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科伦·麦凯恩。
一个独特的爱情故事,最沉痛的吉卜赛人心灵史;
为了找到真正的归属,一个才情女人,要旅行多远?
《佐利姑娘》横跨整个二十世纪和整个欧洲,讲述流放、归属和幸存。麦凯恩继承斯坦贝克、库切和翁达杰的传统,在社会和政治的流变中发现了艺术。
图书 | 佐利姑娘 |
内容 | 编辑推荐 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科伦·麦凯恩。 一个独特的爱情故事,最沉痛的吉卜赛人心灵史; 为了找到真正的归属,一个才情女人,要旅行多远? 《佐利姑娘》横跨整个二十世纪和整个欧洲,讲述流放、归属和幸存。麦凯恩继承斯坦贝克、库切和翁达杰的传统,在社会和政治的流变中发现了艺术。 内容推荐 吉卜赛人在当代文学中总是面目模糊,而这部小说,清晰地描绘了他们的亲密和背叛。 在流浪传统中长大的佐利,将古老的歌曲改编成诗,受到吉卜赛人和二战后捷克斯洛伐克新政府的热烈欢迎,她成为新时代的正面典型。爱她诗的,还有英国侨民斯万。 但她很快发现,跌落开始并且不可能中途停止——不管是在政治还是爱情方面。政府利用她来改造吉卜赛人,爱人退缩。被族人抛弃之后,佐利流亡到西方。 《佐利姑娘》横跨整个二十世纪和整个欧洲,讲述流放、归属和幸存。麦凯恩继承斯坦贝克、库切和翁达杰的传统,在社会和政治的流变中发现了艺术。 《佐利姑娘》由科伦·麦凯恩编著。 目录 斯洛伐克 二○○三年 捷克斯洛伐克 一九三○年代至一九四九年 英国——捷克斯洛伐克 一九三○年代至一九五九年 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奥地利 一九五九至一九六○年 斯洛伐克 二○○三年 意大利北部,孔佩吉奥 二○○一年 巴黎 二○○三年 科伦·麦凯恩对话弗兰克·麦考特 试读章节 他沿着狭窄的河床驱车向前,一片腐坏的风景渐渐浮现:河湾处,一只只水桶底朝天,杂草丛里有一辆散架的童车,汽油桶裂出一条枯了的铁锈舌,一具冰箱的残骸躺在刺灌木中。 一只狗瘦骨嶙峋、瘢痕累累,跑到车前嗅来嗅去。随后,一群孩子一哄而上,拥到车窗跟前。他一边扮出冷漠的样子,一边用肘吧嗒扣上锁。有个男孩灵巧地蹿上引擎罩,几乎没什么动静——他一把抓住刮雨器,顺势扯开四肢。欢呼声里另外两个小孩握住了保险杠,光着脚、r在后面滑行。十几岁的女孩子们穿着低腰的牛仔裤,也在一旁小跑。其中一个指着笑着,但是突然僵住不动了。那个男孩滑下引擎罩,滑行的孩子也松开保险杠,一刹那间,河水就冲到他的眼前,深褐色,激流翻滚,真是突如其来。他猛地一扭方向盘。刺灌木刮擦着车窗。草丛在轮下嘎吱嘎吱响。汽车开回泥路,孩子们又闹哄哄地跑过来。 远处河岸上,用碱液洗床单的两个老妇停下活儿,站起身来。她们摇摇头,微微一笑,又向洗衣石俯下身去。 又一个逼仄角落的急转弯,他开向一排稠密的树木,经过肥草丛里生菜篓子的残骨断片,而在那边,穿过一座摇摇欲坠的小桥,就是吉卜赛人灰蒙蒙的居住地了。这地方被放逐在河心孤岛上,仿佛河水改了主意,从两边流走了。简陋的居所。无窗的棚舍。管道参差,木板也不匹配。烟囱里冒出烟的薄头巾。每家屋顶上都压着卫星接收天线的凹盘,拼凑着瓦楞铁的废料。远远望去,一件蓝上衣在一棵树的枝叶里拍打。 他把车开进草丛,停下来,拉动手刹车,片刻之间装作在储物箱里找东西,翻来覆去地找,尽管里面什么也没有,他只想借此喘口气罢了。孩子们挤在车窗前。他推开车门,只听到从河流对岸,一打收音机的嗜杂声倾泻而出,交织着斯洛伐克、美国和捷克的歌儿。 孩子们立即伸出手,又是摸他的袖子敲打他的胸,又是拍他的上衣口袋,就像他一下子长出十几只手。“走开!”他喊着,狠狠扇开他们。一个男孩在前面的保险杠上蹦来跳去,整部车子跟着节奏上下晃悠。“行了!”他吼道,“闹够了吧!”那些穿深色皮夹克的十几岁孩子耸耸肩。女孩们敞着衬衫,退后一步咯咯直笑。她们牙齿雪白,瞳孔里的银色跃动。个头最高、身穿健美衫的男孩走上来。“我叫罗博。”男孩挺起胸说。他和男孩握握手,把男孩拉到一边,耳语了一句。 他竭力避开男孩身上湿羊毛和黑烟丝的刺鼻气味。不一会儿达成了交易:五十克朗,把他带到长者那里,并负责汽车安全。 于是罗博大声警告其他孩子,用手背掴开在后保险杠上踮脚的那个。他们纷纷朝桥那头走去。更多的孩子从河边聚来,有的赤身裸体,有的裹着尿布,一个女孩穿着破破烂烂的粉衣裳,脚蹬人字拖鞋,就像是同一个女孩从各处冒出来,只不过每次换了鞋。她们都长得漂亮,炭黑色的眼睛,乱蓬蓬的头发。 他看见小家伙们过桥时像鹭鸟排成古怪的一行,脚掌重重踩上硬板,脚趾抬高,身体放轻。金属薄板在压力下颤抖不止。他在一张胶合板上踉跄了片刻,摇晃着,摸索一个支撑物,却什么也没摸着。孩子们捂嘴窃笑——他想他是走这一条路的人中顶蠢的一个了。他感觉到身上那些东西的分量:两个瓶子、笔记本、铅笔、香烟、傻瓜相机,还有一个微型录音机,全藏在衣服深处。他扯紧上衣,跳过桥上最后一个洞,噗噜踏进对岸的软泥里头,离棚居只有二十码远了。他抬起头,深吸一口气,而千根弦像是一瞬间拨响了,他的心脏怦怦猛跳,真不该一个人到这儿来,一个斯洛伐克记者,四十四岁,悠然发福,已娶妻生子,就要步入吉卜赛人的营地了。朝前趟过水坑,他想自己真是傻透了,竟然穿着软皮鞋,逃起来也不利索。 靠近棚屋,他瞅见一些心事重重的男人倚着门框。女人们站着,双手叠在腹部。他试图与他们对视,可他们的目光越过他,投到渺远处。他觉得奇怪:他们怎么不询问?也许他们把他当成了警察、社会服务人员、假释审查官或者其他什么政府公派的蠢货。 罗博领他深入迷宫似的泥泞路时,他感到了一股力量,但稍纵即逝。 门框用作桌子。帘子是麻袋布。空的丘丘①瓶扎成编钟。脚底下尽是碎木头、盛粥罐、糖棒子和玻璃碎片。一只动物的尸骨烂在泥里。他瞥见屋顶挂着吊床,婴儿睡在上面,四周苍蝇乱飞。他伸手找相机,却被孩子的大部队卷走。敞开的门很快关上。电灯泡纷纷熄灭。他注意到墙上的挂毯,还有那些耶稣像、列宁像、抹大拉的马利亚和圣犹大像,放在空隔板上层,被一丁点儿红蜡烛照亮。音乐从四面八方涌来,听不到手风琴、竖琴、小提琴,只有弥漫每个棚屋的电视或收音机的最高音量,不断砸向屋外。 罗博伸过头,对着他的耳边喊:“从这儿走,大叔,跟上我。”他暗自吃惊:这孩子肤色多暗,多么陌生,简直遥不可及。P3-5 书评(媒体评论) 《佐利姑娘》制作精良,故事优美且令人难忘。麦凯恩是第一流的作家,艺高人胆大,每本书都开拓出新的领域,挖出新的宝藏。 ——约瑟夫·奥康纳 如果一个作家的最高天职是想象成为“他者”会如何,那科伦·麦凯恩就是我们当中的巨人——无畏,心怀宽广,时时刻刻都是个诗人。 ——彼得·凯里 非常有力量……细节丰盈……文字平实却美丽……麦凯恩把我们带进了少有人了解的一个世界。 ——《旧金山纪事报》 《佐利姑娘》讲述了一个女诗人的成长和浮沉,引人入胜。 ——《波士顿环球报》 麦凯恩的文学世界宏大而细密……《佐利姑娘》文字如诗般优美,却也饱含锐利讽刺的力量。 ——《纽约时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佐利姑娘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爱尔兰)科伦·麦凯恩 |
译者 | 杨眉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山东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942268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7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8 |
出版时间 | 2013-09-01 |
首版时间 | 2013-09-01 |
印刷时间 | 2013-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42 |
CIP核字 | 2013171644 |
中图分类号 | I562.45 |
丛书名 | |
印张 | 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山东 |
长 | 210 |
宽 | 148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 15-2013-143 |
版权提供者 | Colum McCann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