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不信梦想唤不回(此间中国)
内容
试读章节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一段名言,深刻揭示了人类道德堕落的基本根源之一就是遗忘、即回归的不存在:这样,“对希特勒的仇恨终于淡薄消解,这暴露了一个世界道德上深刻的堕落。这个世界赖以立足的基本点,是回归的不存在。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 国家的力量是巨大的,当国家想掩盖一种罪行的时候,无论多么深重的罪恶,都极易被“集体遗忘”,因为“遗忘”是人类最无可救药的天性之一。

的确,人类总想摆脱历史的重负而轻松自在。但是,当摆脱一切历史记忆之后,“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这便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原因所在。摆脱历史记忆,生命将变得毫无意义。而千千万万无辜的死难者,将被历史迅速遗忘,最多化为“历史教科书”上一小段无足轻重的文字或几个干瘪枯燥的数字。而这些抽象字符背后所凝缩的生离死别、血泪生命,则是后人所难以体会的。

近年不时读到一些有关“知青”的回忆或叙事,其中不少总使我心头不禁微微一震:最多才一代人的时间,一桩并非只与极少数人有关、因此决非扑朔迷离的“秘史”,而是涉及千家万户的历史事件,而且这千百万“当事人”现在还都“正当年”的时候,这幅历史图景竟如此迅速地“模糊”、甚至遗忘了。

在文革中达到高潮的上山下乡运动,在近十年的历史中把数千万青年从城市“赶”到农村,在人类历史上的确是罕见的。在当时,这无疑是不得不为之举,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没有出路的出路”。因为文革的巨大浩劫使当时的经济已濒于崩溃,根本无法容纳这些不断增长的就业人口,虽然不得不自欺欺人地将此说成是为了“反修防修”。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被迫到农村去的,甚至连选择插队地点的自由都几乎没有。这种强制性政策异乎寻常地严厉,反对、抵触就是“破坏伟大战略部署”,罪可入狱;若“情节特别严重”,甚至有杀身之祸。对涉及到自己终身命运的如此至关重要的问题,自己居然没有丝毫发言权。人,对自己人生道路最基本的选择权就这样被残酷地彻底剥夺。因此,这也是当时政治上专制到极点的体现。这一“运动”改变了无数青年本应光明顺直的人生道路,牵涉到千家万户,造成的人间悲剧难以胜数……只有根据这方方面面具体的历史内容,而不是根据某些自欺欺人的“说法”将具体的历史事实、内容抽空,才能对这一运动作出正准的定位与评价,才可能使人对历史进行深刻反思,警惕悲剧的重演。

然而现在不少文章却都“好了伤疤忘了痛”,在热烈地讴歌当年的所谓“理想”、“火热的场面”,大谈“青春无悔”、“青春的梦想”……其实,离城前诸如手捧“红宝书”在领袖像前宣誓、表决心的“火热场面”都是精心安排的,更多的是亲人间生离死别般哭成一片。而且也并非后来回城时才你争我抢,开始,每届毕业下乡前还都有百分之几的留城或参军名额,为争这微乎其微的名额就已经达到不择手段的白热化程度。当然,只有家庭出身好的“红五类”才有争斗的资格。后来为了“好做工作”,除少数参军者外干脆“一片红”,一锅揣全下乡。下乡后,生活十分艰苦,精神普遍空虚苦闷,回城的争斗当然更加残酷,一些女知青甚至惨遭权势者凌辱。凡此种种,简直不堪回首。这不是青春的梦想,而是青春的梦魇。  然而重要的是,“梦魇”如何变成“梦想”了呢?

当这场梦魇刚刚结束时,“知青文学”勃兴,从文学的角度看或还稚嫩粗糙,但却真诚,并且几乎都可当作信史来读,竹林的《生活的路》、叶辛的《蹉跎岁月》、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都是其中代表。恕我多说一句,其实被称作“回乡青年”的广大农村青年命运更加坎坷,更值得详细描写,但他们更无“话语权”,除了路遥的经典之作《人生》,有关他们的小说确实少而又少。然而外在环境几经变化,“文革/知青”严酷面的表现受到的障碍越来越大,“文革/知青”纯情面的表现却畅通无阻;随着时光流逝,这些更加速了对严酷的遗忘、加强了对纯情的记忆,乡亲的淳朴、美丽的大自然、知青间生活中的互助……这些当然是永远使人感怀的美好事物。但一批批媚上又媚俗的出版物精明巧妙地利用此点,以此大大稀释甚至取代了更为本质的严酷的现实,终于营造出符合某种要求、且使后来者容易信以为真的“美丽的梦想”氛围。一些成功者得意于自己的“劫后辉煌”,全不在意这种成功是以千百万同代人的牺牲为代价的。多数知青经过种种斗争才得以返城,此时已老大不小,城市已无他们的位置。做的是最“卑微”的工作,许多人因与弟妹共挤一房而矛盾重重……最后,又早早下岗。然而,现在少数所谓“劫后辉煌者”的历史正在取代绝大多数普通人的命运,形成有关历史的“主流话语”。整整一代人的苦难,全都化为乌有,全都白白浪费……那些自鸣得意的“辉煌者”,实际是在拍卖苦难。对多数“知青”来说,也根本谈不上“青春无悔”,因为只有自己主动选择之事才足以言悔或不悔;对不能不选的“选择”,何悔之有?

历史能如此轻易地被忘却,被涂抹,着实超出了人们的想像。德国和日本对战争的不同认识,说明主流话语对人们遗忘什么、记忆什么的掌控力之强。近在眼前的当代史尚且如此,那千百年前的古代史又如何说得清,道得白?这样,我们不能不追问:历史是什么?以“求真”为鹄的之史学的根基何在,这“真”果真是求得到的么?那么,真、假、善、恶在历史中还有区别吗?再进一步说,史学家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P114-116

目录

《此间中国——新浪博客八年文章精选》书系片言(陈彤)

博客:中国思想市场的重要策源地(刘明清)

百年中国

八十年前的梦想(傅国涌)

——1933年:《东方杂志》“新年的梦想”

中国如何以文明大国出现于世界(许纪霖)

中国旧家庭的礼教与国家的盛衰(张五常)

中国仍在突围中:回望百年(马勇)

宪政/民主

超大规模国家的民主化路径(吴稼祥)

限制政府,归还自由(刘军宁)

——搬切尔夫人的保守主义治国之道

“法治中国”之必要与可能(秦前红)

托克维尔究竟想说什么(张千帆)

宋教仁的宪政思想(雷颐)

教育/经济

十年教改,一地鸡毛(熊丙奇)

摧毁创造力的中国社会及其教育(郑也夫)

知识累积、土地价值与社会诅咒(张五常)

论中国国企改革(谢作诗)

从“床上功夫”看中国经济崛起(杨恒均)

我们该向日本学什么?(石述思)

思想/文化

什么是真诚的悔过和道歉(徐贲)

“苦难”与“辉煌”(雷颐)

在小时代,理想主义如何可能?(许纪霖)

中国人的良心问题:不做“吃米饭的机器人”(徐贲)

80后的独立宣言(张颐武)

做人要做怎样的人(易中天)

慢生活的宋明样本(朱大可)

历史/人物

抗战爆发后高校南迁生活(岳南)

曼德拉的生命(陶短房)

解读卡夫卡(景凯旋)

吴仁宝的贫与富(陶短房)

附录

俞敏洪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文学的见证——对真实的追求

——高行健在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大庆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

序言

不知不觉中,新浪博客已陪伴全球华人网友走过八年多的历程。我一直在想,是时候用某种方式做一个回眸了。博客实际上是信息时代,传统中文书写在互联网上的延伸,网络喧嚣的背后,最终被人记住的还是那些隽永的语句和深邃的思想,所以没有什么比为博客做一套传统出版物更合适的纪念方式了。我们和中央编译出版社定而后求,出版了这套《此间中国——新浪博客八年文章精选》。

《此间中国》,为什么给这套书取了这个名字?吉光片羽.雪泥鸿爪。新浪博客就是当下中国的一个切片。新浪博客覆盖3亿人.月活跃用户1 5亿,总文章数已超过了14亿。相当于每个中国人都写过一篇新浪博客。在这里,海内外学术大家可以展示自己的思想;多产的作家可以连载自己的作品;专业的美食家推荐珍馐异馔;走遍世界的摄影师展示自然之美;年轻的妈妈晒孩子每一天的变化;可爱的小学生们用博客给老师交周记……新浪博窖早已不是单纯的一个互联网产品,她已成为全球华人的网上家同、人文渊薮。

这套书一共有四册.综合、学术、历史、财经。分别对应博客文章中最具思想价值的四个类别:时政评论、学术文章、历史小品、财经评论。我们选文的标准是:名家所写,文章精彩,有现实意义,能流传后世。首先,名家所写是对本书质量的第一重保障,只有在自己领域造诣颇深的鸿儒硕学才会入选;第二,文章精彩,指一定要是这个名家的压卷之作,同时立意和篇幅都要符合全书的规范;第三,有现实意义,当下中同最有价值的作品一定是反映社会现实的;第四,能流传后世,我们更愿意收录一些可以沉淀下来的、深刻的作品。

这套书的出版,首先我要感谢给我们授权的各位作者,是你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写作。为新浪的平台提供了这么多好的内容。对于每个国家而言,最可宝贵的财富都是那些民族的智者,而我们的各位作者就是我们民族的智者,是你们用深邃的洞见启迪着整个国家的读者。传播好你们的思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然后我要感谢我的运营团队。曾几何时,网络编辑被讥讽为一个“劳动密集型”岗位.你们或许得不到职业共同体的高度认可。但是,作为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的见证者之一。我要说这毫无疑问是一种歧见。在中国传媒的现实语境下,网络媒体和其他媒体各有分工.各司其职,各具所长,各辜精彩。你们的工作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和专业性丝毫不亚于传统媒体,你们和传统媒体一起推动了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感谢你们的辛勤劳动,事实上我们每一天都在见证历史、创造历史。

同时我要感谢中央编译出版社的领导和各位编辑,是你们给了我们这个“为自己八年的努力”作个总结的契机。感谢你们专业的态度和孜孜以求的工作,为了能让本书及时与读者见面,感谢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如此高质量地完成这么大的工作量。

最后.我要感谢最重要的人——新浪博客的每一位用户。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和坚持,其实都是为了得到你们的认可。我们推荐每一篇文章,实际上都拖着“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的情感,像新妇对郎君一样,惴惴不安地期望得到用户的认可。希望新浪博客的每一位用户都能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同样也希望你们能喜欢这套书。

新浪网总编辑 陈彤

2013年11月11日

内容推荐

《不信梦想唤不回(此间中国)》(作者刘明清、孟波)择选新浪博客学术理论方面的文章二十八篇。《不信梦想唤不回(此间中国)》按内容分为百年中国、宪政/民主、教育/经济、思想/文化、历史/人物,作者皆为当代著名学者,他们对中国百年来的命运和中国政治、经济、教育、思想文化发展的现状有着深沉的思考。文章有的回顾历史、关照现实,有的剖析现状、直指弊端,有的深入分析、提出改革方案,体现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编辑推荐

《不信梦想唤不回(此间中国)》(作者刘明清、孟波)精选著名学者易中天、傅国涌、许纪霖、马勇、雷颐、张五常、朱大可、岳南、吴稼祥、张军宁、张千帆、秦前红、熊丙奇、石述思、徐贲、杨恒均、陶短房、景凯旋、张颐武最具思想力量的文章,深度剖析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教育思想文化发展的现状,积极探索中华文明的未来之路,笔锋犀利、观念锐进而不主一家,意在启迪民族自觉、自省,从而走出一条现代化与文明复兴的新路。书中文章有的回顾历史、关照现实,有的剖析现状、直指弊端,有的深入分析、提出改革方案,体现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本书由中央编译出版社新锐读书品牌“阅读星空——无限伸展的梦想”推出,“阅读星空”以探询这个世界、呈现这个时代为己任,“无限伸展的梦想”体现出坚韧的张力,是态度也是行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不信梦想唤不回(此间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明清//孟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19829
开本 16开
页数 2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6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6
CIP核字 2013301411
中图分类号 C53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9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3: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