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小心软瘾
内容
编辑推荐

如果你明明没有很想看的电视节目,却抱着遥控器直到深夜;

如果你每天躺下前不刷几分钟微博就睡不着觉;

如果你总觉得手机在响,或者一旦发现忘带手机就感觉好像没穿衣服;

如果你时不时就要去查看一下邮箱是否有邮件;

如果你常常在深夜不自觉地和QQ上的好友闲聊……

类似于以上行为,即强迫性的习惯/行为,包括反复性的(情绪)表现。不同于酒精、药物、毒品的一种令你无法自拔的沉迷,就称之为“软瘾”,常见的有网瘾、手机瘾等等。

如有上述行为或有此倾向者,请果断拾起邓明所著的《小心软瘾》,积极接受治疗。

切记,在没有预知结果前,请千万不要放弃治疗!

内容推荐

《小心软瘾》——国内首部给低头族、网购族、追剧族的自查手册。最权威、最实用的根治“拖延症”的实战指南!

软瘾(soft addiction),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新名词,是一种强迫性的习惯、行为或回复性的情绪。能够以看似无关痛痒、一切正常的假象,诱惑人心。使人们无法自拔地沉迷其中,饱受犹如酒精、药物、毒品一般的麻醉之痛。现代人(尤其是职场白领族)正在上演欲望vs现实、行为vs心理的博弈战。

摆脱软瘾的入侵是我们积极工作和生活的首要条件。想要在战役中取胜,需要发现软瘾现象,重视软瘾问题,破译软瘾成因,克服软瘾心理,展开战瘾行动,拥有强大的思考力和行动力。《小心软瘾》作者邓明站在专业心理学博士的角度,带领读者进入充满内心斗争的软瘾世界中,向读者传递了立即行动的“战瘾”技术,从而唤回被麻痹已久的真实需求和情感,从容、高效地面对每一天!

目录

阅读前的测试

数说“软瘾” 关于软瘾症的若干有力证据

PART 1

 伤不起的“瘾君子”

 ——那些徘徊在“软瘾”怪圈无法戒瘾的囚徒

 1.再网购就剁手

 2.半夜刷微博,特想抽自己

 3.没带手机就好像没穿衣服

 4.上一整天网?枪毙算了!

 5.一味等待,错失时机

 6.宁可饿死也要追上肥皂剧

 7.翻滚吧!问题的雪球

PART 2

 这是病!不能停止治疗!

 ——来自美国心理学家JudithWright的警告

 1.赖特学院调查报告:90%以上的美国人有软瘾

 2.不会让肌体死亡,也不会真实地存活

 3.过度沉溺于X事件的疯子

 4.软瘾患者的自白

 5.也许明天……

 6.拖延?没那么简单

PART 3

 “软瘾”这种病,到底是怎样缠身的?

 ——软瘾症在生理学与心理学中的解释

 1.心理左右了生理,情感入侵了理智

 2.由习惯转为仪式化的图腾崇拜

 3.心中的蛀虫:完美主义

 4.逃避是人体本能的行为机制

 5.谁的人生不犹豫?

 6.缺乏控制感后,安全感归零

PART 4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寸心魔

 ——征服软瘾症需从战胜心魔开始

 1.开启自我反省模式

 2.成为扭曲内心需求的杀手

 3.痛苦只在“今晚”

 4.压力是上帝的礼物

 5.诱惑面前锁住芭比的心

 6.“丰富生活的节目”

 7.一心莫两用

PART 5

 行动(ACTION)是核心之“桩”

 ——战胜软瘾恶魔需从行动上删除拖延模式

 1.拖延症公式:U=EV/ID

 2. 1.01 VS 0.99

 3.与一万个理由格斗

 4. Deadline(最后期限)的通牒效应

 5.“箍桶理论”拆分“行动高墙”

 6.战胜焦虑性拖延的暴露疗法

 7.“瑞士奶酪”时间整理术

后记 21天,和软瘾症说再见

附录 战胜软瘾症实用工具箱

试读章节

2。半夜刷微博,特想抽自己

2012年9月6日《城市晚报》刊登了一篇关于“微博控”的文章,文中称:“早上醒来就登录微博,走在路上发微博,到单位刷微博,下班路上看微博。10分钟不‘摸’微博,心里就空落落的。如果这些您全‘中招’了,那您可要小心了,这不是你已经熟悉了的强迫症,而是一个我们比较陌生的名词——软瘾。”可见,对于很多人而言,微博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城市晚报》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上半年,全国的微博用户数已超3亿,因此,那些对微博产生依赖的人,也随之被贴上了一个新标签——“微博控”。

海妮刚刚参加工作,在北京市一家外贸公司做文员,她每天早上来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登录微博。直到下班回到家,深夜里躺下,她依然要刷一会儿微博再睡。对于海妮来说,发微博几乎成了她生活中的一部分,据她自己说:“只要闲着的时候,不刷微博就心痒痒,发完微博,如果5分钟之后没听到有人回复的提示音,就想亲自登录上去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然后再不停地编辑各种博文,等到下次可以一起发。”用海妮的话说,每个月月末是最“煎熬”的时候,因为流量没了,若是赶上在旅途中或出差中,就不能发微博了。

相信海妮并不是个例,上了一天班的白领一族应当深有感触,回到家已经累得不想做任何事,甚至不想与人说一句话,但奇怪的是,就算累瘫了还是忍不住不停地刷微博。在海妮看来,疲劳过后似乎更需要一种类似刷微博式的解脱,所以“织围脖”时精神感到愉悦,内心感到满足,自然也不觉得累。

“微博控”也可能是“软瘾”族

表面上,刷微博压力是减轻了,但实际上,刷完微博躺在床上后,浑身的疲惫和之前抛在脑后的所有烦心事又接踵而至,涌上心头。

用减压等理由来掩饰对刷微博的热情,不能掩盖“微博控”们患上“软瘾症”的可能性。

在微博上,有一些网友发微博这样调侃自己——

“为了发微博险些撞上电线杆,为躲电线杆差点踩空,还好咱腿脚利落,免于出糗!”

更有甚者,有博友想游到河中间拍一张照片发到微博上,结果掉进河里差点上不来。

还有逗趣的网友在微博中总结“微博控”共分八级——

“一级只围观不说话;二级遇到兴奋点才回复、转发;三级休息时间全占用;四级工作时间也在上微博;五级双休日不休息;六级熬夜找热点;七级半夜也在刷新页面;八级生活颠倒,需住院治疗。”

当你觉得自己需要“住院治疗”或持续刷微博半个月以上的时候,十有八九你已经患上了软瘾症。

很多人一听软瘾症就觉得是种非常可怕的病。事实上,“软瘾”只是一种自我强迫现象,但并不是强迫症。患上软瘾症的人通常在遇到事情时,习惯性拖延时间,总是要等到无法再拖下去时才去做。

但是,如果“软瘾”时间持续高达20天以上,其性质就逐渐变得恶劣,导致日不能寐,夜不能眠,食之无味,很容易患上强迫症。如果是这样,就很可能连带患上心理疾病,需要进行自我调节与治疗。当你刷微博刷到自己都觉得频繁,特想抽自己的时候,不如立刻出去走走,淡化微博对内心的牵绊,或者用清水洗一把脸,听听音乐舒缓心情,动一动手指。当然,最主要是想办法给心灵放个假,短暂地让你的脑部“空白”,获得休息。

总之,“软瘾”当前,一定要小心!

P8-11

序言

嘿,这位软瘾症患者,你为什么要放弃治疗?

你是否前一秒钟刚发过誓“再网购就剁手”,下一秒就又不自觉地打开了购物网站?

你是否刚告诉自己“夜已深,赶紧睡觉吧”,结果不到5分钟又跑去刷微信?

你是否明明忘记带手机,却总觉得手机在响,并且因为没有手机在手一整天都过得不自在?

你是否即便没有想看的节目,也要拿着遥控器换到无聊的电视频道直到深夜?

你是否每隔一段时间就必须打开某社交网站?

你是否常常和QQ在线好友闲聊到午夜时分?

你是否有过类似的抱怨——

小希:“讨厌死自己了!昨晚又荒废了!本来在专心整理工作日志,但一打开电脑就没完没了地逛贴吧、论坛、淘宝网,从晚上吃完饭一直闲逛到半夜两点,现在还头昏脑胀,好困啊!”

达明:“我可不是偶尔这样。最近两个月,几乎每晚都上网打游戏,没有(游戏)任务时就到处逛逛,搞得我寝食难安,工作效率极低。每次被老板骂时我就后悔死,真是陷入恶性循环了!”

此外,工作过度操劳、白日梦、贪食等看似稀松平常的休闲娱乐方式或个人爱好,若执行过度或因动机错误而为之,都可能由“不想做”变成一种“习惯”,最终成为“软瘾”。

用“杀人不闻声,人人受其扰”这句话来形容软瘾症再适合不过。

美国心理学家Judith Wright最先提出“软瘾”一词,并率先用这个词描述这一心理疾病对人们的危害。Judith Wright表示,生活中的任何行为都有可能转化成软瘾,而我们每个人都患有不同程度和表现的软瘾症,关键在于对程度深浅的把握以及是否得到及时治疗。

如今,软瘾症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已经深深地进入我们的身体,影响大家的工作和生活。

软瘾让人饱受精神煎熬,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放弃治疗。当然,全世界的软瘾症患者还大有人在(详见“数说软瘾”),故将自己战胜软瘾的经历、方法,以及身边好友的经历和体会记录下来,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形式呈现给大家。

创作完成时,我把初稿给最好的朋友看,他惊讶地说:“你这都是胡诌的吧?你凭什么说别人和你一样有软瘾症呢?说不定人家只是过分地爱好或习惯做或不做某事呢!”为了解答朋友的疑问,证明我的观点并非天方夜谭,我借助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和各大调研机构的电子报刊,查询了大量数据资料,总结出了“数说软瘾”部分以及列举出“关于软瘾症的若干有力证据”。虽然有欠专业,只希望各位能感受到我的诚意。

值得一提的是,“软瘾”在我国还是个新鲜词,截止到完稿日,尚未发现市场中有相同主题的图书。正因如此,我的创作是审慎的,也并未展开长篇大论,只是将我认为的关于软瘾的重要内容分解为以下五部分:

PART1主要讲“软瘾”现象,PART2主要讲“软瘾”带来的警示,PART3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软瘾”的成因,PART4主要讲战胜软瘾症应从个体心理着手,PART5主要总结克服软瘾症的一些有效方法。

最后,衷心希望各位软瘾症患者拾起本书,积极接受治疗,早日痊愈。

切记,在没有预知结果前,请千万不要放弃治疗!

后记

21天,和软瘾症说再见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的动作;同样道理,任何一个想法,重复21天,或者重复验证21次,就会变成习惯性想法。所以,一个观念如果被别人或者自己验证了21次以上,它一定已经变成了你的信念。”

这说明,我们只要将一种行为不断地重复,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就会逐渐成为一种习惯。同样的道理,我们若将一种思想不断地重复,也会成为一种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言行。

在开始这个最终的训练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习惯形成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7天左右。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很刻意地在克制,极其不自然。你需要在这几天时刻提醒自己改变,而这种改变的过程令你自己也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阶段:7~21天左右。

开始了就不能轻易放弃,这一阶段你要做的事就是继续重复,跨入第二阶段。而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很刻意地在克制,但已经慢慢变得自然。你已经觉得比较舒服、能够坦然面对了,但是一不留意,你还就会回到从前。譬如戒烟、戒酒,尤其是戒烟,明明第一阶段坚持得好好的,到了第二阶段一不留神就前功尽弃了。所以,这一阶段也是最危险的阶段。因此,你还需要刻意提醒自己巩固成果。

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不再刻意地克制,已经变得顺理成章——这就是习惯的养成。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的稳定期”。一旦迈人了这一阶段,预示着你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你所养成的这项习惯已经成为你身体和生命中的一部分,它会顺理成章地随时待命,为你“效劳”。

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的形成,均是这样,都是在日复一日中慢慢形成的。

如此看来,改掉不良的旧习惯(比如软瘾),养成好习惯,也就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以实现了。

以上就是“21天好习惯养成”的基本原理,其实你应该这样做:

*将这个习惯持续21天;

*通过坚持,让自己清晰地看到好习惯为工作和生活带来的益处,因为自主的感情接受远远比理性的强制更有说服力;

*把这次训练当作一个小试验。像科学家一样,把习惯的养成当作一次自我挑战与尝试,而非一个长期的心理斗争。这会帮助你集中精神,及时调整目标,正确对待结果;

*远离“危险区”。所谓的“危险区”是指那些可能让你随时回到第一阶段的“老地方”;

*用其他东西替代你失去的东西,比如你正在戒烟,虽然你失去了烟,却获得了健康的源泉;

*将近期计划在一张纸上列出,并告诉你身边的朋友,让他们督促自己,同时给自己一种压力;

*保持简单。习惯的建立是长期的过程,所以无须太复杂,能把简单的事坚持住就是一种不简单;

*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凡事都应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做起,不要指望一次就彻底改变自己。

之所以有人训练失败,往往不是因为他做不到,而是因为他不愿意去重复那些看似简单的事情。所以,只要你开始训练自己,并日复一日地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不要怀疑,立刻开始行动吧!

我坚信:只要你坚持21天以上,就一定会爱上这种坚持的感觉,并定将早日和软瘾说再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小心软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邓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550489
开本 32开
页数 2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7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292
CIP核字 2013318607
中图分类号 B84-49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9:4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