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魔鬼的颤音
内容
试读章节

《“小个子”马泰奥·凯鲁比诺的生与死》,

卢卡·帕洛泰利(约1785)著

乔纳森·加德纳(1864)译

冬日正午冰冷无情的光线,掠过高高的彩色玻璃上圣母马利亚的画像,把她天鹅绒覆盖的胸脯的血红色投射在马泰奥。凯鲁比诺睡着的脸上。不自然的光线粗糙地勾勒出脸的特征——额上刻着深深的、焦虑的皱纹;没有刮干净的脸颊上黑暗的阴影遮掩着出天花时留下的隐隐的疤痕;凸出的下巴以及由此产生的反颌隐约显示出他的傲慢。倦怠的尘粒在房间里飘浮,在漫无目的地撞上淡红色的柱子时,瞬间发亮。

“该死的圣母。”凯鲁比诺喃喃道。他转身背对着圣母画像的光,把被子拽上来盖住头。但是吵醒他的是这光,还是远处卵石路上的马蹄声呢?他有一种难以确定的劫数难逃的感觉。他的头埋在羽毛枕头里,密密的羽毛令他窒息。

醒来时发现自己枕在一个不熟悉的枕头上,这并不是引起马泰奥·凯鲁比诺焦虑的特别原因,这种事情他早就习以为常。然而,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让他过了一会儿才想起,那个还在阴影里弯曲着身子躺在他身边、舒心地酣睡着的人是谁。

“马——!”他厌恶地自言自语道。

那种低沉的,难以触摸的压抑感,随着凯鲁比诺意识清醒的程度而成正比地上升。沉甸甸的羊毛毯子压着他。公爵夫人的胳膊,几个小时前还那么迷人优雅,此刻如一条沉重的铁链搁在他的胸脯上,像宗教法庭审判官的刑具束缚着他。但他却不想挪动它,只怕她会醒来。

大而深的壁炉里传出潮湿的灰烬刺鼻的气味,一阵阵向他袭来。那些灰烬正是一股巨大的火焰卑贱的残余,那燃烧的火焰产生灼热,就在刚才还把波状的剪影投射到房间厚实的墙壁上。

他听见一种难以辨别的声音,把头转了过去。一只耗子肆无忌惮地啃着一只鸽子的骨架,正是他们先前大快朵颐,然后在肆意亲昵的间歇扔向壁炉那里的鸽子。

帕多瓦公爵夫人宝莉娜·巴尔比诺还在睡着。凯鲁比诺嗅到她的唾沫味,那唾沫顺着嘴角流到他的枕头上。她静静地呼出的气味与黑色块菌的泥土气和栗子味混合在一起,块菌和栗子是和托斯卡纳红酒一起塞在鸽子里的。

凯鲁比诺也嗅到了自己的气味。他想穿衣离开。

“马——”他重复自言自语。

他,马泰奥·凯鲁比诺,伟大的小个子,被巨大的财富包围着——不管是情爱还是其他方面。谁会相信呢?谁会想到他居然感到厌恶呢?家——杂耍演员,乐手等——的第十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孩子。随着他的成长——或者,更精确地说,长大——马泰奥认识到了两件事情:家庭杂技团的规模之小,和他自己的身材之小。出生在四年才出现一次的那个日子,他似乎受到了诅咒,发育过程同样缓慢而不自然。过了一段日子,马泰奥就彻底不长了。兄弟姐妹们叫他“小个子”。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这个绰号比他的教名更容易让人记住。

马泰奥的身材打乱了家庭杂技团节目表上的时间安排,他每一次卖力的夸张表演,都无一例外地引起哄堂大笑。马泰奥被指定负责背景音乐,传递收取微薄的赏钱的帽子。年复一年,家庭杂技团周而复始地巡演在圣法图切奥,穿越瓮布里亚山丘,与几千年前汉尼拔在特拉希梅诺湖边大胜罗马人时所走的路线一模一样。但是,凯鲁比诺一家寻求的并不是荣耀,而是足够的食物,以抵御他们自己的敌人:饥荒。

他们就这么从一个镇子到又一个镇子——拉戈堡,图奥罗,帕西纳诺——日复一日,穿过疟疾肆虐的低地沼泽,只要逢到赶集的日子,就拉起演出的小场子。他们总能找到一流的落脚点,紧挨着猪肉摊,大汗淋漓的城里人云集在这里,享用烤全猪,猪里面还塞着蒜头、迷迭香、茴香、猪本身的肝还有橄榄油。凯鲁比诺家的人每次都要逮机会偷点儿样品,尤其是外层的脆皮和肥肉,总是趁着摊主招待食客的时候,嗖地穿进去。如果被抓住了,他们就会叫道:“应当公平交易!你们白看我们的演出!这样就扯平了么!”那些被油烟熏黑了的摊主们,往往会用一个手势作出激烈的反应,这比无足轻重的话语有意义得多……

P3-5

书评(媒体评论)

《魔鬼的颤音》中的悬念设计极其精妙,丝丝入扣,惊心动魄,无论你是否爱好音乐,都同样会为之痴迷。

——美国《出版者周刊》杂志

这是一部摄人心魄的悬疑推理小说,何况书中编织了小提琴和古典音乐的美丽传说!

——美国《书单》(Booklist)杂志

作者同时是位出色的小提琴手,以《魔鬼的颤音》一炮打红。高雅音乐是全书的主线,诡异的谜团让每位读者欲罢不能。无论你是古典音乐的爱好者.还是《达·芬奇密码》的书迷,都绝对不能错过《魔鬼的颤音》!

——凯瑟琳·韦伯(Katharine Weber),著有小说《三角》(Triangle)

目录

开场白

引子

呈示部

展开部

再现部

尾声

鸣谢

序言

每十三年举行一次、仅限十三岁以下的少年参加的格里姆斯利小提琴竞赛落下了帷幕,年仅九岁的女神童卡姆琳获得第一名。作为奖励之一,她获得了用著名的“四分之三大小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俗称“小个子斯特拉”)在卡内基音乐厅做汇报演出的机会。演出之后举行了盛大的庆祝酒会,而按照惯例,小提琴被放进一个特制的琴盒,锁在有专人看守的绿室里,稍后将被存放进保险库,待到下一个十三年举行的竞赛后才会重见天日。就在庆祝会大功告成之际,负责看护小提琴的保安却发现,那把价值连城的“小个子斯特拉”不翼而飞,绿室里只留下了一个空空的琴盒。警察闻讯而来,扣下了所有在场人员,其中包括小提琴被发现失踪时与保安一起待在绿室里的盲人小提琴教师丹尼尔·雅格布斯……

以上是小说《魔鬼的颤音》开头的故事。

本书作者杰拉德·伊莱亚斯,出生于美国纽约的长岛,天生的左撇子,从小梦想做一名纽约扬基棒球队的一垒手。然而阴差阳错间,八岁就开始学习拉小提琴,师从毕业于朱莉亚音乐学院的阿马德奥·威廉·利瓦老师,并与其及其一家成为终身的朋友。1966年至1970年期间,就读于维斯特伯里高中,成为长岛青年管弦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手,在著名指挥马丁·德鲁维茨的带领下,每个夏天都进行国际巡演。由此,才十几岁的伊莱亚斯就在澳大利亚、丹麦等国表演过莫扎特、圣桑等大师的作品。1969年,伊莱亚斯进入波士顿大学坦格伍德音乐学院学习,同年被选送进第一届纽约弦乐研究班。此后转入耶鲁大学,师从当时的波士顿交响乐团首席约瑟夫·西尔弗斯坦。1975年获得耶鲁学院文学士学位和耶鲁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硕士学位。二十三岁加入波士顿交响乐团,在小提琴组一待就是十三年,期间跟众多世界著名指挥家合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88年,伊莱亚斯跳槽去了犹他交响乐团,在那里获得了更多演出、教学乃至指挥的机会。1989年受聘任教于犹他大学;1993年创建了阿布拉米扬弦乐四重奏组,2004年成为烛光室内乐系列演出维瓦尔迪专场的音乐指导。1997年,举家游历意大利期间,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即本书《魔鬼的颤音》,后几经重写,于2009年得以出版。一年后第二部作品《死亡之舞》出版,根据计划,第三部《死亡与少女》也于2011年8月问世,由此完成丹尼尔·雅格布斯悬疑三部曲。

现在回过来再说《魔鬼的颤音》。这是“雅格布斯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作者的小说处女作。第一男主角名叫丹尼尔·雅格布斯,曾经是个小有名气的小提琴手,后因一场怪病,造成双目失明,从此以教琴为生,以独特的教学法,获得成功,尤为可贵的是,在教学生拉琴技巧的同时,更是教给了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永恒的爱”。此人生性耿直,虽然成了盲人,“但在某些方面,比眼睛明亮的人看得更清楚。”由于年少时参加“格里姆斯利小提琴竞赛”,遭遇“潜规则”,愤然出局,从此对该竞赛耿耿于怀。无意中卷入小提琴失踪案乃至后来的凶杀案,成了最大的嫌疑人。就在这时,他的老朋友、从事保险业的威廉姆斯·纳撒尼尔,打来电话,让雅格布斯帮助寻找失踪的小提琴,因为这把琴的保险赔偿额高达八百万美元。为了证实自己的清白,雅格布斯接受了老朋友的重托。雅格布斯的新学生,来自日本的品川由美小姐,是个很有天赋而又固执的姑娘,而她对小提琴被偷的反应,引起了雅格布斯的怀疑,但是,一个刚从日本来到美国的姑娘,怎么可能跟偷琴案有关呢?于是,顶着警方怀疑的雅格布斯和纳撒尼尔一起开始了艰难的调查,而相关的证据链居然通往万里之外的日本。雅格布斯、纳撒尼尔和品川由美,这三个各怀心思的人,组成了一个追查、逃亡(因为警方最终发出了对雅格布斯的通缉令,而雅格布斯又一心想要保护品川由美)三人组,去到了由美的故乡,日本九州。在那里,雅格布斯的遭遇令人嗟叹,令人惊喜,结果更是出人意外……

品川由美是小说的第二号人物,她来自日本,虽然父亲想把她当儿子培养,让她从小学打棒球,但最终还是跟着外婆和妈妈学起了小提琴(这一点与作者本人何其相似)。后又拜了日本的著名小提琴教师古河诚为师。十九岁这年,古河诚推荐她千里迢迢来到美国,投到雅格布斯门下,因为“没有人比雅各布斯更能灌输让音乐伟大的激情”。雅格布斯对这个新学生一开始有点拒绝,但不久发现她有着跟自己一样的倔脾气,不由得暗自欢喜起来。雅格布斯别出心裁的教学法,对小提琴竞赛的不屑一顾甚至深恶痛绝,令品川由美喜忧参半;而对雅格布斯喜怒无常的怪脾气,由美也是从难以适从到渐渐适应,经过了逃亡日本乃至抓获凶手的过程之后,最终对他产生了敬慕。她从雅格布斯那里学到的不仅是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更是对古典音乐的始终如一、百折不挠的热爱。故事的最后,当雅格布斯遭到杀人凶手的袭击,昏死过去时,是她,在紧要关头,用练过棒球的有力双臂,拿起一个胸像砸倒了凶手,救出了雅格布斯。当雅格布斯醒过来时,正是由美抱着他,令他几乎感到自己看见了她,看见她的“身后有亮光。她在发光”。

看了笔者上面这些文字,读者也许会以为这只是一部悬疑或侦探小说。不错,本书有着一般侦探小说都有的故事架构,雅格布斯对案件的分析推理很有几分福尔摩斯的神韵。但如果只把它当作一部悬疑或侦探小说来读,那显然低估了作者的用意。他在“引子”中开宗明义地表示:“本书涉及的是一个小提琴交易中通常见不得光的黑暗世界,这个表面看来高贵的白领结燕尾服的古典音乐圈里,实则涌动着贪婪的暗流。”这里所谓的小提琴交易,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小提琴买卖外,还有就是小提琴竞赛,即本书中的“格里姆斯利小提琴竞赛”,那些十三岁以下的孩子们,“在情感仍很脆弱的年龄,被投入劳累、残酷的相互竞争中,就为了达到某种人为的‘完美’标准,对这些孩子来说,这些竞赛的残酷程度,不亚于斗鸡时让对手鲜血淋漓。”而“一群毫无道德可言的无耻的教师、经理人,代理人甚至父母亲们”,如书中的维多利亚·雅布隆斯基、蕾切尔·刘易森、霍尔布鲁克·格里姆斯利、安东尼·斯特雷拉、鲍里斯·德杜比安、刘易斯、辛西娅·范德等,为了各自的目的,以竞赛为手段,使得原本应该高雅的音乐圈充满铜臭味、世俗气,甚至弄出了人命。书中的主人公雅格布斯,曾经深受“竞赛”之害,在眼睛失明后的“黑暗世界”里,在与纠缠着他的“眼睛”和“龙头”的噩梦争斗中,领略了音乐的真谛,明白了世上还有比音乐乃至生活更重要的东西。他不愿“看着”像他一样有着音乐天赋的孩子,或重蹈他当年的覆辙,或过早地沦落为平庸之辈。为此,他付出了超出常人许多的努力,几乎凭着一己之力以及唐吉诃德式的执着,与音乐圈里“贪婪的暗流”作着不懈的抗争……

虽然这是作者的处女作,但是凭借厚重的生活积淀,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对音乐圈人情世故的了然于胸,加上十年磨一剑的功夫,这部处女作堪称“出手不凡”,甫一出版便深得音乐圈内外读者的喜爱,正如有评家所说,本书“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具有优美的音乐性,同时又具有让人一旦开卷便欲罢不能的可读性”。在成功塑造出雅格布斯、品川由美等人物的同时,其他人物如雅布隆斯基、刘易斯、利尔伯恩、凯特外婆等也刻画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正因为如此,其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和第三部的如约出版,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读完全书,很难不联想到我们国内的一些现象。家长们惟恐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什么都要从孩子抓起,于是,“选秀”层出不穷,“考级”方兴未艾。在千军万马你拥我挤的独木桥上,或许真有那么几个孩子将来会成龙成凤,但更多的孩子失去了本来属于他们的幸福的童年。当然,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不是一本书、几句话能说清道明的,还是留给在其位者去探讨、解决吧。

最后,不妨用作者在“鸣谢”中的一段话来给本文结尾:“我要敦促《魔鬼的颤音》的所有读者,聆听书中探讨过、表演过的音乐,以更好地享受这个故事以及日常生活带给他们的乐趣。”

张建平

二〇一一年十月

内容推荐

《魔鬼的颤音》讲述刚刚获得全美小提琴大奖赛冠军的九岁神童,按照惯例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用著名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演奏。这把举世无双却在过去几个世纪里让拥有它的人经历种种不幸的小提琴,竟然在音乐厅内重重监护之下失窃。神童的提琴教师也相继惨遭杀害。音乐圈资深的盲眼小提琴教师突然间成了这两起犯罪的头号嫌犯……

惊心动魄的案情侦破围绕着名贵神秘的小提琴,暴露着“这个表面看来高贵的白领结燕尾服的古典音乐圈里,实则涌动着贪婪的暗流”。杰拉德·伊莱亚斯所著的《魔鬼的颤音》颇具福尔摩斯探案神韵的悬疑小说在鲜血淋漓与典雅高贵的对比间,彰显了人性的多维极限。

编辑推荐

《魔鬼的颤音》是杰拉德·伊莱亚斯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

贪婪、欲望、权力和谋杀,出现在了古典音乐的世界里。《魔鬼的颤音》主人公是盲眼的Daniel Jacobus。他是个普通的小提琴教师,隐居在新英格兰乡下。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抽烟和听老唱片,总是对学生出言不逊,巴不得他们赶紧逃跑。古典音乐世界的恶魔是著名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这是一把罕见而精美的小提琴,过去几个世纪里让拥有它的人经历了种种不幸。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魔鬼的颤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杰拉德·伊莱亚斯
译者 张建平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91775
开本 32开
页数 3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9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2
CIP核字 2012086149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9: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