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林荫幽径(俄罗斯语言大师穿越时空的柔情美意)/慢读译丛
内容
编辑推荐

《雾》;《静》;《在八月》;《“希望号”》;《耶利哥攻瑰》;《完了》;《素昧平生的友人》;《伊达》;《恐怖小说》;《凶手》;《怕》;《高加索》;《传奇诗》;《鲁霞》;《安提戈涅》……《林荫幽径(俄罗斯语言大师穿越时空的柔情美意)》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蒲宁暮年的最后一部自选集,用八年时间写成:是他一生中写得最好、最富独创性的一个集子。

内容推荐

《林荫幽径(俄罗斯语言大师穿越时空的柔情美意)》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蒲宁暮年的最后一部自选集,用八年时间写成:是他一生中写得最好、最富独创性的一个集子。《林荫幽径(俄罗斯语言大师穿越时空的柔情美意)》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对于故国的怀念和对于逝去的青年时代的眷恋。作品构思玲珑剔透,非常精致,有着磁石般的强烈吸引力;文字精练,抒情性强,擅长表现人物内心的微妙情感。具有悠远的意境和发人遐思的哲理,展现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目录

韦尔加

山口

深夜

松树

在八月

“希望号”

耶利哥攻瑰

完了

素昧平生的友人

伊达

恐怖小说

凶手

高加索

传奇诗

林荫幽径

鲁霞

安提戈涅

在巴黎

娜达莉

寒秋

乌鸦

在一条熟悉的街道上

三个卢布

犹地亚的春光

三等车

贝尔纳

译后记

试读章节

韦尔加听完姐姐的话,吃了点鱼,随后坐到矮屋的门槛上。她冒着寒风,在那里坐了整整一天,两条眉毛痛苦地紧锁在一起。直到天黑,她才回屋。可第二天一早,她又坐到门外,等伊尔瓦利特回来。在没有下湿漉漉的初雪之前,她就这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白天和晚上。

“伊尔瓦利特很快就会回来了,”韦尔加寻思道,这时一种受尽屈辱后的甜蜜的悲痛充溢她的心房,反复折磨着她。“我杀了他,随后自尽,安眠墓中。”

可是伊尔瓦利特没有回来。已是暮色苍茫了,韦尔加越来越坐不住,不时从门槛上站起来,伫立门前,尽目力之所极凝望着大海。韦尔加的老父在沉沉的暮色中,走出矮屋。风吹乱了他灰白的长发。

“韦尔加,我的孩子,”他慈爱地说,“你为什么要走出自己的家门?马上就要起风暴了,夜间的风暴凶险莫测,面对这样的风暴,人的心会愁上加愁。帮我用柱子加固四墙.帮我搬石块压住海豹皮的屋顶,我们一家子好同在一个屋顶下躲避风雨,度过长夜。”

听到父亲充满温情的话语,韦尔加的心战栗起来,她不由得怜悯起自己、父亲和伊尔瓦利特来。她连忙帮父亲干活。风几乎把父女俩刮倒,整个空中弥漫着水尘,就像在海上遇见风暴时一样。海浪用毛茸茸的浪花径直拍打着窗户.韦尔加吓得赶紧进屋。

回到伸手不见五指的屋里后,她突然想起,许多年以前伊尔瓦利特还是个半大小子的时候,有天晚上曾在他们家留宿。那天夜里,他是她的客人,她亲自为他铺床,作为好客的主人,她还按照习俗,在入睡前吻了他。她回忆着她所心爱的他的脸庞,心头益发充满了对他的爱怜。她忘掉了自己曾经想杀死他,从床上一跃而起,胆战心惊地倾听着。透过呼呼的风声,她似乎听到了他的呼救声。整整一夜,她吓得浑身哆嗦,直到凌晨再也支撑不下去了,她才睡着了。

大海安静了下来,冬日砭骨的寒气笼罩了四周。韦尔加一觉醒来,天已大亮,只见斯涅加尔推开大门,跨过门槛,径直朝她走来。

“韦尔加!”她说道,“风暴把伊尔瓦利特刮往冰海的荒岛去了,他的渔船裂成了碎片。现在海上只有他一个人,等待着他的是死亡——冻死、饿死、被海鸟的利喙啄死。”

“是谁跟你说的?”韦尔加喊叫道。

“我去找了算命的恰尔娜,她用潜鸟的肠衣给我占了卜。”斯涅加尔说罢,双手捂住脸,失声哭了起来。

“斯涅加尔……”韦尔加本想好言安慰几句。

可是她严峻地皱了皱眉头,伸出有力的手,一把将大门打开了。

她沿着海岸朝北飞奔而去。在晦暝、寒冷的暮色中,她踏进恰尔娜的小屋。屋内生着堆篝火,红红的火苗欢蹦乱跳,屋内暖洋洋的。

“啊,未卜先知的神人,教教我吧!”她大声地央求恰尔娜。“指引我怎样去搭救伊尔瓦利特!”

“赶快上路!'_恰尔娜说。“你要在海上航行两个白天和两个晚上才能救出伊尔瓦利特。要是第三天破晓前,你没赶到,他就死了。不过,韦尔加,告诉我,你可曾听说过荒凉的冰海,那里像开天辟地时那样渺无人迹、凄厉忧伤?”

韦尔加的心房像一条被逮住的鱼那样忐忑乱跳。

“恰尔娜,可怜可怜我吧,”她回答说。“要我舍弃性命,我感到痛苦。但是非要舍弃不可,那你就告诉我:我该怎么办?”

“你要在海上度过两个白天和两个晚上,忍受着忧伤和惊恐的煎熬,”恰尔娜说。“等你将踏上伊尔瓦利特在受苦受难的那个岛上时,你会立时化作海鸥,而他,你为之献出生命的人,却认不出你了。”

韦尔加的脸色一下子变得像初雪那么惨白,可她的双眸却闪现出喜悦的光芒,她回答恰尔娜说:

“恰尔娜,我去!”

“赶紧上路吧。”恰尔娜说。

韦尔加迎着寒风,踏着海岸湿漉漉的黄沙,向黑黢黢的喧腾的大海奔去。她本想大声地向姐姐、父亲和母亲道声“永别”,可是忽见岸边停着一条小船,它在波浪上颠来晃去。韦尔加急忙跳进船里。在日落的方向,天际还残留着一抹血红的晚霞,她把船朝那儿驶去。她站在船上,海浪颠簸得她东摇西晃,她双眸中燃烧着泪花,从冰海刮来的朔风吹乱她白色的衣裳,刺痛着她的脸庞。

拂晓时分,她看到自己驶过一座黄沙遍地、渺无人烟的荒岛,四周是白浪滔滔的海水。只有海水不时冲上荒岛的沙地,泛起苍白的浪花。有“海上牧女”之称的秧鸡迈着细长的腿在海边的贝壳间觅食。可是在岛上“海上牧女”为数也很少。它们都飞到和风拂拂的海岸去了。

已经是冰海了。韦尔加航行整整一天,驶入了无涯无际、海天相连的汪洋大海。海浪越来越沉重地拍击着船底,因为在这万顷波涛下已没有土地了。北国的猛禽远离人烟,生活在这片大海上,栖息在□岩峻□的石岛上。它们身体强壮,披着厚厚的羽绒,能整整一冬浮游于冰棱之间,深深地潜入冰水之中。这种猛禽成千上万地筑巢荒岛。每座岛上都栖满这种白色的鸟,像是覆盖着一层白雪。鸟巢有的筑在孤零零的悬崖上,有的筑在悬崖下的洞穴里。人暮时分,韦尔加驶过了一座最大的岛屿。P9-12

序言

阅读原本是一个人自己的事,与看电影或是欣赏音乐相比,当然自由许多,也自在许多。阅读速度完全可以固人而异,自己选择,并不存在快与慢的问题。才能超常者尽可一目十行,自认愚钝者也不妨十目一行,反正书在自己手中。不会影响他人。然而,今日社会宛如一个大赛场,孩子一出生就被安在了跑道上,孰快孰慢,决定着一生的命运,由不得你自己选择。读书一旦纳入人生竞赛的项目,阅读速度问题就凸显出来了。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期盼甚至逼迫孩子早读、快读、多读,学校和社会也在推波助澜,渲染着强化着竞赛的紧张气氛。这是只有一个目标的竞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无怪乎孩子们要掐着秒表阅读,看一分钟到底能读多少单词。有需求就有市场。走进书店,那些铺天盖地的辅导读物、励志读物、理财读物,无不在争着教人如何速成,如何快捷地取得成功。物质主义时代,读书从一开始就直接地和物质利益挂起钩,越来越成为一种功利化行为。阅读只是知识的填充,只是应付各种人生考试的手段。我们淡漠了甚至忘记了还有另一种阅读,对于今天的我们也许是更为重要的阅读——诉诸心灵的惬意的阅读。

这是我们曾经有过的:清风朗月,一卷在手,心与书从容相对熔融一体,今夕何夕,宠辱皆忘;或是夜深人静,书在枕旁,情感随书中人物的命运起伏,喜怒笑哭,无法自已。这样的阅读会使世界在眼前开阔起来,未来有了无限的可能性,使你更加热爱生活;这样的阅读会在心田种下爱与善的种子,使你懂得如何与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纷繁喧嚣的世界中站立起来;这样的阅读能使人找到自己,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抑或面对种种诱惑,也不忘记自己是谁。这样的阅读是快乐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在引用陶渊明这段自述时,常常忘记了前面还有“闭静少言,不慕名利”八个字。阅读状态和生活态度是紧密相关的。你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就会有怎样的阅读。我们不是生活在梦幻中,谁也不可能完全离开基本的生存需求去读书,那些能够把谋生的职业与个人兴趣合而为一的人,是上天赐福的幸运儿,然而,不要仅仅为了生存去读书吧。即使是从功利的角度出发,目标单一具体的阅读,就像到超市去买预想的商品,进去就拿,拿到就走,快则快矣,少了许多趣味,所得也就有限。有一种教育叫熏陶,有一种成长叫积淀,有一种阅读叫品味。世界如此广阔,生活如此丰富,值得我们细细翻阅,一个劲儿地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岂不是辜负了身边的无限风光。总要有流连忘返合英咀华的兴致,总要有下马看花闲庭信步的自信。有快就要有慢,快是为了慢,慢慢走,慢慢看,慢慢读,可以从生活中文字中发现更多意想不到的意味和乐趣,既享受了生活,又有助于成长。慢也是为了快,速度可以置换成质量,质量就是机遇。君不见森林中的树木,生长缓慢的更结实,更有机会成为栋梁之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心灵的成长需要耐心。

在人类历史上,对于关乎心灵的事,从来都是有耐心的。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从1163年开始修建至1345年建成,历时180多年;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从1386年至1897年,建造了整整五个世纪,而教堂的最后一座铜门直至1965年才被装好;创纪录的是德国科隆大教堂,从1248年至1880年,完全建成竟然耗时632年。如果说,最早的倡议者还存有些许功名之心,经过600多年的岁月淘洗,留下的大约只是虔诚的信仰。在中国,这样安放心灵的建筑也能拉出长长的一串名单:新疆克孜尔千佛洞,从东汉至唐,共开凿600多年;敦煌莫高窟,从前秦建元二年(。366)开凿第一个洞窟,一直延续到元代,前后历时千年;洛阳龙门石窟,从北魏太和年问(477—499)到北宋,开凿400多年;天水麦积山石窟,始凿于后秦,历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朝陆续营造,前后长达1400多年……同样具有耐心的,还有以文字建造心灵殿堂的作家、学者。“不应该把知识贴在心灵表面,应该注入心灵里面;不应该拿它来喷洒,应该拿它来浸染。要是学习不能改变心灵,使之趋向完美,最好还是就此作罢。”“一个人不学善良做人的知识。其他一切知识对他都是有害的。”以上的话出自法国作家蒙田(1533 1592)。蒙田在他的后半生把自己作为思想的对象物,通过对自己的观察和问讯探究与之相联系的外部世界,花费整整30年时间,完成传世之作《随笔集》,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另一位法国作家拉布吕耶尔(1645—1696),一生在写只有10万字的《品格论》,。1688年首版后,每一年都在重版,每版都有新条目增加,他不撒谎,一个字有一个字的分量,直指世道人心,被尊为历史的见证;晚年的列夫·托尔斯泰,已经著作等身,还在苦苦追索人生的意义,一部拷问灵魂的小说《复活》整整写了10年;我们的曹雪芹,穷其一生只留下未完成的《红楼梦》,一代又一代读者受惠于他的心灵泽被,对他这个人却知之甚少,甚至不能确知他的生卒年月。

这些就是人类心灵史上的顿号。我们可以说时代不同了,如今是消费物质时代、信息泛滥时代,变化是如此之快,信息是如此之多,竞争又是如此激烈,稍有怠慢,就会落伍,就会和财富和机会失之交臂,哪里有时间有耐心去关注心灵?然而,物质越是丰富,技术越是先进,越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去制衡去掌控,否则世界会失衡,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对于个人来说,善良,真诚,理想,友爱,审美,这些关乎心灵的事,永远不会过时,永远值得投入耐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让我们从读好一本书开始。不必刻意追求速度的快慢,你只要少一些攀比追风的功利之心,多一些平常心,保持自然放松的心态,正像美好的风景让人放慢脚步,动听的音乐会令人驻足,遇到好书自然会使阅读放慢速度,细细欣赏,读完之后还会留下长长的记忆和回味。书和人的关系与人和人的关系有相通之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书人之间也讲究因缘聚会同气相求。敬重书的品质,养成慢读的习惯,好书自然会向你聚拢而来,这将使你一生受用无穷。

正是基于以上考量,我们编辑了这一套㈠漫读译丛”。尝试着给期待慢读的读者提供一种选择。相信流连其中的入不会失望。

2011年7月10日于津门

后记

作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最后一位经典作家,伊·阿·蒲宁的一生是为文学的一生,创造性的文学活动始终伴随着他的生命。1933年,“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瑞典文学院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从而使他成为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饿罗斯文学家。他的文学成就得到举世公认。

蒲宁1870年10月10日生于俄国沃罗涅日市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因家境每况愈下,4岁时,全家被迫迁到叶列茨县祖父的田庄上,后又寄居外祖母的一个庄园里。就在这两个田庄里,蒲宁度过了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他在庄园和庄户人.和旧日的农奴频繁交往,和他们的孩子一起在旷野上放牧牲口,听他的母亲和使女们唱古老的民谣。讲述民间故事和童话。蒲宁11岁进中学之前的教育由一位家庭教师负责。此人通晓三种外语,又擅长音乐、绘画,喜好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讲故事。正是在他的熏陶下,蒲宁自幼养成了用画家的眼光观察世界,用音乐家的耳朵捕捉天籁,养成了良好的思维能力。所有这一切对蒲宁日后的创作生涯大有裨益。

蒲宁8岁起即模仿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的诗作,学习写诗。1887年4月,他将《乡村乞丐》一诗投寄彼得堡《祖国》周刊,次月即获刊载,这是他发表的第一首诗作。在此期间,他的家庭彻底败落。蒲宁不得不于1889年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先后当过图书管理员、资料统计员、刊物推销员等。1895年,他辞去在《奥勒尔消息报》的职务,前往彼得堡和莫斯科,结识了契诃夫、巴尔蒙特、勃留索夫等作家,自此开始从事专业创作和翻译。1901年,他的成名诗集《落叶》出版,获得俄国科学院普希金文学奖,这对一个文学新人来说,堪称殊荣。

蒲宁的小说创作始于19世纪90年代初。他的第一篇小说原名《无题》,投寄《俄罗斯财富》杂志后,杂志负责人米哈伊洛夫斯基大为赏识,并预言小说作者将成为大作家。这篇小说于1893年发表时,由杂志编辑部将篇名改作《乡村素描》。1897年,蒲宁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进入20世纪后,蒲宁与契诃夫及高尔基友谊日渐深厚。他的创作也进入了第一个盛期。他的一系列优秀作品,如中篇小说《乡村》、《故园》、《快乐的农家》,短篇小说《安东诺夫卡苹果》、《扎哈尔·沃罗比耶夫》、《叶勒米尔》、《莠草》、《蛐蛐》以及《从旧金山来的先生》、《弟兄们》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先后问世的。

在此期间,他并不常住在彼得堡的大城市,而是以乡居为乐,并多次去俄国各地和国外旅行。高尔基客居意大利卡普里岛期间,他亦曾去该岛小住。他之致力于农村题材小说的创作,就是听从了高尔基的建议。他曾致函高尔基说:“您无法想象我是多么重视您的意见,您的意见犹如起死回生的仙水一般洒在我的身上!”当时俄国社会正处于大变动前夕,知识界的思想极端复杂,文坛流派纷呈,而蒲宁能始终坚持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写出他一生中这些重要作品,从一定程度上说,是同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和高尔基对他的关注和鼓励分不开的。蒲宁的这些作品对于十月革命前俄国文学的发展起了良好的作用。

蒲宁之所以能在俄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其一是因为他力避当时盛行的矫饰、浮夸、玄奥的文风,凡他的作品无不结构严谨,语言洗练、生动、传神,人物塑造惟妙惟肖,景物描绘玲珑剔透,堪称俄国散文的楷模;其二是因为他这些作品历历如绘地道出人世的沧桑,从不停留于肤浅的道德探索,而是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描写人的激情和隐秘的思想活动,探究并展示俄罗斯人性格的光明面和阴暗面,窥破它们如何在现实与幻想间来回摆动。这些作品以严峻而阴暗的笔触,勾勒出俄国农民所过的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和落后、迷信、愚昧、守旧的精神状态。与此同时,在蒲宁的优秀作品中,处处可以看到作者对资本主义的强烈憎恨和有力抨击。在蒲宁看来,在资本主义的冲击下,农民和贵族地主面对农村经济的破产,两者的利益和命运应当而且可以趋于一致。然而现实生活却表明恰恰相反,农民和地主是冰炭不相容的,这使他苦恼、绝望,也使他的作品总是蒙着一层阴暗、幻灭的色彩。蒲宁的作品反映了他创作思想的矛盾和彷徨。

这种矛盾与彷徨也反映在蒲宁的处世态度上。1905年俄国第一次革命爆发时,他便和《真理杂志》意见相左,拒绝再为该刊撰稿。十月革命后他选择去国他居,也就绝非偶然了。1918年5月,蒲宁从莫斯科逃亡到俄国南方。1920年1月26日红军攻八敖德萨,蒲宁就在当天登上法国游轮流亡国外,从此再也没有回到祖国。

从俄国出走后,蒲宁一度侨居巴尔干半岛,后来定居法国。就寓居国外的生活而言,蒲宁是位清贫的作家,但是就他在这些年的电4造成就而言,蒲宁又是一位富有的作家。生活的清贫与创作成就的富有是否有因果关系?蒲宁有段话也许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我一直打心里害怕富有的生活,追逐这种生活,维持这种生活,会把一个人的精力耗尽。这种生活的阔绰及卑下激起我的憎恨。”所以蒲宁获诺贝尔奖后,周济文友,散尽千金。

甘于清贫的蒲宁,长年寓居法国小镇,潜心写作,对生与死、爱与恨这两对永恒的矛盾做了洞幽烛微的探究,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作品。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青春年华》和短篇作品集《林荫幽径》就是其中的代表。

《林荫幽径》是蒲宁暮年最后一部自选集,先后花费八年多时间才完成。1943年在纽约面世,1946年在巴黎再版,后又在苏联出版。蒲宁认为,《林荫幽径》是他“一生中写得最好,在技巧上最圆熟的一个集子”。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谈到这个集子时说:“我有生之年巳所剩无几。我的体力已非常衰弱,凭着这点体力我在整理我的旧稿,希望(这种希望也是微弱的)有朝一日得以出版。我即将把这些小说全部读完,我发现我过去没有给它们以应有的评价。其实这些作品无论就它们的独创性、多样性、洗练、艺术魅力、内在和外在的美来说,都是出类拔萃的。我这样讲并不感到羞愧,因为对于我这样一个衰翁来说,已没有什么虚荣心可言,我只是作为一个艺术家做出这样的评价的。”1947年初,他把这个集子寄给在苏联的一位友人,附函说:“书中有若干大胆的描写,请勿难为情。从整体上说,这个集子讲的是悲剧,是柔情,是美。这是我一生中写得最好、最富独创性的,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看法。”

蒲宁的晚年处境相当凄苦。因坚持用俄文写作,他的稿费收入十分有限,他获得的诺贝尔奖金由于慷慨资助文友而渐渐告罄,生活日益艰难,加之欧战爆发,一度萌生归国之念,终因战火廷烧到苏联而未能如愿。1953年11月8日,蒲宁在巴黎简朴的寓所里与世长辞,结束了他长达六十七年的文学生涯。在他身后,他留下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巨大而恒久的影响力,一代又一代读者从中获得启迪和艺术享受,并与之共鸣。这是一个文学家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译者

2012年10月26日

书评(媒体评论)

蒲宁力求语言丰富,完美,他独到的洞幽烛微的观察是他对真实生活描写的基础。他以最严谨的艺术创作在度抵御了单纯追求华丽辞藻的诱惑;尽管他天生是个抒情诗人,但从未粉饰过自己所看到的一切,而是如实地将其反映出来。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现在要是有一个像安徒生这样的童话作家,那他也许会写一则童话,讲有个叫蒲宁的作家拥有一块法力无边的磁石,能把一切意想不到的东西,包括披着霜花的树丛中的抹阳光和穿着瓦灰色丧服的乌云的碎片,都吸引到他身边来,而他,这位作家,按照只有他个人知道的特殊的顺序,将这一切加以排列、组合,然后洒上起死回生的甘露,于是世上就诞生了一部新的作品,而且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剥夺它的生命。只要地球上还有人,它就是永生的。

——巴鸟斯托夫斯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林荫幽径(俄罗斯语言大师穿越时空的柔情美意)/慢读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蒲宁
译者 戴骢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67448
开本 32开
页数 2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2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4
CIP核字 2013132135
中图分类号 I512.65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03
14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6: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