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任弼时--寻找整个民族的出路
内容
编辑推荐

任弼时(1904—1950)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组织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16岁参加革命,46岁英年早逝。在30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诞生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受到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敬仰和爱戴。

毛胜编著的《任弼时--寻找整个民族的出路》以前所未有的权威史料和通俗的叙述,完整而生动地地呈现了任弼时艰辛曲折的成长经历和伟大的精神品格。

内容推荐

本丛书的主角均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中国的开创者。通过对大量珍贵资料和图片的整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编写成青少年喜爱的故事,客观、真实、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领袖青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和参加革命的传奇故事,展现了共和国领袖们从平凡走向伟大的轨迹。

本册为《任弼时--寻找整个民族的出路》,由毛胜编著。《任弼时--寻找整个民族的出路》能让少年儿童了解任弼时的童年生活、求学经历、社会实践和思想成长过程,感受其风采和人格魅力,体验其优秀品质,从而受到激励。

目录

1.人杰地灵的故里

2.出身书香门第

3.温暖之家

4.小学时光

5.读万卷书

6.行万里路

7.忧国忧民

8.志习工业

9.自律修身

10.体育健将

11.投身五四运动

12.“我们到俄国去”

13.东方大学“中国班”的第一批学生

14.旅莫支部临时大会书记

15.走上团中央领导岗位

附:在纪念任弼时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胡锦涛)

试读章节

人杰地灵的故里

1904年4月30日,农历三月十五,任弼时出生在湖南省湘阴县塾塘乡唐家桥的任氏新屋,并在此读完小学,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

在唐家桥一带,任姓是一个望族,亦是一个书香世家。清末,任弼时的曾祖一辈在河东修建新宅,即任氏新屋。新屋系砖木结构,前后三进,加一罩顶,共有大小房屋37问,属典型的清代江南院落民居。它背依山丘,门临池塘,院内古树参天,四周竹木林立,风景甚好。在进门的堂上,悬挂有两块牌匾,上书:“望重龙门”、“光照璧水”,昭示着这书香门第昔日的辉煌与荣耀。现在,任氏新屋大门上方挂有邓小平1980年手书的“任弼时同志故居”黑底金字匾。

而今,唐家桥已经更名为弼时镇,塾塘乡也划归汨罗市。唐家桥在汨罗市南45公里处,北临长江,西濒洞庭湖,是典型的水乡生态。唐家桥以“桥”得名,是因为白沙河蜿蜒流过此地,旧时一桥横架两岸,名曰“唐家桥”,此地即以唐家桥为名。元朝时,与白沙河平行有一条古驿道,北达大都,南及广东,并设驿站于唐家桥。因此,这里接待过往官吏,传递往来文书是很有历史的。20世纪初,粤汉路通车,古驿道废弃,驿站改为邮政代办所,从此,唐家桥与外界的联系更加广泛。这样的地理位置,对任弼时较早接触外界信息,以及后来走进省城上学,都是有帮助的。

汨罗市位于湖南省东北部,与平江相靠,南和长沙、望城两县相携,西同湘阴县、沅江市接壤,北与岳阳县毗邻。因为位于汨罗江的下游,所以得此名。汨罗最为人们熟知的,是“正道直行,竭忠尽智”的楚国爱国名臣屈原。这里是屈原晚年生活、写作、以身殉国的地方,有许多屈原的遗迹,包括玉笥山上的屈子祠、汨罗江畔的独醒亭和招屈亭、汨罗山上的屈原墓,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董必武来屈子祠时,赞扬道:“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体;行廉志洁,与日月齐光。”为纪念屈原而形成的端午节,人们包粽子、赛龙舟,热闹非凡。重要的是,屈原的爱国精神,及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在节日气氛中代代相传,滋润着后人。听着屈原故事长大的任弼时,更是耳濡目染,深受影响。

湖南位于长江中游江南地带,大部分地区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境内湘江贯穿南北,简称为湘。据传,湘江流域过去多植荷花。荷花又称芙蓉,唐代诗人谭用之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句,湖南故又有“芙蓉国”之称。湖南东临江西,西接渝贵,南毗两广,北连湖北。近代的湖南,更是领风气之先。晚清时期,从率先喊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到以操练湘军起家的曾国藩;从维新主将谭嗣同,到革命志士黄兴,都是湖南人。其中,浏阳的谭嗣同积极响应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维新,在长沙办时务学堂,培养学通中外、体用兼赅的新人才。同时,他还创设南学会,出版《湘报》,竭力提倡民权、平等的学说。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殉难,省内各维新事项一律停办。但是,各地办新学、兴实业的潮流已势不可挡。这影响了包括任弼时在内的一代湖南人的成长。

在秀丽的山川环境中,在灿烂的文化熏陶下,任弼时开始启蒙,不断成长。

P1-3

序言

任弼时(1904—1950)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组织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16岁参加革命,46岁英年早逝。在30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诞生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受到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敬仰和爱戴。

任弼时的一生,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全部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在少年时代就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尤其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怎样才能拯救国家的危亡?怎样才能解除人民的痛苦?围绕着这些问题,任弼时自觉地走上了艰辛的探索之路。他曾想走“工业救国”的道路,后来又接受了“要强国必须先从改变社会制度着手”的观点。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他满怀激情地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1920年,他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2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并为中国革命建立了不朽功勋。

任弼时在青少年时代的光辉历程,使他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与三女儿任远芳的几封通信,即可让我们管中窥豹。1938年12月8日,任远芳于莫斯科出生,俄文名为“卡佳”。当时,任弼时是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的代表。1940年春,任弼时回国工作,将任远芳留在了伊凡诺沃国际儿童院。当父女再次联系时,已经是十年之后的事情了。

1948年8月,任远芳第一次给家里写信,讲述了自己在苏联学习和生活的情况。1949年1月,她收到任弼时的回信,上面写道:“亲爱的卡佳:……从信中获悉你生活很好,学习也不错。我们为此而欣慰。可你为什么没给我们寄来一张你的照片呢?你大概已经长大了,我们多想看看你呀!哪怕是你的一张照片。”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父爱,蕴藏着深情的牵挂,也伴随着内心的歉疚。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为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幸福生活,任弼时和他的同志们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常常让自己的小家庭承受委屈。

当然,对女儿的爱是一方面,对女儿的教育又是另一方面。1949年8月,任弼时再次给任远芳写信时,更多地是关心女儿的成长:“亲爱的女儿,你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这学期你考得如何?暑假你干什么?是否到哪儿过暑假了?……我们非常想知道(你)学习和身体情况,一定要给我们寄照片来。”当时的任远芳可能还不知道,任弼时在她在个年纪时,是勤奋学习的优秀学生,也是注意锻炼身体的体育健将,还喜欢和朋友一起郊游以增长见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一个多月后,任弼时、陈琮英一起给任远芳写信,告诉她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信上说:“亲爱的卡佳:……我们都很高兴,你这学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卡佳,中国已经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手中解放出来了!……不久以前,新的人民政府在北京成立了,中国人民今后的任务是恢复和发展工农业。为此,需要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专家和干部,望你更加努力学习,并在苏联完成学业之后,成为一名优秀的专家。”显然,任弼时这时已经向女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是和自己一样,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而奋斗。

此后一段时间里,父女之间有多次通信。从任弼时给女儿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女儿的感情、对女儿的教育、对女儿的期望,我们也可以借此更好地理解任弼时的少年时代。

同样,我们编写《寻找整个民族的出路:少年任弼时》这样一本书,也是希望各位青年读者们,通过了解任弼时少年时代的种种逸事,来激励自己鼓舞自己,让自己的人生道路更加丰富多彩,让自己的中国梦愈发灿烂辉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任弼时--寻找整个民族的出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毛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1107190
开本 16开
页数 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9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16
CIP核字 2013006067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4.75
印次 1
出版地 贵州
238
169
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3: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