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王梓元编著的这本《跨国视角下的世界秩序与国际社会》是一部论文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国对世界秩序的看法以及为加入国际社会的努力。第二部分是西方自由主义学者对构建国际社会的论述。第三部分是加入国际体系的结局:如中欧关系、中美关系,包括奥斯曼帝国的命运。
图书 | 跨国视角下的世界秩序与国际社会/世界大历史 |
内容 | 编辑推荐 王黎、王梓元编著的这本《跨国视角下的世界秩序与国际社会》是一部论文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国对世界秩序的看法以及为加入国际社会的努力。第二部分是西方自由主义学者对构建国际社会的论述。第三部分是加入国际体系的结局:如中欧关系、中美关系,包括奥斯曼帝国的命运。 内容推荐 我们应该看到,当前一个全球化的国际社会正在形成。它不仅承载着传统的国家间矛盾,也面临着新出现的各种复杂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全球化导致的国家间相互依存,提出了国际社会应该如何改变传统安全思维而探讨人类共同的“威胁”,例如,气候变化、核扩散、恐怖主义、贫困、毒品等。这些都已成为人类日益关注的问题以及新兴研究的重点。因此从多元视角探讨世界体系与国际社会既是《跨国视角下的世界秩序与国际社会》的目的,更是我们力求吸收非“西方理论”的尝试。实际上,中华文明与中国政体绵延了几千年之久。早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人就谱写出如何处理国家关系的理念、原则与机制。毫无疑问,他们属于整个人类文明的伟大遗产。但是,恰恰是由于近代欧洲的武力与治国方略对中国的冲击,才让中国人不仅认识到欧洲工业技术的优势,同时也对其外交理念与国际法的看法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跨国视角下的世界秩序与国际社会》由王黎、王梓元编著。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国际社会研究的理论回顾 论诺尔-贝克的集体安全构想及其影响 查尔斯·曼宁与集体体系的理论构建 齐默恩论国际秩序中的社会意识 R.M.奠沃特论无政府状态的治理 E.H.卡尔论国际秩序的构建思想 浅谈胡适国际政治观中的威尔逊主义 第二部分 国际社会的全球扩张及其影响 再谈万隆会议上的周恩来外交 再论中国加入国际社会的意义与思考—一以清末民国初期外交为案例 中欧关系中的认同与差异之探究 奥斯曼帝国加入欧洲外交体系的历史探究 土耳其加入欧盟的安全思考与困境 第三部分 国际社会与全球治理诸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对国际安全的挑战与思考 从“使用”到“禁用”——浅谈核时代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研究 现实主义的历史与理论——浅谈马克·特拉亨博格的学术思想 再论21世纪国际秩序治理的构想 论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与困境 裁军对国际社会的影响与评价 后记——从冲突到合作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跨国视角下的世界秩序与国际社会/世界大历史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黎//王梓元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107745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4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0 |
出版时间 | 2012-09-01 |
首版时间 | 2012-09-01 |
印刷时间 | 2012-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1 |
CIP核字 | 2012208943 |
中图分类号 | D8-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6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天津 |
长 | 230 |
宽 | 170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