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多布库尔河
内容
试读章节

没有奶水,婴儿会饿死的。

我紧紧贴在妈妈的子宫里不敢动弹。因为我知道,那道神秘的生命通道正在缓缓地启开,我听见了它张合的有力蠕动。但是我不能出去,我的灵魂正在高空飞翔,若它来不及进入我的肉身,我降生后只能成为可怜的白痴或怪胎。

我紧紧地贴住妈妈,焦急地等待与灵魂重逢。我不知道在上世里我是谁,从哪里落到妈妈的腹中,未来将是什么样子。但我知道灵魂能引领我走向大地的每一天。玛鲁神灵已经让我睁开了今世的眼睛,我看见了森林。它被厚厚的白雪包裹住,像巨大的胎儿一样缓慢地呼吸,发出古远而悠长的节奏。当森林沉缓地喘吁出一口气,大地也跟随着轰隆起伏一下,那轮亘古的太阳已经跃然而起,它的光芒冲散了阴沉沉的雪霰,天空变得明亮清澈。

就在这时,我听见了远古传来的歌声。它庞大而飘渺,缓缓地流淌在岩石、树木、无边无际的皑皑白雪上。我的灵魂在歌声中飞舞,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吸引它飞向我。歌声溶化掉它翅膀上面的寒霜,它飞翔起来轻盈了许多。

我哭了,奇怪的是,我发不出哭声。我看见灵魂在歌声中飘浮、飞翔,我幸福地哭了。

玛鲁神灵说过,所有的生命都会听见宇宙的歌声,就在生命开始出发的时刻。

我的灵魂,它突然冲向明亮的太阳,然后消失了。我感到眼前顿时黑暗而混沌,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我的小心脏怦怦地跳着,憋闷得很难受,那一瞬间,我明白了什么叫痴呆和残缺,它使你无止境地坠落,被黑暗吞噬的坠落。

我的灵魂又出现了,它像箭一样从天空俯冲而下,遽然冲进我的肉身。我听见它发出泡沫破灭般微弱的叹息,一切归于平静了。

它结束了我的神话时代。我不再属于天空,而属于了大地。

大大咧咧的妈妈因为我的平静放了心。她用雪一遍遍拼命地揉搓苏妮娅的小手,总算看出皮肤泛出正常的血色。她和孩子们喝过稀粥后,把苏妮娅重新放进狍皮睡袋里,大声告诉各罗布:你看好妹妹,别让她再把手伸出来,往火塘里添袢子。火要灭了,你们都得冻死。

各罗布害怕地看着大腹便便的妈妈,猛然喊:妈妈,不要出去,外面冷!

妈妈从柱子上取下挂着的别拉弹克枪,朝着各罗布笑一下:儿子,听听,那是什么声音?各罗布又喊:妈妈,别出去!外面隐隐传来野鹿的叫声,犹如一片枯叶悄然飘落在静静的河面,但她听见了。爸爸曾经对各罗布说过:你们的卡思拉妈妈有一双神奇的耳朵,能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妈妈一下精神起来。仁慈的玛鲁神灵真的是在帮助她,在这样的鬼天气里赶过来一头鹿,而不是无足轻重的雪兔或叽叽喳喳的山鸡。山神白那查,她来不及拜求它了,也没时间哄儿子。她撩开兽皮门帘走出去,被寒风呛得咳嗽着骑上马,朝不远的林子里奔跑。

马跑得很吃力,厚厚的积雪陷住了它的四条长腿,妈妈被颠动得一个劲儿摇晃着上身。我憋闷得难受,开始旋转着身体寻找那条生命通道出去。有一个神秘的声音提醒我,我该出去了。

妈妈感觉到我正在挣脱她的身体,一下子慌乱了,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她应该帮助我,打开她的双腿,让我顺利地出生,而不是坐在马背上堵住我的通道。可是她顾不得我,她看见了雪地上新鲜的鹿粪和蹄印。从雪塌陷的深度上看,这是一头三岁的野鹿,饥饿让它丧失了警惕,它居然跑到这里来觅食。

马也看见了鹿印,颠跑得更快了。它紧紧踩在蹄印上,不落下一步。妈妈听见了不远处传来鹿的叫声,柔和而悲怨,是母鹿的叫声。若是公鹿,一定会气冲冲地叫,挨扎了似的。

妈妈跳下了马,她忘记了自己的疼痛。母鹿已经出现在她的视线内。它正用灵巧的蹄子掊开厚厚的雪层,寻找地衣、苔藓和枯草解饿。从它瘪瘪的肚子上看得出来,它饿坏了。饥饿和寒冷让它迟钝了,否则它会发现出现在面前的危险。枪声响了,子弹准确地射中母鹿,它仅仅来得及惊讶地望了妈妈一眼,便扑通倒下去。

我听见了那一声枪响,看见了冒着蓝烟的子弹钻进了母鹿的腹部。我的眼前盈满了血色。有一种力量从前面牵引我,我和它纠结在一起,撕扯地向那个世界挣扎。我用手脚打踹着、碰撞着,寻找出去的通道。

妈妈疼痛地弯下腰,这个坚强的女人来不及喊叫,刚把狍皮大衣铺在雪地上面,我就顺着一摊血水滑落出来。她跪在大衣上,用匕首割断了脐带。在零下五十多度的森林里,在雪地上,我攥紧拳头、咧开嘴,发出第一声哭啼。P4-6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序言

天地之大德日生。对于任一生命体而言,生与死都是最重要的事情。鄂伦春人的生死观,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截然不同于现代文明。“妈妈在白雪皑皑的大地上生下了我。”萨娜的长篇小说《多布库尔河》一开篇拎出了整部作品的叙述主题。古迪娅的生命肉体在妈妈的子宫里,不敢动弹,尽管生命通道正在缓缓开启,“但是我不能出去,我的灵魂正在高空飞翔,若是它来不及进入我的肉身,我降生后只能成为可怜的白痴或怪胎。”“我紧紧地贴住妈妈,焦急地等待与灵魂重逢。”小说极为生动地讲述了古迪娅的生命在玛鲁神灵的指引下,感受大地、森林、白雪,灵魂是如何与肉身合为一体的生命诞生过程。一个生命的出生,是上世死者的灵魂长久流浪的结束,是重新经历了一次毁灭与新生的、属于大地的生命传奇。

生与死始终伴随着每一个生命,在一个生命获得新生的时候,也意味着另一个生命的结束。没有哪一个生命是永恒的强者。古迪娅的出生与母鹿的死亡不是偶然的。“玛鲁神灵说过,每一个生命都不是好惹的。”小说在第二节,就向读者讲述死亡的故事。“我生下来就没有爸爸。”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重要的精神隐喻。“爸爸”的缺失,意味着鄂伦春人几千年来的权威的宗教信仰和生存法则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是这个民族传统的消逝和现代的开始。

死亡的幽灵以不同的方式一次次光顾鄂伦春的柯尔特依尔和玛哈依尔两个家族,卡思拉的丈夫、大儿子、小儿子各罗布、大女儿苏妮娅及其丈夫库列等亲人一个个非正常的死去。对于一个鄂伦春女人来说,死亡是无可抗拒的,“就像晚霞留不住太阳,大地留不住闪电”,但是卡思拉依然迎着死亡之神,并向它发起挑战,要把死掉的人重新活过来。在儿子各罗布的身上,看到丈夫的影子;在各罗布和苏妮娅这一双儿女死去后,卡思拉把苏妮娅与库列所生的儿子和女儿,分别命名“各罗布”和“苏妮娅”。让死去的人,重新获得新生,这既是鄂伦春人信仰中的生死观念,也是卡思拉这一个普通生命个体所做出的、也是唯一能够做出的反抗死亡的方式。

作为鄂伦春族人的萨满,乌恰奶奶是具有能够看透未来、预知命运,能抵御死亡、起死回生的生命能量和精神魔力的。乌恰奶奶对于本民族的保护神玛鲁神灵是不跪的,呈现出平起平坐的样子。穿上了萨满服饰的乌恰奶奶,在那一瞬间,又一次让“我”震撼不已。如果说乌恰奶奶的身体之谜是超越凡俗的“生命之美”,而穿上了萨满服饰的乌恰奶奶已经汇聚了天地日月、飞禽走兽等大千世界所有生命存在的精华,成为鄂伦春族人与天地神灵进行精神沟通的“生命之神”。这位鄂伦春人通灵的“生命之神”敲起了用自己“生命起点”做成的神鼓,跳起了驱赶病魔的神舞,赤脚轻盈行走在烧红的火炭上,向神灵发出祷告和呼唤。最终,查鲁醒来说话了,乌恰奶奶倒下去了,“他从那里回来,她就回到那里”。小说借助于“我”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以一个同样具有神性精神气质的鄂伦春少女的眼光仔细端详这位传奇的萨满及其抵抗死亡、拯救生命的过程。这样一来,既具有“亲历性”的叙述亲切感和接受的真实感,又具有精雕细刻的细节之美和彼此心灵对话的情感共鸣效果。即在一瞬间,生与死、爱与恨、肉与灵交会一处,作者、“我”这个叙述者、乌恰奶奶、部落族人和读者的一起进行心灵的舞蹈,一起走向死亡,又一起新生。

鄂伦春人的“生命之神”乌恰奶奶,救活了青年查鲁,但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正像卡思拉一样,“妈妈”的她依然无法守护住自己的孩子。事实上,无论是受伤的查鲁,还是卡思拉的丈夫和小儿子各罗布的非正常死亡,都不仅仅是某一个偶然因素所导致的事故,更是因为鄂伦春人所面临的普遍性的、日益严重的现代性的存在危机。各罗布等人死亡显然不仅是运气不好的问题,更有着一个更深广的危机:外边世界的人进入了多布库尔河,他们视为有灵魂的树木被大肆砍伐,传统的生存方式遇到了现代性的危机。  妈妈老了,神灵走了,萨满乌恰奶奶也离族人而去了。安校长来了,带来了奶粉和面包,带来了让“我”上学的消息,“让古迪娅上学吧,安校长求妈妈说,她是太好的学生了,应该读书,绘画,走出大山。”是啊,妈妈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作为下一代的“古迪娅”应该走出大山,正如安校长所说,“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来临,你们应该过上幸福的生活”。新时代无可阻止地到来了,可是“幸福的生活”到哪里寻找呢?

从阿摩萨满的祈祷开始,古迪娅不仅领悟到鄂伦春人的生死大义内涵,而且领悟到了乌恰奶奶临终时说的“智者无家可归”话语的精神指向,“我终于理解了其间的含义,我们活着,并且终生行走在寻找的道路上”。不仅安校长鼓励“我”,而且妈妈、格帕欠老人,乃至查鲁都改变了主意,支持古迪娅“再也不想让你过像她从前的日子了”。“我”跟查鲁告别的时候,听到查鲁愤怒的指责,但是“我”不责怪他。正是在查鲁的指责话语里,“我”读到了鄂伦春族人对过去岁月的无比留恋与忧伤,对现在生活的恐慌与不安,更读出了作为一个鄂伦春年轻人所应当承担的对民族未来生活所应担负的责任和使命。当然,“我”也从中品咂出了查鲁对我况味复杂而又无比深沉的爱。古迪娅知道了“我是谁”,找到了未来生活道路的方向。

小说从第五章开始,转向了对古迪娅都市新生活的讲述之中。与这种都市生活时刻相伴的是,古迪娅那来自多布库尔河的原始思维及其多直接用神性眼睛看到人与物直接显现于她的眼前,不需要任何中介、不需要任何引导。教美术的石老师在古迪娅的画上使用抖动的笔调画出抽象的、有生命的发亮的斑点,“画面上的多布库尔河开始变得神秘莫测,它完全超出了自然的形态,好似在漫天大雪中悸动地舞蹈,整个画面成为让人捉摸不透的画谜,和奇妙的陷阱”。古迪娅在这一瞬间感悟到了绘画的魅力和价值,以及绘画所能带给自己和鄂伦春民族的另一种现代性存在体验方式:“我的惊喜和感动,还有长期置身于黑暗,突然被一束光明照亮的醒悟。”

在都市新生活中,“我”一次次体验到那是来自“在森林里,在河流里,在岩石中生长的孤独”,是多布库尔河流中的鄂伦春民族的“孤独”。正是有过这份与众不同的“孤独”,“我”一次次回归精神的故乡,与逝去的灵魂对话,在都市这个新的文化语境所提供的现代绘画中寻觅到了解答“孤独”的现代性答案。萨娜所塑造的古迪娅形象与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伊莲娜,虽然她们到城市中都选择绘画,来呈现自己民族的精神世界;但不同的是,迟子建的伊莲娜形象没有能够从鄂温克民族的精神世界寻找到转化为现代新生活的精神因子,而在都市与森林、传统与现代之间苦苦挣扎,以致投水自尽;而萨娜的古迪娅在都市中找到了从原始绘画的原始思维到现代绘画的艺术思维之间转化的心灵通道,在现代性都市的他者镜像中确立了自我的价值与意义。

在现代性裹挟的洪流中,古迪娅深深感受传统不可挽回的逝去,现在时间飞速的流逝,而唯有艺术才能够重新回到过去的多布库尔河中,才能够把鄂伦春族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在一起,成为一部完整的民族心灵史呈现于世人面前。

正如古迪娅在看完查鲁的坟墓时所说的,“在那里,我才敢回头看你,看我所有的亲人,看森林和多布库尔河,才有可能重新活一次。”这正是古迪娅,也是萨娜的《多布库尔河》意义和价值所在。在萨娜所塑造的古迪娅身上,我们看到了一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艰难跋涉的鄂伦春民族“心灵史”。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山东省作协特邀研究员

张丽军

2013年6月13日

内容推荐

天地之大德日生。对于任一生命体而言,生与死都是最重要的事情。鄂伦春人的生死观,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截然不同于现代文明。“妈妈在白雪皑皑的大地上生下了我。”萨娜的长篇小说《多布库尔河》一开篇拎出了整部作品的叙述主题。古迪娅的生命肉体在妈妈的子宫里,不敢动弹,尽管生命通道正在缓缓开启,“但是我不能出去,我的灵魂正在高空飞翔,若是它来不及进入我的肉身,我降生后只能成为可怜的白痴或怪胎。”“我紧紧地贴住妈妈,焦急地等待与灵魂重逢。”

《多布库尔河》极为生动地讲述了古迪娅的生命在玛鲁神灵的指引下,感受大地、森林、白雪,灵魂是如何与肉身合为一体的生命诞生过程。一个生命的出生,是上世死者的灵魂长久流浪的结束,是重新经历了一次毁灭与新生的、属于大地的生命传奇。

编辑推荐

天地之大德曰生。对于任一生命体而言,生与死都是最重要的事情。鄂伦春人的生死观,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截然不同于现代文明。

萨娜的长篇小说《多布库尔河》是一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艰难跋涉的鄂伦春民族 “心灵史”。小说极为生动地讲述了古迪娅的生命在玛鲁神灵的指引下,感受大地、森林、白雪,灵魂是如何与肉身合为一体的生命诞生过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多布库尔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萨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956027
开本 32开
页数 2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
CIP核字 2013089538
中图分类号 I247.57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8
146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8: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