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罗斯柴尔德王朝/秘史译丛
内容
编辑推荐

梅耶·阿姆谢尔·罗斯柴尔德究竟是怎样“撞了大运”?是用了什么手段使他的家族从毫不起眼的普通家庭变成“整个欧洲的真正统治者”的?这是约翰·科尔曼编写的这本《罗斯柴尔德王朝》最吸引人的亮点。

这本书不同凡响,不仅涉及过去,还关系到现在和将来,可以帮助大众更好地理解困扰他们的问题,如伊拉克战争和反伊朗的战争威胁。

内容推荐

重大历史事件的背后通常都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幕后操纵国王、亲王或其他当权者,促成这些事件的发生。这《罗斯柴尔德王朝》对上述现象做出了解释,并且攻破了一直以来关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传说,揭露了罗斯柴尔德摧毁拿破仑和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Tsar Alexander II of Russia)等人物的阴谋。传说梅耶·阿姆谢尔·罗斯柴尔德的“天赋和金融技巧”遗传给了儿子们,但事实却远非如此,约翰·科尔曼博士在《罗斯柴尔德王朝》这本精心撰写的书中把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流行传说掩盖下的本质彰显无遗。

目录

前言

罗斯柴尔德王朝特别备注

第一章 一无所有的商人是如何变成世界巨富的

第二章 梅耶·阿姆谢尔和五个儿子:天赐良机

第三章 罗斯柴尔德家族迈进欧洲上流社会

第四章 法兰克福耶利哥城反犹太城墙的坍塌

第五章 罗斯柴尔德家族侵吞五大势力

第六章 本雅明·迪斯雷利—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金牌间谍

第七章 法国大革命恐怖事件内部揭秘

第八章 俾斯麦揭秘“欧洲最强金融势力”

第九章 美国黑人奴隶制经常被忽略的一方面

第十章 纳坦·罗斯柴尔德为法国设下债务陷阱

第十一章 法国顶住了共产主义的袭击

第十二章 所罗门·罗斯柴尔德展示金融影响力

第十三章 国际联盟:旨在建立单一世界政府

第十四章 英国政府背叛阿拉伯人和阿拉伯的劳伦斯之阴谋

第十五章 阴险的两面派

第十六章 名副其实的“虚伪的英格兰”

第十七章 “三方错杂纠缠”决定巴勒斯坦的命运

第十八章 犹太复国主义者夺取巴勒斯坦

第十九章 罗斯柴尔德家族在美国建立中央银行

第二十章 罗斯柴尔德收买腐败立法者,美国宪法遭践踏

第二十一章 罗斯柴尔德破坏美国宪法

第二十二章 罗斯柴尔德破启众议院之门

第二十三章 罗斯柴尔德通过代理人资助对俄战争

第二十四章 舆论评价:关于罗斯柴尔德在战争、革命及金融阴谋中所发挥的作用

试读章节

阿姆谢尔在奥本海默银行工作时,非常幸运地见到了中将斯道夫男爵(Baron von Estorff),斯道夫与黑森·卡塞尔伯爵领主(Landgrave ofHesse Cassell)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伯爵领主的家世非同一般,有着几百年的家族血统。

阿姆斯特朗在《罗斯柴尔德货币信托所》(The Rothschild Money Trust)中写道,伯爵领主就是威廉九世:“他成为了黑森·卡塞尔伯爵领主威廉九世的放款人及代理人。”著名历史学家、士兵和作家切列普一斯皮里多诺维奇伯爵将其简洁地概括为“阿姆谢尔成了黑森·卡塞尔伯爵领主的经纪人”。

据说梅耶用奥本海默银行的钱为斯道夫男爵做了不少事,但是具体细节到目前为止仍不得而知。

根据我在大英博物馆做的研究,是威廉的财务顾问卡尔·布德鲁斯(Karl Budurus)率先推荐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人都很有抱负,异常坚韧,耐心十足,坚守秘密,而且意见一致,立场坚定,互相协助”。

他们策划的细节从没有对外泄露过。但是1905和1909年的《犹太教百科全书》(Jewish Encyclopedia)第十卷、第499页为此提供了一些线索:

黑森·卡塞尔伯爵领主在父亲死后继承了欧洲历史上最大的一笔遗产(约4000万美元)。这笔财富主要来自于向英国政府出租军队镇压美国革命获取的利润。通过后来进一步的联系,他(阿姆谢尔)成了威廉九世的代理人。

1806年6月的战争过后,伯爵领主逃到丹麦,留下60万英镑(约300万羡元)让梅耶·罗斯柴尔德保管。传说这笔钱藏进了酒桶里,并逃过了拿破仑军队入侵法兰克福后的扫荡,最后完好无损地归还到选区。但是事实并没有这么神奇,而是更像商场上的业务往来。

我调查过的文件表明“当选者”刚开始成名就不择手段地往自己的钱袋里收钱,对钱的来源毫不过问。黑森那些雇佣兵成了他的惯用手段,他把雇佣兵租赁给最有能力偿还的人。  黑森的雇佣兵跟他们的雇主签了一份协议,协议上明确说明伯爵领主雇佣他们从事军事活动的初期要先付一大笔预付款,此外还要给士兵追加款项。士兵如果受伤要给额外补贴,如果战死沙场则要3倍补贴。这些钱要发给雇佣兵或其亲属,不归伯爵领主所有。而且,雇佣协议在战争结束后一年。雇佣兵回到老家为止才终止,而不是随着战争的结束立即失效。

英国政府是最大的“客户”,每年雇佣大约1.5万~1.7万名黑森士兵。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阿姆谢尔和布德鲁斯是后来阴谋的策划者,但是看起来主谋极有可能就是他们。这一大笔资金没有送到王子的家乡卡塞尔(Kassel)。而是被截留在了英格兰。这资金的利息通过汇票付给伯爵领主(阿姆谢尔从中协调)。转到卡塞尔汇票上的钱实际上又变作高利贷贷给需要钱的领主。这就形成了一个以卡塞尔为中枢的资金大流通,为伯爵领主赚取了巨额利润。那时伯爵领主也已经跟控制欧洲邮政业命脉的冯·图恩和塔克西斯家族(the Von Turm and Taxis Family)结交。而那些为了赚钱而拼死沙场的雇佣兵除了协议上承诺的那点钱之外别无所获,他们根本不知道在他们背后还有“秘密协议”的存在。

冯·图恩和塔克西斯家族的王子们(300人委员会的成员)非常乐意为伯爵领主及后来的罗斯柴尔德提供情报,因为这样就可以换取一定的好处。他们按照指示打开重要的邮件,阅读其中的内容,然后告知伯爵领主他们看到的信中的内容,再根据指示提前或者延迟发出邮件,以此给他们的债务人造成损失,成全伯爵领主和梅耶·罗斯柴尔德的利益。

[冯·图恩和塔克西斯家族的详细信息请参阅《阴谋者的等级制度》(The Conspirators’Hierarchy)和《300人委员会》的第四版]

这些史实完全不像传说中阿姆谢尔如何发家那样充满神奇色彩,而是比以往任何出版物更加充分地揭露了事实的真相。批评家们认为事实远不像《犹太教百科全书》记录的那样。切列普一斯皮里多诺维奇直言不讳地说,钱并没有回到伯爵领主那里,而是被阿姆谢尔偷走了。《罗斯柴尔德货币信托所》的作者阿姆斯特朗认为:

事实根本没有“那幺神秘”。梅耶·阿姆谢尔·罗斯柴尔德盗用了这笔钱。这笔钱从源头上就是不干净的。钱本来是英国政府支竹给伯爵领主的士兵租赁费,英国雇佣这些士兵去镇压美国革命,这些士兵理应得到这笔钱。而黑森的威廉首先盗用了这笔钱,阿姆谢尔随后又盗用了威廉的钱。这笔被盗用了两次的钱成了罗斯柴尔德万贯家财的基础。这才是钱的真正来源。今天罗斯柴尔德家族拥有的上千亿美元的家财当中没有一美元是靠诚实劳动换来的。这次梅耶·阿姆谢尔-罗斯柴尔德没有把钱放进酒桶里,而是把所有的钱送到了身在伦敦的儿子纳坦那里,就是在那儿他开设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伦敦支行。

很有可能纳坦就是用这笔钱开设了家族银行“N.M.罗斯柴尔德父子(N.M.Rothschild and Sons)银行”。阿姆斯特朗继续写道:

除了一般业务以外,阿姆谢尔还被任命为皇家代理人,这个头衔使他可以畅通无阻地到处游历。他和冯·图恩和塔克西斯之问的“友谊”给他带来了重要的“情报”,使他比竞争对手都更高一筹。纳坦·罗斯柴尔德知道惠灵顿在半岛的战役会需要大量货币,就在东印度公司投资了八亿黄金(这里指价值而非重量)。

他至少从中赚了四次利润:

1.按票面价值并以1美元50美分的价格买下了惠灵顿的纸币。

2.向惠灵顿出售黄金。

3.重新买进黄金。

4.把黄金转卖到葡萄牙。

这就是巨大财富的起始资金。—个仍然相对普通的银行职员如何能跨越阶级差别的社会鸿沟,这本身就是经典传说。据大英博物馆的文件记载:

领主伯爵不仅非常贪婪,而且特别小气,从不考虑他父亲威廉八世(瑞典皇帝的兄弟)留给他的财产的生财之道。弗雷德里克(Frederic)从斯道夫那里听说了能干又不择手段的阿姆谢尔,便开始着手为掩盖他不正当的发财之道塑造一个“稻草人“(man of straw)(掩人耳目的挂名人)。  阿姆谢尔表面上适度地掩饰了与弗雷德里克二世的关系,但毋庸置疑,是他利用弗雷德里克和老伯爵领主的影响力攫取了几百万的财富以及政治上的优势。阿姆谢尔成了黑森伯爵领主的代理人,他策划的第一次政府贷款是在1802年,当时丹麦政府从德国借了1000万泰勒,当时竟没有人知道这钱是从家财万贯的伯爵领主那里来的。

为了巴结讨好,阿姆谢尔说要把他那部分利润给弗雷德里克二世,但是他实际上从没这么做过。由此开始,罗斯柴尔德家族就已经注定会成为金融和借贷史上最令人惊叹的成功案例。

弗雷德里克二世的儿子威廉九世继承了王位,于1185年当选为“威廉一世”。此时的阿姆谢尔已经差不多是已故弗雷德里克二世的“财政大臣”了,他知晓弗雷德里克家族的所有秘密。

两个人一拍即合。他们都出生于1743年,阿姆谢尔一直对“当选的威廉一世”隐瞒自己的家底,总是穿着同一身衣服装作一副贫穷的样子。自从阿姆谢尔成为“当选者威廉一世”的财政经纪人后,阿姆谢尔的财富日益增长,而威廉一世的财富却不断减少。1794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当选的威廉一世”不得不逃走避难。当时法国将军霍切(Hoche)俘虏了科布伦茨(Coblenz),“当选的威廉一世”害怕其贪污行为(实际上这是阿姆谢尔这一“挂名人”的阴谋)在侵略过程中被发现,因此出逃,签字把控制权转让给了,阿姆谢尔。

这才是对罗斯柴尔德家族如何得到巨额财富的真实解释,不像广泛流传的带有传奇色彩的神话故事所说,阿姆谢尔是通过做典当生意、巧妙投机或者其他什么途径发家致富的。五个儿子能赚钱不是他们真的有什么神奇的“天赋”,而是源自黑森伯爵领主的财产!这就是“偷天换日”之计,简单明了。1812年12月12日梅耶在法兰克福去世,把遗产留给了五个儿子,还有一小部分给了五个女儿。

P11-14

序言

罗斯柴尔德家族一般指梅耶·阿姆谢尔·罗斯柴尔德及其五个儿子。故事讲的是他们如何抓住机遇,下决心赢取利益并进入了一个并不欢迎他们的贵族社会。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把梅耶·阿姆谢尔·罗斯柴尔德获取巨额财富说成是“偶然的机遇”太不道德,而有些人认为这笔财富只是委托给他的一笔盗用资金让他管理,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一般意义上 “机遇”。

无论如何,对梅耶·阿姆谢尔来说,这都是一个上天赐予的绝佳机遇,使他摆脱了以典当、卖二手货为生的生活,一举踏入最高权力阶层。当时犹太人受到很多民法的限制,制定民法的人想把犹太人和跟他们同住在一个公国或国家的其他人永久分离开来。此外,阶级差别也是一个巨大的阻碍,这对非贵族阶级的非犹太人来说都非常可怕,更不用说犹太人了。理解了这样的背景,就可以想象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成就是有多么了不起。

移动课堂在那个时候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种族分离非常严重而且是强制性的,这在罗斯柴尔德王朝传奇的发源地—美因河畔的德国法兰克福市表现得尤为突出。梅耶·阿姆谢尔·罗斯柴尔德基本上没受过什么正规教育,家庭没有什么训诫,但是他却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并对自己的信仰坚信不移。梅耶出生在中产阶级家庭,生活在法兰克福犹太人区的一所尤为破败的房子里,没少受到排挤。

虽然贵族群体并不欢迎梅耶·阿姆谢尔·罗斯柴尔德,甚至看不起他,可是他却恰恰进入了光鲜的贵族世界,这凭借的是计谋,或者一些刻薄的批评家所谓的“天生狡诈”。如果不是“有幸”(或者“不幸”—根据立场而定)遇到了黑塞伯爵(the Landgrave of Hesse),梅耶·阿姆谢尔·罗斯柴尔德可能一辈子只是个毫不起眼的典当商或者穷得叮当响的小商贩。他没有必要处处证明自己是犹太人,也从来没有想要掩盖自己的出身。相反,他很为自己的血统感到自豪,即使面对法兰克福乃至后来扩大到欧洲所有国家的猛烈的反犹太人风潮, 他也没有动摇过。

历史上欧洲最“文明”的国度—英国,那时的反犹太运动尤为激烈。即使是国家的领导者、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不惮用最粗俗的话来称呼犹太人。格莱斯顿的传记作者爱德华·弗里曼(Edward Freeman)说格莱斯顿勋爵(Lord Gladstone)就经常称罗斯柴尔德家的男仆迪斯雷利(Disraeli)为“恶心的犹太人”。威尔伯佛斯主教(Bishop Wilberforce)用一种不礼貌的方式称迪斯雷利为“东方犹太人”。俾斯麦管他叫“希伯来巫师”,卡莱尔称他为“滑稽的犹太男孩”。

我举这些例子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犹太人面临着多少麻烦,就连那些受过教育,想在十八、十九世纪的商业界和金融界叱咤风云的人也不放过犹太人。一些历史学家和作家认为,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故事和业绩是他们自己编造的,目的是扩大影响力。这个家族的出现非常引人注目,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不失偏颇地说,有关欧洲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重大事件,无论隐藏得多么深,无论看上去多么不相关联,无一不多多少少跟罗斯柴尔德家族有关。

很多人一提到罗斯柴尔德家族就必然会联想到巨大财富,但是人们没有认识到,实际上是财富带来的权力成就了罗斯柴尔德家族。因为罗斯柴尔德家族赚取巨额财富并不单纯是为了过上舒适的生活,而是想通过控制所有国家主要的权力掮客进而控制各个国家。直到现在这一目的也没有改变。罗斯柴尔德家族并不是只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而是影响了上百万人的命运。莱昂内尔·罗斯柴尔德(Lionel Rothschild)喜欢将自己看作是绝无仅有的,也许事实就是这样。无可非议,他同兄弟们一样,财富无人能敌,但是他到底有多少财富从来没有对外公布过。但是,如果说罗斯柴尔德家族是通过他们所在国家货币的通货膨胀发财的,这个说法就不太可靠了。罗斯柴尔德家族成员的真正特点是什么?驱使他们执迷于钱财、几近疯狂地追逐权力的动机是什么?并没有真正的标准指导我们去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

这个一心想成为英国、欧洲乃至世界幕后统治者的强大家族是怎么想的?这是我们最感兴趣的问题了。他们没有爱尔兰人天生的优势,他们长相并不好看,说话并不娓娓动听,也不讨人喜欢。相反,据传他们长得非常难看,又非常粗鲁。梅耶·阿姆谢尔说着一口法兰克福意第绪语,喉音很重,这种语言由波兰语和德语混合而成,表达方式源自希伯来语。

梅耶的孩子也只是读了初级的犹太教会学校而已。法兰克福严令禁止当地的犹太人成为知识分子,更不让他们享受席卷欧洲的启蒙主义的成果。

梅耶·阿姆谢尔一直按照犹太法典的指示行事,坚守着法典里所有的传统,并且指导孩子们也这么做。他并没有因为声名显赫就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和儿子们的衣服都穿到磨破才罢。

大英博物馆里收藏的很多文档里提到这一点时都很不客气,有些甚至到贬损的程度。据说切列普-斯皮里多诺维奇(Cherep-Spiridovich)曾记述说梅耶·阿姆谢尔从来没有换过内衣内裤,一身衣服直到“穿破了为止”。约翰·里维斯(John Reeves)、德马尔奇(Demachy)和斯皮里多诺维奇(Spiridovich)等作家得出的结论用斯皮里多诺维奇的话说,就是“1770年以来发生在欧洲国家的流血事件和不幸灾难多半都是由这个阴险致命的家族策划的”。

有些人也知道点内幕,例如《芝加哥论坛报》的编辑,但他不知道该给自己知道的那点事起个什么名头,于是在1922年7月22日发表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我们的政客跟他们相比就像孩子一样愚蠢无知,管理国际事务的首要席位一次又一次摆在我们面前,触手可及,但是我们却一次又一次将其拒之门外。  问题在于:“是我们将其拒之门外还是什么幕后的力量迫使我们放弃主动权呢?”德国哲学家尼采(Nietzsche)在作品《朝霞》(The Dawn of Day)中这样写道:

下个世纪我们要看的一场大戏就是关系犹太人命运的大戏。显而易见,他们孤注一掷,破釜沉舟,心意已决。只有一件事他们还不太明确,那就是他们是会统领欧洲还是会像失去埃及一样失去欧洲,他们在埃及的时候曾面临着同样的选择……如果欧洲人不抓紧的话,也许有一天欧洲会瓜熟蒂落地落入犹太人手中。

研究尼采的人说尼采这里指的就是罗斯柴尔德家族,虽然这样的描述跟这个知名的家族非常匹配,但是我没有找到证据来支撑这个观点。

他们的很多秘密一直封锁得非常好,可能从来没有走漏过风声。对如此严密的保密工作很多人都束手无策,无可奈何。这可以从法国政治家拉马丁(Lamartine)的话中体现出来:

我们试图打破所有的枷锁,但是有一个沉重枷锁我们却看不见,却真实地压在我们身上。这个枷锁从何处来现又身存何处?没有人知道,或者说至少没有人会说出来。这个联盟即使对我们这样在秘密组织工作多年的行家来说也是解不开的谜团。

法国外交部部长哈诺德(G. Hanotoux)于1978年写道,这只看不见的手是一种“统治政界、混淆外交视线的神秘力量”。

迪斯雷利写了一本名为《科宁斯比》(Coningsby)的小说,解开了很多谜团,书中含蓄地影射出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所作所为。迪斯雷利不得不以虚构的名义掩盖很多事实,以免小说中揭露的真相引起人们的恼怒。小说中的人物“西多尼亚”(Sidonia)的原型毫无疑问就是莱昂内尔·罗斯柴尔德,《科宁斯比》只是把事实虚构了。

西多尼亚一直跟叔叔住在那不勒斯,19岁的时候去法兰克福探访父亲的一个亲戚。两年时间西多尼亚穿梭于巴黎和那不勒斯之间。他表面看上去很直率,没有人能看穿他的心思。他十分谨慎小心,却洞察一切事物,拒绝讨论严肃的问题。他是一个没有感情的人。

卡尔·罗斯柴尔德(Karl Rothschild)住在那不勒斯,梅耶·阿姆谢尔住在法兰克福,因此很容易推断出“西多尼亚”就是莱昂内尔·罗斯柴尔德,进而可以猜想《科宁斯比》是有史以来最全面、最准确地记述罗斯柴尔德家族及他们攫取权力过程的一本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罗斯柴尔德王朝/秘史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约翰·科尔曼
译者 李婷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3422282
开本 16开
页数 1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7
CIP核字 2013163140
中图分类号 K835.160.9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29
154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3: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