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忠编著的这本《演剧、仪式与信仰——民俗学视野下的例戏研究》从案头到田野,对例戏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全书共分九章,内容包括:例戏的形成与发展,例戏形成的原因,例戏的艺术形态,例戏剧本的文本形态,例戏的创编,例戏剧本的传承与演变——以《天官赐福》为例,例戏的演出及其相关习俗,例戏的表演场合,例戏演出的民俗文化功能。
图书 | 演剧仪式与信仰--民俗学视野下的例戏研究 |
内容 | 编辑推荐 李跃忠编著的这本《演剧、仪式与信仰——民俗学视野下的例戏研究》从案头到田野,对例戏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全书共分九章,内容包括:例戏的形成与发展,例戏形成的原因,例戏的艺术形态,例戏剧本的文本形态,例戏的创编,例戏剧本的传承与演变——以《天官赐福》为例,例戏的演出及其相关习俗,例戏的表演场合,例戏演出的民俗文化功能。 目录 序/001 绪言/001 一、例戏的特征及称呼考辨/001 二、20世纪以来的例戏研究述评/011 三、关于文献引用、注释的相关说明/023 第一章 例戏的形成与发展/001 第一节 例戏的形成时间/001 第二节 例戏的发展/018 第二章 例戏形成的原因/034 第一节 祈福禳灾与例戏的形成/034 第二节 传统戏曲的演出程式与例戏的形成/047 第三章 例戏的艺术形态/059 第一节 例戏的戏剧特性/059 第二节 例戏与“破台戏”的比较/065 第三节 例戏与“五跳”的比较/083 第四章 例戏剧本的文本形态/092 第一节 戏曲文本形态概说/092 第二节 例戏文本的存在形态/102 第三节 例戏剧本的样貌/111 第五章 例戏的创编/120 第一节 例戏剧本的创编方式/120 第二节 例戏的作者与传承(抄)者/140 第三节 例戏创作的特征/16l 第六章 例戏剧本的传承与演变——以《天官赐福》为例/174 第一节 明教坊吉庆戏《天官赐福》与清宫廷承应戏《天官祝福》/174 第二节 清宫廷开场承应戏《永庆遐龄》与昆曲例戏《赐福》/179 第三节 昆曲体系《赐福》/186 第四节 天官赐福母题与地方戏例戏《天官赐福》/195 第七章 例戏的演出及其相关习俗/205 第一节 例戏搬演的程序/205 第二节 例戏演出的禁忌/221 第三节 领赏与赏物的分配/227 第八章 例戏的表演场合/236 第一节 戏曲表演场合概说/236 第二节 个人(家庭)喜庆场合的例戏演出/242 第三节 民间丧仪中的例戏演出/265 第四节 集体活动场合的例戏演出/271 第九章 例戏演出的民俗文化功能/281 第一节 祈福、裱灾/282 第二节 超度亡灵/290 第三节 “展示”功能/295 第四节 例戏仪式功能的实施/298 结语/316 主要参考及征引文献/320 后记/326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演剧仪式与信仰--民俗学视野下的例戏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跃忠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3883543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2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50 |
出版时间 | 2012-06-01 |
首版时间 | 2012-06-01 |
印刷时间 | 2012-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9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82 |
丛书名 | |
印张 | 11.3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南 |
长 | 202 |
宽 | 139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