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禅说庄子(人间世养生主应帝王)
内容
编辑推荐

恢诡谲怪的庄子文章,高深莫测的禅宗公案,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方式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相同的道理,而这些道理最终指向的是我们的现实生活。《禅说庄子(人间世养生主应帝王)》这本书根据冯学成的讲述编写而成。分三篇,包括:《人间世》:乱世之中的生命哲学;《养生主》:游刃有余的无上修为;《应帝王》:寓言中的人间智慧。

内容推荐

《禅说庄子》系列丛书,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庄子》共三十三篇,本丛书以篇为单位进行讲解。不论是庄子、道家还是禅宗,都强调绝圣弃智,或者是不立文字。这应该是他们所共有的大原则。如果我们不弃智,不绝圣,就会陷入“以有涯随无涯”的尴尬境地。只有绝圣弃智,我们才能够从这种尴尬中转过身、回过头来。《禅说庄子(人间世养生主应帝王)》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分三篇,包括:《人间世》:乱世之中的生命哲学;《养生主》:游刃有余的无上修为;《应帝王》:寓言中的人间智慧。

《禅说庄子(人间世养生主应帝王)》根据冯学成的讲述编写而成。

目录

《人间世》:乱世之中的生命哲学

第一讲 遭遇人世间的阴暗面

 庄子笔下的人间社会

 轻用其国的后果

 先自度而后度众生

 老庄哲学的根本原则

 以他人之恶显自己之美

 仁义之道的困境

 古往今来的这些事

 圣人也难过的关口

第二讲 从祭祀到心斋

 端而虚,勉而一

 委曲求全的功夫

 此斋非彼斋

 全篇的重中之重

 与人交往,与天交往

 这才是心斋的大用

 万物顺化于我心

第三讲 为人处世的大原则

 春秋末年的国际关系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庄子的心理学

 古时候的饮冰者

 普天之下有两条大戒

 哪些原则犯不得

 事亲、事君与自事其心

 菜市场上的哲学思考

 找到安身立命之处

第四讲 言行与美恶的法度

 溢美与溢恶

 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带着竹片上路

 庄子笔下的众生相

 就像在描述现代的事情

 在言和行之间

 乃以兽心喻人心

 国家太平祥和的标准

 美成与恶成

 在逆境中得大自在

第五讲 螳臂当车与养老虎哲学

 天下乌鸦一般黑

 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分野

 行走江湖的灵丹妙药

 不足为外人道

 在历史上玩太极功夫

 螳臂当车一何怒

 把老虎养得跟猫一样乖

 精通养老虎哲学的人

 庄子传下的绝招

第六讲 不材之木是谓神木

 散木与散人

 中国民间的树崇拜

 形散而神不散

 你用什么来安享天年

 老栎树的保命秘术

 以不材而享尽天年

 成材带来的祸事

 谁愿意成为牺牲品

第七讲 以无用而得大用

 古代的社会保障体系

 把坏事变好事

 转境是做人的诀窍

 宁跟狂人打交道

 楚狂接舆的凤兮之叹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要无用得恰到好处

《养生主》:游刃有余的无上修为

第一讲 缘督以为经

 生命中的决定见

 大道的眼中没有善恶

 如何行于中道

第二讲 以无厚入有问

 在音乐与舞蹈中宰牛

 向无障碍处下刀

 怎样练就游刃有余的功夫

 学会时空大挪移法

第三讲 安时而处顺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保持豹子那样的敏锐性

 观察修行的尺子

 薪火相传,无穷无尽

《应帝王》:寓言中的人间智慧

第一讲 逍逍游于无何有之乡

 禅宗公案的先秦版

 文明时代的种种弊病

 地球是个大面包

 饭箩里躺着饿死汉

 要看到自己能耐的半径

 古人的太空梦

 我们头上还有老天爷

 道家治天下的方法

 大道手中的棋子

 无为而无不为

 怎样来看待神仙之道

第二讲 无相可相的大道境界

 列子遇见了大相师

 游戏在一死一生之间

 相面大师落荒而逃

 像万花筒一样随意变化

 衡量道行的一把尺子

第三讲 用心若境,不将不迎

 羚羊挂角无踪迹

 雁过长空,影沉寒水

 七窍开而浑沌死

试读章节

颜渊跟着孔夫子学圣贤之道,看到卫国的国君胡作非为,“民其无如矣”,老百姓都没有办法,没有可归之处了,所以就对孔夫子说:“回尝闻之夫子日:‘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你老人家不是经常教导我们吗,一个国家如果治理得很好,你就没有必要再待在那儿了,你应该到乱国去,到那些没把国家治理好的地方效力!高明的医生,面前永远是病人多多。我愿意根据老师给我们讲的这些道理,到卫国去,帮助它解决政治问题。

颜回的这个发心肯定是很好的,儒家的观念里,一个有理想的人,就是要去治国平天下嘛。然而,孔夫子却反对他去。为什么反对他去呢?按理说,颜回既然是按照他的教诲来办的,他不应该反对呀!我们再来看孔夫子的回答。

“谊!若殆往而刑耳!”就你啊?嘿嘿,你要是到卫国去,谨防挨上一刀!不但帮不了卫国的忙,反而搭上自己的性命!为什么呢?“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注意了!这个是一个大原则。孔夫子的这句话我们可以单列出来看。“道不欲杂”,在道家学说里面,我们知道它有一个宗旨,就是抱元守一。道术忌杂,我们学、我们修、我们为人处世,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所以道术忌杂是我们用心、做事的一个根本原则。

有的人是艺多人胆大。艺多了,你未必能精。你要专精,就必须要投入精力和时间。很多人今天干这样,明天干那样,结果一件事都料理不好。这就犯了道术太杂的毛病。所以庄子的这一句,就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我们为人做事,一定要抱元守一,不要去多想多为。

“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这个道理中间的因果关系是必然的。你一杂了就多,多了当然会扰,干扰你的心智,干扰你的判断。当事情多了以后,你东边也在救火,西边也在救火,东边去踩,西边去压。如果超出你能力的范围,那么你心里面自然就会担忧、发愁。“忧而不救”,当你从事上的麻烦变成心里的麻烦以后,谁又来救你呢?事情没干好,就是自己没有把自己料理好。

“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这里,孔夫子开始谈“至人”,谈在道上有所得的人怎样处理这些事。至人是“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先要以道成就自己,让自己得道解脱,然后再去成就他人,按佛家来说,就是先自度而后度众生。

这又是一个根本的原则。就像带兵打仗一样,总是先要保存自己,然后再求消灭敌人。不先保存自己,自己牺牲了,就谈不上消灭敌人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些原则,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考虑到的。在日常的修为当中,一定要先以道来成就自己,有了这个本钱,你才能够“存诸人”,才有资格去帮助别人。

“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如果自己还没有本事,没有本钱,在道上没有什么心得体会,那么哪有资格到“暴人之所”,去伺候这个暴君呢?用成都的丑话来说,就是自己屁股流鲜血,却给他人医痔疮。这简直就是笑话!

P7-9

序言

提到庄子,往往会使人们兴奋起来,《庄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是一部触发人们灵感,可以使人进入深度思考,打开人生境界的奇书。首先庄子属于中国黄老学说中的老庄之道,在魏晋时期又成为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当时的文化贵族们反省乃至效仿。

佛教传入中国,老庄之学,特别是庄子的思想,又是佛经翻译和对佛教理解消化的重要媒介。从南北朝到唐宋,那一代代高僧们,有几位不是饱读老庄而后出家为僧的。这些高僧们在消化吸收印度佛教,并使之中国化的过程中,都可以看到孔盂老庄思想在里面所起到的作用。

佛教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以“信解行证”为体系的佛教,在“信解”上已达到极致,而在“行证”上则需要突破,于是禅宗应运而生。达摩东来,称“东土有大乘气象”,指的应是中国的孔孟,特别是老庄这一文化土壤。三祖僧粲的《信心铭》,不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功夫上来讲,不难看出《庄子》在其中的影响和作用。六祖《坛经》直白而深刻,明眼人可以很方便地读出老庄乃至儒家的信息。为什么呢?

佛教自传入中国,与儒道二家必然会发生碰撞、交流和融合。到了宋明时代,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分开。有批评禅宗的,说禅宗是庄学;有批评理学的,说理学是外儒内禅。而道教丹道派的成长,则更离不开对禅宗精神的吸取,使之成为“性命双修”中“性功”的指导方向。

早在唐代,圭峰大师在其《华严原人论》中,就已经把儒释道三家进行了一番融通。到了宋代,三教合一的思想更盛,佛日契嵩大师在其《辅教篇》、《中庸解》中,以佛禅来谈儒学,比当时欧阳修这一批杰出儒士都高明,并使之心悦诚服——欧阳修他们本来可是排佛的呀!而宋代禅宗内的重要文献《禅林宝训》,这部集众多北宋、南宋著名禅师书信、语录的文集,其表现出来的精神是多用儒家和道家的语言来表达的,可以称之为“丛林论语”。

苏东坡虽是儒士出身,但他出入佛老(庄),在精神上、文化上和佛老(庄)打成一片,他自己也说:“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他的《赤壁赋》是千古绝唱,有人说其中浸透了佛教思想,有人说浸透了老庄思想。说他有佛教思想,确实有佛教思想;说他有老庄思想,确实有老庄思想,在其中看不出明显的差别了。

需要指出的是,在庄子的众多寓言里,特别是在《应帝王》中,通过壶子和季成的故事,在《大宗师》中通过女偶和南伯子綦的对话,对道教丹道派形成的启迪作用无疑是巨大的。“黄帝问道于崆峒”,与广成子的那番对话,无论是对内丹还是禅修,都有独到的指导意义。再如啮缺问王倪、问被衣的故事,简直就是纯粹的禅宗内的机锋和公案,让人拍案叫绝。而孔子见老子的那些问答,至今仍可让人耳目一新,顶门开眼。

我们来看北宋张伯端的《悟真篇》,这是与汉代《参同契》并驾的内丹秘典,里面秘语诗偈般的文字,如同禅宗内的《心王铭》、《宝镜三昧》一样,分不清是在讲禅还是在讲丹道。再如张三丰真人的《无根树》歌诀,也可以看到丹禅不二的机趣。

今天我们如果结合禅宗、宋明理学和唐代以来的道教内丹派的形成和发展来看,越是对禅宗熟悉,对禅宗公案熟悉,再去细品《庄子》,就会发出由衷的感叹。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在禅宗形成之前,居然还有《庄子》这么一部智慧之书,这可是有首创性的,拥有绝对独立的知识产权的思想宝藏啊!  在《庄子》一书中的众多篇章中,可以说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前的“禅宗”,为什么这样说呢?禅宗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庄子和老子则是提倡“绝圣弃智”,“绝圣”类似于“教外别传”,“弃智”类似于“不立文字”。禅宗讲“顿悟”,庄子讲“朝彻”;禅宗讲“凡圣不二”,庄子讲“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禅宗讲顿悟,亦讲如来次第禅法,而庄子在《大宗师》里,通过“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至“入于不死不生”,与次第禅法丝丝入扣,可以称之为庄子的“大圆满”次第。 《庄子》中的“心斋”、“坐忘”、“澡雪精神”、“呆若木鸡”等教法,都是可以纳入禅修实践的绝妙教法。

在这里不需要对庄子作哲学、美学、文学、艺术方面的评论和发挥,在这方面所作的研究,前人已做得太多太多了,我这里只是把庄子和禅宗作内在的分析和比较。铃木大拙先生曾说过:“说庄子之启迪于禅宗,不如说禅宗之启迪于庄子。”通过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到庄禅内在的关系,而且可以通过《庄子》文中不断闪烁出学佛人所熟悉的那些词语,如“生死亦大矣”、“行者”、“布施”、“无门”,什么“不将不迎”、“内不放出,外不放入”(即庄子《庚桑楚》篇中的“内捷”、“外捷”),乃至“不二”,真是可以令后世修禅的人大为惊讶的。

在《至乐》篇中,“天下有至乐有无哉?”庄子对“苦”、“乐”详加剖析,如同佛教一样,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对“苦”、“乐”的种种感受,展开如同老禅师一样的批判,大破人们对“苦”、“乐”的种种浅薄的认识,最终归结为“至乐无乐,至誉无誉”的境界。

在《庄子》的三十三篇中,其精辟、深刻、独到的语言层出不穷,诸如“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相忘于江湖”这一类的思想、这一类的价值观念,对今天的养生、养心学来说,也是极为经典的,对人生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读《论语》时我们知道,先秦时期已经有很多隐士,包括楚狂接舆、荷荼丈人、长沮、桀溺等,甚至孔子自己也有隐士情怀。孔夫子在与其弟子的对话中,不是发出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吾与点也”这样的心声吗?《论语》中对颜渊的赞叹,其实也是对甘于贫贱的道者、隐士的赞叹。而这些情怀在《庄子》里得到了极大的舒张和释放,庄子笔下的那些道者、隐士,已成为中华文化中最为纯洁、高尚的人格魅力的象征。在两汉、魏晋南北朝,乃至唐宋明清,都有一大批优秀人士,不贪恋红尘而隐居山林。而这一批隐居山林者,其精神支撑一部分来自佛教,一部分来自庄子,而他们的生活形态则更多的是庄子的翻版。

笔者从2004年起,就在成都和广州两地逐篇习讲《庄子》了,如今已历8年,共讲了其中的二十五篇。而如《逍遥游》、《齐物论》、《大宗师》这样的篇章更是多次习讲,正所谓教学相长,受益良多。承蒙东方出版社厚爱,愿将这些讲记一并出版发行,心中当然高兴,但仍有诚惶诚恐的感觉。我不是一个学者,对先秦圣贤们的这些经典缺乏文字训诂的功底,只是老实地依据前人注疏的成果,结合习禅的一些体验,在与一些朋友们共同学习《庄子》时谈谈自己的感受而己。

总而言之,《庄子》一书,是中华文化宝藏中的精品,在全球一体化加速的今天,不愿意看到这些宝藏长期埋没,为国人所淡忘。所以多年来与一些朋友共同学习、探讨这一经典,我希望有更多的有志者投入其中,品味庄子为我们开辟的智慧境界和独特的人生情趣。并以此提升和美化、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并投身于当今的文化思想的建设中。庄子的思想是中国的,也是全人类的,我相信庄子的思想对整个人类文明都会带来正面的、崇高的作用。这里奉诗一首,以表难尽之意:

古人抱志坐岩穴,欲会阴阳无字书。

目不见兮心不染,怀须畅也气须舒。

四时代谢鸿蒙外,一念沉浮体象殊。

黄老何干刍狗意,相吹鼓荡亦归虚。

冯学成

2013年5月2日于广州寓所

书评(媒体评论)

冯学成先生解读《庄子》的著作与别人不同。《禅说庄子》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另外,他是“意译”,将《庄子》与时代、时事、社会及每个人的生活紧紧相连。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 徐扬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禅说庄子(人间世养生主应帝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学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63623
开本 32开
页数 1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2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4
CIP核字 2013113992
中图分类号 B223.5-49
丛书名
印张 6.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5: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