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萧红的情人们
内容
编辑推荐

周彦敏编著的《萧红的情人们》通过扎实的叙述、旁征博引,将萧红与八个“情人”的爱恨情仇娓娓道来,为读者展现一个不被时人理解、孤独寂寞的天才女子的命运:父亲张廷举,是前世情人还是今生寇仇;弟弟张秀珂,这个弟弟很孤单;李洁吾,暗恋者的悲怆;萧军,谁说爱情曾经来过;方未艾,意中人成蓝颜;鲁迅,那个人去了;端木蕻良,谁的负心,谁的忠贞;骆宾基,友谊抑或爱情;胡风,如果这也算朋友。

内容推荐

周彦敏编著的《萧红的情人们》讲述了:从异乡奔向异乡,从一个男人到另一个男人,萧红辗转的脚步几乎没有停歇过,人们感慨于她的漂泊和坎坷情路,却不知每一个脚窝里都注满忧伤。是她遇人不淑,屡屡被男人伤害,还是她缺乏识人的智慧,更或者,还源于爱的附加太多,本不纯粹?当初爱上萧军,继而转投端木,最终示好骆宾基,萧红在屡败屡战、锲而不舍地追逐“温暖”和“爱”的梦想时,《萧红的情人们》总有一种现实的考量弥漫其中,若隐若现。

目录

张廷举:前世情人还是今生寇仇

张秀珂:这个弟弟很孤单

李洁吾:暗恋者的悲怆

萧军:谁说爱情曾经来过

方未艾:意中人成蓝颜

鲁迅:那个孺慕的人啊

端木蕻良:谁的负心,谁的忠贞

骆宾基:友谊抑或爱情

胡风:如果这也算朋友

青岛,一座城与“二萧”(代跋)

试读章节

我不惜冒着被质疑要靠他人文字为自己赚取稿费的嫌疑,完整地抄录此文,只是因为其中藏着萧红与她的父亲张廷举(字选三)之间一些隐秘的情感密码。这段文字,无论是对于萧红,还是她的父亲张廷举,都非常重要。本文的许多感慨,都将始自这短短的六百多字。

这篇自传,成为日后研究萧红的思想乃至她与父亲之间关系的重要佐证。尤其开头那句“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的指责,更是随着萧红在文坛声誉日隆,让张廷举几乎跌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张廷举几乎就成为人们心目中一个不近人情且自私、贪婪、冷酷的代名词。但在萧红的家乡,众人眼里的张廷举却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形象:他是个读书人,文质彬彬,待人谦和,是一个处世圆通的开明乡绅。

这其中,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写下《永远的憧憬和追求》时,萧红25岁,已经与家庭决裂,正因《生死场》和《商市街》而在文坛声名鹊起。女儿在文章里这般指责父亲,很容易让读者对张廷举产生负面的,甚至妖魔化的理解。事实上,张廷举也的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生活在这一指责的阴影之下。

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张廷举对待女儿萧红也确实一度有些过分,不仅将萧红从族谱中除名,还禁止萧红的胞弟张秀珂与萧红通信来往。在萧红如女浪人一般流落哈尔滨期间,一次,父女街头偶遇,居然也是冷眼相向,形同陌路,甚至在萧红怀着身孕困厄东兴顺旅馆时,张廷举听说后也是一言不发,掉头而去,决绝得令人错愕。

不是都说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么?张爱玲曾经写过一篇小说《心经》,讲的就是一个女孩子和自己的父亲相爱,那份热烈到惨烈的感情,让人尴尬难堪,悚然心惊。

父女之间、母子之间,虽然有着血缘关系,但说到底,也是一种特殊的异性关系,期间流动着一种非常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在人类的童年时期,就在希腊以神话传说的形式呈现过了;当今很多艺术作品也在探讨这种情感关系。记得前几年,山东籍女演员陈瑾与陈宝国联袂出演过一个叫《花非花》的电视剧,讲述了一个女儿因与父亲产生畸恋之后的痛苦、煎熬,以及挣扎堕落。那个女儿在欲望与罪恶的黑暗中,最终杀父,嫁祸其母,进而取代母亲成为妹妹的监护人。电视剧打着悬疑探案的旗号,犹抱琵琶半遮面,实则探索的就是亲人之间隐秘的情感与心理。

尽管常态的父女之爱不至于耸人听闻到小说或者电视剧那种离奇的地步,但是,女儿与父亲更为亲近却是尽人皆知的人间常情。但为什么萧红与张廷举这对父女,竟然会这般互相仇视,水火不容?

恨从来都是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才女闫红说,创伤多半是缘于爱而非不爱。

探究萧红与张廷举之间的感情密码,的确不能平面甚至片面来看待。个中曲折幽微,容我们一层一层看下去。

我注意了一下这篇自传的写作时间,是1936年12月12日,那时候,萧红正在日本东京,去日本对外宣称是去游历、休养兼创作,那不过是掩人耳目的说辞而已。其实,1936年萧红的日本之行,实乃疗伤之旅,那时候,二萧之间的感情,因为萧军的精神出轨,正在经历一次大的动荡与危机,在友人的劝说之下,两人决定暂时分开一段时间梳理情感,平复伤痛。这样,萧红去了日本,萧军到青岛小住,双方约定的期限为一年。

遍览萧红这一段时间里所写的文字,对于这情感的伤痛,除了诗歌而外,很少在其他文字中对萧军有所抱怨。这种难得的大气实在让人刮目相看。萧红此时似乎仍在刻意维护着萧军的形象,至少,在文字上几乎不见她非议萧军的言辞,与之对照,她对于父亲张廷举,包括对于母亲姜玉兰,却不吝使用中性甚至负面词汇去描绘,我一度对此感到迷惑不解。

其实,伤害萧红的人很多,比如汪恩甲,比如萧军,但她明显对这些人要宽容很多,相反,对自己的父母却冷淡且苛责,锱铢必较,睚眦必报,为人子女者,究竟会对父母怀有多么刻骨的深仇大恨?以至于这么口诛笔伐,穷追猛打?

后来听到了一个词叫做“亲不讲理”,感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个词的意思是说,越是亲近的人,越是能肆无忌惮地苛责对待,而对别人,反倒会比较客气。这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在外人面前为所欲为,意味着他必须要为自己的任性承担相应的后果,而对至亲,人就没有那么多的顾忌了,所谓的“窝里横”——无论如何,父母都会无条件接纳、原谅、包容儿女。

从这个意义上说,萧军也许从来就不是萧红心目中的亲人。即便萧军让她很伤心,她依然那么小心翼翼地巴结讨好他,不舍得诋毁,之所以顾忌萧军,是因为她对萧军还抱有幻想;或者说,她对爱情还有幻想,因为她已经没有家,也没有亲人了,她不能再失去萧军。可是,萧军又变成了……

P3-4

后记

“碧海临窗瞰左右,青山傍户路三叉。”这是萧军1979年写下的描述旧日所居青岛之地的诗句。

1934年,青岛迎来了萧红萧军这一对文化候鸟。那一年的6月至10月底,二萧曾经在青岛有过几个月的短暂停留。在萧红的漂泊之旅中,青岛是其中一站,离开之后,就再没有回来过,在萧红留下的所有文字中,也很少写过她在青岛的生活,但萧红对青岛的印象应该极好,1936年8月17日,从日本写给来青岛写作的萧军信中说:“旧地重游是很有趣的,而且有那样可爱的海!你现在一定洗海澡去了好几次了?……”

相比之下,萧军对青岛感情更深。因为写作、访友和受邀,萧军曾多次故地重游,为青岛写下一系列诗句和文字。我们青岛本地的媒体,对萧军为青岛写下的文字津津乐道,二萧的故事,至今仍被青岛人口耳相传。

二萧与青岛的缘分,其实与舒群有关,他们当初离开哈尔滨,经大连来到青岛,就是应邀前来投奔先期到达青岛的老朋友舒群。

舒群原名李旭东,与二萧是哈尔滨时期的朋友,正如当时二萧分别叫“三郎”和“悄吟”,舒群那时候的笔名是“黑人”。

舒群1932年加入共产党,曾在共产国际工作,1934年3月来到青岛,与在青岛市社会局工作的青岛人倪鲁平一见如故,倪鲁平非常喜欢舒群,后来将自己的三妹倪菁华嫁给他,舒群在青岛结婚的时间是1934年5月4日。倪鲁平在《磊报》兼主编,舒群担任《磊报》的副刊编辑。

舒群在青岛站稳脚跟,立即写信给哈尔滨的三郎,邀请他们南下来青岛。

1934年6月15日,这个倪家三妹与李旭东一起,在大港码头迎接了从哈尔滨前来投奔的三郎和悄吟。

当时,青岛的中文报纸有三四份,萧军来后担任副刊编辑的《青岛晨报》是当时发行量较小的日报,萧红则为《晨报》新女性周刊写稿。

萧红与萧军在青岛的日子只有几个月,但对于二萧来说,却意义非凡。

因为在青岛,萧军完成了我国的首部抗战小说《八月的乡村》,萧红则写出了蜚声文坛的《麦场》(即《生死场》)。

二萧与舒群交情匪浅,据赵凤翔说,萧红落难东兴顺旅馆时,第一个前去看望的人就是舒群。二萧在哈尔滨自费出版《跋涉》时,大部分费用就是由舒群提供赞助的,舒群当时并不富裕,是将已经交给父亲的40元生活费要回来资助萧军出书的,这份仗义和慷慨,让萧军终生铭记。另外,《八月的乡村》里讲述的抗日故事也主要是从舒群处听来的,萧军结合自己的从军经历完成此作。因为对傅天飞以及抗日游击队的生活并不熟悉,《八月的乡村》在写作过程中并不顺利,萧军中途几次想要放弃,是萧红在旁边鼓励才得以完稿。后来此书经过鲁迅作序力荐出版,为萧军赢得声誉,却也一度因此与舒群关系紧张,此是后话。

那一年的中秋节,时局突变,舒群夫妇忽然被捕,从倪家直接被带走了,萧军萧红原本也要去倪家过中秋节,因故未去,躲过一劫。

遭此变故,二萧在青岛前途未卜,犹如惊弓之鸟,青岛看来是待不下去了,此时萧军供职的报馆也出了问题,同人大体星散,二萧开始寻找新的落脚点。

夏天的时候,萧军常常要到海水浴场洗个海水澡,来回都要经过广西路新四号的荒岛书店,书店主要经营新文学图书,老板孙乐文在《晨报》做兼职编辑。萧军常常到书店里遛遛,喝杯茶,有时还要吃个西瓜。在孙乐文的建议下,萧军萌生了把自己的作品寄给鲁迅审阅的想法,本来并不抱太大希望,居然很快就收到了鲁迅的回信,这让二萧大喜过望。他们决定去上海,找鲁迅。

萧军晚年在《青岛怀踪录》中记述:“一夜,孙乐文把我约到栈桥,给了我40元路费,并嘱咐我们及时离开青岛。我与萧红得知此消息后,即约同朋友梅林,躲开了门前派出所的警察和特务的监视,抛弃所有家具,搭乘一艘日本轮船的四等舱逃离前去上海。”

萧军文中说离开青岛时“抛弃所有家具”,这一点与梅林的记述略有不同,梅林在萧红去世后的1942年春写下的回忆是这样的:

报馆发生了问题,同人大体星散。我同三郎悄吟一直将报纸维持到月尾。我们穷得可以,吃不成烙饼、大菜汤了。将离开青岛那一天,悄吟同我将报馆里的两三副木板床带木凳,载在一架独轮车上去拍卖。我说:

“木床之类,我们还是不要吧?”

“怎么不要?这至少可卖它十块八块钱。”悄吟睁着大眼睛说:“就是门窗能拆下来也好卖的。—— 管它呢。”

她大摇大摆地跟在独轮车后面,蹬着磨去一半后跟的破皮鞋。

12月初,我们坐上一只日本船(好像是共同丸)的货仓里,同咸鱼包粉条杂货一道,席地而坐,到上海去。

因为身份未暴露,舒群1935年3月被保释出狱,此时,其新婚不到一年的妻子仍深陷囹圄,音信不知。他逃离青岛,先去烟台,后来也前往上海,找到萧军。

二萧离开青岛到上海后,幸运地得到鲁迅青睐,让随后来沪的萧军的朋友们十分羡慕,都想借机与鲁迅搭上关系。可是,个人的幸运无法被复制,倒不是萧军从中作梗不肯热心帮忙,而实在是鲁迅委婉拒绝了他引朋友来见的请求。朋友们的愿望落空,不免对成名后的萧军产生猜疑和腹诽,其中最失落的,就是出狱后来沪的舒群。

舒群在青岛狱中写下中篇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想得到鲁迅的指点和提携而未得,因为这样琐屑细碎的烦恼,与二萧之间变得生分了。

《没有祖国的孩子》后来辗转白薇得到周扬的引荐,在1936年5月以舒群之名发表,舒群藉此成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

舒群的妻子倪菁华直到1937年才出狱,此时,倪家人已不知道李旭东的去向,更不知在上海成名的舒群就是李旭东,从此夫妻离散。

1979年,萧军写诗纪念青岛旧事,感慨于自己与舒群各自的情事,诗云:

生离死别两浮沉,玉结冰壶一寸心。

缘聚缘分原自幻,花开花谢罔怆神。

珠残镜破应难卜,雨走云行取次分。

尽有伯牙琴韵在,高山流水那堪闻。

舒群离开上海以后,先后分别在北平与武汉遇到过萧红。1937年5月,萧红因情殇负气独自去北平访友,已在北平的舒群闻讯后到李洁吾家找上门来时,让萧红大为紧张,正所谓情侣之间闹矛盾大动干戈,可一旦有“外患”,还是会立刻结成统一战线。萧红在写给萧军的信中就有“奇是不可靠的,黑人到李家来找我了”的密语,萧军也是在接到这封信后,当即改变也要来北平的原计划,急召萧红返沪,可见直到那时,朋友之间依然充满了戒备与警惕。

只是,在二萧的书信尚在路上的间隙,舒群与萧红已经打开了心结。萧红在老朋友面前敞开心扉,将情感苦杯尽倒。深入交流后,舒群对萧军先前的猜疑和误会才算解除了。而此时,距离他到上海去找萧军,已经两年过去了。

1938年,舒群在汉口的读书生活出版社见到了与萧军分离之后的萧红,当时萧红正怀孕,她一到舒群的住处就把鞋一踢,倒在舒群的床上,很疲惫的样子。舒群劝她去延安,她不肯,理由是:受够了穷苦,害怕再过流浪的生活,想找一个能平静过日子的环境。知道二萧关系的内幕,也体谅萧红受到的情感伤害,舒群并未指责她离开萧军的选择,对她既同情又怜悯。舒群说,她需要安慰,需要家庭,需要温暖,她不知道往哪里去找,最后找到了端木蕻良。

武汉一别,萧红、舒群老友离散,而舒群与萧军的友谊却保持了一生。也只有他,敢当面批评责备萧军对萧红不好,萧军自知理亏,不敢翻脸。

萧军、萧红和舒群在青岛的旧居,位于观象一路1号的房子当初是倪鲁平帮他们找的,两对年轻夫妇在一楼比邻而居。

观象山是青岛市区著名的山顶公园之一,此山海拔仅有78.9米,因山顶建有观象台而得名。1918年,依山势修建了一条通往山顶观象台的蜿蜒山路,这条路在1931年分成互相交叉的两条,也就是观象一路和观象二路。萧红萧军与舒群的旧居,就坐落在观象山东南麓。

萧军所言的依山而建、可以观海、门口道路分了三叉的石头小楼,如今仍风姿绰约,只是周围建筑树木林立,从这里,已无从看海。而萧军说的门口分了三叉的路,现在已是汇集了包括观象一路、伏龙路、苏州路、龙山路、莱芜一路,合并于江苏路中段的六条道路,是青岛老城区少有的六岔路口。

青岛老城区的路美,美在曲与瘦,较少笔直宽阔的通衢大道。青岛属丘陵地区,城市依山势而建,道路跌宕起伏,蜿蜒曲折,一如海浪般富有节奏和韵律。这里气候湿润,植被葱茏,老城区行道树茂盛,常常人在山路上盘旋而行,到拐弯处,不经意间就与大海撞个满怀。这种绕山而建,或通往山顶,或通向海边的路,被作家阿占誉为“裙裾上的花边”,妩媚而秀丽。观象一路就是这样一条美丽的山路。

我一度日日从他们的旧居路过,那里是我上下班的必经之路。坐在公交车上,每每会从不同的角度远远打量那座石头垒砌的小楼,想象着萧红从上面走下来的年轻而瘦弱的身影。

这是一座花岗岩石块砌成的二层红瓦小楼,筑在山坡上,进门之后要踏上20级台阶才是庭院。他们初居于楼下,不久迁到楼上。这里地势很高,推开窗扉,可以看见远海近山。青岛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美景深深吸引了他们,萧军说他们在青岛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

如今小楼的院墙外已镶嵌上了“萧军萧红舒群故居”的牌子,但现在这里仍是民居,并不对外开放,有一天路过时见大门没锁,我和朋友曾经走进去想一窥究竟,却只能在楼外观望一番,不得入内。一位正在楼下做饭的七十多岁的老太太,摆手对我们说,这里都是住家户,不让进。看来,她对慕名而来的游客早已司空见惯了。“早搬走了,他们在这只住了几个月。”她这样解说着。然后潦草地一指,说“他们住的是那边”。站在小院子里,虽然墙外就是嘈杂的路口,但院内居然很是安静宁谧,视野开阔,当时正值夏天,上面依然风凉得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萧红的情人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彦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510361
开本 16开
页数 3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0
出版时间 2014-06-01
首版时间 2014-06-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54
CIP核字 2014054707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0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3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