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杭罗织造技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杭罗织造技艺》由顾希佳、王曼莉编著:杭罗是罗的一种。罗,又是丝绸这个大家族中十分重要的一支。二〇〇九年九月,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杭州福兴丝织厂作为杭罗织造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单位,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相关社区、群体或个人”,自始至终参与了此次申报工作,并庄严承诺,将给予此项保护以最大支持。

内容推荐

《杭罗织造技艺》由顾希佳、王曼莉编著。杭罗因产于杭州而得名,由纯桑蚕丝织制而成,分直罗、横罗和花罗,质地轻薄,手感爽滑,花纹美观雅致,穿着挺括舒适,多用作夏季衣衫、蚊帐等面料,深得百姓喜爱,曾与江苏的云锦、苏缎并称为“东南三宝”而名闻遐迩。

《杭罗织造技艺》适合大众阅读。

目录

总序

前言

杭罗的历史足迹

 【壹】话说蚕桑丝织

 【贰】杭罗的历史足迹

织机及其他工具

 【壹】织机

 【贰】其他工具

工艺流程

 【壹】蚕丝加工

 【贰】经纬线准备

 【叁】上机织造

 【肆】精炼加工

杭罗织造技艺的民俗现象

 【壹】机神信仰

 【贰】行业禁忌

 【叁】民间结社

 【肆】传说与歌谣

杭罗织造技艺的传承

 【壹】杭罗织造技艺传承的习俗

 【贰】杭罗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杭罗织造技艺的保护

 【壹】杭罗的用途与特色

 【贰】杭罗织造技艺的濒危状况

 【叁】杭罗织造技艺的保护

附录:杭罗织造技艺相关报道

试读章节

【壹】话说蚕桑丝织

2008年6月,杭罗织造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杭罗是罗的一种。罗,又是丝绸这个大家族中十分重要的一支。2009年9月,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杭州福兴丝绸厂作为杭罗织造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单位,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相关社区、群体或个人’,自始至终参与了此次申报工作,并庄严承诺,将给予此项保护以最大支持。

在我们介绍杭罗织造技艺之前,有必要先说一说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文本中是这样表述的:“蚕桑丝织是中国的原创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五千年来,它对中国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在这个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巧妙、精致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和织锦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的相关民俗活动。这一传统生产手工技艺和民俗活动至今还保存在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的太湖流域以及四川的成都等地,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为了让读者对杭罗织造技艺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知,有必要先说一说蚕桑丝织。

色彩斑斓、质地轻柔的丝绸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历史上西方人对此曾经有过许多猜测,而最终不得不为之瞠目结舌。即使在今天,恐怕许多中国的年轻人对此也还是有些茫然的。

事实上,丝绸的生产涉及许多生产行业。先是要栽种桑树,这是种植业;再是养蚕,用桑叶来喂蚕,让蚕长大,然后结茧,这是养殖业,又称为“家庭副业”;再是把蚕茧缫成丝,把丝织成绸,这中间还包括了印染。缫丝织绸,在历史上是农村家庭手工业。所谓“男耕女织”这样一种家庭分工格局,就是告诉我们,当年农民家庭里,织绸是十分常见的事情。后来出现的官营生产和城市织造户,则呈现出另一种态势。而近现代以来,尤其是到了当代,丝绸生产则已演变成为轻工业生产的一部分,那已经是后话了0

蚕桑丝织这样一个生产过程,先要从栽桑养蚕说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这是世界各国公认的。公元前4世纪,希腊史学家克泰夏最早使用seres这个名词,本意是“制丝的人’,引申为“丝之国”,以后又被西方人用作“中国”的代称。大约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已经把野蚕驯化,在室内饲养它,并且可以用蚕丝来织造丝绸了c

养蚕,还必须有饲料,这就是桑树。桑树最初也是野生的,周代以后开始人工栽培。北魏以后,又出现了扦插、嫁接、压条等培育桑苗的方法。早期的桑树很高大,四川峨眉山上就有一棵树龄五百年以上的岩桑,高40米,树围4米。随着栽培桑品种的不断进化,如今流行一种无干桑,只有15厘米左右的高度。这中间,自然也就积累着前人的无数智慧和心血。

采桑也有专门技术。养蚕季节,蚕一天天地长大,树上的桑叶也在一天天长大。什么时候采摘,摘树上的哪几张桑叶,很有讲究。采错了,不仅对蚕不利,也对桑树的高产不利。到后来,家中的桑叶够不够吃,又是个大问题。如果不够吃,就得赶紧到外面去买桑叶。俗话说:“救蚕如救火。”非得在_二天之内买到,并且运回家不可。这时候,叶价飞涨,更是牵动人心。倘若桑叶剩下了许多,就只能让它在桑树上自然地老掉,最多也只是拿来喂羊。由此,历史上在这一带便形成了桑叶贸易市场,谣谚有“仙人难断叶价”,犹如今天的股市,这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已是十分陌生r。

养蚕的全过程,要从制蚕种说起。传统制种,从蚕蔟中选取整齐、强健的茧子留种,茧中的蚕蛹会奇妙地变为蛾子,破茧而出,雌雄交配。解脱后,雄蛾随即中枯而死。雌蛾产卵,用桑皮纸承接蚕卵,这就是蚕种纸。蚕农将其妥为收藏,直至下一年春天用来养蚕。

传统的养蚕技术,大致又可分成浴种、暖种、收蚁、眠起处理、上蔟、采茧、选茧这样几个步骤。

浴种、暖种。清明前夕,先要把蚕种纸在盐水中稍微浸润二下,随即揩干,称“浴种”。然后将蚕种纸焐在胸前或被窝里,焐三四天,使之保持一定的温度、湿度,促使蚕种孵化,称“暖种”,又称“催青”。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的制蚕种和暖种已经不再由农户分散操作,而改为由专门的农业科技部门集中处理。蚕农只要届时去领蚕种,就可进入饲育了。

收蚁。蚁蚕刚孵化出来的时候,很是细小,犹如极小的蚂蚁。把蚁蚕收集起来,俗称“收蚁”。方法有多种,羽扫、打落、网收、吸引,都有人在使用,总之是要小心翼翼地把蚁蚕引入收蚁纸,以便喂养,使之长大。P004-007

序言

浙江省人民政府省长 夏宝龙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明的宝贵记忆,是民族精神文化的显著标识,也是人民群众非凡创造力的重要结晶。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人类文明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创造了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既有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同样值得珍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她们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蔚为壮观,千百年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浙江源远流长的优秀历史文化的积淀,是浙江人民引以自豪的宝贵文化财富,彰显了浙江地域文化、精神内涵和道德传统,在中华优秀历史文明中熠熠生辉。

人民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人民。为传承我们的文化血脉,维护共有的精神家园,造福子孙后代,我们有责任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是一种文化自觉,是对人民文化创造者的尊重,更是我们必须担当和完成好的历史使命。对我省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一项一册,编纂“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就是履行保护传承使命的具体实践,功在当代,惠及后世,有利于群众了解过去,以史为鉴,对优秀传统文化更加自珍、自爱、自觉;有利于我们面向未来,砥砺勇气,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加快富民强省的步伐。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继续推动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与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传承好、弘扬好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增强浙江文化软实力、推动浙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杭罗织造技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顾希佳//王曼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1401098
开本 32开
页数 1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2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146
丛书名
印张 4.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0
154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4: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