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季羡林说北大那些事儿
内容
试读章节

我看北大

北大创建于1898年,到明年整整一百年了,称之为“与世纪同龄”,是当之无愧的。我生于1911年,小北大十三岁,到今年也达到八十七岁高龄,称我为“世纪老人”,虽不中亦不远矣。说到我和北大的关系,在我活在世界上的八十七年中,竟有五十一年是在北大度过的,称我为“老北大”是再恰当不过的。出于自然规律的作用,在现在的北大中,像我这样的“老北大”已寥若晨星了。

记得前几年,北大曾召开过几次座谈会,探讨的问题是:北大的传统究竟是什么?参加者很踊跃,发言也颇热烈。大家的意见不尽一致,这是很自然的现象。我个人始终认为,北大的优良传统是根深蒂固的爱国主义。

如果我们改一个计算办法的话,那么,北大的历史就不是一百年,而是几千年。因为,北大最初的名称是京师大学堂,而京师大学堂的前身则是国子监。国子监是旧时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前身又是太学,则历史更长了。从最古的太学起,中经国子监,一直到近代的大学,学生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这也是存在决定意识这个规律造成的,与其他国家的大学不太一样。在中国这样的大学中,首当其冲的是北京大学。在近代史上,历次反抗邪恶势力的运动,几乎都是从北大开始。这是历史事实,谁也否认不掉的。五四运动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次。虽然名义上是提倡科学与民主,骨子里仍然是一场爱国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只能是手段,其目的仍然是振兴中华,这不是爱国运动又是什么呢?

我在北大这样一所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背后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的学府,真正是如鱼得水,认为这才真正是我安身立命之地。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我身上的优点不多,唯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我将来变成了灰,我的每一个灰粒也都会是爱国的。这是我的肺腑之言。以我这样一个怀有深沉的爱国思想的人,竟能在有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北大几乎度过了我的一生,我除了有幸福之感外,这有什么呢?还能何所求呢?

也许是出于一种偶合,北大几乎与20世纪同寿。在过去一百年中,时间斗换星移,世事沧海桑田,在中国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北大在人事和制度方面也随顺时势,不得不变。然而,我认为,其中却有不变者在,即北大对中国文化所必须担负的责任。

古人常说,某某人“一身系天下安危”。陈寅恪先生《挽王静安先生》诗中有一句话:“文化神州表一身。”而我却想说:北大一校系中国文化的安危与断续。

我所谓“文化”是最广义的文化,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都包括在里面。但是狭义的文化,据一般人的理解,则往往只限于与中文、历史、哲学三个系所涵盖的范围有关的东西。而在北大过去一百年的历史上,这三个系,尽管名称有过改变,却始终是北大的重点。从第一任校长严复开始,中经蔡元培、胡适、傅斯年(代校长)、汤用彤(校委会主席)等等,都与这三个系有关。至于在过去一百年中,这三个系的教授,得大名有大影响的人物,灿如列星,不可胜数,五四运动时期是一个高潮。这个运动在中国文化学术界、思想界,甚至政界所起的影响,深远广被,是无论怎样评价也不为高的。如果没有五四运动,我们真不能想像,今天中国的文化和教育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前几年,我们中国学术界提出了一个口号: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这口号提得正确,提得及时,立即得到了全国的响应。所谓“弘扬”,我觉得,有两方面的意义:一个是在国内弘扬,一个是向国外弘扬;二者不能偏废。在国内弘扬,其意义之重要尽人皆知。我们常讲“有中国特色的”,这“特色”无法表现在科技上。即使我们的科技占世界首位,同其他国家相比,也只能是量的差别,无所谓“特色”。“特色”只能表现在文化上。这个浅近的道理,一想就能明白。在文化方面,我们中华民族除了上面所说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外,几乎是处处有特色。我们的语言,我们的书法,我们的绘画,我们的音乐,我们的饮食,我们的社会风习,我们的文学创作,等等,等等,哪个地方没有特色呢?这个道理也是极浅的,一看就能明白。这些都属于广义的文化,对内我们要弘扬的。

除了对国内弘扬,我们还有对国外弘扬的责任和义务。我在上面已经谈到,在文化的给予方面,我们中华民族从来是不吝惜的。现在国外那一些懵懵懂懂的“天之骄子”们,还在自我欣赏。我们过去曾实行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拿来了许多外国的好东西,今后我们还将要继续去拿。但是,为了世界人类的幸福和前途,不管这些“天之骄子”们愿意不愿意来拿我们中国的好东西,我们都要想方设法实行“送去主义”,我们要“送货上门”。我相信,有朝一日他们会觉悟过来而由衷地感谢我们的。

北大上承几千年来太学与国子监的衣钵,师生向“以天下为己任”,在文化和政治方面一向敢于冲锋陷阵。这一点恐怕是大家不得不承认的。今天,在对内弘扬和对外弘扬方面,责任落在所有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教育机构以及教员和学生的肩上,北大以其过去的传统,更应当是当仁不让,首当其冲,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专就北大本身来讲,中文、历史、哲学三系更是任重道远,责无旁贷。我希望而且也相信,这三个系的师生能意识到自己肩头上的重担。陈寅恪先生的诗曰“吾侪所学关天意”,可以移来相赠。我希望国家教委和北大党政领导在待遇方面多向这三个系倾斜一些,平均主义不是办学的最好方针。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在北大只有这三个系有责任,其他各系都可以袖手旁观。否,否,我决无此意。弘扬、传承文化是大家共有的责任。而且学科与学科间的界限越来越变得不泾渭分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现象越来越明显。其他文科各系,甚至理科各系,都是有责任的。其他各大学以及科学研究机构,也都是有责任的。惟愿我们能众志成城,共襄盛举,振文化之天声,播福祉于寰宇,跂予望之矣。

1997年12月12日P29-30

目录

代序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编者前言

《学海泛槎》(节选):风风雨雨五十年

治学生涯

北大传统: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北京大学》序

我看北大

我和北大

《北京大学创办史实考源》序

巍巍上庠  百年星辰

回眸五十年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人世文丛》序

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传统

历尽沧桑话爱国

爱国与奉献

一个预言的实现

颂中华民族故土园

漫谈出国

我对出国留学的看法

北大展望:北大之风  山高水远

迎新怀旧--21世纪第一个元旦感怀

千禧感言

一点希望

豪情半怀迎新纪

我对未来教育的几点希望

在首届北京大学文科论坛上的讲演

《北大研究生论文集》(文科版)序

《学者论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智能》序

欢送北大进入新世纪新千年

论博士

论教授

答凤凰卫视主持人杨澜问

与蔡德贵的谈话

致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十五周年贺信

《道统论》序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

东学西渐与“东化”

学习哪一种外国语

怎样学习外国语

燕园寄情:真情  真思  真美

春满燕园

春归燕园

燕园盛夏

梦萦红楼

梦萦未名湖

汉城忆燕园

怀念西府海棠

马缨花

幽径悲剧

二月兰

喜鹊窝

清塘荷韵

月是故乡明

喜雨

赋得永久的悔

咪咪

老猫

一条老狗

赞“代沟”

两行写在泥土地上的字

老年十忌

公德

《牛棚杂忆》(节选):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自序

缘起

牛棚生活1

牛棚生活2

牛棚生活3

最后十年:肩负特殊的文化使命

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的谈话

在“庆祝季羡林先生九十一华诞暨人文教育主题茶话会”的讲话

在中国亚非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季羡林说国学》代前言

致北京论坛的信

在全国政协举办的“21世纪论坛--不同文明对话”研讨会的发言

致山东大学孟子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贺信

出任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文化顾问和第十一届全运会文化顾问的讲话

与北大艺术学院叶郎、彭吉象、丁宁教授的谈话

与江泽民同志的谈话(摘要)

在三○一医院五次与温家宝同志的谈话

与蒋树声、张梅颖谈“和谐”

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

漫谈伦理道德

《华林拾珍》序

《中国少林寺》序

与《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卞毓方谈“和谐”

与北大附中师生的对话

与金庸的谈话

元旦思母

晚晴之美:悲欢离合总是情

八十述怀

1995年元旦抒怀--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最后的抚摩

寸草心

虎年抒怀

温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

梦游21世纪

希望21世纪家庭更美好

做人与处世

谈孝

讲忍

难得胡涂

九十述怀

我的家

九三述怀

九十五岁初度

在病中

病房杂忆

我的美人观

笑着走

序言

为了更进一步继承和发掘季羡林先生的精神财富,充分合理地掌握、利用和开发季老的文献资源,使之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编选了4本新的关于季老著作的专辑,即《季羡林说北大那些事儿》《季羡林说北大那些人》《季羡林说清华那些事儿》《季羡林说清华那些人》。这4本专辑再次向广大读者展示大师的独具魅力的风采,树立大师的不可磨灭的形象,从而对国家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青少年的成长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总之,大师的资源共享,大师的资源乃天下之公器,应该适时无条件地将其回馈社会,以取得社会和经济效益“双赢”。

季羡林先生一生治学和求学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北大、清华度过的,这4本专辑以两校为切入点,选取特定的视角,通过世纪老人生动真实的回忆,追溯北大清华的流年岁月,描述风流韵事,月旦骚人墨客,进而唤起社会各界,尤其广大青年学子以及其他立志成才者的关注,使其“以人为镜知得失,以史为鉴明利害”。总之,这4本专辑力求做到立意新颖,主题鲜明,浅近简约,通俗易懂,聚焦热点,针砭时弊,贴近广大读者尤其青年学生及其家长,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成为人手一册的“启蒙书”。

本着绝不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原则,这4本专辑综合分析季老一生在北大、清华的活动经历和特点,查阅研读季老与此相关的大量文献资料,忠实原著,切中主题,采用已被证明最受读者欢迎的季老知人论事、纵谈学苑风情的作品,全面具体、生动形象地展示他所亲历的北大、清华的人和事儿,以使广大读者留下余思或反思,全面准确地评判和阐示季老的道德文章,直接或间接地感受到大师的风采。

这4本专辑所选部分文章,比如,与中央领导人的谈话、在重要会议上的讲话、与有关人士的谈话、答记者问、贺信、题词等,尚未见于已出版的季羡林著作,亦即首次公开选用和发表。

这4本专缉所节选的几部重要回忆文集,比如,《清华园日记》《留德十年》《牛棚杂忆》《学海泛槎》《病房杂记》等,曾为畅销书,具有自传性质,故事性强,史料价值高,既能突出主题思想,又能引起读者密切关注,备受欢迎。

下面,将本专辑的内容做以简单介绍:

《季羡林说北大那些事儿》,是季老谈在北大教书和治学的事儿。季老在北大工作60余年,其中包括“文革”前的中青年阶段(1946—1965)、“文革”中倍受耻辱的阶段(1966—1976)、“文革”后十年的阳光灿烂阶段(1977—1986)、耄耋冲刺阶段(1987—1998)以及最后十年的满目青山夕照阳阶段(1999—2009)。其间,季老所亲历的事情看似平平常常,各个阶段又不相同,但由于他的职务和社会影响的原因,仍然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专辑撷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反映季老的思想、认识和看法,比如他对北大的历史、传统、校风以及未来的发展,给予透彻的分析和评论;对当前的教育现状和弊端,给予中肯的批评和建议,等等。

季老在北大既荣耀过,又苦恼过,走过一条风雨路。对此,他凝聚于笔端,写成文章,对一些深有感触的事情进行评说,读者从中可以窥测这位世纪老人的思想方法和道德准则。当然,其中也许不尽符合某些“新新类”的口味,在他们看来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那就姑且作为一家之言,任由大家去评说吧!

总之,季老在北大60余年的生涯中,逢到过千千万万的事——家事、国事和校事,事事牵动着他的心,倾注了他的情,读者的心也会随着他的情感的脉搏跳动,将那一篇篇美文细细地咀嚼和品味……

在这4本季羡林专辑即将出版之际,我们由衷感谢季承先生的大力支持,亲自书面授权并发表了重要的意见;感谢金城出版社领导的远见卓识和高度重视,感谢为本书出版做出辛勤努力的所有朋友。

季老逝世后编选出版这样一部专辑,意义固然深远,但难度较大,而我们的能力又极为有限,很难做到尽善尽美,其中定有许多纰漏和不足之处,敬请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教。

胡光利  姜永仁

2013年11月1日

内容推荐

《季羡林说北大那些事儿》是季羡林在北大教书和治学的事儿。季老在北大既荣耀过,又苦恼过,走过一条风雨路,他把60余年的生涯凝聚于笔端,写成文章,对一些深有感触的事情进行评说,读者从《季羡林说北大那些事儿》中可以窥测这位世纪老人的思想方法和道德准则。季老在北大,经历过千千万万的事——家事、国事和校事,事事牵动着他的心,倾注了他的情,读者的心也会随着他的情感的脉搏跳动,将那一篇篇美文细细地咀嚼和品味……

编辑推荐

季羡林在北大工作期间,既荣耀过,又苦恼过,走过一条风雨路。对此,他凝聚于笔端,写成文章,对一些深有感触的事情进行评说。《季羡林说北大那些事儿》收录了这类文章,读者从中可以窥测一位世纪老人的思想方法和道德准则,其中未免存在某种时代的局限性,姑且将其作为一家之言,任由读者去评说。在北大60余年生涯中,季老逢到过千千万万的事——家事、国事和校事,事事牵动着他的心,倾注了他的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季羡林说北大那些事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季羡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508863
开本 16开
页数 3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14-03-01
首版时间 2014-03-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22
CIP核字 2013281481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2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5
175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1: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