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茅盾全集(回忆录一集35)(精)
内容
编辑推荐

《茅盾全集》由茅盾之子韦韬先生授权,中国茅盾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茅盾研究会理事钟桂松主编。全集共41卷,再加一卷附集。1至9卷为小说;10卷为剧本、诗词、童话;11至17卷为散文,其中13卷为“游苏见闻”专集;18至27卷为中国文论;28卷为中外神话研究专集;29至33卷为外国文论;34卷为“古诗文注解”;35至36卷为回忆录;37至39卷为书信;40至41卷为日记;附集卷收有关资料。这是规模最大、收集最全的总集,是研究茅盾著作的十分完备的参考材料。

《茅盾全集(回忆录一集35)(精)》是其中的一册。

内容推荐

《茅盾全集(回忆录一集35)(精)》收作者茅盾写于一九七八年夏至一九八一年二月八日的回忆录二十章。其中除《我的家庭与亲人》、《童年》、《学生时代》曾连载于香港《新晚报》,《我的婚姻》未单独发表外,余均曾连载于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二年十一月《新文学史料》总第一至十七辑(期)。一九八〇年六月至九月,作者参照读者来信并考虑全书体例,对其中前十二章的章节次序、题目和若干段落的文字,重新作了调整、增删,同时修订了部分误记或史实错讹处,编为《我走过的道路》(上)。作者逝世后,由其亲属将第十三至二十章,连同据作者生前的录音、谈话、笔记及其他材料整理的第二十一至二十三章编为《我走过的道路》(中)。二者先后于一九八一年十月、一九八四年五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现将《我走过的道路》(上)全部及(中)的前八章编为本卷。编集时曾参照《新文学史料》初刊文字、作者手稿及有关原始资料进行了校勘,对其中史实有误记及引文错漏处已逐一订正,其较重要者则另作注释予以说明。

目录

我的家庭与亲人

童年

学生时代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

我的婚姻

革新《小说月报》的前后

复杂而紧张的生活、学习与斗争

一九二二年的文学论战

文学与政治的交错

五卅运动与商务印书馆罢工

中山舰事件前后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

创作生涯的开始

亡命生活

“左联”前期

《子夜》写作的前前后后

《春蚕》、《林家铺子》及农村题材的作品

文艺大众化的讨论及其它

多事而活跃的岁月

一九三四年的文化“围剿”和反“围剿”

试读章节

故乡

我于一八九六年七月四日即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五月二十五日亥时,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

我的故乡向来是一个鱼米之乡,清朝光绪年间,商业、手工业都很繁荣。解放后,这里开办了丝厂、制雪茄烟厂,和许多其他小型工厂。这个镇,历史古老。据说春秋时为吴疆越界,吴驻兵于此以防越,故名“乌戍”。这大约是公元前五〇五至四九六年的事。何以称为“乌”,传说不一,比较可靠的是越国诸子分封于此,有号“乌余氏”者,故称“乌”,后世因之。地当水陆要冲,自秦、汉以来,历朝皆驻兵于此以防盗匪。唐朝咸通年间始正式称为镇。明朝则驻兵乌镇防倭。

早在六朝以后,以横贯市区的车溪(俗称市河)为界,分为二镇,河西为乌镇,河东为青镇。清朝顺治二年以乌镇属湖州府乌程县,青镇属嘉兴府桐乡县,设乌青镇同知一员;青镇另设巡简一员。同知即副知府(俗称二府),兼管军政与民政,同知衙门有东西辕门,大堂上对联是“屏藩两浙,控制三吴”,宛然是两江总督衙门的气派。虽然早已分为两镇,但外地人仍统称为乌镇,青镇人亦自称为乌镇人,只在填写履历时用青镇。

太平天国曾驻军乌镇,后来清兵收复乌镇时,两军相持,互相攻守,加以清兵焚掠,乌镇市廛大半被毁,青镇也受严重破坏。到光绪年间,青镇已恢复十之七八,乌镇却只恢复十之三四。市中心(商业区)在河东(青镇),隔河则一片荒凉,只有零星孤立的民房,并无商店。

清朝乾、嘉时代,乌青两镇最为繁盛。市街店肆售同样物品者集于一处,市街即以是分类得名,例如衣帽街、柴米街之类。此在当时,只有省会或大的府城,才有此规模。当时乌镇有酒楼及娼妓专区,名甘泉巷。太平天国军与清兵攻战后,就再也恢复不了旧时面目。然而就其区域之广,人口之多,商业和手工业繁荣之程度而言,仍然非一般县城所能及。这是因为乌青镇处水陆要冲,为两省(江苏、浙江),三府(湖州、嘉兴、苏州),七县(乌程、归安、崇德、桐乡、秀水、吴江、震泽)交界之地,以上七县都是清末民初的建置,解放后有变动。水道交通,到嘉兴四十五里,到湖州百里,到杭州一百二十里,到苏州亦一百二三十里,商贾往来,必经此路。民国以后,杭州、上海、嘉兴有铁路联系,形势有变,乌青镇商业、手工业,也就不及从前那样繁荣了。

乌青镇也有所谓“八景”。值得一提的,是梁昭明太子为他的母亲祈福而在乌青镇建造宝塔二座,俗称东塔、西塔。东塔正式名称是寿圣寺塔,寺已不存,塔在光绪年间仍在,后来里人卢学溥(鉴泉)又集资重修。梁昭明太子还在当时西塔附属的寺中读书。这个寺,清朝光绪年间也还存在(当然是屡经修葺,不一定是本来面目了)。  乌青镇之有志,始自宋末隐士沈东皋。明朝嘉靖问陈观就沈志增订,万历问李乐重修。清朝乾隆间乌青镇同知董世宁续修,成书十二卷。民国二十五年里人卢学溥(鉴泉)就董志续修,析旧志十二卷并新增教育、工商等七门,共为四十三卷。卢志附乌青镇市街图、乌镇乡区图、青镇乡区图、乌青镇附近形势图,皆西法测绘制图,在地方志中,当时为创举。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即在青镇度过。

序言

人到了老年,自知来日无多,回忆过去,凡所见所闻所亲身经历,一时都如断烂影片,呈现脑海。此时百感交集,又百无聊赖。于是便有把有生以来所见所闻所亲身经历者写出来的意念。

但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之非。我今年实足年龄八十四.如果十岁而知人事,则七十四年的所作所为,实多内疚。幼年禀承慈训,谨言慎行。青年时甫出学校,即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四年后主编并改革《小说月报》,可谓一帆风顺。我是有多方面的嗜好的。在学术上也曾读经读史,读诸子百家,也曾学作诗填词。中年稍经忧患,虽有抱负,早成泡影。不得已而舞文弄墨,当年又有“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之情势,其不足观,自不待言。然而尚欲写回忆录,一因幼年禀承慈训而养成之谨言慎行,至今未敢怠忽。二则我之一生,虽不足法,尚可为戒。此在读者自己领会,不待繁言。

所记事物,务求真实。言语对答,或偶添藻饰,但切不因华失真。凡有书刊可查核者,必求得而心安。凡有友朋可咨询者,亦必虚心求教。他人之回忆可供参考者,亦多方搜求,务求无有遗珠。已发表之稿,或有误记者,承读者来信指出,将据以改正。其有两说不同者,存疑而已。

出版社今将已发表部分出单行本,嘱写序言,因草此数行以答,并将回忆录题名曰:《我走过的道路》。此道路之起点是我的幼年,其终点则为一九四八年冬我从香港到大连。

茅盾 一九八〇年九月十七日 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茅盾全集(回忆录一集35)(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茅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黄山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131054
开本 32开
页数 75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439
出版时间 2014-03-01
首版时间 2014-03-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1.02
CIP核字 2012210088
中图分类号 I217.2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15
154
4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8: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