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胡同氤氲(北京卷中国名人故居游学馆)
内容
试读章节

如果从高空向下俯瞰,什刹海就像一缕挽了两个扣儿的碧色缎带什刹海又称后三海,包括前海、后海和积水潭(又称西海),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三湖相连,为人工导引玉泉山水入城汇流而成,面积34公顷,以后海最大。建国以后,什刹海乃被辟为公园。今日附近酒吧云集的热闹,只是在表面打破了什刹海的婉约宁静,她仍隐着千回百转的心思,让人捉摸不透。

这座宅院恐怕是全北京乃至全中国最复杂、最传奇的名人故居。里面住过"康乾盛世"的两位权臣、清代后期的三位亲王、宋代以后中国最杰出的词人,而最具对照意义的是,2000年封建制中国的末代皇帝出生于此,近现代共和制中国的"国母"终老于斯。

穿花拂柳到门廊

不过,在叩开厚重的历史之门前的寻访历程,却是相当轻松惬意的。从划分前海与后海的银锭桥折向东,沿后海北岸缓步前行,无论什么季节,都可见旖旎风光。深秋,树木扶疏,湖水与天空一样碧蓝,清风过处,银波闪烁,爽亮直透人心底;仲春,柳浪起伏,绿波隐隐,和风拂面,令人微醺。最可贵的是,与京城大大小小的皇家园林不同,这一带堤岸充盈着普通百姓兴兴头头生活的烟火气息:抖空竹的老伯伯、遛狗的家庭主妇,踢球的小孩子、垂钓的中年男子、偎在花木阴下的年轻情侣,还有湖面时不时荡过来的几艘木船、突然从水里冒出来的游泳者……让人感受到最平淡踏实,又最慵懒闲适的幸福,这在今天的北京,其实是一种奢侈。当然,这几年后海时髦得紧,酒吧声名远扬,出入的多了些时尚男女,但这些都市化的点缀还算安静,没有太损害后海的本质。P1-2

后记

后 记--寻芳手记

这个春夏的雨水格外的多,北京城一不小心就被淹了几次。常常是上午出门时还天色湛蓝,日照充分,等到人扎进胡同寻访故居时,老天爷就变了脸,甚至会飞沙走石,接着就大雨瓢泼了,这时候,才觉得伞这种防水工具,打上也是自欺欺人的。

好几回我都不得不躲到民宅的门廊里,感觉北京这种四合院的建筑才真叫有"人文关怀",长长的敞开的门房可以放下好多杂物,还容得几辆自行车,添上一个比较瘦弱的我,也是绰绰有余的。在这里或蹲或站,可以欣赏雨景,如果此时包中尚有些干粮可以嚼嚼,更是再惬意不过了。

下雨会带来不少好处,居民们看我湿漉漉的可怜模样,往往就不会嫌我叨扰,反而会耐心地给我讲解指引。尤其是一些长者,会饶有兴趣地看看我手中的相机,再说几段名人逸事,平添了生动的素材。有一次在梁实秋的故居躲雨,无聊之时我拿出路上买的鸭脖子来啃,结果引来一只黑溜溜的小狗(注意,此狗活泼可爱,绝没有一点"乏"的感觉),我献出了啃剩下的骨头,结果赢得了狗狗的主人的好感,这位很有气质的大妈,领我去拍了梁实秋的后院(平常她一直会锁着的)。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我在浑身湿透的情况下好不容易找到想要找的地方,敲开门后,主人却不顾我的恳求,又决然地关住了门。

但更多地是享受到北京胡同的可爱,人们的热情幽默,还有一些小精灵时时出现在齐白石故居对面门檐上我发现多少年没见过的泥燕窝和雏燕,在西海看到美丽而奇异的水乌,在曹雪芹故居旁发现一只伶俐的八哥。特别难忘的是,我在燕南园时,有三五只可爱的猫咪一直跟着我,从冰心故居到马寅初故居,再到冯友兰的小院。它们围绕着我,用尾巴轻轻蹭过我的腿,在我停下来拍照时,它们也会停下来,懒懒地在柔软的泥土上趴下,打个滚儿,甚至依次横到我前面,我有时不得不请它们让开我的镜头。

在寻访中,我真的发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名人故事,他们在我的眼中更具体、更真切了,我才知道以前的想法是多么可笑,或者多么偏激。在写作中,我有时候为他们忍俊不禁,有时候为他们而悲伤流泪。

这是一次长时间的旅行,从时间到空间,从身体到心灵,疲倦而幸福。

虽然北京很好玩,但一向觉得它不是一个很适合人居的城市。春天的沙子之外,这里的马路、人行天桥、公交车站等等基础设施,其不方便的程度往往令人匪夷所思。而这里的"现代化建筑"除了尺度很大,可以说毫无美感可言。所以在这个城市住了很久,都无法对它产生亲切感。

然而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些爱上北京了。车一进二环,街道便变窄了,不再空阔得让人心慌,两边上了年纪的行道树,绿荫便笼了过来。除了那些我熟知的古迹,以前未曾领略过的,老胡同里那平静安详的生活气息让我沉迷。无法想象,我所追寻足迹的那些名人们,特别是文学家和艺术家,如果是住在今天的单元房里,还会不会有那样的创造力。

听说北京的胡同正在以每年600条的速度消失。只能希望彻底消失的那一天晚点到来。

目录

序 言

第一章:什刹海畔的波涛旧友

人事有代谢草木俱含情——宋庆龄故居

钟鼓馔玉何足贵——张伯驹故居

当日英贤淮北斗——张之洞故居

敛翅的飞蛾——丁玲故居

未能涅檠的凤凰——郭沫若故居

汇通祠下海半涸——梁巨川、梁漱溟故居

第二章:寻常巷陌中的非常公民

东冠英胡同中的后半生——溥仪故居

心似嵯峨山上雪历尽劫波到白头——溥杰、嵯峨浩故居

宝马香车帽儿胡同——婉容、文煜、冯国璋、朱家潘故居

第三章:日落时分的掌灯人

南海会馆起黄鹊——康有为故居

只恐少年心事,强牛为销磨——梁启超故居

莱币口前的生死抉择——谭嗣同故居

第四章:天将晓,莫道君行早

愿做长风绕战旗——蔡锷故居

青春无尽星辰不灭——李大钊故居

“五四”从这里策源——蔡元培故居

图书馆助理员的未来——毛泽东故居

第五章:故都的情与梦

山尽头,落樱逐水流——曹雪芹故居

紫藤翠棠最关情——纪晓岚故居

第六章:庭院中落笔的声音

槐蚕、枣树、丁香——鲁迅故居

最宁静的地方,清晰而模糊的笑容——老舍故居

能从片楮认前朝——沈从文故居

藉叶似花又非花——茅盾故居

盏叶青青成追忆——梁实秋故居

第七章:雕栏玉砌应犹在

迷失的花园——马辉堂故居

无言的大宅门———朱启钤故居

寻找梁、林——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第八章:燕南旧事与先生们

花神有情护奇缘——吴文藻、冰心故居

出入两园“赛先生”——周培源故居

风声消起三松堂——冯友兰故居

路遥知马力——马寅初故居

临湖轩下水如天——司徒雷登故居

第九章:妆点艺术的生命

苦把流光换画禅——齐白石故居

词慷慨歌低徊——田汉故居

我本歌场光学徒流落风尘五十年——欧阳予倩故居

第十章: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且之花问留晚巧——梅兰芳故居

备霜簃外日月长——程砚秋故居

庭哼深锁香无迹——苟慧生故居

一去紫旨连彰漠——尚小云故居

后 记

序言

郁达夫曾经这样说过:上海热闹,南京辽阔,广州乌烟瘴气,汉口、武昌杂乱无章,青岛清澈,福州秀丽,杭州沉着,总归都还比不上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

1949年5月,梁思成组织清华大学师生编制《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其中第一项文物即"北平城全部",并注明北平为"世界现存最完整最伟大之中古都市……气魄之大举世无匹"。

在地球上,北京处在北纬40度线上,同纬度上有许多闻名遐迩的城市,如马德里、费城、撒马尔罕等等,但这些城市,任何一个都不能和北京相提并论。因为,北京所拥有的,是绵亘千年的历史所积淀的丰厚内涵。

这里有着各式各样的建筑:皇宫、祭坛、寺庙、太学、广场、桥梁……片砖只瓦,每一缕雕镂的纹样,都充满了传闻和掌故。且不说深宅大院中的达官显贵、菁英名士,单单街头巷尾那些无事闲聊的老百姓,尚且个个幽默诙谐、口若悬河,爱和你讨论天文地理、国计民生。

这里是"中央王国"的中央,无数的人怀着梦想而来。孔庙中那森林般茂密的石碑之上,深深镌刻着那些寻梦者的名字;而更多没能留下名字的人,或黯然离去,或销声匿迹于皇城根下的尘土之中。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的命运前途未卜,矛盾纷繁复杂,作为国家的心脏,这里更是各种势力此起彼伏、争斗不止的地方,这些矛盾到1919年达到了一个顶峰。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许多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云集到了北京。民族、国家命运的转折,也是他们前仆后继、以绵绵不绝的力量所推动的。

此后,无论是作为文化教育中心的"北平",还是再度成为首都的"北京",这座城市始终放射着它强大的磁力。

而来自五湖四海的名人,大多隐身于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之中。胡同与四合院因而不再是普通的民居,而构成了一张巨大的文化"蛛网"。

当年风流都已飘散,但驻足他们曾经停留的庭院,穿越他们曾经走过的巷陌,其中弥漫的氤氲之气,仍然可以让人瞬间忘却大街上的嘈杂烦嚣,沉入内心的体察与冥想。

700年帝都,北京住过的名人灿如星河,太久远的只有传说而无实迹,因而我们只能以近现代的为主,方能获得更多的真切感。北京现存名人故居当在百处以上,其中正式开放的只有7家;本书所涉及的都是现在所能查考的住址,将近60处;应该还有一些故居,仍隐没在民间,有待发掘与考证。

在体例上,我们并不一定按照地理位置的相近性来划分,而是更多地按照人物在历史上的定位、职业类型和其本身气质来进行有机的组合,这样所得出的关联和对照之处也许更为有趣味。

在寻访过程中,最让我们痛心的是,不少故居已经面目全非、垂垂欲朽,有的正在城市的改造中消失……

而这些有如此深厚底蕴的老房子,恐怕是今天已不再"完整"的北京城最后一份弥足珍贵的遗产。它们不在了,这座城市赖以呼吸的整个文化根系也将枯萎。一个充斥着"前卫"建筑,仅剩皇宫太庙作点缀的"古都"将是什么样子,是需要每个人思考的问题。

内容推荐

这里是“中央王国”的中央,无数的人怀着梦想而来。这里有着各式各样的建筑:皇宫、祭坛、寺庙、太学、广场、桥梁……片砖只瓦,每一缕雕镂的纹样,都充满了传闻和掌故。且不说深宅大院中的达官显贵、菁英名士,单单街头巷尾那些无事闲聊的老百姓,尚且个个幽默诙谐、口若悬河,爱和你讨论天文地理、国计民生。来自五湖四海的名人,大多隐身于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之中。胡同与四合院因而不再是普通的民居,而构成了一张巨大的文化“蛛网”。当年风流都已飘散,但驻足他们曾经停留的庭院,穿越他们曾经走过的巷陌,其中弥漫的氤氲之气,仍然可以让人瞬间忘却大街上的嘈杂烦嚣,沉入内心的体察与冥想。

《中国名人故居游学馆(北京卷胡同氤氲)》由张文彦、潘达所著,《中国名人故居游学馆(北京卷胡同氤氲)》是“中国名人故居游学馆”的其中一本。

编辑推荐

斯人已没,他们住过的老屋,用过的旧物,虽然在岁月的磨蚀中已经残损、褪色,但仍然存留着他们的气息,承载着密集的文化符码。而这些独特珍贵的文化遗产,就散落在城市的寻常巷陌之间,很可能就在我们的身边,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感受、去解读。《中国名人故居游学馆(北京卷胡同氤氲)》由张文彦、潘达所著,本书就是对“名人故居”这一文化景观进行的全景式扫描、整理和记录,北京卷是其中的一册,这里是“中央王国”的中央,无数的人怀着梦想而来。10座历史文化名城,260位影响中国的名人,300处饱经沧桑的老房子,2000余幅独家拍摄的照片,带您走进名人的故事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胡同氤氲(北京卷中国名人故居游学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文彦//潘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黄山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132112
开本 32开
页数 3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5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4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721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10
14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7: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