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生与社会/星云大师演讲集
内容
试读章节

财富是人人所希求的,它是一般人共同的愿望。财富可以分成很多种类,有物质的财富,也有精神的财富;有世间的财富,也有出世间的财富;有私有的财富,也有共有的财富;有现世的财富,也有未来的财富;有污染的财富,也有清净的财富;有外在的财富,也有内心的财富;有一时的财富,也有永久的财富;有狭义的财富,也有广义的财富;有有价的财富,也有无价的财富。

财富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善的因缘能成就一切,不善的因缘也能分散一切,正如水火,相助相克。佛经上说,世间的财富是五家所共有,哪五家呢?(1)一场水火天灾,疾病人祸的灾难,倾家荡产;(2)强盗土匪,劫夺我们的财富;(3)贪官污吏以种种的手段侵夺百姓的财产;(4)不孝子孙,挥霍家财;(5)国家的苛政赋税,使民不聊生。纵使钱赚得再多,也无法预料无常意外何时会发牛。

世间贫富之别,并非看金钱的多寡,应是看自心能包容多大,欢喜多少、满足多少而定。

一、佛教的财富观

佛教对钱财的看法是“非善非恶”,黄金是毒蛇,黄金也是弘法修道的资粮。放眼看今日的社会,有很多人是“富有的穷人”,但亦有少部分是“贫穷的富人”。既然富有,为什么又说他贫穷呢?

(一)最富的穷人

很多富有的人,有钱不懂得如何使用;有的人,有钱却用到不好的地方,甚至有钱不肯用,如此,虽然有钱,不也和穷人一样吗?

佛经中记载,有位善生长者,一天,他得到了世间上最稀有、最宝贵的旃檀香木做的金色盒子,长者就对人宣布:“我要把这宝贵的东西,赠送给世间上最贫穷的人。”

有很多贫穷的人来向他要这个金色盒子,但是这一个人来要,善生长者说:“你不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那一个人来要,善生长者也说:“你不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

大家觉得奇怪:“你不是真心要把这个金色盒子送给人吗?”

善生长者说:“我这个金色盒子要送给世间上最贫穷的人,谁是最贫穷的人呢?告诉你们,不是别人,他就是我们的国王波斯匿王,他才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

这个消息慢慢地传到波斯匿王那里,波斯匿王非常不高兴,说:“我是一国之君,怎么可以说我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呢?去把善生长者找来。”

波斯匿王把善生长者带到收藏珍宝的库房里,问道:“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善生长者说:“这是收藏黄金的金库。”

“那是个什么地方呢?”

“那是收藏银子的银库。”

“那是什么地方呢?”  “那是珍藏珍珠的宝库。”

波斯匿王大声责问:“既然你知道我有金库、银库……这么多的财宝,怎么可以在外面散布谣言,说我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呢?”

在善生长者的心中,认为波斯匿王虽然有钱,但不会照顾社会大众,不知去做福利人群的事业,虽然有钱却不会用,这就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P1-3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的信仰要有道德,要能消除烦恼,使自己能安心立命。宗教的信仰必须使我们的生活有安定力,增加做人的智慧、道德、勇气,这才是正当的宗教。——星云大师

目录

佛教的财富观

佛教的福寿观

佛教的道德观

佛教的政治观

佛教的忠孝观

佛教的女性观

佛教的时空观

佛教對社會病態的疗法

佛教对心理病态的疗法

佛教對民俗病态的疗法

从天堂到地狱

从人道到佛道

序言

我们生活在人间,人间有男女老少,人间有五欲六尘,人间有生老病死,人间有悲欢离合。在缺憾的世间,我们如何获得欢喜自在?如何发挥生命的价值?如何拥有安乐的生活?这是我们所要探讨的课题。

佛陀降诞人间,示教利喜,为人间开启了光明与希望;佛陀依五乘佛法,建立了“五戒十善”“中道缘起”“因缘果报”“四无量心”“六度四摄”等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创办文化、教育、慈善等事业,提出“传统与现代融和”“僧众与信众共有”“修持与慧解并重”“佛教与艺文合一”等弘法方向。多年来,以“佛法为体、世学为用”作为宗旨,人间佛教渐渐蔚然有成,欣见大家高举人间佛教的旗帜,纷纷走出山林,投入社会公益活动,实践佛教慈悲利他的本怀。

2004年,我曾在香港和台北作例行的年度“佛学讲座”,三天的讲题分别为“佛教的生命学”“佛教的生死学”“佛教的生活学”。我言:生命为“体”,作为本体的生命,是不增不减、永恒存在、绝对、无限、正常的;生死为“相”,每个生命所显露的现象,是有生有灭、变化无常、相对、有限、非常的;生活是“用”,生命从生到死,其中的食衣住行、言行举止、身心活动等等,无一不是生命的作用。因此,体、相、用,三者密不可分。我们既来到世间生活,就有生命,有生命就有生死,三者是一体的,其关系极为密切。因此,整个人间佛教可以说就是“生命学”“生死学”“生活学”。

之后,我在世界各地演讲《人间佛教的戒、定、慧三学》。所谓戒定慧,有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趣入解脱,是学佛的次第;在人间生活,更需要断除烦恼才能获得究竟的妙智,才能自在悠游于人间!

1949年,我从中国大陆来到台湾之后,为了适应广大民众的需求,毅然采取面对面的讲说弘法。从宜兰乡村的弘法,到城市各处的聚会;从监狱的开示,到工厂的布教。1975年,在台北艺术馆举行佛学讲座,首开在“国家会堂”演讲佛学之风。接下来,我弘法的脚步,由北至南,由西至东,从学校到部队,从岛内到岛外。近二十年来,随着弘法的国际化,我更是终年在世界各地云水行脚,奔波结缘。

演讲的对象,有一般男女老少的信众,也有大专青年、企业界精英、教师、警察等特定对象。讲说的内容更是包罗万象,经典方面有《六祖坛经》《金刚经》《维摩诘经》《法华经》等,也讲说佛教的义理、特质与现代生活的种种关系,以及佛教对社会、政治、伦理、经济、心理、民俗、命运、神通、知见、因缘、轮回、死亡、涅槃等各种问题的看法。

三十年前,佛光山的弟子们将我历年来演讲的内容,陆续结集成书,并定名为《星云大师演讲集》丛书,二十多年来不知再版了多少次!许多读者将此套书视为认识佛教、研究佛学必读之书,也有不少出家、在家弟子,以此演讲集作为讲经说法的教材。

这套演讲集已缺书好一段时间,不时有人频频询问、催促再版。我重新翻阅,觉得此套演讲集讲说时隔近三十年,抚今追昔,虽然佛法真理不变,人心善美依然;环境变迁有之,人事递嬗有之。因此,决定将此书全新改版,去除与现今社会略微差异之处,重新校正、修订、增删,并依内容性质,分类为《佛光与教团》《佛教与生活》《佛法与义理》《人生与社会》《禅学与净土》《宗教与体验》《人间与实践》《佛教与青年》等册,总字数百余万字。为保存、珍重历史,同时又为方便后人参考、查询,我将演讲的时间、地点记于每篇文章之后。

我出家已超过一甲子,毕生竭力于人间佛教的弘扬与实践,主要是希望全世界各族群能相互尊重,人我能相互包容,社会彼此和谐进步。这套演讲集是为我初期弘法历程,以及一以贯之的人间佛教思想理念的鲜明见证。

出版在即,为文略说弘法因缘,并以心香一瓣祝祷人间佛教正法久住,所有众生皆能身心自在,共生吉祥。

星云于佛光山法堂

内容推荐

星云大师编著的这本《人生与社会》叙述了佛教的财富观、福寿观、道德观、政治观、忠孝观、女性观、时空观,介绍了佛教对社会病态、心理病态、民俗病态的疗法,还讲解了佛教有关天堂、地狱和人道、佛道的佛法要义。

编辑推荐

星云大师编著的这本《人生与社会》介绍了,人间佛教所倡导的财富观、道德观、福寿观、忠孝观等等,于现代社会并无冲突,而且是现代社会所应大力提倡和推广的。

星云大师云水行脚五大洲,将佛教推广到世界各地,为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也越来越为两岸的人民所认同和尊重。他所弘扬和实践的人间佛教对启迪人生、和谐社会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生与社会/星云大师演讲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星云大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52490
开本 32开
页数 2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15-04-01
首版时间 2015-04-01
印刷时间 201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256
CIP核字 2015017221
中图分类号 B948-49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6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2:0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