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好妈妈一定要懂的60个心理定律(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学)
内容
编辑推荐

众所周知,人类的种种行为都是在心理的支配下进行的。妈妈要想教育孩子、改变孩子,就应从了解和改变孩子的心理入手。这就要求为人父母者,在平时生活中掌握一些科学的、常见的心理学知识,总结家庭教育中常见的一些心理现象及其背后的心理规律。郑丽英编著的《好妈妈一定要懂的60个心理定律: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学》就是从这点出发,列举了教子过程中重要的心理定律,并指导妈妈在这种心理定律之下应该如何科学地培养孩子,做一个合格而且成功的好妈妈。

内容推荐

《好妈妈一定要懂的60个心理定律: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学》由郑丽英编著。

《好妈妈一定要懂的60个心理定律: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学》列举了在家庭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些心理定律,以及父母在这些心理效应下应该如何科学地培养孩子。例如:

“榜样定律”告诉父母:父母的品德、人格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会影响孩子今后的成长。如果父母的榜样出现了偏差,孩子的思想行为就会出现偏差。所以,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代沟效应”告诉父母: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立的人格,父母如果能够站在理解的基础上与孩子进行沟通,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破窗理论”告诉父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够弥补孩子的先天不足,诱发孩子的潜能。因此,父母应该尽可能地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路径依赖”告诉父母:孩子的习惯就像是走路,如果人们选择了一条道路,就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因此,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好习惯需要慢慢培养。

……

目录

第一章 教育方式心理定律——培养孩子,方式方法至关重要

 1.适度法则:家庭教育要宽严得当

 2.手表定律:父母教育方针要统一

 3.天赋递减法则:趁早发掘孩子的天赋

 4.榜样定律: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

 5.倒U形假说:别给孩子施加太大的压力

 6.木桶定律:补齐孩子的成长短板

 7.感觉剥夺:让孩子感受多彩的世界

 8.天鹅效应:溺爱带给孩子的其实是伤害

第二章 沟通教育心理定律——把话说到孩子的心坎里去

 9.欧弗斯托原则:父母会说话,孩子才会听话

 10.霍桑效应:爱他就听他“抱怨”

 11.心理暗示:积极的暗示胜过讲道理

 12.代沟效应: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沟通

 13.理发效应:孩子也喜欢被赞美

 14.标签效应:告诉孩子“你真棒”

 15.超限效应:同样的批评不要重复太多

 16.椰壳效应:把批评变得“可口”一些

第三章 尊重教育心理定律——孩子的成长需要更多的尊重

 17.角色效应:要教好孩子首先要做好自己

 18.尊重法则:教育孩子从尊重孩子开始

 19.真爱法则:给孩子精神上的温暖和鼓励

 20.南风效应: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

 21.破窗理论: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

 22.鱼缸法则:孩子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

 23.赏识法则: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24.兴趣法则:支持孩子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

第四章 习惯培养心理定律——让好习惯陪伴孩子一生

 25.路径依赖:习惯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26.强化定律:在不断强化中建立好习惯

 27.狼性法则:让孩子在好奇中创造精彩

 28.水滴石穿定律:有耐心地培养孩子的耐心

 29.霍布森选择效应:培养懂选择有主见的孩子

 30.棘轮效应: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

 31.最后通牒效应:避免孩子养成拖沓的习惯

第五章 性格塑造心理定律——有好性格才会有好命运

 32.秀才赶考效应:乐观的性格价值百万

 33.瓦伦达效应:让孩子拥有一颗平常心

 34.木桩效应:让孩子明白谦虚使人进步

 35.从众效应:告诉孩子做人不能人云亦云

 36.“狼来了”效应:及时纠正孩子说谎的毛病

 37.猴子的教训:决不纵容孩子的贪婪之心

 38.攀比心理:帮孩子跳出虚荣的陷阱

第六章 情商教育心理定律——情商决定孩子人生的成败

 39.马太效应:不断强化孩子的自信

 40.果汁软糖效应:善于自制才更加成熟

 41.狐狸法则:只有经历风雨才能真正成长

 42.梦想法则:保护孩子对梦想的激情和勇气

 43.鲶鱼效应:让孩子在竞争中活出样子

 44.甘地夫人法则:让孩子一边受挫一边成长

 45.自然惩罚法则: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七章 人际交往心理定律——教给孩子为人处世的智慧

 46.首因效应:善于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47.互惠关系定律:尊重别人才能受人尊重

 48.社交恐惧:勇敢而坦诚地去与人交往

 49.交往适度定律: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50.踢猫效应:不可随随便便与人闹情绪

 51.特里法则:教孩子敢于承认并改正错误

 52.比林定律:让孩子学会适时地拒绝他人

 53.沉没成本:学会放弃才能有另一种获得

第八章 成长成功心理定律——成功建立在健康成长之上

 54.禁果效应:别再对性教育遮遮掩掩

 55.晕轮效应:分数不能代表一切

 56.第十名现象:不要总逼孩子拿第一

 57.劣质钢筋效应:孩子偏科得用“偏方”

 58.高原现象:帮助孩子学习更上一层楼

 59.成就动机:呵护孩子的成功欲望

 60.贝尔效应:消除孩子对成功的恐惧

试读章节

倒U形假说:别给孩子施加太大的压力

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当给孩子适当的压力。因为压力太大,容易使孩子焦虑、紧张;而没有压力,容易让孩子处于松懈状态。

最早研究工作压力与工作业绩之间关系的科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林在他们早期的研究中发现:工作压力与业绩之间存在着一种倒U形关系,这就是著名的“倒U形假说”,也称“耶基斯和多德林法则”。

倒U形假说认为:对于处在各种工作状态的人来说,过大或过小的压力都会使工作效率降低,只有最佳的刺激力才能使业绩达到顶峰状态。因为,压力较小时,工作缺乏挑战性,会使人处于松懈状态;当压力逐渐增大,成为一种动力时,会激励人们努力工作,逐步提高工作效率;当压力等于人的最大承受能力时,人的效率达到最大值;但如果压力超过了人的最大承受能力,压力就会成为阻力,效率也随之降低。

良性的压力会驱使人们工作更加卖力,把事情做得更好。世界网坛名将贝克尔之所以被称为“常胜将军”,其秘诀之一就是在比赛中自始至终防止兴奋过度,保持着半兴奋状态。所以有人亦将“倒U形假说”称为“贝克尔境界”。而负面压力或压力过重则会带来不良影响,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病症。

同样,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压力过大,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学习效率就会越来越低。父母必须重视这一效应,采取有效措施,不要对孩子提出过多、过高的要求,设法帮助孩子按时完成任务,适当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这样不仅能让孩子学得愉快,还能够让孩子学得牢固。再者,父母不能因为害怕压力成为孩子的负担,而疏于对孩子的管理,这样会滋长孩子的惰性,不利于孩子进步。心理专家解析:压力过大容易让孩子表现失常

现在社会,孩子的成功欲望特别强烈,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们承载着来自父母过高的期望。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就这么一个宝贝疙瘩,当然要花尽心思,把他培养成一个天才,坚决不能让他输在起跑线上。因此,父母对孩子寄予了太大的期望,施加了过大的压力。殊不知,这种过大的压力反而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小刚已经连续两年参加了高考,但都因为过度紧张而发挥失常,如果按他平时的成绩来推测,他完全可以进重点院校的。

考试的时候,刚刚发下试卷,他突然想起父母平时经常对他唠叨的话:“儿子啊,你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重点大学才会有好出路。”想到这句话,他突然间就变得紧张起来,差点忘记自己的名字怎么写。尤其是考英语的时候,有一个单词他从来没有见过,忍不住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神情慌乱,以致双眼模糊,看不清试卷,结果本来擅长的科目考得一蹋糊涂,最后以2分之差与心仪的学校失之交臂。

无奈,他选择复读。在复读的一年时间里,不料父母却对他施加了更多的压力,寄予了更大的希望,而小刚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增大,想到父母对他的期待,他就有一种崩溃的感觉。又是一年高考,一进考场,他又被笼罩在一种无形的紧张气氛中。结果第二年的考试成绩还不如第一年。

父母错误做法:寄予孩子过高的期望

望子成龙与盼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最大愿望。于是乎,他们一味地希望孩子比父母强,或者对孩子的成长与学习预期过高。时间一长,必然在孩子心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而孩子们之间也往往会交流这些由父母和社会其他方面传递来的压力,并在言语中互相渲染。天长日久,这原本很正常的压力,也会超过了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让孩子们承受了很多在他们这个年龄段本不该承受的焦虑与恐慌。

心理专家建议:给孩子的压力要适当

教育专家周弘曾经说过:“宁要快乐的傻子,不要忧郁的天才。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天才,所有的家长都把钱放在孩子的应试教育上,这是很严重的浪费。应使孩子从‘天才’教育的重压下逃脱出来,获得人生应得的快乐。”那么,孩子怎么才能从重压下逃脱出来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应该遵循“倒U形假说”,给孩子适当的压力。在此,给父母以下几点建议:

(1)改善自己的观念

父母要加强自身修养,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不要以为强压之下孩子被征服了,就是最大的成功。这绝对是教育方法中的下下策,对孩子没有什么好处。幼小的心灵承受不起太大的压力,天真活泼的孩子本来是应该自由自在的,太大的压力只会让孩子宝贵的童真过早地逝去。

(2)别让孩子做不喜欢的事情

很多时候,父母总喜欢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利,去命令孩子们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要知道,这种逼迫与强制只会增加孩子的痛苦,父母也许是痛快了,但孩子却无论如何也快乐不起来。孩子背负着这种强加在身上的压力,长期下去难免会出现问题。

(3)根据孩子的实际设定期望值

教育心理学认为,积极、恰当的期待,才会对孩子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所以,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和学习特点,对孩子提出恰当的期待和要求,只有如此,才能产生良好的“期待效应”,让孩子可以更加快乐、自由地成长。

(4)给孩子充足的玩耍时间

据有关调查表明,发达国家的孩子90%以上课余时间都在玩耍,而中国的孩子一周玩耍的时间平均才9个小时,有80%的孩子课余时间都用于学习。由此可知,中国的孩子是多么的不自由。父母不要整天把孩子绑在书本前,剥夺了孩子玩的时间,那样,孩子肯定不能够健康成长。

P16-18

序言

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关注。德国著名教育家、现代学前教育的鼻祖福禄贝尔曾经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深刻指明了家长,甚至可以说妈妈,在教育子女中所起的作用。然而,由于“察子失真”现象的存在,又使教育子女成为了一个看似容易、实则困难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人的心理支配行为。做父母的如果明白这一道理就不难解决教育孩子的问题了。其实,只要做父母的注意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就不难明白孩子的一些行为与问题,也就知道该如何去引导自己的孩子了。用一句更为贴切的话来说就是,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了解孩子的心理是正确而有效地引导孩子的前提。

我国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学记》曾有言:“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如果父母能够做到了解孩子的个性特征,“知其心”,“尽其材”,然后“救其失”,那么,父母就学会了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学会了全面把握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学会了有针对性地“长善”和“救其失”,最终能使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成人。所以,了解孩子的父母能成就孩子的一生。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呢?这就要求为人父母者,在平时生活中掌握一些科学的、常见的心理学知识,总结家庭教育中常见的一些心理现象及其背后的心理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父母才能够科学地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巧妙地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而帮助孩子树立良好习惯,让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幸福快乐的孩子。

父母培养孩子的过程,是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好父母才能成就好孩子。优秀父母不仅仅需要必备一些民主、大度、平等、明理的好品质,还应该认识到自身的种种不足,努力摆脱这些局限。父母应该不断地反省自己、改善自己,这样才能陪着孩子走上健康、快乐、成功的人生之路。

本书就是从这点出发,列举了在家庭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些心理定律,以及父母在这些心理效应下应该如何科学地培养孩子。例如:

“榜样定律”告诉父母:父母的品德、人格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会影响孩子今后的成长。如果父母的榜样出现了偏差,孩子的思想行为就会出现偏差。所以,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代沟效应”告诉父母: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立的人格,父母如果能够站在理解的基础上与孩子进行沟通,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破窗理论”告诉父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够弥补孩子的先天不足,诱发孩子的潜能。因此,父母应该尽可能地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路径依赖”告诉父母:孩子的习惯就像是走路,如果人们选择了一条道路,就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因此,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好习惯需要慢慢培养。

……

总而言之,为人父母者只有掌握了心理学知识,才能够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而做孩子的心理医生,并有效地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塑造孩子积极的性格,成就孩子美好的一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好妈妈一定要懂的60个心理定律(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丽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21194207
开本 16开
页数 2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4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78
CIP核字 2013005404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72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8: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