季娅不仅如实记录了临近最后时刻的茨维塔耶娃,而且准确捕捉到了茨维塔耶娃的内心活动,读者无不动容。这篇文章是利季娅回忆录的一个代表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寒冰的篝火(同时代人回忆茨维塔耶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利季娅·丘可夫斯卡娅
译者 苏杭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22569
开本 32开
页数 2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5
出版时间 2012-12-01
首版时间 2012-12-01
印刷时间 2012-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125.6=52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09
148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