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荣格自传(梦记忆和思考)
内容
编辑推荐

他是弗洛伊德最认可的弟子,却在自己初初成名之时因研究观念不同,与彼时已成大师的弗洛伊德决裂;他跟大卫·梭罗一样,崇尚自然生活,因此晚年在苏黎世湖边的塔楼离群索居,独自探索内心;有人说,到了他这里,精神分析才有了学院派的感觉;有人说,内倾向性格和外倾向性格、心灵四层次、集体无意识、情结与原型等研究让他占据了20世纪心理学领域的制高点。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一生著述浩繁,思想博大精深;《荣格自传(梦记忆和思考)》是他已83岁高龄而写的传记,他深刻剖析了自己的一生,或光明或黑暗,或成功或迷茫。3年后,他独自在塔楼里与世长辞;在这个网络盛行、阅读碎片化的年代,读书是多么重要,选择好书更为重要。这本经典之作,绝对值得你拔冗一读。

本书译文优美简练,更包含了20余幅珍贵插图;书中对荣格的梦、幻象等都做了处理,更附赠了荣格手绘精美明信片一套;本书是各大高校一致推荐的心理学必读书,了解荣格心理学的更要反复读上十遍!

内容推荐

《荣格自传(梦记忆和思考)》是分析心理大师卡尔·古斯塔夫·荣格于83岁高龄之时回顾自己一生的作品,包含了荣格从青少年时代的经历到成年后的所见所闻;从作为医生所治疗过的症状到作为思考者所经历的梦境和幻觉;从与弗洛伊德相识相知到分道扬镳;从现世中的种种人事到对死后生活的见解等。

本书虽为自传,实际却是荣格毕生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在书中,荣格打开自己的心灵,以平实的语言跟人们一起探讨他丰富的人生和浩瀚的精神世界。

目录

序言

一、童年时光

二、中学岁月

 Ⅰ

 Ⅱ

 Ⅲ

 Ⅳ

三、大学年代

四、精神病治疗活动

五、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六、直面潜意识

七、著作

八、塔楼生活

九、游途

 Ⅰ 北非

 Ⅱ 美国:贝勃罗印第安人

 Ⅲ 肯尼亚和乌干达

 Ⅳ 印度

 Ⅴ 拉文纳与罗马

十、幻象

十一、死后生活

十二、后期思想

 Ⅰ

 Ⅱ

十三、我的一生

试读章节

四、精神病治疗活动

作为学徒,我在伯戈尔茨利精神病医院工作了几年。其间,我的兴趣点及进行的研究工作都是围绕这样一个重要、迫切的问题展开的:“精神病人的内心世界中究竟都发生了什么?”我那时尚不清楚,我的同事们也全然不关心这样的问题。精神病医生不在乎病人的言辞,他们感兴趣的只是如何诊断那些症状、描述并编制成统计数字。用当时盛行的临床学观点进行解释就是,病人的人格就是其个性,那些与精神病的医治有关。医生需要随身携带剪贴好的诊断病历及各种症状的详尽记录去见病人,然后对病人进行定性分类,最后在诊断书上盖上图章。多数情况下,事情至此便结束了。精神病人的心理,是根本不被关注的。

伯戈尔茨利精神病医院弗洛伊德在此方面对我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他在关于癔症和梦的心理分析方面所进行的那些基础性研究。对我来说,他的观点指明了对个体病例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的道路。尽管他只是个精神病学专家,但他却也把心理学引入了精神病学。

现在,我仍能十分清楚地回想起在当时令我印象极深刻的一个病例:

一位女士因为患上“抑郁症”住进了医院。医生仔细为她进行了常规检查:询问了既往病史,进行各项检验及身体检查。诊断的结果为精神分裂症,用当时的术语来讲就是“早发性痴呆”,预后:不良。

该女士恰巧在我所在的那个科室进行治疗。最初我并不敢对此诊断结果表示质疑,因为我那时还仅是位经验不多的初学者,不敢莽撞地提出其他的诊断结论。但这个病例却使我觉得奇怪。我认为她表现出的并非是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而应属于一般性抑郁症。于是,我决定实施自己的治疗方案。我那时正忙于与联想相关的诊断性研究,于是和她共同进行了一次联想实验。此外,我们还一起讨论了她做过的各种梦。我通过此方式再现了她的过去,而这些是她的既往病史中无法解释、没有记录的。我是直接从潜意识中获取的信息,该信息也展现了一个悲剧故事:

该女士婚前曾结识了一名腰缠万贯的企业家的儿子,这名男子是她附近地区所有姑娘们所仰慕的对象。她因为长得漂亮便自信有机会可以得到他的爱。但他却对她没有好感,于是她就愤恨地嫁给了另外一个男人。

5年后,一位老朋友来拜访她,他们谈起了往事。他告诉她:“你结婚之时,有个人,就是某某先生(那个大企业家之子)——受到了打击。”就是从那一刻起,她开始抑郁,几周之后便导致一场大灾难事件降临:她那会正在给孩子们洗澡,先给4岁的女儿洗,然后再给2岁的儿子洗。由于住在乡下,那个地方的水源并不是很卫生。他们喝的是泉水,但洗澡和洗衣服却要用河里的脏水。她给小女儿洗澡时见到孩子啜了几口水,但却没有制止,她甚至还给小儿子递了一杯不干净的水喝。当然,她做这些时是无意识的,或者说仅有半点意识。因为她当时的思想已受到先前出现的抑郁的影响。

过了不久,在这病症的潜伏期过去之后,她的女儿因患伤寒病死掉了。那小姑娘是她的掌上明珠,小儿子却并未受到感染。此时,女士的抑郁症也发作了,于是便被送进了医院。

我从对她进行的联想测验中得出结论:她是一个谋杀犯,而我也知道了很多她内心的秘密。事情马上就要明了——这就是她患上抑郁症的原因。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心理性的精神紊乱。

弗洛伊德那么,现在我应当采取怎样的治疗方案呢?截至当时,这位女士为了治疗失眠症一直在注射麻醉剂。同时,还会有人随时对她进行监护以避免出现自杀倾向。但对于其他方面却未采取过什么治疗措施。从体质上而言,她的健康状况尚且良好。

我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是否要公开地向她说明这一切?应当由我来承担这其中的主要责任吗?这是我首次遇到工作方面的矛盾冲突,在以往的经历中,这是从未有过的。这是一个良心方面的问题,且我需要独自处理。如果我请求同事们协助,或许会被警告:“看在上天的份上,千万不能向那位女士说。那样只会让她发疯。”但我认为结果很可能相反。一般来讲,心理学上的各学派貌似并没有明确的法则。一个问题可以这样回答也可以有那样回答,这要取决于我们是否将潜意识的各种因素考虑在内。当然,我也深知自己所要承担的个人风险:若病人病情加重,我就会陷入困境!

尽管如此,我还是决定尝试一下新的治疗方案,尽管其结果尚无法预料。我将由联想测验获得的一切结果都告诉了她。这样做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直截了当地指责一个人为杀人犯的事情非同小可。对于必须听取这种指斥并接受它的病人来说,特是极为痛苦的。但结果出人意料,两周之后,她出院了,而她从此也再也没有进精神病院。

关于这个案例,我之所以对同事们守口如瓶还有其他原因。我担心他们会议论纷纷,并且这还很可能引发法律诉讼问题。当然,他们也拿不出我对这位病人不利的证据,但这样的议论对病人来说却可能带来灾难。命运施加给她的惩罚已经够悲惨了!她应当回归正常生活,并在生活去赎罪。这才更有意义。她是背负着沉重的思想负担出院的,当然,也被迫背负起了这样的负担。对她来说,失去孩子已经痛心疾首了,而她的赎罪行为也从患上抑郁症并被隔离在医院的那一刻开始了。

P98-100

序言

我的一生乃潜意识自我实现的过程。潜意识中的一切竭力以各种外在表现展现出来,我的人格也从潜意识的状态中发展起来,且逐渐形成一个整体。我无法用科学的语言来追溯自己这样的成长历程,因为我无法将自己作为一个学术问题进行研究。

对于内心体验,我们可以以永恒来看待,却只能通过神话的方式进行表达。独特的神话比科学更能精确地表现生活。科学只是用一般概念对大多数人的情况进行描述,因而无法对个体的多样性进行解释。

现在,在我83岁高龄之时,我便承担起了讲述自己神话的责任。不过,我只打算进行客观描述,只是“讲讲故事”。这些故事的真实性勿庸置疑。问题是,我所讲的这些是童话还是神话?

自传的写作实在难得很,原因是他人并没有标准、没有基础,可以据之对其进行判断——确实没有什么可供比较的参照物。我知道,自己在许多事情上是异于他人的,但是我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人。人是无法拿自身与任何其他东西相较的;人并不是猴子,不是奶牛,也不是树木。我是一个人,但是人又是怎样的呢?像每一种有生命的存在那样,我亦是全能神灵庇护下的一个,但是我不能把自己与任何动物、植物或是石头作比。只有神灵才能做到那些。那么,人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一个人的心理过程是不可控的,或最多部分是可控的。因此,对自己或他人的人生,我们无法做出完整的判断。否则我们就能够无所不知了——但这最多能称作是一种自以为是的借口。我们不会知道发生在心里的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一个人的生命故事从哪里开始,是始于某个我们碰巧记得的时刻吗?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并不知道所谓的生命的归宿。因此,这个故事没有开头,其结局也只能含含糊糊地加以估计而已。

人生是一个探索性的实验,仅从数字上就能看出发生了极多的事件。然而,对个人来说,生命是如此地稍纵即逝、如此地短暂,因此,能够存在和发展,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了。这一事实在很早以前,在我作为医学院的学生时便有深刻感受——我竟然没有夭折,在我看来这真是一个奇迹。

我向来觉得,生命就像以根茎来维持存活的植物。真正的生命是不可见的,是深藏于根茎之中的。露出土壤的那部分生命只能延续一个夏季。然后,便凋谢了——真是短暂。生命和文明的生长与衰败是永无休止的,反观我们的人生却短暂即逝,这不免让我们唏嘘不已。若有人想让生命永远延续,那无疑毫无意义。然而,我却从来没有失去那于永恒流动中生存着的、永不消失的某种东西的意识。我们所见的是花,它会消逝的;但根茎,却依然存在。

我一生中,唯一值得讲述的是如何从这永恒变化的世界中去认识这个亘古不变的世界。这就是我在书中主要谈论内心体验的原因,这便包括我的梦及幻象。这些东西构成了我科学研究的原始资料。它们如同灼热火红的岩浆,要加工的石头在其中结晶出了形状。

除了内心体验,我对所有其他的记忆,如旅行、遇见过的人及我周围的环境渐渐遗忘。许多人经历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事情并书写过;读者若想知道这方面的故事,可以读读他们的著作或请他们给你讲述一下。我这一生的很多记忆大都模糊了且很多已经遗忘。但另一种事实,即我与潜意识的冲突,却深刻地刻在了记忆里。在这个方面,总是存在着丰富的宝藏,其他的一切与之相比便不再重要了。

与此相似,某些人的名字从一开始便写进我的生活中,以至于他们如此熟悉地留存于我的记忆里,因此,遇见他们的同时便也唤起了我的某些记忆。

还有一些我在青年期或成年期所遇到的外在性事件给我的内心体验打上了烙印。我很早就顿悟到:对于生活的各种问题,要是从内心找不到解决之道,那它们只具有很小的意义。外部环境终究无法代替内心体验。因此,我的一生在外在性事件的感受方面是异常贫乏的,对它们我没有多少话可说,因为它们会使我觉得空洞和虚无。我只能凭借内心事件来理解自己。正是这些内心事件造就了我独特的一生,而我这本自传所讲的也正是它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荣格自传(梦记忆和思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译者 高鸣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0067146
开本 16开
页数 3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0
出版时间 2014-12-01
首版时间 2014-12-01
印刷时间 201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64
CIP核字 2014213856
中图分类号 K835.226.2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39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8: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