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西方心理学名著译丛
内容
编辑推荐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部名著以大量案例揭示了良好人格形成的关键因素。

畅销长达近一个世纪,被翻译成一百多种文字,影响了全世界无数教师、家长和孩子。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害羞、孤僻、口吃、尿床,或者无心向学,甚至闹事、触犯法律……所有这些问题都在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编著的《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里得到细致的心理分析。

人的底层动力源自自卑么?个人的人格在幼儿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么?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培养健全的人格?所有喜欢了解的人(了解孩子、了解自己),都会从本书获益。

内容推荐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培养孩子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及能力。一句话,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才是儿童教育的首要目的。其他诸如怎样帮助孩子积累书本知识以提高他们的智力这一类问题则是儿童教育的枝节和皮毛。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中同时还讨论了人的天性、遗传的作用等问题,既独到又深刻。

目录

译序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人格的统一体

第三章 追求优越感和它对教育的意义

第四章 如何引导孩子追求优越感

第五章 自卑情结

第六章 孩子的成长:防止自卑情结

第七章 社会感情及其发展的障碍

第八章 孩子在家庭的位置: 孩子的心理及其相应的对策

第九章 新的环境———对儿童的准备工夫的一种测试

第十章 孩子在学校

第十一章 外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第十二章 青春期和性教育

第十三章 教育者的任务

第十四章 对父母的教育

附录一 个人心理问卷

附录二 五个孩子的个案及其评论

试读章节

儿童的心理是一件奇妙的事情,无论接触到哪一个方面、哪一个点,它都引人入胜。或许最奇妙的事情莫过于我们必须了解一个孩子的全部生活历史,才可以弄清楚他做的单一一件事情。这个孩子做的每一件事似乎都表达了他的全部生活和人格,不了解这一隐蔽的背景就无从理解他做的事情。这种现象我们名之为人格统一体。

人格统一体的发展就是把人的行动和表达协调成为一个单一的模式,这种发展从幼年就开始了。生活要求孩子以协调统一的方式对生活做出回应,而他应付处境的协调统一的方式,不但构成了这个孩子的性格,而且使他的行为个性化,使之有别于其他儿童的类似行为。

人格统一体这一事实一般遭到众多心理学派的忽视,就算没有遭到忽视,它也不曾得到它应得的注意。事情的结果就是在心理学理论研究和病理学技术操作中,病人的某一个手势或者表情经常被单独挑出来研究,似乎它就是一个独立的整体。有时候,这种表情或手势被称为一种情结,其中的假设就是某一表情、动作可以从一个人的其他活动中单独分离。但这样的处理手法就等于从一整首乐曲中抽出一个单音,然后置其他的音不顾,单独琢磨这一个音的含意。这不是妥当的做法。但不幸的是这种做法已经相当普遍。

个体心理学迫不得已,只能抵制这一普遍的谬误。这个谬误应用到孩子教育上面将为害更甚。在这一方面,这一谬误反映在对孩子的惩罚上面。孩子如果做了招致惩罚的事情,那一般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们会先考虑小孩留给人们的印象,但这通常对小孩弊大于利,因为如果这是小孩多次重犯的错误,教师或父母就会带着先入为主的态度,把小孩视为屡教不改。当然,如果小孩行为一直良好,那他留给人们的整体印象使人们不那么严厉地追究他的错误。但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都没有深入到孩子的人格的统一体,找出孩子犯错误的真正原因——而这点正是我们应该做到的。这种情形犹如试图明白从整部乐曲中抽取的几个单音。

我们会问小孩为什么懒惰,但我们不可能期待这个小孩会知道我们想要知道的原因;同样,我们也不可能期待小孩告诉我们为什么他要撒谎。两千年来,深懂人性的苏格拉底所说的话在耳边回响:“要了解自己是多么的困难!”既然这样,我们又有什么权力要求一个孩子回答这样错综复杂的问题?解答这些问题甚至对一个心理学家来说也是勉为其难的。了解一个人的个别行为的含意的前提,是要有办法理解这个人的整个人格。这个办法并不就是叙述这个孩子的具体行为,而是要了解孩子抱持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摆在他面前的任务。

下面的例子说明了解一个孩子的生活的前因后果是多么的重要。一个13岁的男孩有一个妹妹。在8岁以前,他是家里唯一的孩子,那是他度过的最好时光。之后妹妹出生了。在此之前,他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愿意满足小男孩的每一个愿望,他的母亲无疑对他宠爱有加。他的父亲是个善良、安静的人,儿子依赖他,他感到高兴。儿子当然更亲近妈妈,因为爸爸是个军官,经常离开家里。妈妈是个聪明善良的女人,她尽量满足那既依赖又任性的儿子的每一个心血来潮的要求。不过,她对儿子时常表现出的任性、不礼貌举动或者威胁性的动作感到不安。母子间出现了一种紧张的状态。这种紧张状态主要表现为男孩总是试图对母亲专横霸道,对她发号施令,捉弄她。一句话,他随时随地故意淘气,令人厌烦,以引人注目。

小男孩不断制造麻烦,但他也不是特别的坏,所以,他母亲就让着他,帮他收拾衣服,辅导他做功课。这男孩相信母亲会帮他解决遇到的任何困难。毫无疑问,他是个聪明孩子,他和一般孩子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直到8岁那年,他一直学业进展顺利,这时候,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和父母的关系变得令人难以忍受。他完全自暴自弃,一副懒洋洋的样子,漫不经心,毫不在意——他以此折磨他的母亲。一旦母亲不给他所要的东西,他就扯她的头发;他总不给她一会儿的安静,不是捏她的耳朵,就是拉她的手。他拒绝放弃他的战略,随着小妹妹的长大,他更加坚持自己设计的行为模式。小妹妹很快就成为他捉弄的目标。他还不至于伤害妹妹的身体,但他对于她的嫉妒是显而易见的。他的恶劣行为开始于他妹妹诞生的时候,因为从那时起,妹妹成了家庭注意的焦点。

P15-17

序言

本书著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和精神病理学家。他早年学医,大概在1900年开始探索、研究人的心理疾病。他是提出关于人的自卑感概念和理论的第一人。在1937年出版的《人的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一书中,他提出人的生理缺陷带来了人的自卑感;如果人对自卑感无法找到满意的补偿,那么,人就会有精神疾病,亦即心理、感情的功能性紊乱和失调。后来,他进一步完善了他关于自卑感及其补偿这一核心理论,并创建了个体心理学。他推而论之,认为人的一切努力都指向克服人的不足感——这种不足感是每个人都体验过的,尤其是在人的幼年时期。人的冲动就是要努力达到完善,这表现为争取获得优越感,也就是对人的不足感和自卑感的一种过度补偿。个人的人格——包括他的目标、他为达到这一目标的努力方式——决定了他的一整套生活方式。个人的人格,或者说他的生活方式,在一个人的早年业已形成。他的生活方式一旦形成,他对事物的理解方式、感觉方式及对事物做出的反应就都无不以他的这一生活方式为依据。另外,阿德勒强调个人必须与社会构成联系。个人只是社会的一分子,一个人对待社会中同类的态度,以及与他人的合作能力,直接影响着他的心理健康。

阿德勒认为,一个人健全的精神心理是以他的理智、对他人及社会的兴趣和关怀、对于自卑的克服为标志;精神疾病则是以自卑感肆虐、自我中心、全力寻求自己的利益而罔顾他人等特征为记号。由于人格结构形成于儿童期,所以,要找出人格心理问题的症结只能从人的童年时期入手。另外,既然关乎人的一生精神健康的人格形成于儿童期,那么,帮助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就变成了头等重要的事情,这也就是“教育”一词在阿德勒心目中的含意。阿德勒毕生致力于研究人格在幼年时期的形成过程,他对于儿童教育的理论是他作为心理学家的研究工作的成果,或者说,副产品。

阿德勒的儿童教育理论围绕着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格这一核心问题。如果我们把对孩子的教育仅仅理解为致力于向孩子灌输空洞的道德说教、枯燥抽象的书本知识,那么,我们就会发现阿德勒在这本书里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和上述对教育的见解迥然有别的理论。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一句话,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才是儿童教育的首要目的。其他诸如如何帮助孩子积累书本知识以提高他们的智力一类的问题则是儿童教育的枝节和皮毛。这是因为孩子只有具备了健全的人格和精神心理,才能客观地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而所谓的智力,不也就是客观地理解和处理人和事的能力吗?阿德勒甚至指出:儿童太过沉迷于阅读并不是一件好事情——他应该多在户外活动,和他的伙伴一起玩耍;阿德勒提醒我们注意那些阅读量超乎寻常的孩子:他们有可能利用积累知识来追求优越感,而这种争取优越感的方式其实并不足取,这种方式和一些孩子的搜集物品的倾向及哗众取宠的习惯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各种各样,孩子的害羞、孤僻、口吃、尿床,或者无心向学,甚至打架闹事、触犯法律——所有这些问题都在本书得到细致的分析。问题儿童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只是表象而已,这些表象的背后就是由于这些孩子在追求完善、追求优越的过程中迷失了正确、有用的方向,他们因而选择了无用的、错误的发展方向。解读孩子出现的问题的含意并矫正孩子心理缺陷的前提,是对人格形成和结构有一个确切的了解。本书正是对儿童人格构成做了全面、透彻的阐述,在这个过程中,作者还讨论了人的天性、遗传的作用等问题。因此,本书内容已经超出儿童教育这一专门领域。它是一本探讨人性、人的心理、人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力作。

作为心理学家的阿德勒对儿童人格形成及其培养的理论,既独到又深刻。虽然这本书发表距今已经数十年,但他的见解在当今中国,对于为人父母者或者教师,或者所有关心或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们,仍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这是译者的看法,也是译者翻译这本心理学和教育学名著的原因。当然,所有喜欢了解人——了解孩子,了解自己——的人都会通过阅读这本书得到教益。

译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西方心理学名著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译者 韦启昌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242506
开本 16开
页数 2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4-07-01
首版时间 2014-07-01
印刷时间 2014-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2014097763
中图分类号 B844.1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9: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