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命的真相(慈诚罗珠堪布谈轮回)
内容
编辑推荐

《生命的真相(慈诚罗珠堪布谈轮回)》以无懈可击的推理、强大有力的论证、铁一般的真实故事,为你揭示一个你或许从来都没有思考过的生命真相。

现代心理学、生物学、医学、生命科学、戒律、因明、俱舍、科学和佛学在作者的大智慧中熔为一炉。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以现代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为读者呈现了一部罕见优秀的关于前世今生的力作。

内容推荐

《生命的真相(慈诚罗珠堪布谈轮回)》通过佛法与科学多方面的比较说明,一方面找到它们的相异之处,一方面又挖掘出二者可互为印证的地方,并最终从科学与佛法互不相违的角度,论证了前后世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涅槃经》中有一句话:“不见后世,无恶不造。”所以,懂得前后世的道理,对当代社会的健康发展,现代人群的人格改造,皆具重大意义与现实作用。

《生命的真相(慈诚罗珠堪布谈轮回)》由慈诚罗珠堪布编著。

目录

译序

前言

 第一章 真有前世今生?

否认的观点

无法立足的理由

 第二章 从今生看到的前世

心识的产生

前世今生的可信度

身体的形成

身心的关系

 第三章 结 语

西方学者的评价

反对的声音

科技未证实的,不一定不存在

在佛法中寻找智慧

 附录一 七则前世今生实例采访

往来于生死之间

一位中学教师的濒死体验

死后再生 母子情深

前生后世 铁证如山

超类绝伦的虹身示现

人身飞空 神秘消失

 附录二 《六道轮回图》解说

试读章节

否认的观点

古代有顺世外道,他们依据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不承认前后世的存在,其实他们的看法纯属以狡诈、无理之行为单纯建立宗派而已。对此展开的破斥在古今众多论典中都有所涉及,这里就不再广说。而近现代依然有人依据同样似是而非的理由,顽固地坚持前后世不存在论,因此这里重点解析这些人的观点。

比如,英国17世纪的机械唯物论者霍布斯(Hobbes,1588—1679)就认为:物质、运动才是唯一的终极实在,它们是一切心理、精神活动的终极基础,作为精神活动直接基础的心灵或灵魂,是人头脑中的一种内在实体。一切心理活动都按机械力学的规律发生,表象是感觉在体内运动的遗迹,高级的推理活动也可看做是一种机械的加减。他因此而认为人身就如同机械一般,并否认心识从前世到后世的流转。18世纪法国庸俗唯物主义的开创者卡巴尼斯(Cabanis,1757一1808)也认为:人的意识、半意识状态和无意识本能,都是大脑活动的产物,从脑中产生思想,就像从肝脏分泌出胆汁、从唾液腺分泌出唾液一样。19世纪的福格特(Vogt,1817—1895)则认定:精神是人头脑中一种物质性的活动和机能,是与光、热、化学运动无本质区别的物质运动形式,其区别仅在于复杂程度,思想是地球上最复杂的物质的一种最高级的运动形式。这些人因为见到大脑与八识中的个别识,具有能依与所依、能利与所利的关系,因而就生出意识是大脑的产物这一观点。英国有位名叫约翰·泰勒的科学家,写了一部名为《向超自然挑战》的小册子,其中就如是论述道:“根据这个‘相关理论’,如果没有大脑,精神不要说行动,就连存在也是不可能的。不伴随肉体的精神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不可能有灵魂。”另外,一些持传统科学观念的医学、生物学家也认为,意识从属于大脑,是大脑的产物,如果骨肉血脉不存在,见闻觉知亦必定随之消亡。人一旦死亡,心识继续迁流不断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发生。

上述观点在千百年来的佛教论典中早已被破析得体无完肤,所有经论都一致将其判为低劣的断灭见观点,并给予了最彻底、究竟、完整的驳斥,如《释量论》中在介绍外道观点时就说道:“若谓识依身,不成串习也?”大阿阁黎天王慧论师在对之进行解释时则说:“外道认为身体与心乃异体,所谓心识只不过是身体之功用,它必得依靠身体而存在,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布与布的白色或糖与糖的味道一样。若说意识是身体所结的果实,那么意识同样离不开身体,就好像灯与灯光的关系一样。还有外道说意识与身体非异体,那还是因为将心当成与身体一本体,并认为它乃身体之功用的缘故,依然说明意识要依赖于身体,身体的功用及果就是心识,因之无有独立的心相续存在,生生世世的连续相续、串习亦无存在之可能。”大阿阁黎赞匝阿曼褐乐在其所著的《宝鬟论》中也如是宣说外道观点道:“死后身毁灭,如灯尽光熄,心亦不再有,前后世无故,无积资断障,累世成佛无,无有佛说法,修法僧众无,顺世外道持,如上之观点。”此类外道观点与霍布斯等人的看法并无本质、原则性差别。

古来诸大德皆认定,顺世外道实为所有内外诸教派中最低劣的宗派,他们把成立自宗的理由完全奠定在有无亲眼看见这一标准上,故才会因未见后世就以此否认后世之来临。虽说这种判断并无任何能够成立的充分理由,但现阶段相信、传扬这种见解的人却为数众多。无法立足的理由

与现实所见不符

所谓与现实所见相违,比如在美国弗吉尼亚州,有一位名叫安德鲁的男孩,他从生下来起就没有大脑。医生通过观察后确认他在有生之年将永远不会微笑,更可怕的是,他们还断定安德鲁活不过几个星期就会死掉。不过,这个孩子如今已安然地生存了五年,而且当他看电视节目时还会发出咯咯的笑声。医生及专家再次对他进行会诊,结果发现安德鲁的所谓颅脑只是一个囊肿,支配人的思维、协调肌肉运动的大脑部分根本就未发育形成,颅腔内全是积水,的确可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无脑儿。其后,安德鲁就被医疗专家们诊断为“有头元脑者”。

而在1980年,神经病学家洛博教授也在塞非尔德大学发现了一个没有大脑的学生。正常人在大脑皮质与脑室之间有4.5厘米厚的脑组织,而此位高材生却只有1毫米厚的薄层,且颅腔里几乎全被脑脊液充满,并且他的整个脑重只有150克,只相当于常人的十分之一。但他的行为却与普通人没有两样,而且他还特别精通数学,曾得过数学竞赛优胜奖。

类似这样的无脑者,目前已发现有数十位之多。因此我们说,没有大脑就不会存在意识的本体这种观点,在事实面前自然而然就会暴露出无任何根据的虚假面目。因此,当我们要建立自己的观点时,按照无则不生的原则,把握好理由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进行自己所欲进行的推理、立论,否则,一厢情愿地只用自己认可的单方面论据就想成立一个论点,由此得到的结论则不一定具有广泛、真实的有效性。所以说,那些过去、现在持传统观点的科学家们,对生死、身心问题所下的结论可能有些太过武断,也有点为时尚早。P3-6

序言

本书是作者慈诚罗珠堪布融佛教的戒律、因明、俱舍等佛法内容与现代心理学、生物医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理论与实际发展成果为一炉,并以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大量真实事例为论据与补充,经过反复斟酌、仔细权衡、深入思考后创作而成的。通过佛法与科学多方面的比较说明,一方面找到它们的相异之处,一方面又挖掘出二者可互为印证的地方,并最终从科学与佛法互不相违的角度,论证了前后世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相信此书的出版必会增加人们对前后世存在之理的信解,并有助于廓清长期以来蒙蔽在众人心头的有关前生后世的疑云。

针对目前的实际状况而言,很多人因为从小就接受机械唯物论及庸俗无神论的熏陶、教育,故在不经过任何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轻易就把前生后世的理念与迷信、落后、麻痹人灵魂的道德说教等负面概念联系、等同起来。具体说来,有些人根本就不承认心识的连续、迁流性;有些则半信半疑;还有一些尽管从表面看来也在学佛,但因他们无法从教证、理证两个方面牢固确立前后世及业因果存在的必然性,故此类人的见解一点也不稳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摇摆。

正是为了使这些人能真正明白事理,作者才将佛法与现代科学原理结合起来,详细论证了这一问题的来龙去脉。其实佛教理论本足以揭开生死变迁的秘密,但因其阐述的道理非常深奥,而很多人又对它怀抱极大的偏见,故作者才借助科技理论及当今发生在众多国家的实例,深人浅出地以现代人能接受的口吻,与他们的心性十分相合的例证、语言,有理有据地阐释了关于前后世的正见。文中不但有佛教的教证、理证,亦有科学及人们的实际生活所提供的道理与说明,想来无有成见者接受起这些论述、论点应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究实说来,佛教徒也罢,非佛教徒也罢,承认并按照前后世的法则行事,对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如果否认心识的流转、迁移,人们必将毫无禁忌地为所欲为,这一点正应验了《涅槃经》中的那句话:“不见后世,无恶不造。”所以懂得前后世的道理,对当代社会的健康发展、现代人群的人格改造,皆具重大意义与现实作用。

环顾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中明白并遵守前后世及业因果规则的人,可谓少之又少。在经济狂潮的推动下,金钱至上已成为太多人恪守于心的座右铭。古代的文化传统与道德观念日渐退出现代人的生活领域,人们对内心科学的轻视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在给别人讲经说法的法师或世间老师、教授、学者中,有些只懂佛理,对科学则一窍不通,有些又满肚子世间学问,对佛法则知之甚少.能把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以完成弘法利生之责的人,实属凤毛麟角。不过在作者的相关著作中,这二者一直都被他有意地融合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佛教;又用佛法鉴别、观照科学。这是贯穿于作者一系列佛学著作中的一个明显特征。

在本书中,作者运用了许多非常精彩的、能证明前后世客观存在的、发生在世界各国的公案,在品味作者对它们的分析时,大家一定会对不可思议的众生业力、不可思议的佛法奥义生起信解。由于他本人一贯喜欢并只说实话,且以令众人了知前后世、虹身成就等现象之本质为己任,因此,多年以来,他多次排除障碍,不惧艰难险阻地奔赴一些地方,亲身采访、调查了涉及此类事件的当事人,并获得了很多第一手的宝贵资料。面对这些查有实据、无懈可击的事例,不知那些顽同坚持生命断灭论的人们又该作何感想?

面对这本《生命的真相》,真希望当代以及未来的读者们都能擦亮慧眼,静下心来反观自己和他人在永无止境的轮回跑道上争先恐后、盲目漠然地冲向痛苦深渊的情景;更希望大家都能借着本书出版的因缘,重新审视一下生死名利竞赛场的本质,以及被我们无数次践踏过的人身及生命的本来意义!

我们理当知晓,自身在今生中所感受的一切,其实远在前世就已埋下它们的根;而如果要了知来生的实际境遇,省察今生的所作所为即可了然于胸。此中道理恰如《华严经》所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无量寿经》中也说道:“人于爱欲中独生独死,独来独去。”因此,我们理应精进行持善业,这样做才能给今生来世带来永不会空耗的实际利益。《大智度论》又云:“今世与后世,行法则安稳。”这其中的道理我们也应完全通达。对一个智者来说,不懂得外在世间的学问没什么可遗憾、后悔之处;但若不能掌握自他心识不断流转这一基本原理,那就实实在在有负智者之名了。

试图求取人生最高智慧的人们,不妨从前生后世之理直下深入进去,以此途径也许能最终打开佛法终极智慧之门。假如人人都能从佛陀教法中汲取最究竟的理智结晶,则此世界当下就可成为净土,所有众生都能尽享暂时乃至究竟的快乐幸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命的真相(慈诚罗珠堪布谈轮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慈诚罗珠堪布
译者 索达吉堪布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070419
开本 32开
页数 2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4-03-01
首版时间 2014-03-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414
CIP核字 2013249815
中图分类号 B083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3
15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9: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