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禅学与净土/星云大师演讲集
内容
编辑推荐

《禅学与净土》介绍了,现代社会到处烦乱,物质生活奢侈浮华,但有不少人却感到生活空虚,精神焦虑,苦痛倍增。禅学可以很好地解决生命问题,提高生命的境界。星云大师教你如何参禅悟道!  星云大师云水行脚五大洲,将佛教推广到世界各地,为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也越来越为两岸的人民所认同和尊重。他所弘扬和实践的人间佛教对启迪人生、和谐社会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内容推荐

“禅”,是人间的一朵花,是人生的一道光明;禅,是智慧,是幽默,是真心,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是人类共有的宝藏。禅,可以开拓我们的心灵,启发我们的智慧,引导我们进入更超脱的自由世界。禅,可以改善我们生活的,有了禅,就坐拥三千大千世界的富有生活;以慧眼观看事物,大地万物皆是禅机,禅,是自然而然的,与大自然同在,自然的事物本来没有净秽、美丑之分,随其心净则国土净;而佛教的净土思想,正可作为现代人生活的参考指标。星云大师编著的这本《禅学与净土》围绕“禅”这个话题展开,探讨了禅与人文、禅与现代人生活、禅堂的生活和清规、禅者云游与参访、同时还从趣洒脱谈禅宗。

目录

谈禅

禅与文人

禅师与禅诗

禅与现代人的生活

禅堂的生活与清规

禅者云游与参访

从风趣洒脱谈禅宗的人物

从教学守道谈禅宗的特色

从衣食住行谈禅宗的生活

生命升华的世界

净土思想与现代生活(一)

净土思想与现代生活(二)

净土思想与现代生活(三)

试读章节

(三)行与解

有人说:佛学是哲学。这是从知识的立场而说。不错,佛学的确有非常严密的哲学理论,但是佛学真正的特质却是“实践”,从修行上去体证真理。

如果只在纯粹理论上来建立佛学的体系,那么佛学将失去它的真精神,与哲学又有什么差别?佛学不仅具有哲学的内容,更有宗教上的体证,佛学高妙的教理,无非是为了契人真理,方便实践。若只是知识上的谈玄说妙,佛学认为是戏论,应该扬弃。所以佛学不可当作哲学来看待,把佛学当作哲学,永远把握不到佛学的精妙。佛学提倡解行并重,尤其是禅,更注重实践的功夫。

禅门中,修证是各人自己的事,修得一分,就真正体验一分。如果只是在理论上说食数宝,或只是一味地人云亦云,是不会有效果的。唯有透过实践,才不失去佛教的真实意义,才能把握到禅的风光。譬如牵引一匹饥渴的马,到水源处喝水,如果这匹马不张嘴,只有饥渴而死。同样地,三藏十二部经典只是指引我们通往真理的罗盘,我们“如是知”之后,就要“如是行”,才能喝到甘露法水。所以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要了解什么是佛法,什么是禅,唯有亲自去参证,实际去修行,别人绝对无法如实地告诉你。

那么禅师如何去参证?如何去修行呢?唯有从生活中去参证,在大众中去修行。古德说:搬柴运水,无非是禅。在每一个人的生活里面,穿衣吃饭可以参禅,走路睡觉可以参禅,甚至于上厕所都可以参禅。

譬如《金刚经》描写佛陀穿衣、持钵、乞食的般若生活风光,一样是穿衣吃饭,但是有了禅悟,一个觉者的生活,其意义与境界,和凡夫就截然不同。所以说:佛法不离世间法。

平时我们总有一种错觉,以为修禅一定要到深山老林里才能证悟,实际上,修禅并不需要离开团体,离开大众,独自到深山古寺去苦参,禅与世间并不脱节,“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只要把心头的嗔恨怒火熄灭,何处不是清凉的山水地呢?热闹场中也可以做道场。

事实上,如果我们对佛教的道理,有了透彻的了解,依此教理去实践,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佛教的中心义理为“缘起”,天地间一切的存在,都是由因缘相依相辅而成,因缘和合则万法生成,因缘离散则万法消失。天地间没有一个创世主,任何事物都可以运用人为力量加以促成和防止。

由缘起的法则,让我们推论到众生平等,皆具佛性。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这种成佛的可能与过程,完全是一种自我磨炼与创造,由自我的行为来决定自己的未来;所以,能够把握到佛教的教理,则人生是奋发上进的。

由缘起的法则,让我们推论到宇宙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一切差别的万事万象,是相即相入,互依互存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的,这种理论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是不正确的,你我的分别是不对的,动静、是非等对立是可以泯除的。如果我们能够透过知解,体证到这种无尽缘起的道理,那么互助互爱都来不及,哪里还会有你我的争执呢?

因此我们对于“解”、“行”不可偏废一方,好比做事,如果能够运用双手,事情可以进行得更顺利。我们应该从“解”中去认识万法的事相,从“行”中去印证万法的实相。

(四)净与秽

自然的事物本来没有净秽、美丑之分,这种分别是我们主观的好恶所引发出来的。《维摩诘经》说:“随其心净,则国土净。”我们的心被五尘所染,迷惑于物象,不能见到万法的清净自性;而开悟的禅师,他们的心一片光明,毫无挂碍,所以静观万物莫不自得。在禅师的心中,善恶、美丑、是非、对错都消失了,他的心是佛心,佛心就是他的心,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清净的佛土,而凡夫眼中的世界是肮脏的粪土。譬如佛印禅师心中清净,所以他观苏东坡好比佛菩萨一般的庄严;而苏东坡心境迷糊,所以他看禅师好比一堆牛粪般的污秽。禅的境界是不能伪装的,也不是在口舌上逞强占便宜的。

我们常人通常喜欢清洁,讲究环境卫生,但是禅的世界,并不一定如此。所谓“净除其心如虚空,令其所向皆无碍”。禅师们的心扫荡了清净与垢秽的对待,无论清净也好,垢秽也好,一起超越,一起消除,并不是用一般常识来分别净秽。下面我举一件非常有趣的公案:

有一次,赵州禅师和弟子文偃禅师打赌,谁能够把自己比喻成最下贱的东西,谁就胜利。P16-18

序言

我们生活在人间,人间有男女老少,人间有五欲六尘,人间有生老病死,人间有悲欢离合。在缺憾的世间,我们如何获得欢喜自在?如何发挥生命的价值?如何拥有安乐的生活?这是我们所要探讨的课题。

佛陀降诞人间,示教利喜,为人间开启了光明与希望;佛陀依五乘佛法,建立了“五戒十善”“中道缘起”“因缘果报”“四无量心”“六度四摄”等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创办文化、教育、慈善等事业,提出“传统与现代融和”“僧众与信众共有”“修持与慧解并重”“佛教与艺文合一”等弘法方向。多年来,以“佛法为体、世学为用”作为宗旨,人间佛教渐渐蔚然有成,欣见大家高举人间佛教的旗帜,纷纷走出山林,投入社会公益活动,实践佛教慈悲利他的本怀。

2004年,我曾在香港和台北作例行的年度“佛学讲座”,三天的讲题分别为“佛教的生命学”“佛教的生死学”“佛教的生活学”。我言:生命为“体”,作为本体的生命,是不增不减、永恒存在、绝对、无限、正常的;生死为“相”,每个生命所显露的现象,是有生有灭、变化无常、相对、有限、非常的;生活是“用”,生命从生到死,其中的食衣住行、言行举止、身心活动等等,无一不是生命的作用。因此,体、相、用,三者密不可分。我们既来到世间生活,就有生命,有生命就有生死,三者是一体的,其关系极为密切。因此,整个人间佛教可以说就是“生命学”“生死学”“生活学”。

之后,我在世界各地演讲《人间佛教的戒、定、慧三学》。所谓戒定慧,有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趣入解脱,是学佛的次第;在人间生活,更需要断除烦恼才能获得究竟的妙智,才能自在悠游于人间!

1949年,我从中国大陆来到台湾之后,为了适应广大民众的需求,毅然采取面对面的讲说弘法。从宜兰乡村的弘法,到城市各处的聚会;从监狱的开示,到工厂的布教。1975年,在台北艺术馆举行佛学讲座,首开在“国家会堂”演讲佛学之风。接下来,我弘法的脚步,由北至南,由西至东,从学校到部队,从岛内到岛外。近二十年来,随着弘法的国际化,我更是终年在世界各地云水行脚,奔波结缘。

演讲的对象,有一般男女老少的信众,也有大专青年、企业界精英、教师、警察等特定对象。讲说的内容更是包罗万象,经典方面有《六祖坛经》《金刚经》《维摩诘经》《法华经》等,也讲说佛教的义理、特质与现代生活的种种关系,以及佛教对社会、政治、伦理、经济、心理、民俗、命运、神通、知见、因缘、轮回、死亡、涅槃等各种问题的看法。

三十年前,佛光山的弟子们将我历年来演讲的内容,陆续结集成书,并定名为《星云大师演讲集》丛书,二十多年来不知再版了多少次!许多读者将此套书视为认识佛教、研究佛学必读之书,也有不少出家、在家弟子,以此演讲集作为讲经说法的教材。

这套演讲集已缺书好一段时间,不时有人频频询问、催促再版。我重新翻阅,觉得此套演讲集讲说时隔近三十年,抚今追昔,虽然佛法真理不变,人心善美依然;环境变迁有之,人事递嬗有之。因此,决定将此书全新改版,去除与现今社会略微差异之处,重新校正、修订、增删,并依内容性质,分类为《佛光与教团》《佛教与生活》《佛法与义理》《人生与社会》《禅学与净土》《宗教与体验》《人间与实践》《佛教与青年》等册,总字数百余万字。为保存、珍重历史,同时又为方便后人参考、查询,我将演讲的时间、地点记于每篇文章之后。

我出家已超过一甲子,毕生竭力于人间佛教的弘扬与实践,主要是希望全世界各族群能相互尊重,人我能相互包容,社会彼此和谐进步。这套演讲集是为我初期弘法历程,以及一以贯之的人间佛教思想理念的鲜明见证。

出版在即,为文略说弘法因缘,并以心香一瓣祝祷人间佛教正法久住,所有众生皆能身心自在,共生吉祥。

星云于佛光山法堂

书评(媒体评论)

禅,是人间的一朵花,是人生的一道光明;禅,是智慧,是幽默,是真心,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是人类共有的宝藏。——星云大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禅学与净土/星云大师演讲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星云大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52445
开本 32开
页数 1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7
出版时间 2015-04-01
首版时间 2015-04-01
印刷时间 201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262
CIP核字 2015016557
中图分类号 B946.5-49
丛书名
印张 6.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7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4:52:17