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梦红楼(精)/青春红楼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鲁迅说《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当下的蒋勋看到的是“青春和孤独”。

读《梦红楼(精)》,宛如听一位智慧温润的长者,娓娓勾画出一幕幕青春的风景。流光飞舞中似乎能感觉百年前那一群少男少女们飞扬的身影,孤独、忧伤,然而不朽。跟随蒋勋老师,推开青春记忆的那扇门,一起回到自己的青春现场,你会惊讶:“原来我的青春也可以精彩如此!”

内容推荐

如果漂流荒岛,只能带一本书,你会选择哪一本?许多人的回答竟然都是《红楼梦》。它可以让你从青春读到老年,使我们看到不同年龄的自己。

蒋勋说:“我觉得《红楼梦》是一本眷恋青春的书,这个青春讲的不是年龄,而是一种拒绝心灵衰老的心境。”《红楼梦》里的青春有对生理变化的敏感好奇;有对规则与礼教的叛逆反抗;有对爱情的执着与幻灭;有对人生的迷茫与无奈……跟着《梦红楼(精)》,我们将被带回生命最初的世界里,跟随大观园里的少男少女们一起去体会明亮的、迷茫的、孤独的、绚烂的青春。

《红楼梦》是一部青春的挽歌,将所有繁华都写尽了。而所谓繁华,只是前世忘不掉的一次花季吧

目录

新版序:于一切有情无憎爱

推荐序:说红楼,度众生/林怀民

推荐序:寻找贾宝玉/陈怡蓁

推荐序:我也梦红楼/林青霞

第一章 《红楼梦》里的“真”与“假”

 女娲炼石补天

 一僧一道

 绛珠草——还眼泪的故事

 假作真时真亦假

 曹雪芹《红楼梦》版本

第二章 《红楼梦》里的青春

 青春王国里的贾宝玉

 贾宝玉是叛逆的青少年

 谜

 贾宝玉的第一次性幻想

 十二金钗

 大观园的设计师山子野

第三章 《红楼梦》里的爱情与生死

 宝玉和黛玉是情侣吗?

 黛玉葬花

 宝玉的第一个同性恋伴侣——秦钟

 宝钗与黛玉

 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第四章 《红楼梦》里的珍食异宝

 冷香丸

 茄鲞

 软烟罗

 洋货

第五章 云门的《红楼梦》

 序曲

 春

 夏

 秋、冬

结语:《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

试读章节

“女娲”是一个女人吗?“娲”的发音和“娃”近似,从字面上来看,似乎自然联想到女性。“娲”这个字又有点儿联想到古怪的爬虫类,使人想到慢慢攀爬的蜗牛。但我后来看到的“女娲”造型,是女人的头,下面拖着长长的蛇的身体,并不是蜗牛。

在草丛荒榛的大地,昆虫和爬虫类的蜥蜴、鳄鱼、恐龙,四处出没,一阵一阵浓浓的烟障迷雾,视觉还混沌不清的时代,日月的秩序也都不清楚,一个女人的头,高高举在蛇的身上,长长的头发上杂着枯叶树枝,那沉重的长长的身体,在泥土地上拖着拖着,缓慢到不觉得她有明显的动作。

在古代神话里,女娲是创造人类的神,据说她用黄土捏出一个一个人形,就像陶匠们用手捏陶一样。女娲捏塑的土偶,一个一个,被赋予生命变成可以行走活动的人。

女娲很高兴,继续捏着,一直到她两只手都酸了累了,再也捏不动了,她便用绳子一抽一抽,把泥土抽成人形。但这些人形已经没有用手捏塑的那么完美,成为粗拙愚笨的人,但也在大地上行走活动了起来。

在《红楼梦》原著里,女娲的神话是在“炼石补天”。

什么是“炼石补天”呢?

这个古老的神话必须从上古时代男人们的战争开始谈起。

据说,上古时代的男人,和今天一样,不讲道理,很爱打仗。打起仗来,无休无止,弄得天翻地覆、血流成河,老百姓连日子都不好过。

“共工”是水神,因为和黄帝之子“颛顼”争夺统治的权力,引发大战。混乱的打斗中,共工触断了“不周山”。古代人相信天空像一个屋顶,有四根天柱支撑。不周山正是其中一根天柱。因为天柱折断,天地失去了平衡,而北边的天空破了一个大洞,就像屋顶破了洞,少了屏障,人民无法生活。于是,充满了母性慈悲的女娲就想办法来补天。  女娲补天的方法很特别,她采集了各种颜色的石头,用大火熬炼,煮成液体状,就用这种色彩鲜艳的岩浆来补天。

一般人觉得石头是固体,岩石如何煮成液体?但是岩浆的确是液体状的,地球的中心,岩浆不也还在沸腾,不时还从火山口喷发出来。

“女娲补天”的故事使人想到,大地上岩浆还处处喷发进溅泛滥的年代。

古代的中国神话,相信“天空”是破碎过的,经过女娲大神的修补。各种颜色的石头,熬炼之后,就像油画颜料,涂抹修补在西北边的天空上,便是每一天黄昏时分在西边出现的灿烂晚霞的彩色。

神话故事使每一天发生在身边的事,忽然有了时间的意义。

不知道《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不是也常在黄昏时凝望西边漫天霞彩,感觉到繁华里瞬息之问幻灭的荒凉,他竟用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作为一部小说的开始。

曹雪芹说:“女娲炼石,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敏感的读者当然意识到这个数字有特别的隐喻。

三六五是“年岁”的日子,作者“女娲补天”的故事多了一层岁月的沧桑。

除了岁月的隐喻,作者也悬疑地留下一块没有用来补天的顽石。因为没有用,就被丢弃在“青埂峰”下。“青埂”,有人认为“青”是“情”的谐音,“埂”是“根”,青埂也就是“情根”。

东方的哲学相信“万物有情”,“情”是对自己存在的一种意识,因为这一点意识,也就有了生命的喜悦与忧伤。

石头是没有生命的,没有意识,没有情感,但是,《红楼梦》的作者相信石头也可以修行,“灵性已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

洪荒里一块孤独的石头,因为没有用来补天,自怨自愧,日夜悲哀,它要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

因为少年时迷上了《红楼梦》,我总是无端凝视起一块石头,一块海岸边的石头,被海浪磨得圆润光滑;或者一块山上崩塌的石头,透露峥嵘的尖角;或者路旁一块毫不起眼的石头。我端详凝视,觉得石头里似乎躲藏囚禁着一个生命的意念,它要修行成人,它要到人间来经历一次生死爱恨。

P31-33

序言

我也梦红楼

林青霞

如今回想起来,似乎跟《红楼梦》结下了不解之缘,仿佛前世曾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被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的绛珠草,和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无缘补天的大顽石。

话说十七岁那年,在台北八十年代电影公司拍《窗外》期间,有一天,导演叫我化古代妆,梳上古代女子发型,换上古装裙子,然后拍了几张照。我没敢问为什么,也没人告诉我为什么,只是觉得奇怪,为什么拍《窗外》要扮古装?

五年后,邵氏电影公司决定开拍《红楼梦》,听说最初的人选是甄珍演贾宝玉,林凤娇演薛宝钗,我演林黛玉,张艾嘉演紫鹃。后来甄珍和林凤娇没谈成,改由张艾嘉演贾宝玉,米雪演薛宝钗,狄波拉演紫鹃,我还是演林黛玉。一九七七年我到了香港,导演李翰祥约我在酒店大堂的咖啡座见面,他见我扎着马尾,白色直条衬衫配白色牛仔裤,挽着母亲远远走来,第一句话就问我:“愿不愿意跟张艾嘉交换角色?”我一口答应,因为自己也曾想过演贾宝玉,只是没料到他会认为我也可以反串男角。他送我四个字“玉树临风”。

《红楼梦》是我二十二年的演戏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电影——是我唯一改编自中国文学名著的戏,是我唯一和李大导演合作的戏,也是我第一部反串小生的戏。

有一天,李导演约我到录音间听钱蓉蓉录贾宝玉的歌,我才知道我们要一边唱,一边演。因为对古装戏毫无概念,不知道手该怎么摆,脚该怎么走,李导演却胸有成竹毫不担心。我和张艾嘉还是不放心地请了京剧老师,晚上轮流到老师家学走台步。拍摄前,导演请我们到他家二楼回廊的小剪接室,看大陆演员徐玉兰和王文娟演的越剧《红楼梦》。我清楚记得他看着那黑白片里的宝玉和黛玉,赞叹她们演得好。他说只要戏演得好,观众入了戏,就不会要求演员的外形。

《红楼梦》人物很多,所以演员也多,回想宝玉娶亲那场戏,除了演黛玉的张艾嘉不在,几乎所有女演员都到齐了,有演袭人的祝菁,演贾母的王莱阿姨,演王夫人的欧阳莎菲阿姨,演王熙凤的胡锦姐,还有演薛宝钗的米雪。邵氏片场没有冷气,热得厉害,打灯的时候,所有演员都脱了戏服,只剩穿在里面的白色水衣,坐在尼龙椅上,一边扇着扇子一边间话家常,好不热闹。就这样,在邵氏片场待了三个月,戏拍完,人也散了,大家各奔东西,有的人再也没见过面,导演和沙菲阿姨先后去了另一个国度,真是红楼梦一场。

《金玉良缘红楼梦》上演之后,宋存寿导演才告诉我,十七岁那年拍的古装照,是拍给李翰祥导演看的,那时候李导演已经想拍《红楼梦》了。好笑的是,他说方逸华小姐嫌我嘴歪。后来我看照片,好像真的嘴有点儿歪。

蒋勋老师很喜欢用青春王国来形容大观园。林黛玉进贾府时不超过十二岁,贾宝玉大约十三岁,薛宝钗大一点儿,不超过十五岁,王熙凤管理贾府时也不超过二十岁。基本上,大观园是十五岁上下青少年组成的青春王国。当年我二十二,张艾嘉二十三,米雪和我们年龄差不多,胡锦姐二十六七,几乎所有演出的演员,平均都比书中人物大十岁。很难相信《红楼梦》里十五岁上下的青少年,诗文如此杰出,性格如此成熟。蒋老师说,他们从小吟诗作词,会写诗也不足为奇。《红楼梦》里的每个人物,经由蒋老师的分析解读,都变得立体般活在你的脑海里,感觉非常熟悉,仿佛是你周边的人。

床边一本《红楼梦》,睡前听蒋老师导读,有时半睡半醒间,碟片机里还传来老师磁性的声音,娓娓诉说着大观园的故事,让平时难以入睡的我,幸福地进入梦乡,梦里还做着红楼梦。

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无非是历史长一点,地方大一点,人口也很多,我们还有一部《红楼梦》。”据说慈禧太后也爱看《红楼梦》。所以,作为中国人的一大幸福是——我们有《红楼梦》!

蒋老师说,如果在荒岛上只许带一本书,他会带《红楼梦》。我想,如果不准带安眠药的话,我会带蒋勋老师细说《红楼梦》的有声书。

后记

《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

许多人说:《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

大部分的畅销书,在短短一两年内高居消费排行榜,看到书商的夸张广告:每三十秒就卖出一本!令人咋舌。

但是,畅销书流行的热潮一过,就像一堆废纸,也在消费者的心灵上留不下任何痕迹。

所谓“畅销”,也就是快速退流行。

在急功近利的商人眼中,仍然追逐着短促的流行,追逐着假象的畅销。

书店里满坑满谷的书,有几本会是你读完以后舍不得丢掉的书?

书店里满坑满谷的书,有几本会是你读过一次还想再读的书?

书店里满坑满谷的书,有一本书可以永远留在身边,一读再读,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给你感晤、启发,给你反省、思考的吗?

《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

我们不只是在读《红楼梦》,我们在阅读自己的一生。

《红楼梦》其实是一本畅销书,三百年来,从手抄本流传,到木刻活字本,到石印本,再转换成电影、连续剧,《红楼梦》不但没有随着时间“退流行”,更在不同世代发生了久远而广泛的影响。

书商在做一个月或一个星期的畅销书排行榜时,无法理解《红楼梦》在长达一百年、两百年问真正永不消退的“畅销”。

但是,生命短促到只有一个月、一星期的计较,当然看不到一百年、两百年。

《红楼梦》是三百年来的大畅销书,如同德国出版界以一千年统计,发现最大的“畅销书”是基督教的《圣经》。

所有的“经典”才是真正的畅销书。

一千年、两千年为计算,有多少人阅读过《老子》《论语》《庄子》《诗经》……

历史有另一张畅销书的排行榜。  作家迷恋短促的“畅销”,不可能是好作家。

读者迷恋短促的“畅销”,也不可能是好读者。

《红楼梦》的作者用十年的时问写一部没有写完的小说,他如果计较一个月的“畅销”,不会写这本书。

最早的《红楼梦》读者,用手抄流传的方式,一字一字地抄写完百万字,他们如果在意“畅销”,也不会做这件事。

让“畅销”归于“畅销”,让“经典”归于“经典”。

《红楼梦》仍然在许多人的床头,每天晚上临睡前读一段,若有所悟,每次读都那么不同,就像在阅读自己的一生。

许多人会问:“《红楼梦》十二金钗,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

林语堂说:“最喜欢探春,最不喜欢妙玉。”

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最喜欢”和“最不喜欢”。

反复看了二三十次《红楼梦》,我不敢回答看来这么简单的问题了。

人生看来很简单,却很难说“喜欢”或“不喜欢”。

探春是贾政的女儿、宝玉的妹妹,她的母亲是赵姨娘,一个丫头出身的妾。因为卑微的出身,赵姨娘似乎总是愤愤不平,嫉妒他人,总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也把这委屈转化成报复他人的恶毒言语或行为,连自己亲生的女儿——探春,也不例外。

探春聪明、大器,极力想摆脱母亲卑贱的出身牵连,她努力为自己的生命开创出不同于母亲的格局。她处事公正不徇私,曾经在短时间代理王熙凤管理家务,有条不紊,兴利除弊,展现了她精明干练的管理才能。

林语堂深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重视个人存在的自由意志,重视个人突破环境限制的解放能力。

林语堂一定喜欢探春,探春是他尊崇的生命典型。

但是妙玉呢?

妙玉是一个没落官宦人家的女儿,因为家道败落,不得不出家为尼。她寄养在贾家的寺庙中,看来是修行,当然心中积厌着不可说的浑浊的苦闷。妙玉孤傲,看不起俗世的人,对乡下来的刘姥姥嗤之以鼻。她有严重的洁癖,孤芳自赏。这样的性格,即使在今日,恐怕也很难有朋友,在世俗社会总是招人嫌怨。

但是,《红楼梦》的作者很委婉地使人感受到妙玉洁癖背后隐藏的热情,她极爱宝玉,但她的爱是不可能说出口的。她的孤芳自赏是一种怕受伤的保护,像最柔软的蛤蜊,往往需要最坚硬的外壳来防卫。

妙玉的不近人隋,正是一种防卫的硬壳。

我们能够“不喜欢”妙玉吗?我们能够嘲笑妙玉吗?

《红楼梦》的作者没有“嘲笑”,只有“悲悯”;没有“不喜欢”,只有“包容”。

《红楼梦》的作者引领我们去看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高贵的、卑贱的、善良的、残酷的、富有的、贫穷的、美的、丑的。

《红楼梦》的作者通过一个一个不同形式的生命,使我们知道他们为什么“上进”,为什么“洁癖”,为什么“爱”,为什么“恨”。

生命是一种“因果”,看到“因”和“果”的循环轮替,也就有了真正的“慈悲”。

“慈悲”其实是真正的“智慧”。

《红楼梦》使读者在不同的年龄领悟“慈悲”的意义。

“慈悲”并不是天生的,“慈悲”是看过生命不同受苦的形式之后,真正生长出来的同情与原谅。

《红楼梦》是一部长篇小说,但是《红楼梦》的每一章、每一回可以单独当成一个短篇小说来看待。

许多年,《红楼梦》在我的床头,临睡前我总是随便翻到一页,随意看下去,看到累了,也就丢下不看。

事实上,《红楼梦》并没有一定的“开始”,也没有一定的“结束”。  如同我们自己的生活,即使琐琐碎碎、点点滴滴,仔细看去,也都应该耐人寻味。

《红楼梦》最迷人的部分全在生活细节,并不是隋节。

因此,每天能阅读一点儿就阅读一点儿,反而可能是读《红楼梦》最好的方法。

《红楼梦》读久了,会发现自己也在《红楼梦》中,有时候是黛玉,喜欢孤独;有时候是宝钗,在意现实的成功;有时候是史湘云,直率天真,不计较细节。

十二金钗,或许并不是十二个角色,她们像是我们自己的十二种不同生命阶段的心境。

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种生命的不同处境,他对任何生命形式,都没有“不喜欢”,都没有恨。包括地位卑微的丫头、仆人,在他的心目中,都应该是被尊重的对象,都有可以被欣赏的美。

他在繁华的人间,看到芸芸众生,似乎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像自然中的一朵花。他没有比较,只有欣赏,只有欢喜与赞叹。

宝玉,其实是《红楼梦》中的菩萨。

宝玉爱每一个人,他的爱都没有执着与占有。《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正是宝玉的本性。

《红楼梦》的阅读,因此是一种学习“宽容”的过程。

少年时读《红楼梦》,喜欢黛玉,喜欢她的高傲,喜欢她的绝对,喜欢她的孤独与感伤;也喜欢史湘云或探春,喜欢她们的聪慧才情,喜欢她们的大方气度,喜欢她们积极而乐观的生命态度。

《红楼梦》一读再读,慢慢地,看到的人物,可能不再是宝钗,不再是王熙凤,不再是风光亮丽的主角,而是作者用极悲悯的笔法写出的贾瑞,或薛蟠。他们陷溺在情欲中无法自拔,他们找不到生命上进的动机,他们或堕落,或沉沦,但作者却只是叙述,没有轻蔑或批判。  世界文学名著中很少有一本书,像《红楼梦》,可以包容每一个书中即使最卑微的角色。

我当然也会在自己身上看到贾瑞,看到薛蟠,看到自己堕落或沉沦的另外一面。

一本书,可以让你不断看到“自己”,这本书才是一本可以阅读一生的书。

《红楼梦》多读几次,回到现实人生,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原来也都在《红楼梦》中,每个人背负着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命运。或许,我们会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也不再随便说:喜欢什么人,或不喜欢什么人。

这几年,细读《红楼梦》,有一种领悟,觉得《红楼梦》其实是一本“佛经”。

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梦红楼(精)/青春红楼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蒋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46299
开本 32开
页数 22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86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2
CIP核字 2014116013
中图分类号 I207.411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7
15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