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白鹿原文学原型考释
内容
编辑推荐

长篇小说《白鹿原》以其宏阔深邃的史诗品格与质实朴素的审美追求,为当代中国文学建构起了一个独特的且极具震撼力的艺术世界,自问世以来广受好评,并于1997年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卞寿堂编著的《<白鹿原>文学原型考释》以《白鹿原》中人物、地名、传说故事为挖掘对象,通过实地考证和多方调查走访,还原小说中的文学原型与故事来源,帮助读者了解小说背景及真实的“白鹿原”。

内容推荐

《<白鹿原>文学原型考释》作者卞寿堂先生多年浸淫于陕西文史之中,通过对小说《白鹿原》的深入研读以及对地方文献史料的多方调研与钩沉,用考据法为解读这部当代经典之作开辟了一条幽微蹊径。小说中的“白鹿原”在现实中到底原型何指、此名又缘何而来?过往岁月中,在陕西特别是白鹿原地区,发生过多少铭史事件?朱先生、黑娃、白灵等人物究竟原型为谁?白鹿原上那些鲜为人知的神怪逸事又如何传诵民间?林总万千,尽现《<白鹿原>文学原型考释》之中。

目录

第一编《白鹿原》中的部分地名原型与出处

白鹿原与白鹿村

——地理的白鹿原和文学的白鹿村/3

滋水县与滋水县城

——蓝田县与蓝田县城/9

白鹿书院与四吕庵

——芸阁学舍与吕氏庵(四献祠)/15

姑婆坟

——从姑婆冢到武则天陵(乾陵)/20

韩氏冢

——刘镇华的司令部与众说纷纭的韩森冢/25

革命公园与抬死人

——西安革命公园与“万人冢”的来历/29

古关峪口

——秦楚之要冲、雄奇蓝关道/33

茂钦与南梁

——陕北革命根据地的两个早期中心照金与南梁/39

滋水与滋水桥

——灞河与灞桥/43

润河与背河

——河与专事背人过河的行业/48

大王镇高级小学与非常代表会议

——区立巩村高级小学与中共陕西临时省委第五次扩大会议/52

南山脚下的温泉

——“蓝田八景”之一的“石门汤泉”/56

北岭

——横亘蓝田北面的一道屏峰绣岭/60

骊山

——横岭的一部分、著名的游览胜地/65

渭河、渭河渡口与渡口之战

——关中母亲河及解放西安时的强渡渭河/69

章坪镇与红三十六军覆没

——红二十六军在张家坪遭伏失利/74

朱家砭与朱先生的葬礼、葬地

——新街村鹤鸣沟与牛兆濂先生的葬礼、葬地/78

棒槌峰与棒槌神会

——祝篑寺山与六月六古庙会/82

麻坊镇哨卡与联络科长鹿兆鹏

——癢湖镇与受敌盘查的联络科长胡田勋/86

第二编《白鹿原》中的部分人物原型与出处

朱先生

——清末举人、关中大儒牛兆濂/95

张总督

——西安辛亥革命起义领袖、民国陕西首任都督张凤/104

清廷巡抚方升

——清末陕西巡抚端方与陕甘总督升允/108

四进士、四贤

——北宋进士吕氏四兄弟/112

是人的“白狼”

——河南反袁农民起义军领袖白朗/117

刘军长与镇嵩军

——祸陕军阀刘镇华及镇嵩军/122

二虎守长安

——杨虎城、李虎臣将军与守卫西安之战/126

习旅长与习旅

——许权中旅长与许权中独立旅/132

黑娃救习旅长

——警卫员黑娃与许权中旅长/137

冯司令投蒋反共

——冯玉祥追随蒋介石反共反革命/142

于主席离陕与宋主席临陕

——于右任离开陕西与宋哲元来陕主政/146

十七师茹师长与中条山抗战

——孙蔚茹、赵寿山中条山阻击日寇/151

辛龙辛虎与南山土匪

——旧时的南山土匪和党对土匪的政策/156

鹿兆鹏

——蓝田早期共产党员集体的化身/161

胡达林

——革命烈士胡达明/167

廖军长与红三十六军

——刘志丹与红二十六军/172

姜政委投敌叛变

——杜衡的“左”倾错误及其叛党投敌/177

白灵

——巾帼英雄张静雯烈士/182

二营长焦振国

——国民党伪保警起义人员齐振国/187

白孝文起义受嘉奖——贺龙弄错了

——李震受贺龙嘉奖与蓝田自卫团起义真相/191

滋水县第一任县委书记秦继贤

——中共蓝田首任县委书记朱平和县长孙生贤/197

第三编《白鹿原》中有关事件的原型与出处

滋水出勺勺客

——久负盛名的蓝田厨师之乡/209

西安“反正”

——响应辛亥革命的西安反清武装起义/214

白鹿村《乡约》

——产生于宋代的《吕氏乡约》/218

《乡约》成了官名

——《乡约》之演变及旧时县以下政权机构/225

鸡毛传帖交农器

——民国初期蓝田的一次大规模农民交农暴动/230

火烧粮台

——党领导的西原青年捣毁镇嵩军狄寨粮台/235

朱先生修《滋水县志》

——牛兆濂先生与其主纂的民国《续修蓝田县志》/239

国民革命培训班

——围城期间的西安暑期学生训练班/244

西安农民运动讲习所

——陕西农协骨干的学校、农民运动的播火源/247

滋水县人民自决委员会

——大革命时期的蓝田县人民自决会/252

滋水县一年换四个县长

——蓝田人民的觉醒和斗争精神的反映/256

中国北方最大的一次军事暴动

——具有重大影响的渭华起义/259

民国时期的三大灾害

——十八年年馑、十九年蝗害、二十一年“虎疫拉”/264

白鹿村取水伐马角

——旧时农村一种大型社火祈雨活动/274

白鹿原是本县的红窝子

——中共蓝田地下党组织最活跃的白鹿原西区/280

十几年后的革命烈士碑

——张静雯烈士平反昭雪后的反思/285

钟楼上迎风招展的红旗

——西安解放的标志、人民胜利的象征/290

第四编《白鹿原》中有关故事传说的渊源探讨

白鹿原上的白鹿与神鲸/301

牛兆濂名字的来历/307

牛兆濂游华山/313

牛兆濂大晴天穿泥屐/318

牛兆濂观星测成豆/323

牛兆濂卜算丢牛/328

牛兆濂的一句至理名言/332

西安“反正”中的牛兆濂/336

牛兆濂智斗刘镇华/343

牛兆濂禁烟/350

牛兆濂赈灾/355

牛兆濂抗日宣言及抗日壮行/360

秦传国玉玺的记载与传说/365

蓝田玉和“玉种蓝田”/370

“白狼”与“天狗”/377

刘秀走南阳遇殷梨花/382

后记/392

试读章节

姑婆坟

——从姑婆冢到武则天陵(乾陵)

《白鹿原》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说的是西安“反正”后,从西安逃跑的清廷巡抚方升,在“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决一死战”。小说在这里提到一个地名叫“姑婆坟”。“姑婆坟”这个地名显然是《白鹿原》作者“创造”出来的一个名称,因为这个地方根本就没有一个“姑婆坟”。但从“姑婆坟”这个奇怪的名称来看,它应该是一个坟墓或陵冢之地,而且坟墓的主人也应该是个女人。这样看来,原来所谓的“姑婆坟”,实际应该是今咸阳市乾县北面的乾陵——女皇武则天陵。

据有关当事人的回忆和史料记载:西安“反正”后,原陕甘总督升允(即小说中方升的原型)从甘肃平凉率清军南下攻西安,一路破州陷府,直到乾州时遇到秦陇复汉军兵马都督张云山据城死守,不能前进。虽有一部分清军绕过乾州直逼咸阳,但取咸阳不成又退回乾州。前后两个多月,清军对乾州城实行了残酷的包围攻击,并以乾州城北高地为据点,这里的十八里铺、铁佛寺,特别是武则天陵园都是甘军驻扎的营地,升允的总部就设在陵园附近的十八里铺。这与《白鹿原》中所示姑婆坟与西安的里程数、方位都十分相符。用“姑婆坟”来代称武则天陵真是别出心裁,非常符合“姑婆坟”的含义,而且也给这次战争赋以荒颓莫名之状。

乾陵位于乾县以北六公里的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唐高宗李治一生体弱多病,昏庸懦弱。但他的皇后武则天却非常精明强悍,工于心计,颇具政治才能。她在帮助李治治理朝政中,逐渐培植起权力野心,以致李治还在位的时候,朝中已以“二圣”称之。李治死后,武则天以皇太后的身份逐步取得了对朝廷的绝对控制权,后来终于取而代之,自立为“圣神皇帝”,并改国号为周。直到82岁临去世前才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与高宗合葬于乾陵。所以乾陵在中国历代帝王陵中,是惟一的两个皇帝的合葬墓;两人既是夫妻,又都是皇帝,这在古今中外也是绝无仅有的特殊帝陵。人们常把乾陵视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陵园,起码在印象上是如此。在武则天执政的数十年问,她极力排黜李氏宗裔,重用武家子侄。武家子侄则依靠武则天这个“姑婆”的靠山,飞黄腾达,权倾朝野,甚至武则天还有过把皇位传给其侄的想法,这种姑侄专权的特殊情况已被当时公认,这大概就是小说作者把武则天陵称作为“姑婆坟”的原因吧。

武则天原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赐名“媚娘”。太宗死后,按唐制武则天因为无子而削发为尼。后因后宫之争,才被高宗迎回并立为皇后,高宗后期的朝中大事,几乎全由武则天处理裁断。高宗死后,武则天亲掌朝政,最后干脆连傀儡皇帝也不要了,自己作了大周女皇帝。

乾陵修建于公元683年,陵址是由武则天一手选定的,因唐高宗当时死于洛阳,按照高宗遗旨和大臣的意见,均主张于洛阳筑坟安葬高宗,而武则天“独违众意”,决定送高宗灵柩回长安,并修筑了乾陵。22年以后,武则天死,亦葬之乾陵,这究竟是武则天临时决定还是早有其意,不得而知。至此,乾陵工程才算告竣。

乾陵坐北向南,以山为陵,利用梁山主峰(即北峰)和南面两座稍低的山峰为骨架布局。海拔1000多米的圆锥形主峰即墓室所在,南面两座小峰东西对峙,构成陵园的天然门户。整个陵区从南向北呈斜坡上升之势,直至主峰,看起来就像一个巨人,脚南头北,仰面而卧,当地人说这个主峰是武则天的头,两座小峰是武则天的乳房,所以也把这两座小峰称为奶头山。陵园的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由内外两城组成:外城早已无迹可觅,内城面积2.4平方公里,北有玄武门,南为朱雀门,东称青龙门,西日白虎门,门外均有石刻。当年陵园内还有献殿、下宫、画像祠堂等建筑。现在这些规模宏大的建筑早已无存,仅剩下几对大阙遗址。

乾陵南面的主轴线,是由3200块黑玉石砌成的526级台阶和18座平台,其规模比南京中山陵还要大出三分之一。这些台阶和平台的设计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第一层34台阶象征唐高宗在位执政34年;第二层21台阶象征武则天即皇位21年;18座平台象征唐代关中的18座皇帝陵墓等。无论是登上台阶顶端俯瞰脚下,还是从脚下仰望梁山皇陵,皆有巍巍磅礴之势,气象非凡。

在陵园主轴线沿途两侧,现存着华表、翼鸟、鸵鸟、石人石马,石狮、宾王石像、石碑等,雄伟高大,精妙无比。其中的两通巨型石碑,一为“述圣记碑”,是武则天为高宗所立的功德碑;另一通为“无字碑”,是武则天为自己留下的。碑向来为后人所刻,但武则天死后,该碑始终没有刻上碑文,是功高无比呢?还是无德名状呢?还是有言难表呢?这里面奥秘极深,耐人寻味。其实无字亦有字,她身后即位的李家子孙们对这位既是篡国皇帝,又是婆母祖宗的武则天怎么说好呢?还是把“无字碑”留给后人们去猜谜、去评说吧。

宏伟的武则天陵园及其附近的17座唐王子公主陪葬墓,并没有被历代发动战争者所珍重,反而成为其战乱中所依托的理想庇护,这其中就包括升允率甘肃清军围攻乾州之战时的例子。甘军在陵园高地设置了许多炮台,轰击乾州城。那些石人石马也曾是双方短兵相接时互相利用的天然掩体,细心看时,至今犹存弹痕。当年的武则天大概连做梦也想不到她的墓地还能起到如此的作用,甚至还成为用作升允司令部的“姑婆坟”。

在西安草滩以北确实有个大冢,人称“姑婆冢”。这个大冢是汉宣帝刘询的生母王夫人的坟墓。汉武帝时,武帝刘彻迷信鬼神,朝中奸佞乘机制造了“巫蛊事件”,使武帝杀了太子刘据及其全家。刘据儿媳王夫人被杀后葬于娘家河南,惟王夫人幼子刘询因武帝念及已是重孙,免于一死。武帝之后,皇室乏嗣,流落于民间的刘询终于继承皇位,即后来的汉宣帝。

宣帝刘询登基后,便把含冤而死的母亲王夫人遗骨千里迢迢迁至汉长安城清明门外安葬。随王夫人护柩的娘家人从此也于冢旁筑室而居,守护坟墓;娘家人按辈分将王夫人称为姑婆,故而将王夫人的墓冢称为“姑婆冢”或“姑婆坟”。这些守坟的娘家人世世代代在此繁衍,便形成了冢后的王前村,而姑婆冢也就成了王夫人墓冢的名称,被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

《白鹿原》作者陈忠实肯定对姑婆冢是了解的,于是便恰如其分地把姑婆冢的名称变为姑婆坟,移植到埋葬武则天的乾陵。从这个细小的情节中可以使人看出陈忠实的多学博览和创作上的奇思缜密。

P20-24

序言

三“进”《白鹿原》

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我仔仔细细地读过三遍。每读一遍,我都有强烈的置身其中之感,就像是走进了《白鹿原》的世界一样,所以我就把这三读《白鹿原》叫三“进”《白鹿原》。这三“进”《白鹿原》,就权当本书的前言吧。

我是在朋友的推荐下购买了首版《白鹿原》单行本。这个单行本一出版就在社会上引起轰动。老实说,我已经好多年没有时间读长篇小说了,这第一次读《白鹿原》,我是怀着一种“看热闹”的猎奇心理:因为《白鹿原》一面世,纷纷扬扬的说法是里面写了许多稀奇古怪事儿,如什么白嘉轩娶了七个老婆呀,能掐会算的朱先生呀,公公杀儿媳呀,瓦窑里的奸情呀,土匪当县长呀,等等。这么多的稀奇事,足够促使我一睹为快。然而读完之后,我并没有感到什么稀奇和热闹,除了觉得十分熟悉和真切之外,倒有一种强烈的沉重和战栗,我不由得被深深地感染了。

《白鹿原》是近几年来最受读者喜爱并引起广泛而热烈讨论的小说之一。地理上的白鹿原跨越了西安市的灞桥区、长安区和蓝田县,这些地区的读者对《白鹿原》的讨论又多了一个话题,都说《白鹿原》写的是他们那儿的地方。我曾在蓝田从事宣传、史料研究和档案工作数十年,对《白鹿原》中的许多“影子”亦颇感“面熟”,其中的一些人物、事件、故事传说及地方特点都似曾见过。《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先生1994年在《蓝田县志》首发式上曾风趣地讲过一个笑话:“为写《白鹿原》,我曾在蓝田参阅了许多资料,不过为借阅《蓝田县志》(指牛兆濂总纂《续修蓝田县志》)却犯了难,因为人家不大方,每次只能借一本,我只好住在蓝田县,看完一本再借一本。”这说明《白鹿原》确实有相当多的素材取自蓝田县,当然也包括中共历史和其他一些文史资料及轶事传说等。事实上在《白鹿原》诞生前,陈忠实的确在蓝田“生活”了很长时间。除了看资料外,还经常进山、上原、越岭、涉川。或骑车,或徒步,一天行几十里近百里也是常事,采集了大量的风情典故。因此可以说蓝田是孕育《白鹿原》的摇篮。再伟大的作品也不可能全为“空中楼阁”,起码也得有些“捕风捉影”。看来我觉得“眼熟”的一些影子还是有些根据的。为了满足广大读者刨根问底探原型的极大兴趣和日益兴起的白鹿原文化研究热潮,1998年,《西安档案》编辑部、西安电视台、“白鹿原文化研究会”曾同时约我写这方面的文章,这就促使我第二次走“进”《白鹿原》。

二“进”《白鹿原》,我是带着一点研究问题的理性进去的。主要是“找”那些似曾相识的“影子”,着重对那些人物、事件、事件发生地及其背景以及一些故事传说等进行研究。结合平时对本地区文化的研究和翻阅的大量史料,写出了《<白鹿原>中的部分人物原型和地名、事件出处》一文,于1999年分别在《西安档案》《陕西日报》《西安日报》及《说古道今》等报刊连载或综合发表。该文发表后在读者中引起了较大反响,在许多地方还出现了传抄、复印的情况。由于10年来,《白鹿原》热一直有增无减,由这部小说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日益明显,对白鹿原文化的研究和开发也更加引起各界的注意和重视。就在本书稿撰写期间,一个在白鹿原投资30亿的“中国西部影视城”项目已在蓝田签字启动。2002年底,北京某出版社因从有关刊物获知我发表的该文,希望在原作的基础上作些加工和补充,由该社出单行本。正好也有许多朋友向我提出这个意思。我应承了这件事以后,就必须对《白鹿原》的原作进行较深刻的研读理解,这就使我第三次“进”《白鹿原》。  第三次读《白鹿原》足足用了20多天的时间。这一次不仅是在《白鹿原》的各个领域遨游,还要站起观察、蹲下琢磨、躺着思考,把自己完全变成《白鹿原》世界之中的一员。每当“跳”出这个世界时,都不由得要拍案叫绝,那些出神人化的描写使我醉了:《白鹿原》就像一部震撼人心的雄奇史诗,每一节律都无不拨动和撞击着人的心弦,令人思绪跌宕,难以平静;《白鹿原》分明是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让人们伫立画前,叹息、沉思、战栗;《白鹿原》又是一部历史教科书,它把关中农村发生的许多事件,都紧密结合于这个时期中国历史的大变革、大动荡之中,使人们从关中农村的社会变迁中深刻了解了从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半个世纪旧中国的苦难史;《白鹿原》还是一座不可多得的藏量甚丰的关中民俗陈列馆,让人们真切地看到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及习俗活动,沐浴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农村田野和庄园之中

看《白鹿原》犹如吃甘蔗,一节比一节更有味,更有嚼头,使我越觉得其思想内涵之深邃厚重,艺术特色之明显坚实。因而在三读《白鹿原》时,我不由得作起了摘录和笔记——好在我也是白鹿原人,故乡故土的情况自然是熟悉的,再翻翻资料,汇集归类,就整理出今天奉献于读者面前的《<白鹿原>文学原型考释》,供希望了解这方面情况的热心读者们借鉴、参考。

需要稍作说明的是:基于对本书内容的事先考虑,本次书稿仍然没有对《白鹿原》艺术成就展开研究,只是在原来已发表的文章基础上作了较大的加工和充实,并试图从《白鹿原》中涉及的部分地名、人物、事件、传说、方言民俗的探讨中,用历史的真实突现《白鹿原》的思想艺术价值,帮助读者了解《白鹿原》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增进读者对《白鹿原》思想性和沉重感的认识。《白鹿原》所以如此真切感人,也与作者完全采用方言的语笔,逼真地描绘了极具特色的地方民俗风情有很大关系。在本书的后半部分增加这些内容,可以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了解《白鹿原》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白鹿原》毕竟是小说而不是史书或教科书,它是集许多现象和素材加工塑造的艺术品。因此本书所指的一些“原型”“出处”和所谓“探讨”,不一定符合实际;有些“影子”过于分散,也很难找出其明确的原型和出处;即便本书所论,也是笔者本人的一面之见,是否《白鹿原》作者另有人物原型或参阅了其他相似的材料也未可知。特别是对民俗方言之探解更易出现管见,因为秦中之大八百里,十里乡俗不一般。所以本书难免出现谬误。亦请忠实先生和读者批评指正。如果本书能在探讨民俗风情、弘扬传统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及宣传西部、宣传西安、宣传蓝田等方面起到一点作用的话,即愚愿足矣。

卞寿堂

后记

一本书将要出版,总会让作者有颇多感言,至少也要给读者交待一些本书的情况,我往往就是如此。

本次出版的《<白鹿原>文学原型考释》是在《走进白鹿原——考证与揭秘》基础上,经过修订、增删和补充而成。由于原书名曾被一些人不解,所以在本次改版时,删去了“民俗方言鉴赏”部分,增加了部分内容,改书名为“文学原型考释”,使本书从内容到名称均更集中、更明确、更突出主题。本次增加的内容主要是根据责编强调的“增强读者对文学和传说牛兆濂背后的真实牛兆濂的了解”这个意图,增添了《从(牛兆濂会试领咨牛貌册)说起》,替换了《西安“反正”时的牛兆濂》等内容,使读者透析小说《白鹿原》是如何通过这个人物形象,深沉生动地表现了儒家道德思想在中国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同时还补充了一些主要人物原型、事件的发生地的照片,如白灵的原型张静雯,廖军长的原型刘志丹,鹿兆鹏的原型侯德普、赵伯平,刘军长的原型刘镇华,二虎守长安的原型杨虎城、李虎臣,张总督的原型张凤翔,以及“万人冢”的革命公园,白鹿书院的芸阁学舍,朱先生修《滋水县志》的牛兆濂《续修蓝田县志》,中国北方最大的一次军事暴动的“谓华起义”遗址,红三十六军与章坪镇的红二十六军及蓝田张家坪,西安“反正”的西安辛亥革命起义遗址,大王镇高级小学的区立巩村高级小学遗址和解放西安的抢渡渭河,“刀裁似的”白鹿原坡,取水伐马脚,牛兆濂故居土窑洞,秦传国玉玺篆模照片等,使读者从直观的历史现实中,体会小说《白鹿原》是如何把繁杂的生活素材梳理加工为文学作品的构创过程。

而此次对全书的整体修订,大多是酌情补充了一些新的资料或新的认识和考证,并无大改动,目的都是为了突出释证主题。

应该说,本次出版的《<白鹿原>文学原型考释》,已经是围绕《白鹿原》文学原型释证主题而衍行的第三个版本了。

《白鹿原》是陈忠实先生积数十年的艰辛探索和构思而成,饱含作者辛酸的汗水和渗淌的心血的一部厚重民族史诗著作,他力摒当今文学创作的浮躁、浅薄、标异之痼习,以人民作家的真诚和良知,还原了一段真实的民族历史,所以一经问世就以其深沉的震撼力赢得了广大读者,确立了她的文学地位。从而也备受各种媒体、文学评论界和文学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以致迅速出现了持续攀升的白鹿原文化热潮和与之相关的文化研究机构,并产生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效应,如提升了地理白鹿原的地位和多种产业的发展等。这些情况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所罕见的。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于1998年应西安电视台、《西安档案》及白鹿原文化研究会约稿,写出两万多字的《<白鹿原>中的部分地名、人、物、事件原型与出处》的文章,《西安档案》分六期连载,《西安今古》《陕西日报》《西安日报》综合或选择性地连载发表。当时《白鹿原》读者普遍热议的焦点是:“过去的那个时代真就是这样吗?”“书中的那些人和事到底是凭空杜撰还是真有原型?”等等。此外还特别引发了涉及白鹿原三个政区的蓝田、长安、灞桥等地人们的原型属地之争,可谓热烈。这些文章正好解决了人们最想知道的问题,甚至在初期的打印稿时,就出现了互相传抄、复印并被中组部的某领导带到北京发表的情况。这便是最初的版本。

2002年末,中国档案出版社通过西安档案局的任局长找到我,希望能将这个中篇专著充实加工为长篇,由该社出版单行本。于是我在重新研读了《白鹿原》原著后,再次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资料印证,费时一年,写出《走进白鹿原——考证与揭秘》(以下称《走进白鹿原》)的书稿。书稿形成后,我找陈忠实和牛兆濂之孙牛象坤先生征求意见,并在陈先生的建议下,交给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2004年末,该书出版,并于翌年初由出版社通过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图书展销会向全国发行,这便是第二个版本。

《走进白鹿原》有双重解读任务:一是通过寻找小说中那些故事、事件、人物背后的影子,揭示其现实生活的真实存在和原型;二是以揭秘原著,展现包括白鹿原在内的关中地域文化和风土。该书出版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反响,许多媒体和刊物都作了介绍和评论。不久,西安的几个大书店和外省书店先后销售告罄,许多省内外读者通过各种渠道与我联系购书,甚至一些国外读者也通过在西安的亲友找到我购书。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位退休的西安女读者,在她刚做完手术不久就给我打电话说要和丈夫一起来蓝田找我求购一本签名书。我明显听出她身体不好,便坚决不让她来,并答应第二天一定给她把书送去。书送去后,她竟激动地叫回儿女,一定要让我一起吃饭。

其实给这位女读者送书也是顺便而已,因为此事前几天,初次接导电影《白鹿原》的王全安导演在北京审剧本期间发现了这本书,认为其对电影拍摄有参考价值,便让在西安的副导演杨林购书并通过报社找到我的电话,约好要来蓝田。为方便,我就乘此机会,亲自去西安把这几家一次都走了。几年后王全安二次接导《白鹿原》后,让后来新确定的两个副导演多次找我,就剧中的某些镜头特点、服装道具、民俗风情、环境要求等与我探讨,并让我带着他们实地考察了白鹿原马家沟保存的明汪祭祖神轴、祠堂,在前卫白家小村考察了清末民初著名的民间中医外科医生使用过的药包、世瓶及中医手术器械等,在普化全家岭看了民间水会音乐的表演等,目的是就剧中的“白鹿村祭祖”“冷先生做手术”“取水代马脚”等寻求原生活依据。当然,他们找我还是冲着《走进白鹿原》的影响而来。

2005年夏秋交际,西安文学研究会会长、西安文理学院党委书记王学民先生看到这本书后,特意邀请了有陈忠实、费炳勋、刘建勋、李星、畅广元、商子雍、李震等近20位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参加的《走进白鹿原》研讨会,与会专家除肯定本书对关中地域文化研究的价值外,几乎一致认为本书也是今后研究《白鹿原》的一本不可不读的书,对《白鹿原》起到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延伸传播的作用,还由此提出了“白学”的问题。

限于设计要求,我在《走进白鹿原》中没有刻意对《白鹿原》的文学价值进行学术理论方面探讨,仅从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角度做了研究探讨。但我以为,当时之所以提出“白学”问题,说明已有这种趋向,事实也是如此,从《白鹿原》诞生至今,其热度不减,热议不休,除社会的关注度愈来愈高外,研究领域也越来越深入和广泛。可以说,在我国近、当代小说中,还没有哪一部小说比《白鹿原》更受关注,如此引发读者的共鸣和认知。也就是在上面提到的那次和杨林见面时,杨曾向我提到一件事,说是王全安在北京等审剧本期间,曾见到中国文联的一处特别陈列柜陈列了四本书,其中除了三本古典文学名著外,另一本惟一的当代名著就是《白鹿原》。当然这事只是听说,未经证实,但我相信事必有因。

如果说《红楼梦》留下的最珍贵财富是反映了一个封建社会后期的庞大官僚家族的兴衰史的话,那么《白鹿原》则是为人们弥补了一个从封建社会末转型到另一种社会的原始农耕社会形态下一个农村家族的兴衰史,故而从历史的角度看,“白学”之形成也是必然之势。  《走进白鹿原》之所以被关注,除了顺应了这种趋势外,还由于《白鹿原》的热度持续不减,使《走进白鹿原》这本书的社会需求有增无减,甚至被评为西安地区最有影响的十六部代表作之一,致使该书脱销。因而有大量读者千方百计地找我,其中有重庆市一位媒体人趁来西安之机,就专程到蓝田索书。有一位山东读者因为买不到该书,曾借书抄了大半,后来联系到我才满足了他的要求。从2009年起,就有人提出再版,2011年,北京出版社也两次打电话洽谈再版事宜。对我来说,作品能被读者重视,那当然是最为高兴和求之不得的事了。

今年是《白鹿原》发表20周年,也是继去年中央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之后,陕西全力打造建设文化强省的关键一年,作为一部影响全国、代表当代陕西最强文学实力的巨著,陕西有关方面、有关机构必须抓住这个时机有所作为。果然,大约在4月下旬,我又有幸接到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陕西当代文学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忠实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冯希哲先生电话,大意是经和有关方面商定,将在《白鹿原》发表20周年之际开展纪念活动,其中包括出版一套研究《白鹿原》的文集专著,并拟将《走进白鹿原》经过修订后出版。本来我就非常希望能将该书在西安出版,况且其他的联系方还均未正式签约,于是便毫不犹豫,欣然应允。

约两个星期之后,冯希哲先生与陕西师大出版社的编辑王刚、巩亚男亲赴蓝田,具体商洽出版事宜,并由责编表达了增删修改的意见。其实有些意见也正好在我考虑之中,事实上在这几年,我只要稍有空暇,就对此书中的一些地方修改,并加入一些新的理解和认识。于是我按照这些意见,利用了所有的假日和晚上的时间,完成了《<白鹿原>文学原型考释》的第三个版本书稿,再次了却了我的一个心愿。

在此,我真诚地感谢为促成本书出版并为之付出辛勤的组织、策划和编辑同志;也感谢陈忠实先生及之前给予殷切期望与厚爱的许多专家、评论家;并热切希望各位热心读者继续一如既往地喜欢和关注这本书。当然,更希望通过《白鹿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促进我的家乡白鹿原,促进关中乃至整个陕西地区更快更好地发展。

我还得再说几句,本书的所谓“原型考释”只是我的一己之见,也并非许多读者料定我在事前已经和陈忠实先生求证过的那样。说实话,我还真怕陈忠实先生讨厌我搞的这些专门刨根问底的做法,因为这正是一些搞文学创作的人所忌讳的。好在陈先生还给了面子,未曾责怪,倒是我还真不知趣地向陈先生作了仅一件事的求证,那就是小说中习旅长的警卫员黑娃。黑娃的这个人物原型我真找得好苦,后来还真从当年跟随许权中(习旅长)战斗过的一位老革命回忆录中;发现许权中当时真有个叫黑娃的警卫员,而且这个黑娃和小说中的黑娃不光性格特征极为相似,就连许多经历如也曾救过许权中等情况都如出一辙,我是带着对陈先生如何会把一个真实的人物姓名用作一个文学人物姓名的疑惑去讨教陈先生的,但是这个惟一的求证并未被陈先生首肯,他倒是惊奇地睁大双眼说:“咋能有这么巧的事?”所以,虽然我自信书中的绝大多数原型都事出有因,但仍有一些可能不是那么准确,甚至是错误的,故而恳切希望各位专家、读者及有识之士不吝批评赐教。但上面提到的那个已知不确定的黑娃原型,在这次修订中我却有意原文保留,未做删改,说不定也会让看到此处的读者惊呼天地:“咋能有这么巧的事!”

卞寿堂  2012年6月1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白鹿原文学原型考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卞寿堂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367087
开本 16开
页数 3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25
丛书名
印张 26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40
165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6: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