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朱可夫元帅
内容
编辑推荐

有一位叱咤风云的高级指挥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他屡立战功、指挥卓越,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最终从一名士兵逐级晋升为苏联元帅,他就是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艾伯特·阿克塞尔编著的《朱可夫元帅》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位传奇人物是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士兵到鼎鼎有名的元帅的人生经历。

内容推荐

艾伯特·阿克塞尔编著的《朱可夫元帅》讲述了:1945年法兰克福会议上两人第一次见面时,艾森豪威尔对于朱可夫在战争中的贡献作出了高度的评价:战争在欧洲取得了胜利,没有哪一个人对联合国的贡献能够超过朱可夫元帅。他今天作为我们的尊贵客人光临。但是,这位谦虚的人低估了他在我们心目中所享有的崇高地位。有一天,当所有在座的人都去见老祖宗的时候,苏联政府肯定将设置另外一种勋章,那就是“朱可夫勋章”——它将为所有钦佩军人勇敢、远见、坚韧和决心的人们所珍视。《朱可夫元帅》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位传奇人物是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士兵到鼎鼎有名的元帅的人生经历。

目录

导言 穿越时空:探寻真实的朱可夫

磨砺岁月:苦难的童年和少年

沙俄骑兵:旧军队中的当兵经历

新生政权:参加红军投身革命

扬威蒙古:哈勒欣河一役成名

巴巴罗萨:希特勒悍然进攻苏联

无路可退:“我们身后就是莫斯科”

列宁格勒:被围困900天的革命摇篮

地狱熔炉:英雄的斯大林格勒

库尔斯克:纳粹的“滑铁卢”

横扫千军:自俄罗斯战役

强击柏林:朱可夫军事生涯的巅峰

坟墓婚礼:希特勒夫妇的末日演出

暗箭难防:朱可夫遭遇构陷

君臣之间:斯大林与朱可夫

咎由自取:贝利亚的覆灭

机关算尽:“老大哥”与朱可夫

异国知音:朱可夫与艾森豪威尔

力量源泉:妻子和女儿们

爱的归宿:第二次婚姻

将星陨落:永远的怀念

后记 人间正道:俄罗斯设立“朱可夫勋章”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于沙皇时代的1896年出生于一个名叫斯特列尔科夫卡的非常贫穷的小村庄,位于莫斯科以南大约160公里。朱可夫一家有4口人:父亲、母亲、姐姐和他。他们一家的住房非常简陋狭小,几乎无法容纳一家四口同时居住和做饭。说起狭窄的住处,朱可夫引用了一句俄罗斯谚语自嘲:“挤死总比冻死强。”

他的父亲名叫康斯坦丁,两岁时从孤儿院被领养长大,是一名鞋匠,靠修修补补赚取一点微薄的收人。朱可夫的母亲乌斯季尼娅也出身贫苦,但身体强健,非常能干,据说能够扛起90公斤重的谷袋。年幼的朱可夫很早就显现出强健的体格和固执、争强好胜的性格,这些品质伴随了他一生。

1905年,他的父亲和另一名鞋匠在莫斯科刚刚找到一份工作,就发生了纵火事件。他的父亲和其他许多工人因为参加罢工游行一起被开除了,并被驱逐出莫斯科。当时,年幼的朱可夫还不了解其中的详情。在那些年代,参与政治鼓动和演说的人常常受到沙皇政府的残酷镇压,许多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煤矿或盐厂,或被赶到正在修筑的横贯西伯利亚的铁路上服苦役。其中一些罪犯——包括妇女,还戴着手铐脚镣。参加起义的男人们受到的惩处之一就是鞭笞。警察局有时候还会给犯人穿一种湿的紧身“夹克”,这种夹克干了以后会缩水变紧,穿着的人会因为受夹而痛苦万分。

1902年,朱可夫6岁了。他清楚地记得那一年秋天对他家来说异常艰难:

庄稼歉收,我们的粮食只能吃到12月中旬。父母挣的那点钱仅仅够买面包、盐和还债。多亏邻居们时不时地接济我们一锅白菜汤或粥。这种邻里之间的互相帮助比较常见,充分体现了饱受艰难困苦的俄罗斯人团结友爱的传统美德。

第二年春天,多亏了附近河里盛产的鲈鱼和鲤鱼,朱可夫一家的生活才有所好转。朱可夫说在“运气好的日子”,他可以给邻居们送去打来的鱼,以感谢他们在自己家最艰难的时候送去的汤和粥。去捕鱼的路两旁生长着浓密的椴树林和低矮的桦树林,树林里结满草莓和野杨梅,到了夏末又遍地是蘑菇。附近村庄的人们也来到林子里剥下树皮,制作一种被当地人叫做“最新式的格子鞋”的树皮鞋。

朱可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20年后回忆起这段时光时说,这些树林都不存在了:希特勒的国防军在战争中把树木全部砍倒了,战后集体农庄又对这片土地进行了翻犁和耕种。

小朱可夫也帮助家人割草、收庄稼。他进了一家教会小学上学,学校距他家有一英里远。幼小的朱可夫看到他的一些伙伴们背着从商店买来的皮书包,而他的书包只是妈妈手工做的麻布包。他说:“我告诉母亲,只有乞丐才背那样的书包,我再也不想背着它去上学了。”

妈妈回答:“等你父亲和我赚到了足够多的钱,就给你买一个皮书包。但是,现在你只能先背着我给你做的书包。”

尽管朱可夫说他很敬重他的父亲,可父亲经常用旧的方式惩罚他,用皮带抽打他,让他认错。朱可夫说:“我很倔强,不管他打得多狠,我只是咬紧嘴唇,从不求饶。”

一天,在被父亲狠狠抽打了一顿后,他就从家里跑了,在邻居家的大麻地里躲藏了三天三夜。只有他姐姐知道他藏在那儿,她给他送饭,但没告诉任何人。最后,一位邻居发现了他并把他带回了家。“爸爸又揍了我一顿,之后却十分后悔,他原谅了我。”

P11-12

序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叱咤风云的各国将帅之中,给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最沉重打击的人,在西方却鲜为人知。最近,作者通过对图书馆馆藏图书目录的调查发现,关于蒙哥马利生平事迹的传记至少有65部,关于艾森豪威尔的有190部,关于麦克阿瑟的有79部,20多部关于阿兰·布鲁克(大英帝国总参谋长、陆军元帅),30部关于韦弗尔,45部关于巴顿:在德国方面,有8部关于曼施泰因,16部关于古德里安,50多部关于隆美尔。然而,关于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元帅——这位曾被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后出任美国总统的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将军赞誉为在军事上击败纳粹德国的各国将帅之中贡献最大的人的传记却仅有寥寥3部。

事实上,在西方世界鲜为人知的格奥尔基·朱可夫,即使是在他自己的国度里也销声匿迹了许多年,很少被媒体和公众注意或提及。他在击败希特勒军队的伟大胜利中所立下的丰功伟绩,在官方历史中被忽视、贬低甚至抹杀。历史学家瓦西里·莫罗佐夫指出,在此期间,官方的不公正对待使得朱可夫在情感上遭受了“极大的创伤”。另一位历史学家维克托·安菲洛夫把对朱可夫的迫害评价为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手下的“政治审查员们的邪恶图谋”。然而,就在俄罗斯重新将17世纪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18世纪的苏沃洛夫、19世纪的库图佐夫等人视为民族英雄的今天,朱可夫(1896--1974)这位备受争议的苏联元帅也逐渐被视为一名民族英雄。

朱可夫经常被人指责过于严厉……毫无疑问,他的确是这样一个人。维克托·安菲洛夫这样说道:

他确实严厉、苛刻甚至冷酷。为了击溃敌人,他奉献出了全部的身心,将生死置之度外。他期望他的部队能够勇往直前,不仅仅因为严格的纪律,更多的时候是出于一种责任和义务。1941年11月21日在罗加乔夫镇争夺战期间,他向第8坦克旅指挥官罗特米斯特洛夫拍发了这样一份电报:“我要求你至少再坚守罗加乔夫镇24小时,不要说你做不到。”

“‘不要说你做不到!”’安菲洛夫说:“从这句话,你可以领略到朱可夫的指挥艺术以及他对于人类心理的准确把握。”

在整个军事生涯中,朱可夫一直因为对部队“过于严格”甚至“过于苛刻”而备受批评。朱可夫坚持要求所有的军事行动都必须非常出色地完成。对此,历史学家巴迪亚金强调指出,元帅首先为自己确立了最高和最严格的标准,“这就给了他道义上的权利去要求他人”。在谈到朱可夫事必躬亲的严谨作风时,巴迪亚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进行说明。当时,作为一名年轻军官,巴迪亚金在战后的主要职责是撰写每年一度的战斗训练报告,而后呈送军区司令员朱可夫审阅。“我们通常两周后取回那些报告,你简直难以想象……朱可夫元帅在报告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注释、评语和指示。而且,他每年都要亲自处理数量惊人的此类报告。”他说,朱可夫从来不推诿任何一项工作,他认为这是他的“分内之事”。

后记

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终于结束了。希特勒、戈培尔和希姆莱相继自杀身亡,侥幸逃脱了行刑官手中的绞索(作为第三帝国的第二号人物,帝国元帅戈林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指控为头号战犯并被判处绞刑,但在临刑前数小时“成功”自杀)。1945年6月10日,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朱可夫、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这几位在刚刚过去的战争中赢得巨大胜利的征服者见面了。会场气氛非常热烈,这几位盟国统帅之间彼此敬重、互谅互让,有很多共同话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其中,朱可夫和艾森豪威尔尽管语言不同,但却体现出一种非常特殊的亲密关系,人们经常看见他们两人坐在一起聊天、喝酒、开玩笑。当时,曾有许多观察家认为,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把苏联与美英盟国之间这种刚刚经历过战火考验的友谊拆开(在战争期间,为了实现击败法西斯的共同目标,双方经常互通最高机密,协调战略行动)。在回忆录和访谈中,一些曾经见过朱可夫或者与他共过事的西方外交官、将军和记者们有着这样一种共识:朱可夫不仅是一位在战场上无与伦比的军事统帅,更是苏联人民在外交领域的最杰出的代表。

在抵达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之后,朱可夫受到了西方盟军方面铺红地毯迎接的高规格的接待。接下来,他和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之间进行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会晤。据《泰晤士报》报道,就在坐落于绿树掩映的花园之间的艾森豪威尔的司令部(设在I.G.法本化学康采恩大楼,也是法兰克福整个城市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为数极少的建筑物之一),朱可夫受到了“皇室”规格的礼遇。当时,朱可夫一行人到达得比较早。随后,蒙哥马利率领英国代表团从自己的司令部出发,搭乘“达科他”飞机也抵达这里。朱可夫和蒙哥马利相互致以军人的礼节,接着检阅了由英美盟军最精锐部队的人员组成的方队。当时,除了一个由20人组成的参谋班子外,陪同朱可夫出席会议的还有他那性格顽固不化的助手安德烈·维辛斯基。他是斯大林派来担任朱可夫的政治顾问的,曾在1937—1939年期间的“大肃反”中曾经担任斯大林的首席检察官(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指战员在那场运动中被清洗和杀害),后来成为苏联派驻联合国的第一任大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朱可夫元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艾伯特·阿克塞尔
译者 刘亚华//张国良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军事谊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509987
开本 16开
页数 2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5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125.2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Pearson Education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