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邓华兵团战事报告(四野15兵团)
内容
编辑推荐

江波、万莲编著的这本《邓华兵团战事报告(四野15兵团)》以纪实的手法描写了邓华兵团在解放战争中英勇善战的战斗经历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了解和认识革命前辈们的英勇奋斗历程,对于作为后来人的我们尤为重要。在倍感今天生活来之不易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发扬革命传统,深入持久地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内容推荐

《邓华兵团战事报告(四野15兵团)》的内容提要:

邓华指挥的城南方向作战,不是攻锦战役的主攻方向,但是却能够神速突破、勇猛穿插,使辅攻方向发挥了“正兵”的作用。打好天津这一仗是迅速解放华北的关键。打下了天津,就等于把敌人的脖子勒住了,敌人就再也不能从海上逃走了。副排长鲁湘云以木帆船打败军舰,第356团以土炮舰打败正规炮舰。金门岛战役和海南岛战役开了渡海作战的先例,一个是失败的先例,一个是完胜的先例。

《邓华兵团战事报告(四野15兵团)》由江波、万莲编著。

目录

前言/1

转战白山黑水间/1

一、转道赴东北/2

二、保卫四平/8

三、“陈明仁堡垒”/15

四、连战连捷/25

锦州之战打头阵/35

一、战前风云/36

二、向辽西集结/44

三、重新调整部署/51

四、外围大争夺/57

五、正亦胜,奇亦胜/62

平津战役勇攻坚/69

一、向美内进军/70

二、仗不能这样打/76

三、攻津倒计时/79

四、外国激战正酣/85

五、创造神奇/91

南下追击逞英豪/101

一、先遣兵团南下/100

二、夜渡长江/107

三、奔袭潮赣边/114

四、赣西南达追击/120

广东战役身手显/129

一、蒋、桂,粤争斗/130

二、我军作战部署/135

三、赣州会议/140

四、三路大军并进/145

五、“暂勿南进”/152

六、向共和国献礼/160

红旗插上海南岛/167

一、受领新任务/168

二、精心筹划/172

三、战前大练兵/176

四、渡海先锋队/183

五、加强团在行动/188

六、主打强行登陆/195

七、疾风扫落叶/201

抗美缓朝凯歌奏/209

一、朝鲜半岛局势/210

二、战争爆发/214

三、踏上新战场/219

四、向“三八线”挺进/226

五、乘胜追击/239

六、固守阵地/248

七、激战上甘岭/259

试读章节

为了继续扩大战果,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彻底孤立长春、永吉(吉林)之敌,并牵制国民党军队对延安的进攻,林彪决定发动对四平的攻坚战。

5月19日,辽吉纵队与第1纵队、2纵队会师后,即奉命向四平以南挺进,策应南满民主联军作战,并孤立四平之敌,为下一步作战做准备。

当时国民党方面由其第71军军长陈明仁负责四平防守。

陈明仁绝非等闲之辈。他是湖南醴陵人,黄埔一期学员,与杜聿明是同学,是林彪的师兄。当年黄埔学生军血战惠州时,他第一个奋勇登城。战后,蒋介石亲令陈明仁立于城墙之上,接受全军的敬礼。陈明仁一生别无他好,只痴迷于军事,因此熟读兵书,勇谋兼备、性格刚烈。在抗日战争中,陈明仁率军参加滇西反攻,与日军血战松山,得到蒋介石亲令嘉奖。

这次,陈明仁孤军坚守四平,已抱定了与全城共存亡的决心。他曾当众立下遗嘱,并抬出为自己准备的棺材示众。同时严令各防区部队,“独立死守,不求援,不待援,打光为止。后退者一律由督战队射杀。”

为了以有限的兵力守住四平城,陈明仁决定将守卫力量主要集中在市区,外围阵地只布置很少的兵力,并将全城分为4个守备区:天桥以北为第一区,部署第87师防御;城东南为第二区,由第54师防御;铁路以西的城西南部为第三区,由保安17团等防御:城西为第四区,由第88师防御。在城西的中心地带,陈明仁布置了核心守备区。这里背靠中央银行、电力局、市政府、油库等要害部门,前面有运动场、中央公园等大片开阔地。陈明仁把军部设在有坚固楼房的日本学校内,将军部直属队和8个营的总预备队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在各守备区,又根据地形和房屋分布,构筑大小火力点;各区之间相互联系,每个阵地都布置一线二线,严令一线死守,不准退到二线。设督察队和宪兵队监视各部队,总预备队备有20辆卡车作为机动支援力量,所有炮兵分成4组,协助各区防守。

与此同时,陈明仁还细致地视察了四平全城的地形。他发现,全城的沙俄时代的哥特式建筑和日本人的东洋建筑竟然是按照现代战争的防御要求来设计和建造的。而东北民主联军在1946年的四平防御战中仅仅在城市边沿构筑工事进行传统的阵地战,没有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堡垒来使用,最后不得不撤离四平,这真是一大遗憾!

陈明仁指挥部下日夜不停地抢修工事,决心在四平构筑一个既可相互支援,又可各自为战的“陈明仁堡垒”。

在陈明仁的精心准备下,四平全城的确成了~座坚固的防御堡垒:鱼鳞式纵深集团地堡群是钢筋水泥和土木钢板结构,环绕着市区四周的同时,还遍布市内四处。而地堡的核心支撑点是各部队的驻地大楼。为了便于联络,各核心的支撑点之间以及各地堡群之间,或打通墙壁,或修交通盖沟,以便于输送兵员和弹药。重要的核心阵地军、师、团部大楼,则筑地道和地下室、弹药库、指挥所以及备有发电照明设备。楼内则遍布火力点。核心阵地前有卫星阵地,卫星阵地前有七道障碍,分别是陷脚坑、绊脚架、铁丝网、鹿砦、土围、护城河、散兵地堡。5个守备区依高低层次不同,配轻重火炮和各种轻重机枪交叉火力网。全城基本上做到了每幢建筑都是火力点,形成了一个防御整体。

此外,还考虑到战斗中可能会被突破分割,各火力点前做到既要障碍重重,又要射界扫清。各连队步步为营,层层设防。即便某处突破,各支撑点都可以各自为战。陈明仁的这套布防体系很大程度上是从日本军队那里学来的。在当年的滇西反攻中,中国军队以极其惨重的代价攻下了松山和龙陵。陈明仁曾亲自踏勘日军工事,颇受震撼,若非日军全部战死,可能还攻不下这两座要塞,日军工事的诡谲和实用的完美结合使他终生难忘。此次四平之战,陈明仁正是借用了日军点面结合的防御战术来对付我东北民主联军。

一切准备妥当后,陈明仁显得颇为踌躇满志,他对专程来四平采访的记者发表谈话称: “四平固若金汤,国军训练有寨,共军难越雷池一步,只能徒望兴叹而已……”

而林彪也志在必得。在四平城外,他集中了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全部、邓华辽吉纵队全部、第6纵队第17师附加东总直属炮兵5个营共7个师70,000多兵力组成攻城集团,由第1纵队司令李天佑统一指挥。林彪则亲自指挥第2纵队、第3纵队、第4纵队、第6纵队共4个纵队的10个师和5个独立师、两个骑兵师共17个师,机动于四平以南和东南地区,准备阻击来自沈阳的北援之敌。

6月11日,林彪致电各师:“此次攻四平为一大攻坚战,敌虽多,但系统不同。能有战斗力之团只有四个,指挥难求统一,便于歼灭。此战役能使今后战局更加发展,希百倍努力完成任务……”

受领任务后,邓华立即率部向四平进发,扫除其外围据点,并在四平西南郊挖掘战壕,构筑工事。在这个过程中,邓华像往常作战一样,进行认真的敌情调查,虽然上级的敌情通报中已经对四平守军作了判断。他认为,自己亲自掌握的第一手敌情,才是最可贵的——这是他在以往的指挥作战中用血和生命换来的经验。

邓华当时采取了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侦察敌情。他命令辽吉纵队的直属侦察队和各师侦察队等侦察力量,抓俘虏、抓逃兵,直至潜入敌区捕俘,并要求一定要抓获敌连以上军官。

根据自己的侦察与对来自多渠道的敌人兵力情报的综合分析,邓华认为陈明仁的守军不是大家所估计的18,000人,而在30,000人以上。

原来,陈明仁第87师、第88师等部在大黑林子等战斗中遭受歼灭性打击之后,到民主联军围攻四平之时,陈明仁获得了半个月左右的喘息时间,他马上将暂编第3师补八,让第54师退集四平,又将其他点线上的兵力向四平收缩,还征召了大量保安队之类的地方武装。这样,陈明仁在四平的实际兵力超过了原估计的一倍左右。

P17-18

序言

著名作家周而复在1941年写的名为《邓华断片》的文章中写道:“一副清秀白皙的面孔……走起路来斯斯文文,看上去简直是一个文人;但在火线上却像狮子一样的勇猛、睿智,望见从他那双眼睛里发出的具有摧毁一切力量的光芒,指战员就好像有了依靠,得到胜利的保证,文人和武士在他身上得到和谐统一。”

邓华生于1910年4月28日,自幼天资聪慧。1927年3月,在长沙读高中的邓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奋斗也成为了他终生的事业。

1928年1月,18岁的邓华参加了由朱德、陈毅领导发动的湘南起义,并在工农革命军第7师政治部任组织干事。1928年4月,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并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邓华历任红4军组织干事、第3纵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参加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

古田会议后,闽西苏维埃政府组建了由邓子恢出任政委的红12军。为把红12军建设成正规红军,朱德、毛泽东决定抽调以邓华为代表的红4军军政骨干去充实红12军。到任后,邓华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迅速提高了所部的战斗力。

1930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4军与赣南、闽西根据地的红6军(后改称红3军)、红12军整编,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邓华历任红1军团第1师第3团政委、第2团政委,率部参加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凡是邓华担任过政委的部队都被誉为“铁的红军”,战斗力极其旺盛,因此邓华被毛泽东称为“打铁的人”。

1934年10月,邓华随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先后参加了四渡赤水、攻占遵义、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攻占毛儿盖等战役。到达陕北后,邓华历任红1军团第2师政治部主任、红1师政委、红2师政委,率部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等战役。

全面抗战爆发后,邓华担任八路军第115师第685团(团长杨得志)政训处主任,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斗。此后,邓华在抗日烽火中浴血奋战,历任第115师独立团政委、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政委。

1938年2月,按照党中央、毛泽东的指示,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从第一军分区抽调了一部分兵力,由邓华负责组成了邓华支队,决定进军冀东。2月20日,邓华率部从涞源出发,逐步开辟了平西、房山、涿县、涞水、良乡、昌平、宛平等抗日游击区,并在平西部分县建立抗日政权,组织地方武装,为挺进冀东建立前进基地。  1938年5月,八路军总部又将在晋西北的宋时轮支队调到平西,与邓华支队合并,组成八路军第4纵队,由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委,率部挺进冀东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

1940年3月,邓华担任晋察冀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上任后,他一面开展政治整军,开辟根据地;一面领导部队进行生产,以减轻人民负担。同年8月,邓华率部参加百团大战,他被任命为涞灵战役左冀队司令员兼政委,指挥所部扫除深入边区内的敌伪据点。

1941年下半年,邓华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进入1942年,日军在边区周围大修封锁沟、封锁墙,推行以堡垒推进为核心的“蚕食“活动,对边区威胁很大。邓华贯彻军区提出的“到敌后之敌后”的斗争方针,组织游击队到敌占区活动。

1943年初,敌人又对根据地进行所谓“跃进蚕食”和“毁灭扫荡”。邓华指挥部队乘敌立足未稳之际,以迅速的动作跳到敌之背后,发起一系列攻击。

1944年2月,邓华调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2旅政委,开赴陕甘宁边区,后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为他日后成为一代名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邓华远赴东北,历任东北保安副司令兼沈阳市卫戍司令员、辽西(后改称辽吉)军区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辽吉纵队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司令员、第44军军长、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司令员,是林彪、罗荣桓手下主要战将之一。

《邓华兵团战事报告》就以邓华到东北为起点。让我们一起追寻邓华和他的部队的足迹,探索他们浴血奋战屡建战功的奥秘,深刻领悟邓华的指挥风范和雄才大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邓华兵团战事报告(四野15兵团)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江波//万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黄河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004297
开本 16开
页数 2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2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04
CIP核字 2013197602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45
18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5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