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好事也出门--一个地方党报记者的记录
内容
编辑推荐

叶福明。1981年跳出“农”门,入学嘉兴师专中文科,毕业后当了10年中学教员。1994年调入新闻单位,先后在湖州日报出版部、新闻评论部、新闻中心、编辑中心、要闻部从事编采工作。7年夜编岗位,初识新闻ABc,2001年转岗采访一线,担着权利与责任,怀有天真与美好,行走湖州城乡,观察、思索、记录、描述当下社会的人和事。曾连续10年获得浙江新闻奖,2010年被授予第七届浙江“飘萍奖”,现任湖州日报编委。《好事也出门——一个地方党报记者的记录》为其至今唯一新闻作品选集。

内容推荐

“城里走,乡里走,山里走;握茧手,握纤手,握绵手……”湖州日报名记者叶福明走遍湖州城乡山水,握遍湖州各界精英之手,一篇篇好文章在跋涉中发出,在握手间完成。10年辛劳,遂有这本《好事也出门——一个地方党报记者的记录》。

《好事也出门——一个地方党报记者的记录》是福明10年笔耕的精选。速朽的新闻“只有一分钟生命”,但正是这一分钟一分钟的日积月累,才汇成了历史,记者便是历史的记录者。福明新闻作品记述的是湖州改革开放中斑斓多彩的一段历史,这为今后研究湖州发展中的这段历史提供了很好的史料,同时也是日后解剖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中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的一个样本。从这个意义上说,福明的责任重焉!

目录

第一辑 时光碎片

 “你们家乡出了个大英雄”

 思念如潮慰忠魂

 湖州实行户籍改革2000农村孩城里上学

 书香田野——浙江德清县农村“千百读书”活动纪实

 裂变后的新生——市直二轻系统改革发展纪实(上篇)

 阵痛后的奋起——市直二轻系统改革发展纪实(下篇)

附评论:改革就是为跨越式发展构筑新的平台

 老教师冒酷暑来回奔波小事不小

 市领导系民情要求整改实事要实

附评论:群众的事无小事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位普通市民的一封来信在湖州引发大讨论

 湖州工业园区完成“格式化”

 湖州年度工作考核不唯GDP指标

 湖州干部考核之变

 我们为啥淡化GDP考核

附:再次想起杨仁争先生

 叩开孩子们的心扉

附后续报道:长兴中学德育导师制推出新“配方”

 湖州新年推出“456”民生工程

 习近平来湖慰问基层干部群众

 展翅欲飞杭宁带

 率先崛起正当时

 湖州定位

 市委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宣布省委决定

 德清唱响新版《游子吟》——听文化名流“读”游子文化

 这一刻,见证一个创举

 湖州农民:不花钱看大戏

 浙大湖州共创新农村建设“湖州模式”

 寻求与农民的无缝对接——一位挂职我市的浙大教授一周工作台账

 “一核六带”给湖州带来什么

 抢得先机谋崛起——“一核六带”给湖州带来什么(下篇)

 湖州怎样挺“腰杆”

 “湖州模式”的标本意义

 浙江湖州力保群众生活如常

附评论:大雪映文明

 为了总书记的重托

 湖州首批1000顶帐篷启运四川广元

 “为了支援灾区,我们不怕累”

 供电部门教客户节电省钱

 研究生当村主任助理直言“不屈才”

 湖州:危机下的新布局

 美丽乡村人眼来——安吉县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实践

 德清建起全国第一个公民道德馆

 大米做成礼品卖

附短评:一个永不过时的产业

 再建“天下粮仓”

 在这儿当农民真是福气——“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深刻影响安吉农民的生产与生活

 织里街头喧闹如常

 公民道德文化建设的“德清现象”

第二辑 县域观察

 长兴发放“教育券”扶持民办学校

 人一转山转水转——来自长兴西北山区的报告(上篇)

 山里人背后有座山——来自长兴西北山区的报告(下篇)

 44级台阶是如何跨越的——长兴县首次跨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追记

 执政能力“赶大考”——长兴机关“一讲二评三服务”活动纪实

 长兴经济开发区59个项目一字型推进

 长兴:请农民上课

 “断腕”壮士今更壮

 长兴民企兴无限投资

 “一户一策”让回车岭低保户站起来

 长兴南大门崛起“工业走廊”

 “石城”不再卖石头——长兴李家巷镇从“建材大镇”到“经济强镇”的蝶变(上篇)

 “石城”不只有石头——长兴李家巷镇从“建材大镇”到“经济强镇”的蝶变(下篇)

 长兴两项建设规划人大代表说了算

 营造绿色家园创建森林城市

 长兴:县领导挂帅工业区

 长兴工业“冷周期”里兴起投资热

 长兴品葡萄

 一个“教育强县”的升级路线图

 长兴200硕博士车间田头过双休

 长兴30万人同享“科普大餐”

 长兴转型之路

 长兴1.5万基层党员自找闪光点

 “超威动力”昨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紫笋”续写新茶经——长兴茶叶产业起死回生做精做强的启示

 泗安:从“边界小城镇”到“森林小城市”

 长兴:文化民享

 长兴:33742条民意直通党代会

第三辑 乡村走笔

 比血还要浓的——胡力毅赵兰英夫妇与养女小草的故事

 喜看西瓜爬上“树”

 汪家山上的“农科所”

 好心人助学路上意外遇车祸 小唐宁一家安危牵动长兴人

 孝子七十六慈母九十九

 农民找公安这下便当了

 老区人的新家园

 德清乡村行(三题)

 “枇杷村”的魅力与梦想

 对话彭城村

 一亩毛竹笋收入上万元

 月明村的幸福年

 陈小究桃园淘宝记

 这里每家农户用上两台空调

 一公斤大米卖到20元

 南太湖:最后一个“渔民部落”登陆

 和孚:接通到农家的“最后一米”

 陈塔村的自治路

第四辑 青川纪行

 湖州对口援建取得阶段性胜利

 “我们的条件向前跨越了50年”

 废墟上崛起新农村

 “湖州模式”青川结新果

 心灵交流传递的是文化

 记者手记:心有敬畏

第五辑 人物素描

 愿用家财买太阳——记周清泉与他的武校

 山村百姓的贴心人——追记安吉县永和乡岭西村原党支部书记马国洲

 英雄飞行员王伟的故事

 新时代的“马天民”——记一心为民的好民警王法金

 “社区电工”吴克忠

附评论:吴克忠的幸福观

 田宁:“盘石”CEO正年轻

 美丽乡村好书记——记一心为民的安吉县梅溪镇党委委员、石龙村党委书记林萍

附评论:向林萍同志学习

 百姓家园的守望者——记“平民警官”马长林

附评论:赞“老马精神”

 一生只为电闸站岗——记长兴县供电局变电工区操作班长袁春春

第六辑 编采札记

 群众“小事”上了党报头版头条

 重要的是在于“用心”

 时代需要与记者能耐

 让人物典型真实可信亲切可学——《美丽乡村好书记》采访手记

 “青川行”系列报道体会

 冷门话题热处理的操作思路——以湖州日报“大米做成礼品卖”系列报道为例

 思考的深度决定报道的厚度——《“断腕”壮士今更壮》案例解析

后记

试读章节

编者按:改革为了什么?破产也好,转制也好,兼并也好,革故为了鼎新,目的在于发展,在于破除束缚生产力的桎梏之后创造和发展新的生产力,也在于让职工在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一组关于市直二轻系统改革发展历程的报道,希望能让我们感受欣喜、得到启迪,从而进一步坚定信心、咬定目标、创新办法,在企业改革破难之年,把“彻底改、改彻底”这篇文章做得更深,、更透、更好。

市直二轻系统50多家企业有24家企业在过去的3年中先后实施了破产。这一数字,足以让人感慨万千。在这背后,有着太多的泪水与汗水,有着太多的苦痛与艰辛,更有着无穷的努力与希望……

在湖州,“二轻”虽不像丝绸、建材业那么耀眼,但50多家企业遍布城乡不说,这些企业的年纪也还挺大,不少厂子的历史都能追溯到解放前。可以说,二轻系统的动态同样千丝万缕地渗透在湖州人的生活与期盼中。一些企业在创造过辉煌业绩的同时,也造就了一种文化,像伞、扇、笔、锁等制造业企业。一些产品在叫响市场的同时,也曾创下了一个个“全国第一”,如南浔的电机、练市的漆包线、菱湖的皮革机械等。在不少湖州人的心里,“二轻”更是作为一种情结,沉积着凝重的分量。

“二轻”企业,背负着与国有企业同样的包袱,体制、机制上的弊端也与国有企业一样根深蒂固,再加上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就更显微弱。

“二轻”的改革,压力之大是可以想象的。

湖州电工厂,20世纪80年代初曾是全市赫赫有名的税利大户,但到90年代中期后实际上已无法运转,处于停产状态长达五六年。许多有过骄人业绩的企业,情况也大抵如此,甚至更糟。

改革势在必行,可钱从哪里来,人又怎么办?面对难题,改革者没有退却。于是,联动解困的办法应运而生了——针对二轻企业小、散、多的特点和各自实际,把土地等资源进行整合,筹措改革成本。

这是一段多次碰撞、不断统一思想的艰难征程:1999年,南浔皮件厂、铁马家用电器总厂等4家企业破产;2000年,川菱电气公司、菱湖电缆厂等11家企业破产;2001年,练市无氧铜材厂、宏图机械公司等9家企业破产。

“二轻”发生了“地震”,且余震不断。有人甚至曾为之顿足:这下完了。

真的完了吗?

没有!

让我们先从2000年实施破产的湖州电工厂说起。一年多过去了,眼下在练市镇,原电工厂的漆包线产品已遍地开花,还新生了“三环”、“沪江”、“京润”、“飞碟”等4家规模较大的漆包线厂。原电工厂的最高销售额为1400万元,而现在仅这4家企业的销售量就已近8000万元,税利也呈良性增长态势。

电机是南浔的一大传统特色产业。就在“新铁马”、“川菱”、“宏程”等企业破产前后,“新力”、“金龙”、“鸿远”、“前锋”等一批电机企业迅速起步,年销售总量达到4900多万元。目前,南浔30多家电机厂,销售总额同样超过了过去的产量。

在水处理设备生产领域,一家湖州水处理设备厂“倒”下了,却先后有10多家水处理设备厂“站”了起来。更可喜的是,这些企业的产品受到了外商的青睐,引来了欧美公司落户湖城。

在菱湖,“京益”、“金利”等企业也是皮革机械厂破产后创建的,利润都不错,产品还有了出口。当地人印象最深的是,为了保住产品市场,老企业破产不到半年,就办起4家新企业。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正是有了“二轻”的技术、营销与管理骨干走出原企业,自立“门户”,执著创业,才支撑起了传统产业新的天地。

曾是练市无氧铜材厂技术骨干的胡天林,如今已是湖州三环电磁线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经过几年的创业,“小天鹅”、“荣士达”、“金松”等已成为其固定客户,企业去年已创销售额4000万元、税利100万元。胡天林干劲越来越高,目前已在练市开发区征地10亩扩大生产,并准备用3年时间花700万元进口5套设备。他认为,漆包线产业的前景看好,做大做强大有可为。

浙大电机专业毕业、在原“宏程”当了多年常务副总的孙文鸿,自去年4月办起湖州鸿远电机有限公司,得管生产,管技术,还得跑销售,比以前更忙了。他坦言,像他这样从破产企业出来再创业的人,都会注重一条,那就是怎样去面对市场。目前,这家拥有百来个工人的企业已打开了局面。

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今天,我们已惊喜地发现:正是改革,使企业优势技术、优势产品和技术骨干得以扩散,为原二轻产业在更高的档次、更广阔的空间筑就了一条新生之路。

南浔电机生产红火时,全国90%以上的电机产自南浔。深爱着电机行业的孙文鸿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有很好的基础,虽然目前新生的电机企业还没有真正上规模,但现在产品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了,市场竞争意识明显强了。说句心里话,要是早两三年,今天我这家企业就大不一样了。”这话,听来让人深思,更让人看到新的希望。P9-11

序言

“城里走,乡里走,山里走;握茧手,握纤手,握绵手……”湖州日报名记者叶福明走遍湖州城乡山水,握遍湖州各界精英之手,一篇篇好文章在跋涉中发出,在握手间完成。10年辛劳,遂有这本《好事也出门》。

2003年初冬,我到湖州采访,与湖州市委书记杨仁争畅谈于他的办公室,旁一中年人,个不伟岸,貌不惊人,敦厚朴讷,有人介绍说,他是湖州日报记者叶福明。我没有在意。

不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在显要位置同时推出报道:《湖州年度工作考核不唯GDP指标》,署名中便有“叶福明”。

那天杨仁争谈话的主题是有关发展观和政绩观。他认为,地方领导唯GDP是瞻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导致干部片面追求数据,不仅造成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还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他反对唯GDP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反对唯GDP论英雄。为此,湖州市决定淡化对GDP指标的直接考核,加大考核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的分量。

福明的报道在全国普遍唯GDP的当时真可谓石破天惊,众多记者蜂拥而至。一时间,取消GDP指标考核形成舆论热潮。当众多记者还沉湎于“取消GDP考核”热时,福明却又开始冷思考,他一鼓作气发出《湖州干部考核之变》、《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湖州市推动“GDP革命”的背后》、《我们为啥淡化GDP考核》等一系列报道,深度详述了湖州市善用考核这根指挥棒校正唯GDP的政绩观,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是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表现。他的报道广获好评。

福明原本教师,传道解惑之余,喜欢舞文弄墨。没想到竟弄进新闻队伍,年届不惑成为记者队伍里的一名新兵。这位貌不惊人、近视眼镜后面的目光时常迷糊的记者很不简单,此时我才知道,他那迷糊的目光只是慧眼的屏障,憨于外而慧于中的他,思维敏锐,目光深邃,新闻敏感特别强,常识人之所未识,见人之所未见,发现新闻后便会穷追猛打,而后倾泻于笔端,成为读者津津乐道的新闻作品。福明实乃当地的名记者!

从此,才有了我们长达10年的交往。

在浙江新闻界和政界,长兴县的“不发展会议”曾成为热点,始作俑者便是福明。本世纪初,全国各地还沉浸在为经济高速发展而不顾环境污染时,长兴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治污,为此召开了一次治污会议。福明慧眼洞见了此次会议的非凡意义,于是别出心裁地将这个会议命名为“不发展会议”。改革开放后,发展这一硬道理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而今突然出来一个“不发展”,居然还为“不发展”专门开了会,这一“人咬狗”的新闻一经福明报道,马上吸引了全国记者蜂拥而来追逐这一新闻。

福明认为,一个好记者必须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第一时间发现和判断其新闻价值。市委书记杨仁争在一个老教师反映问题的来信上批示提出:群众的事无小事。福明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抓住这件小事做大文章。此时,恰好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群众利益无小事”,这个稿子马上成为对总书记指示最好的呼应,他的报道同时在湖州日报、浙江日报和人民日报华东版头版头条刊发。

记者的职业特点是,时刻准备着,新闻随时发生,记者随时都要奔赴新闻现场。新闻现场就是记者的战场。福明便是一个时刻准备着奔赴新闻战场的战士。

2009年春节,福明回老家过年,在与亲朋聚会的餐桌上,他获得一个信息:春节期间长兴流行大米当礼品。嘴巴里还在咀嚼,脑子里已是灵光频闪。很快,灵光频闪有了结果:他以《大米做成礼品卖》为主题,竟连续发出11篇报道和3篇评论,这组报道赢得了市领导的表扬和农民及基层干部的好评。

一名小学生随父母赴乡下给互助的对子家送学费,途遇车祸受伤。福明慧眼独具,从“助人者得助”这一角度切入,刊发了一组连续报道,一场普通的车祸演变为“一堂生动的社会公德课”,稿件获年度浙江好新闻奖。

据统计,从2001年调到采访一线后的10年里,福明连续获得17个浙江新闻奖。这对一个地级市媒体的记者殊为不易。

记者是时代嘹望者,也是历史记录者。《好事也出门》是福明自选的新闻作品集,是他10年笔耕的精选。速朽的新闻“只有一分钟生命”,但正是这一分钟一分钟的日积月累,才汇成了历史,记者便是历史的记录者。福明新闻作品记述的是湖州改革开放中斑斓多彩的一段历史,这为今后研究湖州发展中的这段历史提供了很好的史料,同时也是日后解剖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中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的一个样本。从这个意义上说,福明的责任重焉!

长年累月,福明马不停蹄采访,风风火火写稿,而今年近知天命,热情仍不减当年,年岁日长笔力日健,头顶毛发日稀而聪明日增,腕底风云,笔下波涛,汹涌出一篇接一篇的佳作,他尽情地写着,写出风云,写出雷电,写出时代的强音,一篇篇力透纸背,一个个“好事”传向千里之外。

好朋友,祝福你!

[叶辉,光明日报浙江记者站站长。高级记者]

后记

世事不止好坏之分,只是对好事、坏事的特别敏感,当为记者的职业反应使然。

有道是“坏事传千里,好事不出门”,这恐怕也是一条朴素的传播规律。众所周知,体制内记者负有“以正面宣传为主”的职责,可要把好事“传出门”,甚至“传千里”,“这活儿不好干”。对于本人来说,半道出家,进入新闻单位之前没读过一本专业书,又是40岁学当记者,且活动空间只有一个市域,积累、精力、视野与才能都十分有限,要做个像样的记者,说不难肯定是假话。之所以给这个小集子取名《好事也出门》,无非自我小结一下多年来在这条“道”上的探索与实践。以当下不少人只信负面新闻的情势,说好事肯定是事倍且功不过半的,可是毕竟心有所系,何况大多报道或多或少有着作者的认同或思考,也合乎本人“一束光亮,一片希望”的念想。

改革开放无疑给中国带来经济大转型、社会大变革,迄今惊心动魄已三十多年。相对而言,进入新世纪的这十多年,可谓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余波荡漾的年代,“改革进入深水区”,我等身处的浅水湾里明显少了些上世纪后二十年那般的惊涛拍岸。而这期间,席卷全球的“信息革命”却是汹涌澎湃,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宽广且前所未有的畅通,报纸这一传统媒体遭遇生死存亡的冲击。作为一名地方党报记者,本人也许错过了“抓一把都是大活鱼”的好时光,只能头戴一顶“草帽”,行走于苕溪两岸,屏息倾听,细心观察,大处入眼,小处人手,老老实实地将身边的人和事“说”给读者,诚惶诚恐地希望他们暇余能看上一眼。假如他们能多停留几秒钟,或者看的时候能笑一下甚至点个头,又或者能从中看到一点岁月年轮碾过残留的印痕,也算是“传”出了门!可是,深知传播力决定影响力的我惶恐依然,不知道这集子里有几篇曾“出”过报社的大门。

蹒跚学步,至今这记者也当了十年(期间曾有近两年时间回到编辑岗位)。因为这个整数,也许是自恋作怪,去年下半年开始整理,选取其中一部分旧作,依内容分六辑,堆放一起,成了这个集子。其他需要说明的是,整理时作了个别文字的修正,基本事实未作任何改动,尽管有些早已“物是人非”,终究是过去时光的碎片,窃以为无须遮掩。

借此,特别感激那些接受过本人采访的对象和握有“芝麻开门”钥匙的读者诸君,是他们给了我事实与荣誉,理所当然是我的衣食父母,也理该接受“养子”的拜谢。多年新闻活动,我有幸得到了不少同行高人的指点。1991年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获得者、光明日报资深记者叶辉先生,一位人品、文品皆一流的业界前辈,相交十多年,多蒙教诲,受益匪浅,不是一声“谢谢”所能表达。这回,先生又欣然拔冗作序,为拙作增添了一抹亮色,不胜感激。衷心感谢省委宣传部鲍洪俊副部长,省记协应金泉副主席,人民日报祝晓虎先生、江南女士、王伟健先生,新华社潘海平先生、李亚彪先生,经济日报黄平先生,工人日报李刚殷女士,农民日报蒋文龙先生,中国青年报董碧水先生,中国教育报朱振岳先生,解放日报杨健先生,文汇报万润龙先生和蒋萍女士,浙江日报周荣新先生、王郁先生、秦军先生,今日浙江杂志吴坚先生等给予的关爱与帮助。同时,十分怀念省记协原副主席傅上伦先生生前对晚辈的教诲。

十分感激湖州日报社历任领导与前辈同仁陈永昊、许学东、蔡小伟、朱达林、唐中祥、方永庆、罗经品和潘文泉、沈宝山、夏晓星、朱建飞、陈渭、蒋国梁、王诚、邱建申、孙群、俞康乐、秦津源诸位,他们都是我职业生涯的师长。我的高中老师宋有武先生,一直以来关心着学生的些许进步,这里表示敬意。还有我那当中学语文教师的妻子,是我不少报道的“第一读者”,她对文字的领悟与执著,给了我不小的帮助。

集子所收录文稿大都为本人执笔,其中有部分篇什与同事合作,恕不一一说明,这里对李莉、徐敏、温莫邪、金加宝、李晓俊、柳自成、江红喜、王力中、朱晔、路平、汪小敏等同事的辛勤付出表示尊重。

承蒙浙江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这册小集子,特别是责任编辑叶抒先生为之付出很多心血,著名书法家常健君先生欣然命笔题写书名,作者深表谢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好事也出门--一个地方党报记者的记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福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8102094
开本 16开
页数 3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1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20.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9
16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1: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