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报告文学研究与文艺学的创新001
第一节 关于报告文学研究与“报告文学学”001
第二节 报告文学研究与当下文学批评004
第三节 报告文学研究与文论体系“重构”013
第四节 报告文学研究与百年文学史“重写”018
上编 理论新探
第一章 报告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031
第一节 整体综述与个案评点031
第二节 李炳银等的“感悟和随想”037
第三节 丁晓原与王晖:坚守中的超越041
第四节 《报告文学论》与《非虚构叙事艺术》047
第五节 朱子南、章 罗生等的“史”论与追求051
第二章 关于纪实文学与报告文学057
第一节 纪实文学研究的滞后及其原因057
第二节 文学观念的更新与纪实文学的理论建构069
第三节 纪实文学的门户清理与分类标准089
第三章 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及其本质设定 100
第一节 传统“文学性”的发展与深化102
第二节 现代“文学性”与“新五性” 118
第三节 “文化扩张”、“审美复合”与本质设定123
第四章 “新五性”:文体特性与价值规范137
第一节 主体创作的庄严性137
第二节 题材选择的开拓性 149
第三节 文体本质的非虚构性 157
第四节 文本内涵的学理性 168
第五节 文史兼容的复合性181
中编 发展新论
第五章 从“旧三性”到“新五性” 193
第一节 80年代:挑战“旧三性” 194
第二节 90年代:重建“新五性” 197
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向纵深发展203
附论 张正隆、陈启文与阮梅创作的意义212
第六章 从冲突到融合224
第一节 在新闻、文学与政治之间徘徊 225
第二节 在融突、躁动中痛苦蜕变229
第三节 在融合、开放中沉稳发展234
第四节 在发展、新变中深入掘进240
附论 “批判—歌颂—融合”的两次循环246
第七章 从两极到中介252
第一节 新时期前后:从“两极对立”到“激情有余” 253
第二节 90年代:沉静、理性、坚守257
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清醒、独立、深沉 262
专论 胡平 273
第八章 从一体到多元292
第一节 新时期前后:从形式单一到多元探索 292
第二节 90年代:探索中的多元发展(一) 295
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探索中的多元发展(二) 300
专论 王宏甲 314
下编 流派新议
第九章 “哥德巴赫”派——科教报告文学333
第一节 发展流变333
第二节 精神承担341
第三节 风格特色352
第四节 成就地位360
专论 李鸣生363
第十章 “国土热流”派——改革报告文学390
第一节 发展流变390
第二节 题材意义 398
第三节 主导风格403
第四节 理性特色409
附论 《梦之坝》:“三峡”题材与“三峡精神” 414
第十一章 “社会问题”派——问题报告文学420
第一节 形成与发展420
第二节 风格与特色430
第三节 成就与局限440
专论 赵瑜145
第十二章 “历史反思”派——史传报告文学470
第一节 发展与现状470
第二节 品质与功能479
第三节 “史诗”风范489
专论 邓贤496
第十三章 “文体明星”派——文体报告文学515
第一节 发展流变515
第二节 精神诉求522
第三节 风格特色526
附论 《马家军调查》:创新与超越535
第十四章 “人杰宣传”派——英模报告文学 541
第一节 发展流变541
第二节 价值功能545
第三节 叙事策略558
专论 何建明 570
第十五章 “巾帼红颜”派——女性报告文学595
第一节 女性报告文学及其发展 595
第二节 题材选择与叙事模式 598
第三节 话语体系与艺术特色 606
专论 陈祖芬 615
第十六章 “生态环保”派——生态报告文学 634
第一节 生态文学与生态报告文学 634
第二节 批判主题638
第三节 风格特色644
专论 徐刚 657
附录一 历届中国内地报告文学各类奖项获奖作品目录(1977.01—2012.08) 672
附录二 作者主要学术成果与科研业绩(1986.01—2012.09) 697
参考文献(以出现先后为序) 702
后记 走自己的路——我的学术追求与人生感悟 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